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作為「經聯智匯」公眾號的開號首篇,送給香港這座賦予我們獨特視角與養分的城市。
2018年,是香港歷史文物保育活化碩果纍纍的重要年份:
2018年1月,九龍倉集團旗下由香港美利大廈改建的The Murray Hotel 正式對外營業。
2018年5月,由中區警署建築群改建的香港最大型古蹟活化項目——「大館」終於揭開面紗。
2018年12月,南豐集團原紡織舊廠改建而成的零售和藝術空間——南豐紗廠活化完成。
一時間,從百年鬧市中環到輕工之城荃灣,從傳聞鬧鬼的政府大樓到百變成精的英式監獄,那一座座曾經歷盡滄桑老態龍鐘的歷史建築,像是被時代渡了口的鮮氣,換上鮮衣重出江湖。特別是作為全年重頭戲的大館,如今已成為中環深處又一活力中心,引得港內港外人士紛至沓來,不論是深度遊客還是中環精英都要在這新晉網紅勝地打上一卡。
去過大館的朋友應該都會注意到它的業態功能之豐富。在幾棟巧妙地平衡了歷史氣韻與摩登創意的建築間,既生動記述了場地歷史與時代變遷,又安頓了大大小小、室內室外的多個藝術展覽、演出,還巧妙布局了30餘家令人眼(衝)花(動)繚(消)亂(費)的時尚餐廳與精品店鋪。除此之外,大量待定義及可變異的「留白」空間,也使得任何試圖總結它內涵的斷言都略顯單薄與短視。大館的使命,並不在於單純地展示過往,而在於增加公眾多形態藝術的深度接觸,探討都市發展與文化的關係,引導藝術融入城市生活方式,為公眾提供一個啟迪思考、激發靈感的休閒探索空間。
大館開幕展覽「大館一百面」宣傳畫 (圖片來源網絡)
然而,當遊客們感慨於香港歷史文物保育理念之前衛,腦洞之解放,心思之細膩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知道,十年前的香港保育項目面臨的可是輿論抨擊、民眾批評,甚至被抗議團體致送花圈的尷尬局面。
2009年底,關懷香港及保護古蹟行動成員到1881Heritage古蹟酒店及商場抗議,致送花圈予長實主席李嘉誠,諷刺古蹟已死。(圖片來源蘋果日報,曾顯華攝)
時光倒回十年前。2009年11月11日,前身為香港水警總部的1881 Heritage在半個世紀的沉寂之後盛大開幕。這座擁有128年歷史的維多利亞時期代表性建築,是全港4大古老政府建築物之一,坐落於尖沙咀毗鄰維港的黃金地段,由長實集團花6年時間投3.5億元改建完成,為香港首個由私人企業參與發展的古蹟活化項目。
改建後幾乎所有室內空間都化身為商場與酒店功能(圖片來源網絡)
僅有 1.前時間球塔; 2.防空洞歷史長廊; 3. 花園平臺23棵古樹; 4. 3盞古董煤氣燈; 5. 鴿舍遺址得以保留 (圖片來源網絡)
遺憾的是,這座光鮮奪目的重建地標自開業始便迎來了社會各界的口誅筆伐。從政府官員到普羅大眾,批評聲主要集中幾個方面:
過度改建。為追求富麗堂皇的整體效果,歷史建築被改得面目全非,新增建築與舊建築之間已不辨彼此,古蹟建築的文物價值被大大削弱。
過度商業化。營利性業態佔比過高,對於古蹟歷史的保留與回顧過少,公共古蹟完全淪為私家商場。
公眾可及性過低。原本已保留極少的古蹟很多位於商場酒店內部,由於酒店私密屬性及商場高端定位,大眾很難真正進入歷史建築內近距離欣賞歷史文物。
社會價值無法延續。最令人唏噓的是,1881 Heritage作為一座高端商業綜合體,其建築作為社會歷史遺產的使命被剝去,無法再為社會提供持續的公眾價值。這也是團體在抗議時痛心疾首地喊出「古蹟已死!」的主要原因。
香港歷史文物的保育工作啟動較晚,2000年後,社會開始逐漸重視文物保育工作,直到《2007-08施政報告》中,才首次提出全面開展文物保育工作,公布一系列的文物保育措施。而香港文物保育所適宜的理念與發展方向更是近10年內才逐步在摸索中成型。根據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網站上的信息顯示,到目前為止,本港共有120項法定古蹟,而不同級別的歷史文物建築更達1154項之多。10年間,落成的大大小小保育項目可謂不勝枚舉。
舊水警總署並非唯一飽受詬病的保育項目,2010年政府提出的中環政府山保育計劃因過高強度的商業開發受到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對而擱淺;大館也不是唯一成功的案例,自聯合教科文組織(UNESCO)設立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以來,香港至今共有17個保育項目獲獎,2017年灣仔的藍屋活化計劃更是獲得了獎項中的最高榮譽【卓越大獎】。
藍屋活化項目保留了基層社區文化及鄰裡關係,用「留屋留人」的思維延續了社會價值(圖片來源網絡)
回顧香港文物保育的十年探索之路,我們可以看到以下趨勢越來越明晰:
從古蹟保護到保育活化。不滿足於歷史古蹟的保存、修復與重建,寸土寸金的香港更關注歷史建築在新時代、新環境下的再利用。不僅需要滿足政府與社會的期待,同時需要創造就業機會、商業價值與旅遊資源。
從單一屬性到複合功能。保育初期政府會將建築用於博物館或商業綜合體等單一功能,而保育項目的屬性也被定義為單純的公益項目或商業項目。直到近年才越來越關注公益性與商業性的平衡,進而形成更多元的功能組合,業態內容的複合性越來越高。
從職責割裂到夥伴共建。在開發初期,保育工作常由政府獨自承擔,或偶爾交由商業企業主導。而然,這樣職責割裂的開發模式不是無法形成良性的市場運作就是失去政府的引導功能。2007年起,政府提出「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邀請非營利機構參與文物保育的開發運營工作,在實操中引入商業運營思維,各聘所長,合作共建。
從失憶開發到使命傳承。以1881 Heritage為例,保育初期的多個項目都面臨著只留空殼,無法在公眾心中延續建築歷史與使命的尷尬。而隨著保育經驗的完善,後期項目越來越注重延續項目原本的歷史記憶與場地精神,甚至主動擔起培育傳統產業新生力量的職責(南豐紗廠),使歷史建築能夠為社區創造繼往開來的長效價值。
而最能夠表達以上趨勢並展現未來香港保育前景的,非「保育中環」莫屬。《2008-09政府施政報告》中首次提出「保育中環」這項重大計劃,聚焦中環八大歷史遺蹟的保育與活化,目標「以一系列饒富創意的項目,延續中環的傳奇。」
「保育中環」小冊子上的八大歷史遺蹟分布圖(圖片來源網絡)
截止今日,八大項目中雖然只有三大項目(PMQ, The Murray Hotel 及大館)建成開放,已建成的項目也面臨著例如在公益性及盈利性間尋求平衡的種種問題,但從已建以及在建項目的規劃中不難看出,香港歷史文物保育理念及手法已經日漸成熟,並朝著更開放、更複合、更可持續的方向前進。十年探索,香港已然走出了自成一派的保育之路。相信那1000多處歷史文物也將成為一座座待點亮的燈塔,他們不會成為被人遺忘的黯淡角落,而是會被注入全新的生機,成為社群中發光的地標,帶著故事,「活」進未來。
留屋留人的保育理念,奪得2017年度UNESCO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卓越大獎。
前身是新界首間警署,經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活化而成,傳播永續生活理念。獲2016UNESCO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榮譽獎。
打造香港創意新地標,吸引逾百家設計及創意企業進駐。
提供129個由原公屋單位改建的房間,設有懷舊主題房、懷舊冰室及士多。獲2015UNESCO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榮譽獎
提供內科,骨傷及跌打科,推拿科和針灸科的中醫門診服務,並會定期舉辦義診,為區內弱勢社群服務。
由舊大澳警署修復而成,提供九間海景客房,並保留大炮、探射燈、看守塔及地堡等原有的特色。獲2013UNESCO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優異項目獎。
原北九龍裁判法院活化而來,可提供1,500個專上學位。獲2011UNESCO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榮譽獎.
經聯智匯(ECON PLUS),一家獨立的創新型經濟規劃諮詢專業服務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