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諧音「愛你愛你」,這個充滿愛和幸福的2020年,然而疫情徹底打破了人們平靜快樂的生活,全國各大城瞬間失去了活力和色彩。
網上看到這樣的一個段子:一覺睡醒,假期還剩7天;一覺睡醒,假期還剩10天,一覺睡醒,假期還剩15天,OMG!真的不敢睡了,真怕自己一覺睡過去,起來都退休了。
隨著疫情的不斷擴散,那些原本準備去電影院看賀歲電影的夢想統統幻滅,「宅」在家中,哪兒也去不了,眼看那些賀歲電影與我們擦肩而過,心中不免感慨和失落,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徐崢站了出來,開闢了電影史上的先河,從而才有了《囧媽》大電影在大年初一在網絡平臺上免費播出的壯舉,實現全國觀眾足不出戶也能看大片的願望。
我一直都很喜歡徐崢拍攝的「囧」系列的電影,從《人在囧途》、《泰囧》、《港囧》中一個個鮮明的人物角色,跌宕起伏的劇情,笑料不斷的精彩片段,從而讓我對《囧媽》充滿了期待。然而當我認真看完《囧媽》這部電影後,有笑點也有淚點,《囧媽》表面上演的是「路途喜劇」的劇情,實則是徐崢再向大眾傳遞久違親情的溫暖。
劇中的徐伊萬因為工作的原因,陪伴媽媽的時間少之又少,久而久之母子之間產生了隔閡,偏偏這個時候徐伊萬的事業和愛情也亮起了「紅燈」,在一次陰差陽錯的經歷中,他意外踏上與媽媽去莫斯科的那班火車,途中與媽媽「相愛相殺的畫面」,不禁讓觀眾想起來在自己身邊嘮嘮叨叨的媽媽,一邊嫌棄自己媽媽的嘮叨,一邊又享受自己的媽媽的嘮叨,曾幾何時的我們都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
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的愛給我們插上想像的翅膀,家長的愛能夠讓我們砥礪前行,家長的愛貫穿我們生活的始終,然而當家長的愛變了一種味道,愛還會是愛嗎?
一、以「愛之名」的親情,到底能否走得更遠
家長以「愛之名」的親情實質上就是:我比你更懂得你,你必須聽我的。相信父母在你小的時候,當著你的面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吃鹽比你吃的飯都多,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長」,他們的人生閱歷比我們要豐富得多,所以他們總是忍不住想要為猶豫不決的我們做所謂正確的選擇,也不管不顧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將孩子的真實想法殘忍地扼殺在搖籃之中。
「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願意花二十年的時間去養一個殺人犯。」這句話來自前段時間火爆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李曉明在電影院殺數名觀眾被執行之後,他的爸爸媽媽就開始反思,如果他們當時沒有阻止自己準備上大學的兒子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是不是結局會不一樣,如果他們沒有以「愛之名」幹涉孩子的選擇,也許他的孩子會過得很開心,也不會出現這樣的精神問題,也不會走上一條「不歸路」。
在漫漫的人生長河中,是我們的爸爸媽媽給了我們新的生命,他們不懼勞累、不辭辛苦為了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成長空間,為了我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為我們排除生活中的艱難險阻,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這種愛變成了另外一種味道:我們喜歡舞蹈,家長們認為鋼琴更適合我們,我們喜歡遊泳,家長卻認為籃球更適合我們。我們的生活全部都被家長安排得明明白白,而這一切的出發點都是家長認為「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好」!這種以「愛之名」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對親子關係也是一種傷害。
前段時間和小C媽媽聊天得知,小C最近非常的焦慮,上個月給女兒報了舞蹈興趣班,女兒起初對舞蹈班抱有很濃的興趣,可是時間長了,對舞蹈的興趣沒有那麼濃厚了,她告訴小C,現在不喜歡跳舞了,不想去舞蹈班繼續上課了,小C心平氣和的和女兒說:寶貝,讓你跳舞是為了你好!「為你好」,想必大家對這句話一定不陌生吧,從小到大,咱們聽了無數遍的「為你好」。
二、從什麼時候起,「愛之名」成了一種 「慢性毒藥」
「一個暑假我給你報個補習班,原指望你好好學習成績能上去,結果呢,斷崖式地下滑,你對得起我嗎?」這句話來自前段時間爆火的家庭劇《小歡喜》中的經典語句。劇中英子的媽媽一味地將自己的觀點強加在自己的女兒身上,認為補課對孩子的幫助很大,一切和學習無關的興趣愛好都是在浪費時間,最終導致母女之間的關係惡化。
曾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小A認為他的人生就是一個悲劇,從小到大都是按照家長的意願生活著,他的爸爸媽媽從他記事開始,就給他報了音樂、舞蹈、繪畫興趣班,他沒有享受過一天的休息時間,他絕望過、反抗過,但都被家長勸服,而這勸服的理由就是「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成為人上人」,家長為孩子精心謀劃未來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孩子真的喜歡這樣的生活、孩子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孩子嚮往的人生又是什麼樣的呢?
家長對孩子的愛,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變成了「慢性毒藥」,讓孩子開始討厭自己、懷懷疑自己,討厭一切為他精心籌劃的家長,討厭現在的一切。
三、做一個萬能父母時,卻衰弱了孩子
大學生小B是C市的高考狀元並成功考上了北京一所著名的高校,擁有光環下的小B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因為沒有人給自己做飯了,沒有人給自己洗衣服褲子了,沒有人給自己洗臭襪子了,他的衣服褲子丟在桶裡用洗衣粉泡到發黴,漸漸地他的室友開始遠離他,他變得越來越無助,越來越孤獨,他好好的一手牌被自己打得稀爛,而這一切的源頭是他有萬能的父母。
做父母難,難於上青天!孩子出生時,家長面對新到來的生命感到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孩子滿月時,家長面對眼前可愛的寶寶能夠做到得心應手處理孩子的事情;孩子周歲時,家長能夠遊刃有餘處理熟悉的小可愛的生活起居,家長總是想把自己最好的給孩子,自己承擔更多的重擔,孩子遇到的任何困難,孩子還沒有來得及思考,家長都已經解決完了,作為一個萬能的父母,只能讓孩子越來越衰弱。
四、以愛之名的控制,傷害的不僅是孩子,還有整個家庭
在《囧媽》大電影中,徐伊萬對他的媽媽說了這樣一句話:「這就是問題所在,你心裡住著一個幻想的兒子,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難道你沒有發現嗎?我並不是你想像中的那個兒子。」
這種打著以「愛之名」的旗號來控制孩子甚至自己的另一半的媽媽其實很常見,很多家長都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是以愛為前提的,但是這些所謂的「愛」對孩子、另一半來說,究竟是好是壞,他們卻並不在意,從而在他們的身上產生了揮之不去的陰影。
如此看來,以「愛之名」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並不會讓孩子的人生變得精彩一些,反而會加深孩子對家長的芥蒂,喜歡打著「愛之名」對孩子進行控制的時候,家長們需要反思一下:什麼才是真正對孩子好的!
五、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做到與孩子平等的交流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在家長和孩子的角色扮演者中,家長更多的扮演的是一個引導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專制統治者,家長更多的是扮演一個傾聽者,而不是滔滔不絕的演講者,家長要耐心聆聽孩子內心真實的聲音,讓孩子敢於說出最真實的想法。
六、孩子不再是附屬品,讓TA活出最想成為的樣子
網絡上曾有這樣一句話:你最終活成了你最討厭的模樣。這句話我想送給那些「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的家長。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與眾不同,不循規蹈矩,不被家長的「控制欲」束縛,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人生和使命,不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由的飛翔,相信終有一天孩子會活成TA最想成為的樣子。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