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蹟終究是要給人看的 怎麼與世隔絕

2021-01-17 華夏經緯網

  如果秉持「為保護而保護」的心態,讓文物古蹟與世隔絕,讓世人無法從中得到精神養料,這些文化遺產的價值就打了折扣。

  9月5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宣布,在未來4年裡故宮將致力於改變既有展陳格局。9月29日,故宮從斷虹橋到冰庫的西部通路將率先開通,此後皇家冰 庫、御膳房、太子居住的毓慶宮也將陸續開放。與此同時,故宮城牆開放長度也有望增加,更多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文物及藝術品將陸續與廣大遊覽者見面。

  從2002年到今天,故宮的開放比例已經從30%大幅增長到了65%,到2016年年末,這一比例將進一步增加到76%,並計劃在2025年達到85%。擴大開放面積,增加了公眾所享有的文化資源,意味著遊人能更好地體驗明清皇城文化。

  這樣的開放計劃對公眾有百利而無一弊。然而不同觀點認為,一處古蹟開放程度越高,保護難度就越大,所面臨的風險也越多,在不開放的條件下,對文物和古蹟的保護工作才能更好地開展。這種觀點頗受認可,很多名勝古蹟都是部分開放乃至完全封閉的。

  一味強調文物保護,將開放視作一種威脅,就因噎廢食了。文保工作者不能忘記保護文物與古蹟的初衷。文物與古蹟的價值在於它們代表了人類文明的豐 碩果實,傳承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軌跡。如果秉持「為保護而保護」的心態,讓文物古蹟與世隔絕,讓世人無法從中得到精神養料,這些文化遺產的價值就打了折扣。

  充分開放文物古蹟,可以給人以文化的浸潤、歷史的教育、思想的啟迪。如此種種,是被封條封鎖的古蹟和深藏庫房之中的文物所無法做到的。「國有文 物保護單位應當儘可能向公眾開放;由國家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使用的,應當創造條件實行局部或者定期開放」,已被寫入《文物保護法》送審修訂 草案中。新法律在未來對各地文保單位的要求,體現了將保護文物和對外開放有機結合的思路。

  當然,像秦始皇陵這樣依然深埋地下的古蹟,別說對外開放,哪怕進行考古發掘,都可能會對文物造成嚴重損害。如果開放必然損害文物,當然要以留存文物為重。

  去年9月,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向《學習時報》透露,全國4296處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有超過50%未向公眾開放,這2000多家不對外開放 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不可能都有保護困境。歸根結底,還是這些單位對文物古蹟的開放不夠重視。文物古蹟被佔用也是開放難的重要原因。一些地方的文保單位打著 「為保護而不開放」的旗號,遮掩其它的問題,是值得人們關注的。

  楊鑫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虞鷹

相關焦點

  • 3D列印修復文物古蹟 科技與野蠻的較量
    一直以來,文物古蹟的保護始終困擾著考古界,文物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一旦被毀掉,將再也不復存在。 比如,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剛剛出土的時候色澤亮麗,表情栩栩如生,如今早已失去剛剛出土時的風採,風化嚴重,鮮豔的色澤消失了,暗淡如同黃泥。
  • 2020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宣傳推介活動舉辦,我市兩...
    11月12日,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省古蹟保護協會與廣東省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志願者協會聯合主辦的「2020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宣傳推介活動」發布會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舉行,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溫軍燕副局長帶隊參加了此次推介活動,並代表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項目接受頒獎。
  • 華測三維雷射掃描儀在文物古蹟保護上大放異彩
    文物古蹟的保護是一個綜合工程,涉及法律、規劃、宣傳、科研、安全等多方面的工作。隨著科技的進步,對文物古蹟的保護也越來越多的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三維雷射掃描技術作為一種高科技技術為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提供了革命性的影響。
  • 傳統專業的「新興」,古蹟修復專業
    導致多地的修復工作越修越差,連大眾都看不下去了。 所以古蹟修復就是補全?其實不然,文物修復是一個複雜程度極高的工作,也需要懂得多種知識和技能的高端人才來完成,因此,修復師的重要性不可言喻。 但現如今的狀況是:待修古蹟與修復人員數相差巨大,整個修復行業急缺專業人才。
  • 鼓舞人心【晉中榆次】百年晉華紡織廠,文物古蹟修復工作正式開始!
    點上方直播晉中關注,榆次7萬人都在看大家好,主編:董延傑,
  • 原商業用地擬調整為文物古蹟用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更大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繪好現代版的「姑蘇繁華圖」。緊鄰著人民路的大石頭巷25號,就是昔日古典園林南半園。南半園建於清代,之所以稱為半園,是因為主人「知足不求齊全,甘守其半」,所以建築多以一「半」為特色。民國初,這裡曾經遊人甚多,經常有隱社、詩社在此吟詠集會。60年代,園林遭到破壞,後改為車間。直至今日變成了這副模樣。
  • 世界古蹟頻遭「裸侵」
    最新一則案例是,馬來西亞6月5日發生了芮氏5.9 級地震,隨後政府竟將之歸咎於10名外國遊客幾周前在「神山」上拍裸照。目前,已有兩名加拿大遊客被限制出境,而且即將被起訴。 人體攝影藝術「對話」充滿歷史感的文物古蹟,固然極富想像力和衝擊力。然而,兩者的相遇並不像其他藝術形式那樣可以簡單嫁接——它的存在已不僅僅涉及藝術的範疇,更多的是其背後所觸及的公共利益。
  • 【推薦】全國優秀古蹟遺址保護項目揭曉
    宋新潮指出了舉辦全國優秀古蹟遺址保護項目評選推介活動的目的和意義,以及根據文物保護的實際情況,不斷完善評選活動的方法。他同時分享了自己對文物保護工作,在研究先行、設計施工一體化、文物保護與當代生活的關係、傳統技藝的傳承、人才培養等五個方面的思考。
  • 朝陽群眾又立功,《盜墓筆記》都上交文物了,還有人敢在北京倒鬥
    而且,很多網友表示,少年時看《盜墓筆記》的小說,那時吳邪也是少年,現在十多年過去,當時的少年快到中年,再看劇中的吳邪劇中還有些讓人會心一笑的情節,比如出事一定「先聯繫文物局」,發現了文物一定「上交國家」等等,可就在劇集播出的同時,
  • 《我在故宮修文物》,你卻在故宮開大奔
    #前空姐開奔馳進故宮#最近故宮的新聞很多,有好的有壞的,但壞的那麼幾件都是讓人極度不舒服的要知道這確會對文物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害後果,至於背後有沒有特權階級優先支配社會資源,車輪有沒有碾壓底層對故宮的憧憬都是後話,等待官方的披露。
  • 沿線5大景點古蹟巡禮,彩繪村看飛機
    桃園機場捷運日前已開放民眾搭乘,也開通許多從前較難到達的桃園景點,趁著免費搭乘期間可在周末假期安排一趟「機捷輕旅行」,以下將為大家推薦鄰近坑口站、山鼻站、領航站、環北站的5個必玩景點,來趟百年古蹟聞茶香之旅。▲桃園機場捷運開通,前往桃園旅遊更方便到達。
  • 《古蹟修復模擬器》上架Steam
    近日一款名為《古蹟修復者(暫譯,Monuments Flipper)》的模擬器類型遊戲在Steam商城悄然上架,在這款遊戲中,玩家將有機會體驗歷史文物、遺蹟的修復工作。
  • 從古蹟已「死」到「活」進未來,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的十年逆襲路(附重點項目打卡清單)
    大館開幕展覽「大館一百面」宣傳畫 (圖片來源網絡)然而,當遊客們感慨於香港歷史文物保育理念之前衛,腦洞之解放,心思之細膩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知道,十年前的香港保育項目面臨的可是輿論抨擊、民眾批評,甚至被抗議團體致送花圈的尷尬局面。
  • 千年古蹟居然被BBC「拆」著玩?這部科技感十足的紀錄片值得連著看五遍!
    目前剛剛更新,豆瓣都還沒有詞條,看完的你或許可以去補充哦!這部高科技+歷史的紀錄片,非常適合和孩子一起看,給你三個不看後悔的理由:3D透視:尋找古蹟建築的秘密要不說科技改變命運呢,就算你站在古蹟的面前,可以觸摸觀看,但沒有高科技的輔助,你會很難發現它本身的秘密
  • 吳川歷史古蹟知多少?看看在吳川的你有多少地方沒去過!
    柳陰陰,水深深風約雙鳧不自禁,碧波心孤村橋斷人迷路,舟橫渡旋買村醪淺淺斟,更微吟借爆友之題跟大家來看看吳川著名的歷史古蹟(部分古蹟照片未存檔,請見諒)↓ 吳川,文物古蹟眾多。原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師長,參加「淞滬抗戰」、抗日戰爭等,故居座落在吳川市塘綴鎮樟山村。
  • 《遙遠的天熊山》,與世隔絕的深山老林中扭曲的人性暴露無遺
    《遙遠的天熊山》是一部經典的老電影,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一群伐木工人聚集於茫茫無邊的原始森林中,他們遠離人群,與世隔絕,過著日復一日枯燥單調的日子。這一下人群中可炸鍋了,與世隔絕的深山老林中,別說女人了,雌性動物都未必能見的著。大傢伙都想多掙錢,為了省下路費,甚至幾年不能回家,平時哪兒能見的著女人的面兒。這個風韻猶存的中年女人叫嫦娥,是呀,對於這群男人來說,他們平時也只能看得見月宮裡的嫦娥了吧,沒想到嫦娥真的來到了他們身邊。這嫦娥不僅做的一手好飯,而且風韻猶存,一顰一笑風情萬種,無不撩撥這這群男人們都心弦。
  • 皇都戲院舊事與港島文物物業保育一二事
    如何平衡好項目發展與文物物業保育工作,這是新世界發展下一步的重點突破口,只是光是對這個的考量就需要耗費時間成本。 皇都戲院舊事 若走在上個世紀40年代末的香港北角,宛如掉進老上海的歷史時空,這裡曾湧現過大量移居的上海人,皇都戲院的前身璇宮戲院便是在1952年12月建成。
  • 國慶香港看煙花匯演已out,這些美而安靜的古蹟等著你!
    今年香港政府將在現場設立一個可容納一千人的公眾觀禮區,歡迎市民到場觀看。二是當日晚上9點在維多利亞港上空舉行的「國慶煙花匯演」,屆時身在維港兩岸的市民和遊客,可以到政府指定的區域,如尖沙咀、半山、中區、灣仔、銅鑼灣及紅磡繞道等多個地方觀賞觀看。 但如果你不想體會公眾活動和熱門景點的「人山人海」,今年香港政府推出的「2016古蹟週遊樂」活動一定適合你!
  • 二戰勝利前夜,梁思成是怎樣保護日本京都奈良文物的
    任何一個民族,文化之根一一歷史文物丶名勝古蹟,佔據相當重要位置。所以炮火連天時,必然首先考慮如何將那些承載著整個民族文化之根的文物與古蹟儘量保存下來,免遭兵燹之殃,就是對人類歷史的重大貢獻。時間到了1986年,當年作為梁思成助手的青年文物專家羅哲文,去日本參加由奈良市舉辦的「城市建設中如何保護好文物古蹟"國際學術研討會,聽到一則非常驚訝的消息。羅與奈良考古研究所學術部主任菅谷文則相聊,菅當知羅1944年前後,正與一代大師梁思成在一起,並是得力助手時,便情不自禁向羅講述了二戰時的逸聞趣事。當年美軍大轟炸時,京都、奈良二市的文物奇蹟般保留了下來,聽說這事可能與梁大師有一定關糸。
  • 文物免遭暴徒毀滅,多虧歐美博物館
    幸運的是,尼姆魯德的一部分發掘文物得以在大英博物館保存至今。歐美博物館在現代戰爭與衝突中對世界文物保護的貢獻,遠超人們的想像。但一些溫和的塔利班成員偷偷將佛教與希臘文物裝進卡車與手提箱,運到瑞士布本多夫博物館,在那裡有阿富汗專家建立了文物暫存項目。運送的文物除了佛像以外,還包括希臘-巴克特裡亞王國的青銅器、公元前1500年雕刻的祖先畫像以及真實大小雕刻的陽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