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暉是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理工科出身的他卻有著一顆「文藝心」。土生土長的成都人馮暉,憑藉對老街道的深刻記憶,用四年時間走遍了成都61 條街道,親手拍了照片,還繪製了地圖,將所見所聞整理為《成都街道漫步手記》一書,成了一名城市微觀歷史的記錄者和傳播者。
這本書中寫的61 條老街道,都是擁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歷史的「資格老成都」,各有各的歷史記憶——抗戰時期《新華日報》成都分館舊址所在地祠堂街猶如「一本有插圖的書」,城隍廟街早已從「老成都縣城隍廟變身電子市場」,曾居住在桂王橋街的名人不少,其中「傅崇矩最潮」……在這個城市飛速發展時代,老街道的故事與文化,恰恰是亟需記錄與保留的。在馮暉的筆下,城市老街道的歷史是豐盛而生動的。
馮暉曾寫道,面對一座城市,首先看到的是街道;回憶一座城市,腦海裡最先浮現的往往也是街道的景象。因此,記錄一條街道的變遷,也是在記錄一代代人的改變、一座城市的變遷。
因父母工作的關係,馮暉出生在陝西漢中,2 歲時才回到成都。除了在北方上學的4 年,馮暉在成都生活的40 多年時間裡,攝影玩了20 年,最近幾年他又開始用智慧型手機拍攝成都街頭,照片已累積超過80 萬張。無論是攝影,還是研究成都街道歷史,和馮暉的本職工作都沒有直接關係,只是他長期以來的興趣愛好,全都是他利用周末和空餘時間完成的。
想要記錄街道微觀歷史,並不僅僅是對一條街道拍幾張照,或用寥寥數語介紹一下這麼簡單。如馮暉所說,他四年來所行之事,看似是「漫步」,而「漫步」二字給這件耗時耗力的工作打上了一層柔光,看起來美好愜意,可實際上,這場「漫步」更像腳踏實地的城市田野考古,需要實地探訪和查閱大量資料。
馮暉鏡頭下成都一處建設中的建築工業化生產基地
馮暉對比實地採訪和查閱資料,發現很多記載與現實存在出入。為了還原街道的真實歷史,他對每條街都實地踏勘多次,並大量採訪街道的居民。所有與街坊的親切攀談,都被他歸入口述歷史。
他在書中寫道,「有生命的街道一定要有當地居民的存在,有充滿煙火氣息與市井味道的日常生活。只有老成都人才講得出老成都平凡中的精彩,那是老『三花』茶特有的味道。」
「不同的人角度不一樣,有偏差沒關係,這本來就不是唯一的信息來源。我們可以通過多方面的信息相互印證」。馮暉說,「實地勘察,非常不易」,「實地走訪需要拍照、畫地圖,很少有一條街是一次性完成的,有的要走十幾次,有的走二十幾次。如龍王廟正街,就去了二十多次。」
為了記錄街道,多年來,馮暉搜集了從清代至今的成都街道地圖。在他看來,爬梳地圖是街道研究的必修課。通過對不同時期街道地圖的仔細研究和逐一對比,可以發現很多問題。老地圖和新地圖擺在一起,通過原貌和現狀的對比,可以追蹤城市的發展變化,還能找出現在地圖中一些不準確的地方。
然而,資料的收集與實地勘察這兩樣都是很花功夫的工作。資料搜集方面,比如成都某條街道在清代或者民國時期是什麼樣貌,並不是網上一搜就能知道的,馮暉一般通過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舊書店查找資料,或是在網上購買古書的方式獲取信息。有時,他還要跑到外省去購買書籍,周末一有時間就逛書店,也會到二手書店淘書。
當談及為何會如此熱衷於記錄普普通通的街頭小巷時,馮暉說道:「有時候,我們對成都的『好』挖掘並不深,大多數人對此的理解就是成都好耍,但我想,火鍋、串串、麻將並不是成都的全部,而成都更有意義的是它深厚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通過研究成都的街道,你才能切實地感受到這個城市的文化。與此同時,這個工作需要有人去做,因為年輕人不了解,熱愛一個城市的前提,首先就要去了解它。」
對於馮暉而言,一個城市的街道就是它的骨架與經絡,這也是他願意花費四年時間,手繪60 多幅畫街道線路圖的重要因素,「我希望讓更多人了解成都,愛上成都。」
街道是城市最平凡、最生動、最真實的景觀,是城市最大的博物館和最豐富的民俗館。要不人們怎麼說,你要了解老北京,請去逛胡同;想去看老上海,請去走巷弄;想要了解成都,請來老街坐一坐,一把竹藤椅、一杯三花茶、一口老油火鍋。
馮暉鏡頭下的老成都
然而,梳理成都老街道的作品其實並不多,傅崇矩在《成都通覽》中梳理了清末時期500 多條街道的布局,可是時代已相對久遠,成都城市格局已發生了諸多變化。馮暉在記錄成都老街道時,也大量參考了巴蜀文化專家袁庭棟老先生的《成都街巷志》。只不過,馮暉還希望用更現代化的手段,用攝影+ 手繪的方式記錄老街巷的歷史。
被玉皇觀街、紅星路、三槐樹街、五世同堂街圍起來的成都北師大附中,曾經的名字叫做成都二中,這是馮暉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在這裡,馮暉覺得舊時的影子依稀可見,因此這裡也是他最先開始記錄的地方。
馮暉鏡頭下的老成都
馮暉一直記得從前這條街的樣子:那時的街道上都是一兩層的瓦房,街上的鋪面很少,只有在十字路口才會有店鋪。過去,人們的生活空間會延展到街頭,馮暉小時候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到街頭玩耍。「那時候沒有電視,更不要說手機和電腦,大家沒事就坐在街邊聊天」,他說,「那時,街道是人們隨意延展的『花園』『客廳』『書房』『景觀陽臺』,是人們生活空間與社交空間的延伸。那時的街道除了是通道,更是一個開放融合的空間。」回溯過去,從中可以看到時代的變遷,引起人們很多的思考。
有生命的街道一定要有當地居民的存在,這是保存老街味道的重要因素。馮暉說,幾十年前,街上商鋪的老闆通常就是同一小區的鄰居,大家彼此熟稔。買東西時偶爾賒帳或多毫少釐都不是問題,這便是老街道的人情味兒。
在老街坊的口中,經常能聽到「街娃兒」一詞。「街娃兒」是四川方言,多指生長在街頭的孩子。街道是他們最主要的生存空間,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和重要的人生經歷都與街道相關。在馮暉看來,「街娃兒」不是街頭混混,他們大部分都性格開朗,往往帶有幾分幽默感,偶爾的惡作劇和打打鬧鬧都不是惡意的,他們的存在讓整條街非常熱鬧。
馮暉在《成都街道漫步手記》中寫道,探究「街娃兒」的產生和發展,自然會涉及街頭空間。能讓「街娃兒」自由生活、快樂成長的街道,從城市規劃與建築設計的角度講,就是一條成功的街道。
龍王廟正街就是這樣的一條街。它西起紅星路四段,東至下蓮池街,全長不過幾百米,距離春熙路也不遠,周圍高樓大廈林立,而這裡,依舊是青磚灰瓦的老院落。街上有成都市中心僅存的、基本完整的廣東客家移民宗祠,也是四川傳統祠堂建築的代表之一。街上還有中西結合的轉角樓,雕花窗欞、木質樓梯,滿滿的傳統風。
馮暉鏡頭下的老成都
走過二十多遍龍王廟正街的馮暉,幾乎對街上每家每戶都了如指掌。這裡有許多馮暉筆下的「街娃兒」,他們在哪兒出生,上哪所小學和中學,馮暉張口就來。
馮暉也希望,在維護老街「容貌」或是給老街更新的時候,能從街區的歷史文化傳承角度,根據每條街道不同的文化底蘊,找到特色作為切入點,而不是只把老街道改造成統一的標準格式。因為原生態的街道,雖然看上去不夠「現代」,但卻足夠真實。但是,「一刀切」的街區改造和用力過猛的商業打造,無疑會讓老街失去的原有的味道。
文_ 本刊主筆> 黃修眉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