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馬家浜故事,喚醒嘉興最古老文化記憶

2020-12-23 杭州網

從嘉興市圖書館老館長崔泉森心中的一張禾城文化地圖開始,嘉報「喚醒嘉興文化記憶」報導,歷時一個半月,已推出八個版。

從嘉興地方文化研究者、城市文化建設和設計部門相關負責人,到中青年知識分子、普通市民……為活化利用文化遺存,喚醒這座城市的文化記憶,他們都積極發聲。

馬家浜文化是嘉興文化的源頭,把「馬家浜」故事講好,是喚醒嘉興文化記憶的題中應有之義。

2019年12月27日,馬家浜文化博物館落成,百餘名來自京滬蘇浙等地的馬家浜文化研究專家,長三角地區及浙江省各市和嘉興市各縣(市、區)博物館負責人,以及來自日本和墨西哥的兩位外籍史前考古專家,出席馬家浜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共同探尋馬家浜文化的來源、地位,特別是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後馬家浜文化的價值,並為馬家浜文化研究及博物館的展陳建言。

這為嘉興做好「馬家浜」文章提供了嶄新的素材。

馬家浜人長什麼樣?

當日,馬家浜遺址二次發掘考古報告《馬家浜》正式首發,很多考古成果首次發布。

2009年11月8日,因馬家浜遺址保護規劃論證和遺址公園建設的需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嘉興市文物部門,開始第二次發掘。在整理報告的同時,考古隊還對嘉興地區馬家浜文化遺址進行專題調查,截至2019年底,南湖區和秀洲區兩區範圍內,發現和確認了馬家浜文化遺址或者是有馬家浜文化遺存堆積的遺址點16處。

「80座馬家浜文化墓葬,這是第二次發掘最重要的收穫。」領隊芮國耀在匯報本次發掘的重要成果時說。

馬家浜人埋葬和居住區混雜,墓葬相對密集,有疊壓和打破關係,80座墓葬近70%都具有打破關係。葬式以俯身葬為主,也有個別側身葬和仰身葬,除豎穴土坑墓,還有很多平地掩埋的墓葬,有些墓葬裡有比較明確的木質葬具,是上下兩層結構。

考古隊還發現當時的一種埋葬習俗,部分墓葬裡,隨葬陶器大部分都是打碎後才陪葬,有一件陶豆更是從頭部一直分布到髖骨,全部的陶片可以非常完整地復原。在四個墓地裡,發現比較特殊的埋葬方式,有成組的隨葬鹿科動物的蹠骨、掌骨,甚至還帶著相連的關節部位。芮國耀推斷,可能鹿骨在下葬時是連皮帶肉的。

本次發掘一個重要的發現是,確立多角沿豆盤作為馬家浜文化的典型陶器。以前在馬家浜文化認識中,沒有認識到多角沿豆盤在馬家浜文化內涵中的位置,此次發掘中,明確復原了多角沿豆盤。芮國耀在翻檢羅家角遺址考古報告時發現也有文字提到角沿的盤,只是沒有發現明確完整器。近年來,他們在對羅家角遺址深入調查中,已獲取明確的多角沿豆盤的標本,同時,在嘉興地區其他馬家浜文化遺址中也都發現較多的多角沿豆盤。

馬家浜人長什麼樣?他們吃什麼?本次發掘的最大亮點,就是做了一系列的多學科的綜合研究。「這對馬家浜遺址整個文化內涵有了充分全面的認識。」芮國耀說。

2010年7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植物考古實驗室在發掘區內選取兩套系列土樣進行植物遺存浮選分析,同年10月,浙江考古研究所在發掘區及周圍作植物遺存調查和稻作農耕遺蹟調查。在遺址文化堆積以南發現了馬家浜文化時期的稻田遺蹟,馬家浜人已形成以水稻農業為主的村落經濟,調查還發現菱角和芡實在馬家浜人的食譜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2011年6月,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人類學實驗室選取保存比較完好的28號墓主人頭骨,進行顱骨三維容貌復原。發現這是一個30歲左右的男性,蒙古人的特徵非常顯著。

2017年,日本金澤大學中村慎一主持的「稻作與中國文明——綜合稻作文明學的新構築」研究課題,設立了「馬家浜遺址墓葬出土人骨的研究」子課題,對馬家浜遺址出土人骨進行性別鑑定、肢骨形態研究、人骨穩定同位素分析、牙石殘留澱粉粒分析、鍶同位素分析等方面的子課題研究。

東京大學教授米田穰在報告牙釉質粉末中氧、碳和鍶三種元素的同位素分析結果時說,馬家浜遺址鍶同位素的數據表現出非常明顯的一致性,推測馬家浜遺址可能沒有太多與外界的交流。「但是氧同位素告訴我們另一個不同的故事。馬家浜遺址可能存在人類遷徙的證據。」他們發現有個體在氧同位素數據表現與群體明顯不同,參考氧同位素的分布圖,推測他們可能來自西部內陸。

「在考古領域的研究中這種遷徙是否有可能?」米田穰的疑問正是馬家浜文化研究領域關注的熱點。

馬家浜文化從哪兒來?

1959年,馬家浜遺址第一次發掘,到1975年嘉興籍考古學家吳汝祚發表《從錢山漾等原始文化遺址看社會分工和私有制的產生》,第一次提出馬家浜文化的概念;1977年,夏鼐發表《碳14測定年代和中國史前考古學》,正式提出馬家浜文化的命名;1977年10月,牟永杭和魏正瑾發表《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對馬家浜文化及此後的良渚文化進行全面闡述,論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序列:馬家浜—崧澤—良渚。

馬家浜文化在發現後,經過近20年才真正確立其在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發展序列的地位,新石器時代長江下遊地區一支重要的考古學文化,馬家浜—崧澤—良渚自成發展系列,具鮮明的地域特色。

所以當時參與考古發掘和研究的專家認為,馬家浜文化是江南文化之源。

83歲的姚仲源參加了馬家浜遺址的首次發掘,也是發掘簡報的執筆者。

他在接受採訪時說,馬家浜文化是否能稱為「江南文化之源」,關鍵是馬家浜文化的承接關係,馬家浜文化後接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序列清晰,但其前承何處,尚待深入研究。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明達在嘉興市各縣(市、區)都做過考古工作。「太湖流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7000年前新石器時代遺址,馬家浜文化是江南文化之源,在這裡生根壯大,它反映的文化面貌已經不是很原始,它要有個來源。」他並不是否認馬家浜文化在太湖流域是原生文化,但總覺得應有來源,是不是從北方來?它和錢塘江南岸、長江北岸的關係,在馬家浜文化羅家角遺址出現白陶,它和湖南的關係,都要深入研究。「馬家浜—崧澤—良渚文化的序列好像很清楚,馬家浜文化和崧澤文化難道就是直接的傳承關係?我總要打個問號。」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敏也認為,研究馬家浜文化,要考慮馬家浜文化從哪裡來,但要放在更大的文化視野下去考慮。馬家浜文化是古越人還是古夷人創造的文化,要重新審視。馬家浜文化陶器組合、用玉傳統、種植水稻以及鳥的圖騰都與古夷人文化有相似之處,「馬家浜文化的來源,可以肯定地講,不在浙江,而在北方。」馬家浜文化族源問題尚待解決,實際上這也是解決良渚文化的族源問題,同時,馬家浜—崧澤的過渡期問題,太湖地區湖東區和湖西區的差異問題,都值得深究,「馬家浜文化被稱為江南文化之源,如果能夠把這一系列的問題搞明白,馬家浜文化就不僅僅是江南文化之源,可能是華夏文明之源,或者說是華夏文明之源之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孫國平認為,馬家浜文化的源頭應該在浙江本地找。他相信浙江境內比較優越的小區域裡邊,文化的傳承多於傳播,河姆渡文化的前身經過40多年的研究,他在井頭山遺址有了眉目,跨湖橋遺址經過20年的研究也在上山文化找到,所以他推測馬家浜文化的源頭,可能在桐鄉、海寧、海鹽等杭嘉湖東南地區。

適用「江南文明之源」說法?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朱乃誠第三次參加馬家浜文化研討會,他在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後,重新審視馬家浜文化:奠定了太湖地區新石器文化譜系的基礎,馬家浜—崧澤—良渚文化發展序列的完善,明確了太湖地區新石器文化是自成一系的;奠定江南地區稻作農業文化的文化傳統,包括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起居方式、行為方式的傳統以及與其密切相關的精神文化、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的傳統;奠定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太湖地區模式的基礎,「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明的文化演進過程,一脈相承,沒有中斷。」馬家浜文化稱為江南文化之源,在浙江北部到太湖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沒有發現之前,這個概念是很好的,現在可能不夠妥當,但如果從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明的思路來考慮,在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後適合用江南文明之源這個概念。

墨西哥考古專家Tansis建議,馬家浜文化的研究不局限於浙江、中國,馬家浜—崧澤—良渚的文化序列特別好,可與人類其他史前文明發展序列進行比對研究。

馬家浜文化博物館怎麼展陳?

磚紅色的六邊形建築,粗獷而簡潔……2019年12月27日落成的馬家浜文化博物館,2017年5月動工,總投資1.2億元,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是馬家浜考古遺址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預計今年春天對外開放。

嘉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副局長陳建江介紹,馬家浜文化博物館是按照原始聚落的理念,採用六邊形建築,磚紅色來源於馬家浜遺址出土的典型器物夾砂紅陶,不帶多餘牆面裝飾,粗獷、簡潔的素麵牆體,更契合馬家浜遺址史前文明的原始味,「不豪華,更著眼於實用性功能,展廳設計符合文物布展的要求。建築不高,沒有臺階,俯臥在遺址上,跟土地的關係更緊密,就像是從泥土裡生長出來的建築,更貼近馬家浜文化內涵。」

姚仲源曾在1999年參加馬家浜文化學術會議時提出,希望以後能夠建成馬家浜文化博物館,20年後這個願望實現了。他在欣慰的同時,希望能吸收周邊好的經驗,「目前馬家浜遺址的發掘還很薄弱,地下資料不夠充分,馬家浜文化博物館文化內涵還要加強。家底要清一清,搞清楚嘉興地區有多少遺址,多少地下資料。」

當天,馬家浜文化博物館落成揭牌,邀請芮國耀擔任顧問。

各地學者專家在參觀後也各有看法。

張敏覺得有條件可以成立馬家浜文化研究院,固定編制、人員、經費,推動馬家浜文化研究的深入。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寧遠說,目前馬家浜遺址雖然小,但可以以聚落考古的理念,立足於遺址,摸清遺址的各個功能區,多學科深度參與,不間斷地進行考古發掘和研究,這也可成為展示的一塊內容。「邀請遺址發掘人作為顧問,這挺好,希望在未來能像解剖麻雀一樣,作動態的、持續不斷的、多角度研究,把這個遺址弄得清清楚楚,成為所有馬家浜遺址研究的範例,成為個性鮮明、生動的博物館,把馬家浜文化的研究推進到深入。」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海明希望博物館成為推進馬家浜文化深入研究的平臺和機會。他建議作為博物館顧問的芮國耀,在對嘉興地區馬家浜文化遺址作深入的專題調查的同時,將其變成培養嘉興本土研究馬家浜文化人才的機會,「嘉興本身有很好的工作基礎,有不錯的考古力量,是否能轉化成馬家浜文化深入研究的有生力量?」

據陳建江介紹,馬家浜文化博物館展陳基本脈絡已經確定,但根據研討會專家意見,還將進一步收集完善資料,充實文物,豐富展陳,規範文物表述;另外,今後還要加強馬家浜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編後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本和魂。

文化興則文明興,文明興則城市興。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嘉興人文淵藪,文脈厚重。

7000多年的馬家浜文化,穿越漫漫歷史長河,後接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點亮了遠古江南文明的曙光。

近1800年的建城史,子城的發掘和重大發現,一次次驚喜了禾城市民。

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吳越文化、唐宋文化、明清文化;南湖文化、大運河文化……

一部禾城發展進化史,是嘉興人敬畏歷史、保護遺存、拓展文化、延續文明的一曲交響樂。

歷史是一座城市的根和基。

不珍惜歷史,意味著忘本,讓人找不到來處,看不到未來。

只有全面喚醒文化記憶,才能全面系統傳承保護。

只有傳承和保護基礎上的文化創新,才有恆久的魅力,成為禾城人創造美好生活的不竭動力。

馬家浜文化博物館的落成,讓人看到了嘉興人傳承、保護、活化、發展文化的初心和行動。

我們的「喚醒嘉興文化記憶」報導,到今天將告一段落。但傳承和保護嘉興文化,永遠在路上。

相關焦點

  • 江南小鎮景色宜人,孕育了大批的文化名人,人傑地靈的嘉興
    江南小鎮景色宜人,孕育了大批的文化名人,人傑地靈的嘉興大家好,今天小編給您介紹的景色宜人,名人眾多的嘉興。嘉興的美,有文化歷史底蘊的美,有小橋流水的美,有千裡波濤的美……嘉興的美可謂很全面了。初到嘉興的人會喜愛那些帶著時光痕跡的古舊房子,在嘉興住上兩日,又愛上了這裡的水,再住久些,迷人的又將是那些遠古和稍近些時候的文化,直到後來,你會想要定居這裡,一刻也不要離開。1959年在嘉興發現了馬家浜遺址,馬家浜文化由此而命名。馬家浜文化是中國長江下遊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皆由它發展而來。太湖流域的文化自成系統,表現出了鮮明的地域特色。
  • 2021,我在嘉興南湖等你!
    汪恩民 攝南湖紅船已成這片土地上最深刻最鮮明的印記它和煙雨秀色一樣,令人難忘2021,我在南湖等你我想帶你踏尋這「最初的地方」用行動傳遞對祖國未來的信心和期許嘉興南湖,嘉興市委宣傳部供圖一艘紅船、一片煙雨將江南的風景與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
  • 2019年嘉興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發展綜述
    ,讓「勤善和美、勇猛精進」成為嘉興高質量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一部《嘉興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又為市域治理現代化奠定一塊堅實基石;一座座農村文化禮堂,在千百鄉村遍植文化之花,一個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讓「心靈家園」生根發芽;一處處被喚醒的古城文化記憶,彰顯「人文璀璨、風華絕代」;一群新時代最美嘉興人,讓中國感動、讓浙江驕傲,讓這座城市的風景越來越靚……
  • 浙江嘉興,江南第一糧倉
    攝影/金炳仁 湖泊之中,最知名的是南湖。 宋代《南湖草堂記》中記述:「(嘉興)東南皆陂湖,而南湖尤大,百二十頃。」南湖很古老,最早稱滮湖。 嘉興熟,江淮足 上世紀50年代末,嘉興城南的馬家浜文化遺址發掘出土了大量碳化、如黑瑪瑙般晶瑩的稻米顆粒。
  • 喚醒大運河厚重的文化記憶
    來源標題:喚醒大運河厚重的文化記憶 提起京杭大運河,人們自然會想起縱貫2500多年、綿延3200餘公裡的浩渺煙波。隨著考古發掘的不斷深入,北京的運河遺蹟愈加豐富。
  • 用嘉興味道講好嘉興故事|「嘉餚百碗·南湖船宴」驚豔亮相中國浙菜...
    金秋好時節,一場饕餮盛宴正在杭州上演。10月16日,「浙裡來消費·金秋嘉年華」2020浙江金秋購物節在杭州湖濱步行街啟幕, 本次活動持續到10月18日。作為「浙裡來消費·金秋嘉年華」系列活動之一,首屆中國浙菜美食節暨第十屆浙江廚師節也在杭同步啟動。
  • 諾梵巧克力生產基地及銷售總部項目籤約落戶嘉興經開區!
    3月25日下午,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諾梵巧克力生產基地及銷售總部項目籤約儀式, 區管委會主任盛付祥參加儀式並講話。   馬家浜健康食品小鎮   又迎來一位新「網紅」   2020/3/25   嘉 興 項 目   計劃投資2億元,選址位於馬家浜健康食品小鎮,擬建設年產1.5萬噸巧克力和高端休閒食品的生產基地。   項目採用與瑪氏、費列羅等巧克力企業相同的從德國與瑞士進口的高端自動化生產線。   計劃2020年9月前開工建設,2021年竣工投產,達產後年銷售額預計不低於5億元。
  • 和我們去嘉興陶倉,採蓮花,玩戲劇,喚醒一個故事|漂流三明治
    文 | 依蔓上周二,我又去了一次位於嘉興市郊田豐村的陶倉。和上一次端午節探訪市集不一樣,這一次是為了布置三明治和運河陶倉理想村合作的品牌主題民宿。故事、寫作,這些看起來有些飄忽的元素要實體化到一個居住空間裡,實在是有點難。
  • [文化茶座]「老巴子」:一個古老族群的文化記憶
    這既是一個古老的哲學命題,也是一個尷尬的關於族群記憶的文化人類學研究課題。我們不得而知,但「老巴子」一詞在鄂西清江流域卻代表了一個古老族群的文化記憶。恩施方言中,「老巴子」有兩種含義:一是稱老虎為「老巴子」,常用的語言有「老巴子來噠」、「我家的豬被老巴子吃了」,「某某打死了一隻老巴子」等等;二是稱老年婦女或嶽母為「老巴子」,常用的語言有「不和你個老巴子(老女人)計較」,「給老巴子(嶽母)祝壽去」等等。
  • 【凰哥哥講故事】天堂記憶系列-原初的記憶
    親愛的小夥伴小朋友們,你們好嗎?自分別以來,我很想念你們。現在,我接著又要給你們講故事咯,你們要圍成一圈,乖乖聽我講,發問可以,但不許亂講話哦。好哇好哇~~!凰哥哥講故事可好聽啦!hoho...這次要講的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神話故事,話題真的很久遠了,要從哪裡講好呢?凰哥哥凰哥哥,以前你講故事都是瞎編的,這次講個真實的好不好嘛?....這個....好吧這次不但要聽真實的,還要講一個有關於凰哥哥你的真實的故事。好吧好吧,就講一個關於我的故事
  • 嘉興因你而出彩③丨守住歷史根脈 擦亮文化青色
    鮮豔的紅色、活躍的藍色、厚重的青色、燦爛的金色、動人的綠色,今日的嘉興奮力打造「重要窗口」中最精彩板塊。 回望是為了更好出發。嘉興市委八屆十一次全會即將召開,嘉興又將如何奮力譜寫最精彩板塊。今起,浙江新聞客戶端推出年終特別報導《嘉興因你而出彩》專欄,記錄「五彩嘉興」湧現出的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和人物。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7000年人類活動史、2500年文字記載史、1700年建城史……這是「禾城」嘉興,歷經千百年留下的文化底氣。
  • 嘉興:長街宴,過「嘉」年!
    2020年春節期間,嘉興各大景區的年俗活動熱鬧非凡。 5.烏村狂歡,原汁原味過大年 時間:1月17日—2月8日 在村頭集市,烏村村民們會用原汁原味的土灶,製作出最地道的鑊餈,還有打年糕、寫春聯、剪窗花、舞龍舞獅…… 西塘 1
  • 嘉職院師生在2020長三角(嘉興)文化創意設計大賽中勇奪兩金...
    12月18日,為助力嘉興市文化產業提能升級,迎接建黨百年,由中共嘉興市委宣傳部、嘉興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嘉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共青團嘉興市委員會主辦的2020長三角(嘉興)文化創意設計大賽決賽在華美達酒店隆重舉行,嘉職院文化與旅遊學院的3件作品在300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進入決賽並勇奪兩金一銀
  • 2020年嘉興市區公交線網將這樣優化
    具體內容如下:(一)已實施1.新增76路(長帆路公交首末站—馬家浜文化博物館)線路走向:長帆路公交首末站、長帆路、成功路、日新路、桐鄉大道、豐華路、廣穹路、萬國路、嘉杭路、開禧路、聖堂路、馬家浜路、馬家浜文化博物館。
  • 講述春節故事,喚醒年味記憶!
    兒童文學名家王一梅與著名畫家於鶴忱聯手創作,喚醒年味記憶,帶你回到田野、星星、螢火蟲和遼闊的遠方……為了小孫女小悅,外婆決定離開鄉村來到城裡過年。讀故事、學傳承、養愛心。來看看「中國紅」系列的其他繪本吧。 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有豐富的民俗活動,賞月、觀花燈、猜燈謎、放煙花、舞龍燈、舞獅子、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是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繪本中,定居國外的華人小女孩懷揣故鄉夢,回到故鄉龍門島尋龍圓夢,故事中隱藏著暖暖的鄉情和親情。
  • 「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浙江水鄉嘉興
    嘉興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制始於秦,有兩千多年人文歷史,自古為繁華富庶之地,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美譽。嘉興名人輩出,湧現出茅盾、金庸、徐志摩、陳省身、王國維、豐子愷、張樂平等名家大師。嘉興自然風光以潮、湖、河、海並存馳譽江南,擁有南湖、烏鎮、西塘三個5A級景區,以及鹽官(錢江潮)、南北湖、綺園、月河歷史街區、梅花洲、九龍山、東湖、莫氏莊園、茅盾故居、徐志摩故居等著名景點,構成江南水鄉特色;中共一大在嘉興勝利閉幕,是中國共產黨誕生地,成為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革命紀念地。2013年起,每年舉辦烏鎮戲劇節和西塘漢服文化周。
  • 國外考古發現世界最古老水井,原來世界上最早開鑿水井的不是中國?
    考古新發現據外媒報導,近日在捷克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未被發掘的木結構建築——一口井。河姆渡水井淺井_圓形(橢圓形)豎穴淺井這類水井為直筒圓底豎井,在太湖流域的上海青浦崧澤、松江湯廟村、江蘇吳縣澄湖等遺址均有發現,年代貫穿距今7000餘年的馬家浜文化、距今約6000年的崧澤文化、距今約5000年的良渚文化時期。
  • 嘉興43個文化創意設計打擂臺 你最中意誰?
    12月20日下午,以「五彩嘉興 創意生活」為主題的2020長三角(嘉興)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火熱舉行。現場,紅色文化類、產品設計類、工藝美術類、視覺傳達類共計43件作品用路演形式展開激烈角逐。惟妙惟肖的蠶繭十二生肖公仔盲盒,創意十足的桌遊「新倉經驗遊」,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江山如畫》藍染手帳、藍牙音箱、雨傘,寓意「窗口」與創新的青瓷工藝品《視.界》,採用江南織錦工藝創作的《紅船劈波行》系列筆記本、手袋……一件件作品以最鮮豔的革命「紅色」和最厚重的文化「青色」為元素,注重嘉興元素,將嘉興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文化有機融合。
  • 寫給中國孩子的故宮故事:揭開神秘怪獸視角,與古老文化再度相逢
    「大家好!我是御貓胖桔子,故宮真正的主人。 白天穿梭於故宮統治人類,夜晚在故宮奇幻夜與「怪獸」探險。」 恰逢故宮600年生日,胖桔子化身紙上故宮解說員,在故宮原創精裝繪本《故宮御貓夜遊記》中,用孩子的語言講述不一樣的故宮故事與歷史文化
  • 紀錄片《刀鋒》喚醒集體記憶
    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打造出更好的視聽燃點,引發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喚醒人們的集體記憶。紀錄片《刀鋒》共6集,每集50分鐘,通過一個個細節、一個個故事的刻畫和塑造,深刻闡述了刀鋒如何鍛造,展現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雄群像。在片中,時任第20軍第58師第172團1營排長的王學東說:「長津湖的夜晚是屬於我們志願軍的,天一黑,我們就開始反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