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上午,日本卸任首相安倍晉三發推宣布:「為了向英靈們報告他已卸任」,他在當天上午參拜了靖國神社。從所配發的圖片來看,安倍身著燕尾服,這是參拜靖國神社的「正裝」。這距離安倍上次以首相身份參拜,已有近7年時間。
眾所周知,安倍在2006年首次上任後的一年中沒有去參拜靖國神社,因為其前任小泉純一郎在任期內先後6次參拜靖國神社,嚴重惡化了對華關係和日韓關係,安倍上任後出於改善與這兩個鄰國關係的考慮,在上任後不到兩周時間內先後訪問了中國和韓國,並宣布與中國共建「戰略互惠關係」,所以暫且擱置參拜計劃。在辭職後他明確表示,對此深感「悔恨之極」。所以在重新復出一年後,他恢復了在任首相對靖國神社的參拜。孰料此舉不僅引發中韓等鄰國的強烈反對,而且其時的美國歐巴馬政府也明確對因此舉而激化與中國和韓國等鄰國的矛盾而表示「失望」。對極為重視對美關係的安倍來說,這一重要信號是他不能熟視無睹的,所以他在此後的任期中始終隱忍了參拜的意願。即便如此,在每年例行的春季和秋季的靖國神社祭祀活動中,安倍都會供奉祭品,在戰敗日(即8月15日)還會自掏腰包供奉「香火費」。雖然他自己不去,但許多年份其內閣成員卻紛紛前往參拜。今年戰敗日環境大臣小泉進次郎就又參拜了靖國神社,而上次內閣成員參拜靖國神社還是4年前。
安倍的歷史觀是眾所周知的。他上任之初就一再表示:國際社會尤其是學術界對「侵略」一詞的定義並未形成共識,他以此為由始終拒絕做出正式道歉。包括2015年8月,安倍在日本戰敗70周年之際發表的講話中,只是重申了歷屆政府就那場戰爭作出的若干次道歉。只承認日本對「各國無辜的民眾確實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傷害和痛苦」。但並未做出國際社會所期待的正式道歉,還聲稱「絕不能讓我們的下一代以及未來的後代,那些和這場戰爭並沒有關聯的人,再背負繼續謝罪的宿命」。《紐約時報》對此做出評論:安倍沒有做出正式道歉。
在今年戰敗日舉行的日本全國悼念陣亡軍人的儀式上,安倍在致辭中同樣沒有提及對亞洲鄰國的加害責任,這與德仁天皇致辭中表述的「回顧過去,深刻反省」的基調顯然是截然不同的。相反安倍在致辭中還表示要推進「積極的和平主義」,而這一表述實際上就是其一貫奉行的「告別戰後體制」的不同說法而已。在如此莊重的儀式上,安倍舊話重提,想表達什麼意願呢?
安倍雖然卸任了首相一職,但他並未完全退出政壇,他現在還是眾議員,並且是他所在的自民黨最大派系細田派實際上的精神領袖,對自民黨乃至日本政壇仍擁有巨大的影響。安倍在卸任三天後就再度參拜靖國神社,對日本國內的右翼勢力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和鞭策。據統計,在日本國內要求為二戰戰犯「恢復名譽」的籤名人數已多達4000萬,約佔全國人口的1/3之多。在那些人看來,二戰後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的審判完全是一場「鬧劇。」日本右翼勢力不僅強烈呼籲在職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甚至還一直盼星星盼月亮般地期待天皇前往參拜,但從目前來看,這不過是根本無法實現的一廂情願而已。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安倍既已卸任,當然不宜去影響新政府的相關政策走勢。但安倍在卸任未幾便如此迫不及待地前往參拜,甚至都等不及下月的例行祭祀,顯然是有其考慮的,這就是對菅義偉政府施加無形的壓力,迫使新政府在這一問題上與其保持同步。菅義偉在擔任官房長官的近8年時間中都根本沒有參拜靖國神社,在首相任期內當然不可能有此舉動。但安倍的這次參拜,顯然會鼓舞更多的新內閣成員以及國會議員在例行祭祀期間前往參拜。此舉對日本與中國和韓國等鄰國的關係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在上任之前的自民黨總裁候選人辯論會上,菅義偉已明確表示反對「亞洲版北約」,更明確反對拼湊「對華包圍圈」,而後者是安倍在職期間竭盡全力予以推進的。歷史觀和與對鄰國關係是具有內在的邏輯關聯的,安倍此舉顯然還有希望菅義偉政府繼續其不遺餘力推行多年的對華政策考慮在內。
來源:中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