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子——酷似真獅的北獅,動作威猛的南獅

2021-02-19 中電華神

舞獅是一種東亞民間傳統表演藝術,源於中國。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闢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打鑼打鼓,舞獅助慶。

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 、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每年的春節或重大喜慶,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

(由來)

舞獅起源眾說不一。神話傳說是以前山中出現獅子,吃掉村莊內的村民,後來村民學會武功,格斃獅子,村民模仿獅子的形態而成為舞獅;亦有神話版本說是如來佛把獅子引走,因此南獅中常有「大頭佛」引領獅子。亦有傳說有村民以紙紮獅子及鑼鼓驅走年獸,演化成為舞獅。

據考證,較為可靠的說法是:中國本身沒有獅子,在中華文化中,「獅」本來是和「龍」「麒麟」一樣都只是神話中的動物。到了漢朝時,才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西域傳入,當時的人模仿其外貎、動作作戲,至三國時發展成舞獅;南北朝時隨佛教興起而開始盛行。

史書中,《漢書禮樂志》中提到「象人」,據三國時的解釋,就是扮演「魚、蝦、獅」的藝人。到了唐朝,舞獅是大型宮廷舞蹈表演的一種。當時的「太平樂」亦稱為「五方獅子舞」,出於天竺與獅子國等國。白居易的詩中描述獅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作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可見當時的舞獅跟今日我們所見的已十分相似。

(形式)

今天中國的舞獅主要分南獅、北獅兩種。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將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採用南獅的形象、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北獅——

北獅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而獅身披金黃、橙、紅色毛。舞獅者的衣服、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故而未舞看起來已經是惟妙惟肖的獅子。一般來說二人舞一頭獅子,但若是小北獅則是一人。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主要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甚至利用臺凳、踩球、搖搖板等道具。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手拿綁有彩帶的獅球。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南獅——

南獅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形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鑑,色彩豔麗,製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動。嚴格來說,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有人甚至認為南獅較為接近年獸。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早年甚至以鐵製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

南獅,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現流傳於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中間;在廣東境內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廣州等縣市。

(各地舞獅)

福建林坊——

林坊青獅屬北獅武功獅,俗稱公獅。其獅動作靈活敏捷,獅頭內可藏兵刃作質牌使用,可攻可防。掌獅頭和掌獅尾兩人,動作配合默契多變,模仿雄獅的各種姿態,惟妙惟肖展示力與美的藝術結合,是客家人原生態傳統武術文化遺產。

1989年林坊林氏成立「林坊武術協會」是連城縣最早成立的武術協會。武術協會成立後,設有獅隊12個,龍隊10個。林坊武術協會組隊多次參加全國和省、市、縣組織的各項比武活動,並多次獲得獎牌。

廣東陽江——

陽江舞獅是舞獅中的一種,源於廣東省西南沿海,結合本地的文化發展成了一種特有的文化。

陽江舞獅的習俗與眾不同:一是大年初一清晨的獅子拜屋。這是因為當地人認為獅子威武勇猛可以驅逐那些躲在屋裡的邪魔,有「旺屋」作用,可以迎來一年的好運氣。而造成新屋,也會特意邀人舞獅,進行「旺屋」。二是舞獅求子。因為陽江語音中「獅子」與「是子」諧音,所以想要求子的年輕夫妻,也會請人舞獅,而且還要獅子進入臥室滾床,這叫「獅子上床」,意思是「是子上床」,是生子的好兆頭。三是獅子「採青」。當地獅子「採青」有時候會換成「採椰」。採青很有難度,是讓「獅子」沿著人梯向上爬,把主家在樓上用竹竿高高地挑起來一個大紅包和青菜張口「吃進口中」。而「採椰」難度更大,必須把上面懸掛的椰子打開才行,無論是用牙齒還是用拳頭,都得有真功夫才行。從這種特殊的採青形式上,我們可以看出陽江舞獅的高超技藝。

河北徐水——

徐水縣北裡村舞獅可說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素有北獅獅舞之鄉的美稱。明清時期就以花會的形勢在張家廟會逢年過節,重大事件等場合中演出。

徐水獅舞分為文獅和武獅,文獅表現獅子的靜態和性格溫柔的一面,恐嚇時的怕,互相親密時的吻,期待時的盼以及搔癢,舔毛,伸腰,打滾,掏耳朵,打舒張等,形態細膩逼真,憨態可拘,真得是惟妙惟肖。

武獅正是以技高一籌,通過獅子的翻山越澗,登山直立,跳、轉、騰、撲等動作,表現獅子的動態和性格兇猛的一面,尤其是梅花樁、三獅踩球的表演,更是獨具匠心,驚險紛呈,令人嘆為觀止。

幾十年來,徐水為國家和兄弟省市培養輸送了大批的專業舞獅演員和人才,傳授幫教了大批的獅舞團體,在京津冀一帶享有獨一無二的美譽。

武漢黃陂——

僵獅子是一種流行於湖北的黃陂和孝感兩地一帶元宵節的一種民俗活動。僵獅子也稱「將軍獅子」(舞獅者叫「將軍」或「馬腳」)。僵獅子表演很特別,他們的跳躍在很多人看來仿佛是在打太極,僵獅子 即「馬腳」在香燻過後,處於半清醒狀態,仿如天上神仙附身,舞獅者就變得非凡起來,很有祭祀的味道。特別是十五的夜燈最熱鬧最精彩,僵獅子不僅會爬到堆成山的桌子上,還會叼咬蠟燭,從煮開的柴油裡拿取吉祥物等等;獅子還會到每家每戶去遊玩,每家的當家人都會拿出煙花和爆竹迎獅,然後旁邊有個長老說燈彩以圖吉祥,祈禱來年風調雨順,故熱鬧非凡,是湖北黃陂獨特的文化遺產。

湖南長沙——

湖南屬於我國中部地區,介於舞獅派系的南北分支處,20世紀80年代前湖南只有民間北獅表演社團,後引入廣東南派醒獅技術並結合本地舞獅的技法,不但繼承了南派醒獅的高空梅花樁舞法,還新創南獅北舞、醉獅、南派威風鑼鼓等;在湖南各大媒體受到廣泛好評,並多次受政府委派參加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活動。

廣西田陽——

田陽舞獅具有世家相傳的特性,傳統特色保持相對完整,最難能可貴的是,田陽舞獅在近代的發展中,不拘泥於單一的傳承,而是在傳統舞獅套路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提高了技術含量,增強了觀賞性。有史料記載以來,它已經流傳了450多年,並逐漸由建國初期以拜年、慶典、助興為主的地面舞獅發展到擁有「獅子上金山」「獅子過天橋」「刀尖獅技」「高樁飛獅」「金獅雄風」等一系列絕技的高空表演,並頻頻涉足體壇,譽滿全國及海外。

浙江新昌——

新昌的獅舞資源極為豐富,也愛用「舞獅」這種方式來期盼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年景。所以,縣域內的舞獅隊眾多,較有名氣的有儒岙鎮的洪塘獅舞和上道地獅舞、城南鄉的下洲獅舞、大市聚鎮的寨嶺黑毛獅子等等。

上道地村的獅舞活動自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6年)已成氣候,至今一直沒間斷。上道地獅舞班一般有13-16人,其中樂隊3-5人(可轉換交替)。一般在曬穀場上表演:一位隊員蕩起一個拋向天空的彩球,兩位隊員忙鑽進獅子皮裡面,一個舞起獅頭,一個把好獅尾,一頭兇猛的雄獅就騰空而起追逐彩球,踏著鼓點樂聲,搖頭擺尾,威風凜凜,獅子詼諧有趣的生活化狀態以及舞者高超的舞獅功底即刻淋漓盡現。

相關焦點

  • 書童科普+ | 新春專輯《中國傳統文化·舞獅》知識科普推文——AR傳統文化體驗活動!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舞獅有南北之分,南獅又稱醒獅。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一般由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舞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 北獅威武而委婉 南獅輕靈卻勁健
    「南獅」之外,「北獅」也撐起舞獅界的半壁江山,兩種獅子之間的差別怎麼會這麼大?他們真的是同一種動物作為原型的嗎?  舞獅的源頭可追溯到漢唐  民族傳統體育學學者於兆傑指出,漢代之前,中國本土並沒有獅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獅」和「龍」、「麒麟」一樣都是神話中的動物。獅在古漢語中亦稱為狻猊,這是由梵語「simha」轉譯而來,這一名稱在公元前就已出現。
  • 【內含福利】南獅北獅傻傻分不清?你不是一個人!
    舞獅人是懷著幾十年如一日的對舞獅的熱愛,自小練習了紮實的基本功,經常參與國際性交流盛會,對舞獅的技藝進行切磋交流,致力於將起源於中華的舞獅文化弘揚光大。南獅在表演中側重寫意,以其細膩豐富的表情動作,來表達出獅子的一系列內心活動。
  • 舞龍舞獅的前世今生
    可是儘管不願意承認,我們確實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正在國內飛速的消失,比如小編今天要說的舞龍與舞獅。龍乃中國四靈之首,(龍、鳳、麒麟、龜乃中國四靈)中國人對之敬而且畏。舞獅是一種亞洲民間傳統表演藝術,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扮成獅子的樣子,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闢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及各國唐人街都相當盛行舞獅。
  • 「笑臉北獅」第六代傳人馬小增:從小作坊走向世界
    30多年來,馬小增製作的一隻只「笑臉北獅」從這個小院走向全國各地,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大型活動中都曾出現過它們的身影。11月14日,記者見到了正在製作舞獅道具的第六代傳人馬小增。  【同期】馬小增  我嶽父家祖傳是幹這個行業的,我們那會結婚成家以後加入到這個家庭裡,開始以幫工為基礎,那時候生活很困難,一塊幫著家裡解決生活困難問題。
  • 【南獅之光】天安門下舞南獅,黃飛鴻中聯醒獅亮相70周年國慶聯歡晚會
    這一幕,來自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聯歡活動的第二篇章《在希望的田野上》。在聯歡舞臺上,隨著音符的變化,來自佛山的「南獅們」嫻熟地舞動、跳躍,營造出熱烈喜慶的氛圍。表演結束後,葉仲銘心裡的石頭終於落下:「這是第一次參加國慶表演,而且是70周年,意義重大,深感榮幸,也壓力山大。」
  • 舞獅道具:什李北獅皮製作技藝傳承千年
    舞獅道具:什李北獅皮製作技藝傳承千年 2020-08-20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探尋佛山獨有的「三星獅」舞獅文化
    沈湜攝影大多數80後的一代人,對於舞獅的印象更多來源於黃飛鴻系列電影《獅王爭霸》。在電影中,舞動的獅頭不僅威武、華麗,更有噴火、暗箭等利器。一時間,南派舞獅因這部電影一炮而紅,佛山醒獅也因這部電影名聲大噪。佛山醒獅原名為瑞獅,意為吉祥如意,是佛山民間獨有的慶祝方式。
  • 南獅音樂節,呼喚原創音樂的力量!
    南獅(醒獅)是世界使用粵語(Cantonese)地區吉祥的文化圖騰,其「勇敢、大膽、穩重求勝、年輕活力」的豐富內涵完全體現了「青聰文化」銳意進取的時尚創新精神。太極樂隊而除了強大的樂壇藝人陣容以外,南獅音樂節的舞臺會由北京北奧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打造,採用國際超高水準的Meyer Sound MILO高品質揚聲器系統,配以現場豪華震撼的絢麗燈光,力求為一眾音樂人以及樂迷觀眾提供一場高水準、高性價比的戶外音樂節視聽盛宴。
  • 發現深圳|舞麒麟就是舞獅子嗎?(音頻)
    廣東人認為,獅子是地上威猛的動物,麒麟則是天上吉祥的象徵。深圳當地有「東麟西獅」之說,也就是東部客家地區多數舞麒麟,西部廣府地區多為舞獅子。但是,沙井、松崗、公明一帶在清末民初年間亦有舞麒麟。松崗街道山門村舞獅傳承人文琰森告訴筆者,1945年日本軍隊投降,松崗地區慶祝抗日戰爭勝利,文琰森父親文浩基請來焦賢獅子前來慶祝,引起轟動。
  • 湘西苗族舞獅的傳說和由來
    苗家人民怕金獅又走掉,便防照金獅模樣,紮起了金獅頭,繡好獅子皮,學著獅子的動作,逢年過節舞起來。舞獅時,還要吹海角和化妝成笑羅漢,耍繡球,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舞獅子就成了苗家驅邪除害的風俗習慣了。傳說故事雖可以說明一些歷史,但不能完全代表現實社會的真實性。就以上兩個傳說故事來說,湘西苗族舞獅起源於人化的神獅,我以為那是藝術性的化身,不是事物起源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