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有近1500座歷史建築隱匿在摩天高樓間,記錄著城市的香江風雲,也承載著一段段曲折離奇的過往。如何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留住歷史建築與世代回憶,成為城市後代與規劃者永恆不變的話題。正如此,香港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應運而生,而佇立在灣仔街頭近百年的藍屋,以相同的歷史空間,迎來其煥然一新的對新世代的饋贈。
留屋留人 保存生活文化
建築是城市的肌理,青磚灰瓦各有故事。今年9月,活化完畢的藍屋完成招租,滿載回憶的老房子即將湧入新的故事。
超過80年歷史的藍屋建築群位於灣仔石水渠街,由藍屋、黃屋、橙屋及毗鄰空地組成,建於上世紀20至50年代。藍屋建築以磚木結構為主,為現時香港僅存有陽臺的唐樓,它的外牆、木樓梯和鐵欄露臺已成為灣仔的標記。
這樣一座飽含戰爭洗禮和歷史風霜的建築,在飛速發展的城市生活中面臨被拆除、重建的命運。不過,2007年香港特區政府施政報告提出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為藍屋的留存與城市的建設找到平衡點,也令藍屋成為該計劃中唯一一座「留屋留人」的活化建築。
作為唐樓文化的展示館,藍屋建築群的活化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唐樓的建築結構和原居民的生活狀態。參與藍屋建築群活化保育計劃的建築師黃耀介紹,昔日藍屋不設獨立廚衛,居民要晚晚「倒夜香」;復修後所有單位加設獨立廚廁,方便居民生活。不過,
對於劃有「倒夜香」印記的木梯級就被保留了下來,作為單獨的展示單位為公眾重現昔日的唐樓生活。除此之外,建築群增設了升降機,並仿造公屋走廊的功效,架設連接橋,連結各建築群內的居民,以營造唐樓和睦共融的鄰裡氛圍。
藍屋從2009年被特區發展局列為第二批活化的歷史建築物名單,於2012年獲香港特區立法會撥款7540萬港元以活化有關項目,並將項目命名為「WE譁藍屋」。2013年,時任特區政務司司長的林鄭月娥啟動了最終活化工程。歷時7年,一個保有歷史樣貌與時代氣息的多元社區,開始了它新的故事。
民間倡導 傳遞生活價值
在迄今特區政府推出的四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中,藍屋建築群算是活化歷史建築中的異數。若是來到藍屋建築群,人們會發現這裡一面居所一面故事館,有家長裡短的生活氣息也有讚嘆連連的觀光賞玩。當中自然少不了民間機構的努力。
據發展局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夥伴團體「We譁藍屋」介紹,之前四期計劃中,有的活化項目改建為人均千元消費的餐廳,有的活化為小型精品酒店,有的則是青年旅館或文化館,只有藍屋是將原來的居民留了下來,並配有故事館與文化館為公眾導賞藍屋建築,重溫唐樓文化。目前,藍屋建築群內共有32個單位,除了預留一兩間功能性辦公室之外,部分單位作為糖水鋪、素食店、香港故事館等社會企業面向公眾,剩下20個單位則供原居民繼續居住及對外招租。
「 We 代表我們參與, 譁 是喜樂與創意的表達方式。」 「We譁藍屋」的發起機構之一——聖雅各布福群會灣仔文化保育及活動計劃主任周希旋說,作為一項社會創新項目,「We譁藍屋」未來將以社會企業及非牟利方式運營,整個計劃共有五個主要項目,包括香港故事館、好鄰居計劃、原居民參與、社會企業項目以及小區經濟互助公所。「我們希望能在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的同時,保育多元生活模式,將歷史建築和生活價值傳遞給下一代。」
唐樓情懷,特別是鄰裡中的信任文化,成就了今日的香港。周希旋認為,藍屋建築群的價值並不僅只在建築這一載體,它本身蘊藏著豐富的小區歷史及民間回憶,而其對多元用途的包容性,亦是港式唐樓的典範,多年來承載著草根階層的生活文化。尤其是它散發的舊小區的鄰裡互助精神,更是唐樓生活的活寫照。
最受華人歡迎的香港資訊平臺
搜羅香港萬象,只為精彩呈現!
知曉香港事,關注香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