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歷史建築喚醒城市記憶

2021-02-17 香港通

在香港,有近1500座歷史建築隱匿在摩天高樓間,記錄著城市的香江風雲,也承載著一段段曲折離奇的過往。如何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留住歷史建築與世代回憶,成為城市後代與規劃者永恆不變的話題。正如此,香港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應運而生,而佇立在灣仔街頭近百年的藍屋,以相同的歷史空間,迎來其煥然一新的對新世代的饋贈。

留屋留人 保存生活文化

建築是城市的肌理,青磚灰瓦各有故事。今年9月,活化完畢的藍屋完成招租,滿載回憶的老房子即將湧入新的故事。

超過80年歷史的藍屋建築群位於灣仔石水渠街,由藍屋、黃屋、橙屋及毗鄰空地組成,建於上世紀20至50年代。藍屋建築以磚木結構為主,為現時香港僅存有陽臺的唐樓,它的外牆、木樓梯和鐵欄露臺已成為灣仔的標記。

這樣一座飽含戰爭洗禮和歷史風霜的建築,在飛速發展的城市生活中面臨被拆除、重建的命運。不過,2007年香港特區政府施政報告提出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為藍屋的留存與城市的建設找到平衡點,也令藍屋成為該計劃中唯一一座「留屋留人」的活化建築。

作為唐樓文化的展示館,藍屋建築群的活化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唐樓的建築結構和原居民的生活狀態。參與藍屋建築群活化保育計劃的建築師黃耀介紹,昔日藍屋不設獨立廚衛,居民要晚晚「倒夜香」;復修後所有單位加設獨立廚廁,方便居民生活。不過,

對於劃有「倒夜香」印記的木梯級就被保留了下來,作為單獨的展示單位為公眾重現昔日的唐樓生活。除此之外,建築群增設了升降機,並仿造公屋走廊的功效,架設連接橋,連結各建築群內的居民,以營造唐樓和睦共融的鄰裡氛圍。

藍屋從2009年被特區發展局列為第二批活化的歷史建築物名單,於2012年獲香港特區立法會撥款7540萬港元以活化有關項目,並將項目命名為「WE譁藍屋」。2013年,時任特區政務司司長的林鄭月娥啟動了最終活化工程。歷時7年,一個保有歷史樣貌與時代氣息的多元社區,開始了它新的故事。

民間倡導 傳遞生活價值

在迄今特區政府推出的四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中,藍屋建築群算是活化歷史建築中的異數。若是來到藍屋建築群,人們會發現這裡一面居所一面故事館,有家長裡短的生活氣息也有讚嘆連連的觀光賞玩。當中自然少不了民間機構的努力。

據發展局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夥伴團體「We譁藍屋」介紹,之前四期計劃中,有的活化項目改建為人均千元消費的餐廳,有的活化為小型精品酒店,有的則是青年旅館或文化館,只有藍屋是將原來的居民留了下來,並配有故事館與文化館為公眾導賞藍屋建築,重溫唐樓文化。目前,藍屋建築群內共有32個單位,除了預留一兩間功能性辦公室之外,部分單位作為糖水鋪、素食店、香港故事館等社會企業面向公眾,剩下20個單位則供原居民繼續居住及對外招租。

「 We 代表我們參與, 譁 是喜樂與創意的表達方式。」 「We譁藍屋」的發起機構之一——聖雅各布福群會灣仔文化保育及活動計劃主任周希旋說,作為一項社會創新項目,「We譁藍屋」未來將以社會企業及非牟利方式運營,整個計劃共有五個主要項目,包括香港故事館、好鄰居計劃、原居民參與、社會企業項目以及小區經濟互助公所。「我們希望能在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的同時,保育多元生活模式,將歷史建築和生活價值傳遞給下一代。」

唐樓情懷,特別是鄰裡中的信任文化,成就了今日的香港。周希旋認為,藍屋建築群的價值並不僅只在建築這一載體,它本身蘊藏著豐富的小區歷史及民間回憶,而其對多元用途的包容性,亦是港式唐樓的典範,多年來承載著草根階層的生活文化。尤其是它散發的舊小區的鄰裡互助精神,更是唐樓生活的活寫照。


最受華人歡迎的香港資訊平臺

搜羅香港萬象,只為精彩呈現!

知曉香港事,關注香港通!

相關焦點

  • 喚醒大運河厚重的文化記憶
    來源標題:喚醒大運河厚重的文化記憶 提起京杭大運河,人們自然會想起縱貫2500多年、綿延3200餘公裡的浩渺煙波。隨著考古發掘的不斷深入,北京的運河遺蹟愈加豐富。
  • 講好馬家浜故事,喚醒嘉興最古老文化記憶
    從嘉興市圖書館老館長崔泉森心中的一張禾城文化地圖開始,嘉報「喚醒嘉興文化記憶」報導,歷時一個半月,已推出八個版。從嘉興地方文化研究者、城市文化建設和設計部門相關負責人,到中青年知識分子、普通市民……為活化利用文化遺存,喚醒這座城市的文化記憶,他們都積極發聲。馬家浜文化是嘉興文化的源頭,把「馬家浜」故事講好,是喚醒嘉興文化記憶的題中應有之義。
  • 305歲商船會館,喚醒上海的歷史記憶
    305歲商船會館,喚醒上海的歷史記憶 2020-06-15 2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國際藝術節|《建築城市》:音樂、影像裡的香港城市風貌
    中國香港最重要的實驗表演藝術團體【進念·二十面體】的作品《建築城市》,是一部找尋香港這座城市集體記憶的作品。在這部混合著多種形式的作品裡,觀眾可以看到著名的搖滾樂隊「何超與海膽仔」(Josie & The Uni Boys)的現場演唱,鋼琴演奏家黃家正的即興古典樂彈奏,以及種種超越想像的舞臺呈現。
  • 傳承歷史文脈 留住城市記憶——仙遊縣推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
    ▲延續城市文脈  12月13日,仙遊縣風貌辦發出關於在全縣公開徵集歷史文化遺產線索的通告,面向社會徵求仙遊縣域內具有突出歷史文化價值、建築藝術價值、科學技術價值或其他價值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線索、信息。
  • 香港街頭這些歷史建築,每一座都藏著故事
    大文豪雨果道:「建築是『用石頭寫成的史書』」,翻開這一本書,從建築中重拾城市的記憶,是陳天權十多年來的習慣。他的新作《城市地標:殖民地時代的西式建築》,以香港歷史為脈絡,串連殖民地時期各主要地區的地標,包括行政、軍事、法治、醫療等不同類別,當中大部分是法定古蹟或評級建築。
  • 從香港淪陷記憶談起 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
    從香港淪陷記憶談起 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 2016-12-15 09:03:27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詩堯
  • Chic生活館 · 被遺忘的冰室,在這間星巴克裡,喚醒了香港人心裡最溫暖的記憶
    時代在進步,總會有一些事情被淘汰,被遺忘,就像香港那曾開滿大街小巷的冰室,逐漸被更快捷、時尚的連鎖餐廳所取代,香港設計師楊志超反其道而行之,在中環都爹利街上以舊日冰室為藍本,創意了全球唯一一家冰室星巴克,它喚醒了無數人的記憶
  • ...百幅作品記錄城市記憶-鄔達克 吳同文 建築遺產 鄉愁 舊居-上海...
    第三屆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昨天拉開帷幕。鄔達克舊居門口楓葉正紅,人們聚集於此,觀看「此處是吾鄉」城市記憶與鄉愁攝影邀請展。上百幅攝影家和市民的作品,藝術地記錄了上海優秀城市建築及市民生活於其中的場景。第三屆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的主題是「守護城市記憶、留住上海鄉愁」,一系列論壇、講座、徵文活動將陸續舉行。
  • 歷史和文化如何改變了一座城市?7本書看見真實的香港 | 思想書單
    說起香港,你會想起什麼?周星馳的電影、維多利亞港的夜景、購物的天堂、金融的中心……這些都能夠代表香港,卻又似乎不夠完整。了解香港,其實是在了解歷史和文化如何影響現實,改變一座城市。今天為大家推薦的七本書,分別從歷史、文化和城市建設等不同的角度,帶你了解這座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上海看劇團 x 香港節2019 | 進念·二十面體《建築城市》
    劇照  上海看展劇團:傳弘  《建築城市》再回想進念·二十面體的《建築城市》是典型的香港另類戲劇,它並非迎合大眾口味,而是對我們的所處的社會和文化進行深度提問堆砌成山的回收物料,廢紙鋁罐裝飾的演出服裝,還有以竹棚為主要材料製作的大型裝置,直白地將香港當年快速城市化發展的幾乎瘋狂的都市狀態一一袒露。建築製造記憶,城市是由建築物組成的系統。城市為我們兒時的記憶搭建了場景。原本城市和功能是混合的,商業,住宅,辦公可以共建,創造了我們多樣又具有活力的生活社區。而在城市化的快速進程中,建築開始莫名其妙的就拔地而起。
  • 南京溧水:飛燕文化產業街區點亮城市榮光
    隨著城市擴張和迭代,傳統製造業企業紛紛退出城市中心區域,歷史遺留下的工業痕跡,為城市帶來新的發展動力和塑造新的品質。現在,越來越多的舊廠區通過改造構建起了一個個充滿魅力的新空間,既讓這些建築留存了時代的歷史記憶也讓建築有了新的用途,有了永續保留的價值。
  • 周末薦讀|用一本書喚醒歷史記憶,《文物裡的古代中國》
    ……春日融融,讓我們讀書吧無論是清晨、午後的陽光裡亦或是黃昏、夜晚的燈光下周末薦讀用一本書喚醒歷史記憶確切來說是一套書>這就是《文物裡的古代中國》(一套三冊)《文物裡的古代中國》(一套三冊),中國國家博物館編用一本書喚醒歷史記憶《文物裡的古代中國》是為配合國家博物館「
  • 餘岱宗:歷史的細節刻繪著城市的面貌
    缺乏歷史文化「血統」的舊址古蹟是沒有精氣神的軀殼,相反,為種種可信的歷史符號反覆疊加的建築、遺址、古蹟、道路以及自然風物,則不斷閃射出奇異的光芒。哪怕是表面上看上去平凡的處所空間,可靠的歷史敘事和細節將為其不斷「加魅」,賦予其象徵價值,喚起人們共同探究這座城市歷史與文化的興趣和熱情,拓展人們面對城市延伸出的思考深度和廣度。城市的美感,不僅僅是獨特的景觀建構,還在於為歷史意義所環繞著的景觀內涵。
  • 香港最紅街道爆改後成變身城市地標?居民:我們幾代人的記憶全沒了!
    點擊文末「在看」「贊」,我們將第一時間出現在你面前想必大家都過謝安琪的《喜帖街》這首歌,黃偉文在頒獎典禮上臺致辭時,特別強調這首歌是獻給香港的。因為喜帖街,聯繫著香港一段關於拆遷的歷史以及幾代香港人的集體記憶,是不可磨滅的香港往事。 假如不了解「喜帖街」是什麼的讀者、聽眾,恐怕難以理解其深意。
  • 東莞城市記憶的「打開方式」
    這座城市深處蘊藏的歷史文化記憶,經過現代藝術和高科技聯手實現的華麗轉身,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現在世人眼前:地鐵沿線改造成水鄉文化「美術館」,莞草編織「變身」DIY家具,海上絲綢之路也幻化為可以穿戴在身的立體實驗首飾……  這場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鄉愁記憶與現代工業交融的盛會,也成為一場東莞的「文化尋根」之旅。
  • 重慶龍門浩老街裡外巷子:雕琢城市記憶的前世今生
    老街老巷,是城市記憶的骨骼。它們在展示著重慶變遷的同時,也保留著人來人往間的溫情。南岸區龍門浩老街,為留下這份城市記憶,特將裡外巷子改造升級。搭建老場景,收集老物件,融入巴渝文化和開埠歷史,重現老重慶的魅力。
  • 用心做好城市形象建設的「二次裝修」 市領導調研我市歷史文化街區...
    用心做好城市形象建設的「二次裝修」 市領導調研我市歷史文化街區(遺址遺蹟)保護提升工作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0-11-13     來源:攀枝花宣傳網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 305歲商船會館修繕一新後,首次對外開放,喚醒上海的歷史記憶
    6月13日上午,會館街38號,高溫之下,依然有市民早早地在商船會館門口排隊了——這一天,作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系列活動之一,上海全市78處文物建築集中向公眾免費開放,其中科學會堂和商船會館兩處文物建築均是首次對外開放
  • 天府文化 | 馮暉:城市微觀歷史的記錄者
    土生土長的成都人馮暉,憑藉對老街道的深刻記憶,用四年時間走遍了成都61 條街道,親手拍了照片,還繪製了地圖,將所見所聞整理為《成都街道漫步手記》一書,成了一名城市微觀歷史的記錄者和傳播者。 這本書中寫的61 條老街道,都是擁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歷史的「資格老成都」,各有各的歷史記憶——抗戰時期《新華日報》成都分館舊址所在地祠堂街猶如「一本有插圖的書」,城隍廟街早已從「老成都縣城隍廟變身電子市場」,曾居住在桂王橋街的名人不少,其中「傅崇矩最潮」……在這個城市飛速發展時代,老街道的故事與文化,恰恰是亟需記錄與保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