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玩家投稿,非授權不得轉載,授權轉載請註明本文首發於Jump】
今年11月,電影《頭號玩家》原作同名小說的續作《二號玩家》就要正式出版了。
《二號玩家》的小說封面
2018年上映的電影《頭號玩家》曾經引發了玩家社群對於尋找電影內遊戲彩蛋的狂歡,在席捲票房的同時也以極高的口碑在社交平臺飛速傳播。這部典型的史匹柏式科幻片還在2019年獲得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的提名。
《頭號玩家》裡對各種流行文化的致敬和彩蛋令觀眾目不暇接。
搜尋引擎上關於《頭號玩家》的內容都是「找彩蛋」
早在電影上映之前,預告片的彩蛋分析就已經在各大遊戲論壇和媒體上傳播,熱衷於逐幀尋找遊戲角色的玩家們樂此不疲地發表著考據性極強的文章。而貫穿電影全片劇情的遊戲機「雅達利2600」和結尾展示的遊戲《魔幻歷險》則是整部電影中最大的「線索」。
就在今年春天,沉寂多年的雅達利在Steam發行了一款名為《PONG Quest》的復古遊戲。「遊」如其名,這款遊戲的玩法正是來自於被稱為「電子遊戲鼻祖」的雅達利遊戲《PONG》。
早在在任天堂之前,雅達利曾經是電子遊戲的驕傲,世界上第一款電子遊戲《PONG》和商業上極其成功的主機「雅達利2600」讓雅達利這家公司幾乎統治了整個20世紀70年代的遊戲市場。
經典的雅達利2600
但是隨著北美玩家談之色變的「雅達利大崩潰」事件發生,這位曾經的統治者也逐漸遠離了遊戲玩家的視線。
雅達利的誕生和隕落
早在索尼PS1誕生的22年之前,全球遊戲市場尚處在混沌初開的時代。在1972年,世界上甚至還沒有「電子遊戲」這個概念,任天堂最早的遊戲機FC(紅白機)還有10年才會出現。換句話說,在1972年,電子遊戲Video Game根本是尚未被發明出來的單詞。
這一年,雅達利公司的創辦人布希內爾及達布尼推出首款街機遊戲《PONG》,這也是被普遍認為的地球上有史以來第一款被冠以「電子遊戲」之名的作品。很快,雅達利根據這款遊戲開發的遊戲主機橫空出世,也由此奠定了中古遊戲主機時代的雛形,作為電子遊戲和遊戲機始祖廣受歡迎。
電子遊戲鼻祖《PONG》
時年僅僅19歲的賈伯斯在去雅達利面試前曾經竊取了好友——也就是此後同為蘋果創始人沃茲尼亞克的改良版《PONG》,也因此成功地進入了雅達利集團。當然,吸引他的並不是對遊戲機的熱愛,而是當時雅達利高達5美元/小時的高額工資。
年輕的喬幫主並不怎麼愛玩遊戲
像賈伯斯這樣對電子遊戲毫無興趣的人,留在遊戲公司的動力大概也只剩下超出同齡人的極高的薪資水平。為了保住自己的高薪工作,賈伯斯也不得不親自動手設計一些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
1976年,賈伯斯和他在惠普公司工作的好友一起合作開發設計了一款名叫《突出重圍》的打磚塊遊戲,這也是賈伯斯參與設計的唯一一款遊戲作品。這款沒有灌注任何感情的遊戲成為了電子遊戲世界裡的經典,模仿衍生也數不勝數。
第一款「打磚塊」遊戲《突出重圍》是賈伯斯做的
如日中天的雅達利在連續推出了多款遊戲作品和主機型號之後逐漸改變了單調無味的現實世界,出現在《頭號玩家》中的經典款機型「雅達利2600」就在此期間誕生,而針對這款機型研發的遊戲也都個個經典,170個月的生命周期中高達3千萬臺的銷量也標誌著成功。
但是相比遊戲主機的成功,雅達利對於遊戲軟體質量的監管卻越發懈怠。
到了1982年,史匹柏的經典科幻電影《E.T.》上映,這部斬獲多項大獎的作品引起了雅達利的關注。1983年,遊戲設計師霍華德·華沙基於這部電影設計出來了同名遊戲《E.T.》,並針對雅達利2600機型進行開發。
提起最偉大的科幻電影,《E.T.》必須擁有姓名
後來的歷史大概是雅達利歷史上最不願意提及的故事。由於《E.T.》上市前的誇大宣傳和遊戲本體低劣的素質,導致了遊戲的嚴重滯銷。這也間接引發了雅達利集團在遊戲機市場上的潰敗,這一事件也被記錄在了美國遊戲機歷史上,史稱「雅達利大崩潰」。
遊戲《E.T.》是雅達利崩潰的導火索
與此同時,日本任天堂研發的遊戲主機NES徹底取代了雅達利在美國遊戲市場上的地位。任天堂汲取了「雅達利大崩潰」的教訓,推出了權利金制度,對登陸NES的遊戲嚴加審核,保證質量。
一蹶不振的雅達利帶領著美國遊戲行業急轉直下,這一情況直到二十年後的微軟XBOX發售才有所改善。
在《頭號玩家》裡,史匹柏多次致敬這臺雅達利2600主機,想必也是因為對自己的《E.T.》改編失敗留有怨念吧。
在「雅達利衝擊」之後,美國本土的遊戲市場佳作匱乏,很多作品以次充好,市場被垃圾作品充斥。
2018年,雅達利宣布推出自己的全新迷你機型Atari VCS,除了雅達利的經典作品外,還包含一批第三方開發的新遊戲。但是這款販賣情懷皮膚的重製作品似乎並不惹人喜歡。
雅達利重製版主機Atari VCS
在幾近飽和的世界遊戲機市場,雅達利回歸的話題性很高,但可行性很低。可是為了二次銷售那些被遺忘在高速發展的遊戲行業背後的老作品而推出懷舊機型,本身就是一件極其科幻的故事了。
飽含怨念的傳世經典——《魔幻歷險》
在《頭號玩家》電影裡,「綠洲」的創造者哈利迪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雅達利信徒,這一點從他身上的《小蜜蜂》T恤和電影結尾的劇情中都可以看得出來。
電影最後的彩蛋之戰中,被主角和反派智囊團奉為神作的《魔幻歷險》(「Adventure」)正是雅達利2600上的一款經典作品,而在遊戲裡埋彩蛋這事兒,就是從此開始的。
眾所周知,不論是遊戲作品還是電影作品,甚至在一些小說中,都有作者根據自己的喜好埋藏的一些彩蛋,而尋找彩蛋也成為了很多「彩蛋獵手」的一大愛好。
在漫威電影裡找彩蛋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在電影中,哈利迪將最後掌握「綠洲」命運的鑰匙埋藏在了遊戲《魔幻歷險》之後,在這部本身就是彩蛋的電影中,將這款遊戲作為決定命運的鑰匙真的再合適不過了。
因為這款《魔幻歷險》是遊戲史上第一款擁有彩蛋的遊戲。
在《魔幻歷險》誕生的年代,遊戲的畫面都是由簡單的像素塊組成,想要在這種沒有具象圖形的畫面裡埋藏彩蛋只能通過修改代碼來實現。
世上第一個遊戲彩蛋
這款遊戲的彩蛋就是製作者自己的名字——沃倫·賓耐特。
1978年如日中天的雅達利集團坐穩了遊戲市場的第一把交椅,並且成功併入了華納。這一年,雅達利的新Boss雷蒙德·卡薩爾正式上位。這位出身於紡織品公司的新老闆早就習慣於壓榨員工的剩餘價值,接手雅達利之後也沒有改掉自己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的習慣。
被稱為「棉襪子王」的雷蒙德·卡薩爾
在當年,雅達利的運行方式是純獨佔遊戲,也就是自己家的主機只會搭載自己家開發的遊戲。卡薩爾將這個政策「發揚光大」,所有遊戲出品都要標上公司「雅達利」的大名,而遊戲製作者的名字根本不能在卡帶上出現,這一方面限制了他們的版權分成,也使他們難以靠遊戲名氣來實現跳槽。
沃倫·賓耐特就是這裡面最普通的一名員工,年薪2.2萬美元,沒有版權分成,沒有跳槽希望。
年輕的沃倫·賓耐特
沃倫難以忍受雅達利的強壓政策,但是又不得不完成自己的開發工作,辛苦設計的遊戲自己甚至不能冠名,這是什麼道理?年輕氣盛的他想到了在遊戲中寫上自己名字的計劃,他偷偷地將遊戲的代碼進行了更改,為遊戲設定了一個隱藏房間,只有完成特定要求才可以觸發這顆彩蛋,為了過把癮,沃倫在房間裡面寫上了巨大的「沃倫·賓耐特製作」(Created By Warren Robinett)兩行字,還為這些字母添加了高亮效果,表示醒目。
在按時上交遊戲代碼之後,沃倫便辭職了,甚至連遊戲的後續發售也不聞不問,坐上了去歐洲旅行的飛機,享受生活,期待著有人發現自己的彩蛋。
《魔幻冒險》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
在經過了宣傳周期之後,不知情的雅達利驚訝於遊戲的銷售業績,遊戲累計售出100萬套,位列雅達利遊戲銷售榜第七位。
當玩家找到沃倫彩蛋的時候,雅達利才意識到自己被這位外表憨厚的前員工耍了。
但是一切為時已晚,辭職的沃倫不受雅達利管理,公司無法處理;遊戲包裝上根本沒有沃倫的名字,擦除工作也無法進行;修改代碼?那已經賣出去的100萬套怎麼辦?事已至此,雅達利高層也只好將錯就錯,並以此宣傳,稱以後發售的遊戲都會出現類似的彩蛋,希望玩家認真尋找。
憑藉彩蛋一鳴驚人的沃倫也成為了電子遊戲史上重要的開發者之一,今天的角色扮演類遊戲也都能一瞥《魔幻歷險》的影子。
沃倫現在常年活躍在遊戲演講會上
Ready Players
作為一個被阿宅們奉為教主的導演,史匹柏對宅文化的拿捏十分精準。電影《頭號玩家》中的遊戲開發者哈利迪或許就是斯導本人的真實寫照。
在電影上映初的這些日子,社交媒體上對遊戲彩蛋的討論持續深入,論壇上人們的交流也早已脫離了遊戲和電影的範疇。
《頭號玩家》和續作《二號玩家》的翻譯,正是對應著紅白機手柄的「Ready Playerone」和「Ready Player Two」,遊戲愛好者們看到書名都會會心一笑。
有電子遊戲存在的世界真是太好了。
【本文系玩家投稿,非授權不得轉載,授權轉載請註明本文首發於Jump】
投稿請發送至 tougao@vgjump.com
細則請看:投稿須知
喜歡就點個【贊】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