二十四節氣|冬至,送給遠行人的禮物

2020-12-25 老男人悟生活

2020年,冬至,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冬至夜,多少家人團聚,多少歡聲笑語。而你作為遠行人,又在哪裡呢?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唐代 白居易

詩的大意是:

「我居住在邯鄲客棧的時候正好是冬至佳節。晚上,我抱著雙膝坐在燈前,只有影子與我相伴。

我相信,家中的親人今天會相聚到深夜,還應該談論著我這個遠行人。」

今天是2020年12月21日,冬至,突然間看到白居易這首詩,道出了多少離鄉背井的遠行人的心聲,為了謀生,放下家裡的小孩,成為了留守兒童。離開了年邁的父母,獨自一人在產線上,在工地上,啃著5塊錢的麵包,吃著12元的快餐,卻強忍思鄉之情,給家裡報平安。

遠行人,或許你現在是在祖國的某一個角落,離開家裡一千幾百裡路,做著一件不起眼的事,只為給家裡送上一些溫飽糧草。但是,不能讓生活委屈了你,在重要的節日裡,好好的給我自己送上一份禮物。

晚上安排時間,給家裡打個視頻,吃著自己喜歡的小菜,看著以前過冬最愛吃的餃子,家鄉的湯圓,扯上幾句家常,逗逗孩子開心,聽聽家人父母的問候,這是給心靈上最大的安慰。

又或是叫上好友幾個,一起喝著酒,吃上火鍋,暢談下人生,對酒當歌。

再或是同事幾人,一起去挑愛吃的食材,做上一頓冬至晚宴。

而我就選擇了和同事三人一起去購買食材,一起為過冬做晚宴。因為我們冬至天需要上班,所以我們提前了一天出去過節,同行的有同事A哥,我們統一叫華哥,因為他的年紀比我們大。還有同事B濱哥,因為他的資歷比我們深,所以是對他的專稱。華哥,彬哥和我,都是獨自出來闖蕩的遠行人,北上廣深中廣漂的其中一枚,肩上都扛著照顧老人小孩的重任。

12月20號,早上我們起得不早,難得星期天的一個休息,所以我們9點半左右才動身,華哥是客家人,他說他想念家鄉,想起家鄉的煎餈粑,這是他家鄉的味道。然後我們驅車到了10裡外的城鎮,尋找他們家鄉的味道。

3個小時過後,我們吃過早飯,駕車去了海鷗島,海鷗島是我們這裡的特色風景區,靠江邊,華哥說也想帶家裡人過來這邊玩,因為這裡是家庭散心旅遊的地方。下面上圖:

途中經過了綠道,看到很多家庭,大大小小的搭著帳篷露營。因為忘記拍圖了,所以借用了網上的圖片。

海鷗島
海鷗島
海鷗島綠島

另外就是海鷗島靠近番禺蓮花山風景區,蓮花山的望海觀音就是面向海鷗島,據當地人說海鷗島因為靠江,被江水環繞,經常有洪水泛濫,之後蓋了這座觀音才停止了,至於真假,也沒有去深究。然後就是海鷗島因為現代化的建設,現在基本沒有海鷗可見,但是"魚蝦蟹"就是現在的特色了,一路上都看到海邊都放滿的地籠(一種捕魚的工具),但是還沒有吃過,以後有機會再過來品嘗。

逛完回來,就到我的買菜環節,我最喜歡吃我們這邊的中山脆肉皖,這裡百科一下:中山脆肉鯇,廣東省中山市地理標誌產品。由於獨特的養殖環境和技術脆肉鯇肉質結實、清爽、脆口,耐煮不爛、且肉味清香可口,屢獲榮譽,並遠銷港澳地區和南美部分國家,還有一種東升脆肉鯇。

由於濱哥說很久沒有吃火鍋了,所以下午我們火鍋就走起了。雖然食材簡單,只有青菜兩樣,肉類二兩,但是至少我們不感覺孤單。

最後祝各位遠行人冬至快樂,因為有你這個家才更溫暖,愛你們!親愛的遠行人,您今年的冬至是以什麼形式來過呢?是一直堅守崗位還是回家感受團圓之樂?希望您能在下面留言,寫下您過冬至的方式,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辛苦了。

相關焦點

  • 給冬至裡的考研人 二十四節氣漢譯英其實很簡單
    今年的冬至將在12 月21日來臨。冬至的「至」,代表極致,因為一年中的這一天,北半球黑夜時間最長。談到冬至,一些人在想是不是該吃頓餃子?另一些人在想難道不是立冬吃餃子嗎?考研小夥伴則心中一驚——「冬至」用英語怎麼說來著?冬至雖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但它的英文是現成的Winter Solstice。事實上,與日照長短相關的四個節氣,在英文中都有十分對應的表達。畢竟晝夜變化給人的直觀感受是共通的,太陽的運行也不受文化差異影響。
  • 冬至與他的二十四節氣朋友們
    2020年12月21日 冬至冬至時間在每年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是中國農曆中的重要節氣之一 ,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當太陽到達其一年中離赤道的最北點或最南點時,將發生二至,也就是夏至和冬至。這是由於地軸的傾斜以及地球繞太陽軌道的運動引起的。到至日的時候,太陽似乎「停止」在天空中移動,「停」在其最北赤緯點或最南赤緯點。
  • 「立春」「冬至」,誰才是二十四節氣之首?
    二十四節氣可以說是這幾年炙手可熱的文化明星,全國各地舉辦的各類研討活動時常佔領媒體重要位置,圍繞二十四節氣發展的文化產業、文創產品,種類繁多、形式多樣。這種現象讓我們看到傳統文化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依然生機勃勃、熠熠生輝,讓人不禁為中華文明的不朽生命力而讚嘆唏噓。
  • 【二十四節氣】冬至丨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二十四節氣】冬至丨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2020-12-20 2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族小學 | 二十四節氣——冬至逢壬數九
    冬至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獨有的一種計算時間的方法。早在春秋時期,只有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經過勞動人民不斷的觀察、總結,在秦漢年間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並一直沿用至今。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12月21日是冬至節氣,伴隨民族小學胡晨陽同學的朗讀,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與冬至有關的常識和民俗吧。
  • 雲遊二十四節氣——冬至大如年
    二十四節氣是大自然說給我們聽的語言,也是古人詩意棲居的創造。人們在勞動中學會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依氣候而作,隨歲月流轉。冬至更是一年的伊始,蘭州日報社西遊記工作室從今天開始走入二十四節氣,特別製作 " 雲遊二十四節氣 " 系列短視頻,換一種視角,輕鬆有趣地解讀蘭州的二十四節氣故事。北方人:今天冬至,吃頓餃子!南方人:好呀好呀!北方人:難得吃頓餃子你多吃點。
  • 麗江radio【二十四節氣冬至詩會】冬至已至 春日可期
    歡迎收聽麗江新聞綜合廣播FM106.2, 麗江旅遊交通廣播FM97.7二十四節氣冬至特別節目——  「冬至已至 春日可期」麗江市廣播電視臺廣播中心二十四節氣冬至特別節目第一篇章——冬至 入九 消寒麗江市廣播電視臺廣播中心二十四節氣冬至特別節目第二篇章——冬至 賀冬 思鄉
  • 四時華章·二十四節氣丨陽生春又來,金城迎「冬至」
    人們在這天要向父母尊長拜節,彼此「賀冬」,漂泊在外的人也要回家過冬節,祭祀祖先,傳承孝道。 鄧明告訴記者:「冬至陽光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此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白晝逐漸變長。冬至在農曆11月,即大雪後15日,按我國傳統陰陽觀念,則認為陰極而陽至,故有『冬至一陽生』之說。」
  • 唐朝元稹二十四節氣詩裡的冬至,周朝立年日照南天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唐朝元稹二十四節氣詩裡的冬至,周朝立年日照南天 元稹冬至節氣詩賞讀:二氣俱生處,舜日照南天 二氣俱生處,周家正立年。 歲星瞻北極,舜日照南天。 拜慶朝金殿,歡娛列綺筵。 萬邦歌有道,誰敢動徵邊?
  • 唐朝元稹二十四節氣詩裡的冬至,周朝立年,日照南天
    元稹的廿四氣詩,也就是二十四節氣詩,是他在做丞相的時候頒布的面向全國的節氣詩詞歷,是日曆的一種補充,讓普通人都能知道每個月有哪些節氣,節氣應對的氣候知識與歷史掌故。
  • 精靈之約節氣「植」說│上海植物園:上海的二十四節氣花園冬至
    冬至節氣冬至,是二十四節氣的第22個節氣。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結。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三候水泉動。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上植物候冬至節氣到來,上海溫度驟降。常綠喬木挺拔屹立,落葉樹種的葉片隨風緩緩飄落。
  • 「光陰的故事——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體驗活動舉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晨赫)12月21日,「光陰的故事——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體驗活動在京舉行。活動旨在通過創新多元的冬至文化藝術表現形式,傳遞中國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的宇宙觀和哲學觀,讓東協駐華使節們近距離體驗中國文化,深化雙方人文交流與務實合作。
  • 【二十四節氣】冬至冬節,夜至長而晝至短。
    【二十四節氣】冬至冬節,夜至長而晝至短。冬至節氣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從古至今,民間均有「冬至大似年」的說法,人們對冬至尤其重視,把它看得和「歲首」一樣重要。關於冬至節,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之始是冬至,而不是立春。這是因為第一節氣的核心,是太陽和月亮的『朔旦冬至』。就是說,在這個時刻,太陽和月亮的黃經正好相等。其他二十三個節氣,都不具備『朔旦』的條件,第一的位子毫無爭議地應當讓冬至來承擔。」站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地質公園二十四節氣園中,跟二十四節氣「較真」了40多年的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向遊人介紹。
  • 【二十四節氣】冬至·福至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冬至二十四節氣冬至祭天 「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禮,是歷代帝王禳災祈福的一種方法,是冬至日必須舉行的一種儀式。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國泰民安。 每逢冬至日清晨,南方各家各戶都會開始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萊、果、更豆、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亦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 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講究吃湯圓的,親人們聚在一起品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
  • 反映氣象、民俗、農事的二十四節氣歌
    中國人應用二十四節氣安排農事和各種民俗活動,許多民眾都掌握二十四節氣的知識,各地都編出一些詩歌,或者是「順口溜」,幫助記憶、理解二十四節氣,形成了特定的民俗文化。二十四節氣歌就是這樣的產物。前四句說的是二十四節氣順序和名稱。每個節氣只用一個字代表,每句話是一個季節,三個月共六個節氣,每兩個節氣為一個月。前四句是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後四句說的是二十四節氣所在的時間。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 二十四節氣為什麼這麼準?得從節氣的由來說起,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如果注意觀察的話就會發現,不管每年天氣如何異常,總是和二十四節氣能夠對應起來。"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現在能背誦這首二十四節氣歌的人已經很少了吧,大家現在主要過的都是一些像聖誕節、情人節之類的洋節,對於我國古代的二十四節氣卻了解甚少,很多人只是停留在知道清明上墳,冬至吃餃子這樣的淺薄認識上。二十四節氣是如何來的呢?我國歷來是農業大國,曆法的主要作用就是直到農業生產。二十四節氣被認為是起源於古代黃河流域,這是為什麼呢?
  • 二十四節氣 用古老智慧溫潤現代生活
    今天,一年之中的第22個節氣——冬至如約來臨。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凝結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先民廣博智慧,彰顯著中國人的精神氣質與民俗風尚。雖然其深植於農耕文明,但在時代變遷中,仍不斷被傳承弘揚,煥發著溫潤的光彩。如何讓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活態傳承,與人們的生活如影隨形?
  • 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在國際氣象界,它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用古老智慧溫潤現代生活
    【我的「節氣故事」】 編者按 今天,一年之中的第22個節氣——冬至如約來臨。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凝結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先民廣博智慧,彰顯著中國人的精神氣質與民俗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