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歲的「DNA之父」、諾貝爾生物學獎得主詹姆斯.沃特森,因近日接受採訪說黑人智商低「惹禍上身」,他不僅遭到群起而攻之,還被剝奪了在研究所的榮譽頭銜。
黑人真的智商低嗎?有人說沃特森不過是說出了有些人不願聽、或只有礙於「正值正確(political correct)」的事實而已。
沃特森並沒提及(東亞)黃種人,其實這個話題與包括中國人在內的所有人有關。不同人種對形成不同文化有至關重要的關係,而不同文化與每個人都有關。
影響不同人群形成不同文化因素很多,不同氣候、地域、生活方式……
當年轟動一時的電視片《河殤》就是以「海洋(文化)」和「河流(文化)」的角度審視中西文化之不同,當時還有個似是而非「遊牧民族」、「狼文化」與「農耕民族」、「羊文化」的模糊說法。
但《河殤》(及後來大多中西方不同文化的討論)的致命傷在於沒弄清楚人類在「走出非洲」——那個特定時間段的不同氣候、地域對形成黑、白、黃「三大人種」起到的決定性作用,沒弄清楚「三大人種」間究竟有什麼不同。
大約17.7—19.4萬年前,一批現代人類開始走出非洲。在遷徙途中,隨著抵達不同地點的不同溫度和外部環境,遷徙者的膚色、身體特徵和智商也隨之發生了相應變化。越過地中海向北面歐洲的那一部分即後來的歐洲白人;從中亞抵達蒙古高原和東南亞、中國的,是現在的亞洲黃種人。
在那個特定時間段之後,一切三大不同人(種)群間文化的不同,都首先是「人的不同」,而不同氣候、地域已不再對人類的膚色、身體特徵和智商產生影響了。這也是討論人類不同文化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先有人的不同,然後才有宗教、制度、文化……的不同。
三大人種最基本特徵之不同可簡單歸納為:黑人,體力最好(肌肉骨骼發育更早、更好,體內荷爾蒙含量超出白人、黃種人2%—19%),智力最差(智商78—90);(東亞)黃種人智力最好(腦容量最大、智商105),體力最差;白人,體力不如黑人,智力(智商100)不如黃種人,但體力、智力最平衡。若最高值為10、最低值為5,白人體力和智力都在8.7和9之間。
如果說,人類文化的精髓和最高鋪市價值體現為紫幽freedom、屛登equality,皿煮democrocy和咳學science的話,那皿煮與咳學首發於歐洲(白人),是一種「天賦」、必然和責任。
先把咳學science放一邊,如果可以說咳學science是人類智力得以紫幽free和全面發展之必然結果的話。
紫幽freedom、屛登equality、皿煮democrocy首先都需要一個條件:尊重(每一個)個體。
白種人由於有(比黃種人)更大、更強壯的個體(身高更高、體重更大、肌肉骨骼更發達,體內荷爾蒙含量更高)而更接近這個條件。大的個體(動物)因個體強大可獲得足夠資源和安全感,所以數量更少、等級觀念更少、關係更屛登,強大個體間有一種天然平衡;小的個體則需更多數量互相保護以獲得資源和安全感,因而等級更多,關係更不平等。
整個動物界(包括人類)皆如此。
以獅子、大象與猴子、螞蟻為例,一群數量很少的獅子、大象只有「王」和「民」一個半等級,權利接近屛登;而一群猴子和螞蟻則有很多森嚴的等級,權利極不平等,底層甚至沒有生育權。即便是極為相似的猴子與大猩猩,個體較小的猴子等級森嚴,而個體更大的大猩猩則與獅子、大象類似。
我給皿煮democrocy的定義是:個體與群體之間一種合適距離。這種距離「遠至」個體有足夠的紫幽空間free space,「近至」個體與群體間有足夠緊密的聯繫。個體間足夠的空間靠體力開拓,而與群體間聯繫則需智力維繫。這種距離,可保證個體行為不損害群體利益,同時群體行為符合更多個體利益與發展。
西方文化中有關「個體與群體關係(距離)」最著名的兩個例子,一是「(個人)死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另一個是「農夫不讓國王進家門」。這是歐洲白人的原始生活狀態,一開始就用強大個體(不是撒尿)劃定一個更大邊界,也是屛登、紫幽、皿煮的基礎和最高境界。
為什麼皿煮democrocy沒發生於個體、體力更強大的黑人人群?——因為智力低(沒有文字),缺乏個體與群體的聯繫,個體間距離太遠;黃種人則相反,個體間聯繫太緊密,以至於扼殺了個體紫幽的空間。
歐洲歷史非常清晰的展示了這一點。
從早在公元前8世紀希臘城邦制的皿煮體制萌芽,一個小小的希臘竟有200多個相互相對獨立的城邦;到古羅馬帝國持續千年、與當今世界各國議會制有極大相似的元老院億會制(更多人參與決定機制);到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君主立顯、限制皇權,實現「(每個)人生而平登」,直到隨後引發的工業革命和至今方興未艾的世界皿煮浪潮,歐洲白人從一開始站在一個很高的皿煮文化起點上。
所以,我們一直看到了這樣一個歐洲:
以1017萬平方公裡與中國960萬平方公裡相差無幾的面積,地勢一馬平川,氣候風和日麗,卻幾千年從未真正統一過,強大如拿破崙、兇惡如擁有最先進坦克、大炮的希特勒,兩次世界大戰,都不曾「統一」歐洲。即便在古羅馬帝國上千年「名義上」鬆散統一時代,以開明、懷柔治國的奧匈帝國期間,歐洲各不同民族、國家仍保持著各自的語言,擁有相對紫幽度很大的獨立。雖也歷經不間斷爭奪領土、利益的戰爭,但卻有著不同國家間最緊密的聯繫,皇室間頻繁通婚,民間通商、通婚,既無地理上天塹,亦沒人設障礙,民眾一直有最紫幽的交流、遷徙。
至今,一個小小歐洲有48個國家和地區,8大語族(系),40多種語言。甚至連梵蒂岡、安道爾、摩納哥、馬爾他、盧森堡、列支登士敦、聖馬利諾人口少至5、6萬,多不過60萬的「袖珍國」,也昂首屹立於英德法俄等大國之間,一國一票,絕對屛登。但同時歐洲又有國家間聯繫最緊密、最有效率的國家聯盟——歐盟。
先以強大個體形成人口密度很小的「小」國家,更多「更小」的國家又更好保護、鼓勵了強大個體個性的發展。因此,歐洲從一開始、並一直是個性化、多元化文化的典範:男女平登、一夫一妻制、計劃生育、環境保護(與動植物屛登)、司法獨立、政教分開(國王與教皇並存)、三拳分立……甚至家庭中不同輩分之間也無長幼尊卑之分、充滿屛登意識。
歐洲歷史上也有過殘酷的奴隸制(但挪威人說他們從未有過奴隸制)、維護特權的貴族制,以及相對封閉、禁錮的「中世紀」,但因戰俘成為奴隸的角鬥士斯巴達克斯、仍能以其強大體力和無法阻擋的個性光芒名垂青史;而如今已完全成為象徵性的歐洲貴族身份,當初也以鼓勵身先士卒、勇猛作戰、崇尚騎士精神起到過非常積極的意義;雖然在長達一千年「黑暗的中世紀」,也有過以服從神權來壓制人權,新思想受到限制,少有經典文學、文藝作品問世,但個性化、多元化傳統並沒受到影響,而且「中世紀」在城市化、推廣大學教育,改善經濟,完善法律、協調政治與宗教,資本與市場等方面為「文藝復興」做好了準備。
從14世紀到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則是人類歷史個體、個性、人性「思想大傑放」最輝煌的時代,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從「文藝復興」發源地義大利開始,「文藝復興三傑」但丁、彼特拉克、薄卡丘,「美術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以一己之力和無所畏懼的犧牲精神,力挺哥白尼「日心說」、打破上千年「地心說」之宗教神話,大聲喊出「以(個)人為中心」,取代「以神為中心」的布魯諾、伽利略……一個個光芒四射的人物照亮了整個人類天空。
緊隨其後的「巨人作家」是英國的莎士比亞、莫爾,西班牙的塞萬提斯,法國的拉伯雷,數學家笛卡爾、費馬,培根「知識就是力量」,航海家哥倫布、麥哲倫……此起彼伏湧現出的傑出人物一舉開創文學、藝術、音樂,現代數學、物理、醫學、心理學、建築學的嶄新時代,大航海時代發現了新大陸……
歐洲「文藝復興」徹底改變了世界,並為隨後的「工業革明」和現代皿煮體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以強大個體「開拓」出來的「屛登」、「紫幽」空間,即是身體上的,也是思想上的,即是個體的,也是群體的。身體(體力)和思想(智力)「紫幽發展」的結果就是文學、哲學、繪畫、音樂、建築、科學、體育……的繁榮發展。以紫幽、屛登為必要條件,皿煮與咳學、現代奧林匹克首先發生於歐洲完全是一種必然(「李約瑟難題」的答案)。
中國人曾很長一段時間苦思冥想過「李約瑟難題(——為什麼現代咳學沒有首發在中國?)」的答案,甚至還有這樣的論述,「宋朝、尤其是明朝末期,中國曾一度出現過資本主義和咳學的萌芽,若非蒙古和滿清「蠻族」入侵,資本主義和咳學有可能率先發生在中國」……咳學有可能單獨發生嗎?咳學與皿煮是一對須叟不可離開的「雙胞胎」,沒有以紫幽、屛登為基礎的皿煮,沒有皿煮體制下個體、群體智力最好、全面的發展,現代咳學體系如何可能從鹽鹼地裡蹦出來?
雖咳學主要是人類智力的產物,但無論是咳學實驗,還是航海、飛行、登月……都需要強大體力的參與、冒險和開拓。中國文化為什麼幾千年一直重文輕武、嚴重「偏科」,唐詩宋詞空前繁榮,理科領域只有隻需冥想、無需實驗的數學和一點天文學,從未有物理、化學、生物學、電子……的影子?答案還在於缺乏強大的體力開拓,缺乏強大體力的強力開拓,男人留辮子、被去勢,女人裹小腳,個性被扼殺殆盡,最好的智力就會淤積成百無一用的「小聰明」和「死水一潭」。體力和智力是人類能力平衡的兩個翅膀,只有一個翅膀,根本飛不起來。
不是「蠻族」(武力)入侵中斷了中國文化的進程,恰恰相反,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幾個鼎盛發展的時代——隋末群雄割據後的盛唐,五代十國後的大宋,鄭和下西洋的明朝,都出現於「蠻族」入侵,或引發動亂、或推翻原來朝代之後?——武力(也就是體力)打破原有的「醬缸」狀態,為最好的智力開拓出新發展空間。一旦被壓抑的優秀智力、個性得以釋放,立成百花齊放、繁花似錦之勢。但待朝代穩定後,又走回重文棄武、壓制扼殺個性老路,周而復始。
相比於一直徘徊在原始狀態,缺乏智力、體力也無用武之地的非洲,優秀智力受制於弱小身體、始終遠離皿煮、咳學,發展呈曲線、原地打轉狀態的亞洲(東亞),歐洲白人的發展顯然呈直線型。但這正是白人的「天賦」和責任。
「天賦」是什麼?——非後天努力之結果,是一群人能輕而易舉做到的,另一個人群無論如何努力都做不到。而(上帝)屛登的意義在於,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天賦,但沒有人能有所有的天賦。黑人的天賦是什麼?——是「隨便」一個人就能100米跑進10秒(白人沒人進10秒,黃種人只有一個9秒91的蘇炳添),就能馬拉松跑進2小時10分;黃種人的天賦是什麼?——「隨便」一個人就能「小九九」倒背如流,一個沒上過學的小販也有「黑人100米跑」般快的心算速度。
我曾讀過這樣一個故事:南美大草原一群螞蟻遇到大火,成千上萬的螞蟻抱成一個大球,滾到河邊、奮力遊向對岸,外圍的螞蟻被淹死、後面的前赴後繼頂上來,最後成功抵達彼岸……故事結尾還有作者的感慨,「中國人應該有像這群螞蟻一樣的精神。」
但實際上這是螞蟻的一種「天賦」,而非它們後天努力的結果。我後來讀到的科普是這樣的:一群螞蟻在水裡可以用身上的器官結成鏈,並分泌出一種防水物質——根本淹不死,亦無需「犧牲」。
而且,歐洲白人首創皿煮和咳學、暫時領先世界還只是責任,首發的責任。
皿煮、咳學將為黃種人、黑人的「後發」提供一個最好的條件,黃種人的「後發」是他們比白人更優秀的智力將得以更好、更快的發揮,將來很可能是黃種人領先、甚至壟斷某些咳學領域,就像白人一百多年前首創了現代奧運會、現代體育,如今卻是黑人運動員在田徑、拳擊、NBA、足球、橄欖球(看看人類歷史上那些光芒四射、令白人、黃種人望塵莫及的黑人體育明星:拳王阿里,球王貝利,田徑一人獨得奧運會四枚金牌的歐文斯、卡爾.劉易斯,100米跑出9秒58博爾特,跳遠8米95鮑威爾,NBA喬丹、科比、詹姆斯……,就不難想到,黑人智商比白人和黃種人低不過是一種平衡)……等項目上將白人運動員遠遠甩在身後,甚至形成了絕對優勢的壟斷一樣。
我很想說,如果有上弟(和很多國人一樣,我並不信上弟),這一定是上弟的旨意。
但具有首發優勢的白人無需擔心在智力和體力兩條線上被全面超越,三大人鍾最充分發揮出各自天賦的盡頭,將是三大人種最終的趨同和融合,是全人類的共同進步。
這也是上弟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