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從2020年的新晉網紅中選出「有趣的靈魂」之一,那一定有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老師。
他被稱為「刑法小王子」、「法學界郭德綱」,靠著妙語連珠的「脫口秀」式講課風格在B站狂吸超過1千萬的粉絲,也成功把「刑法」這種看似高冷的學科普及給了更多人。
「我強姦我自己犯法嗎?」
「熊貓咬我,我能把熊貓打死嗎?」
「監察委的主任,看到老婆在家受賄,要不要制止?」
羅翔小視頻裡的段子,被許知遠稱為某種意義上的故事會,他讓很多不懂法律的人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當然羅翔老師如此受歡迎不僅僅因為他會講段子,在講段子的時候他還會傳遞嚴謹的關於人性,關於哲學的思考。
「正義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在那麼多引起關注的公共事件裡,我們的每一次憤怒都在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存在正義。如果這個世界沒有正義,你憑什麼憤怒呢?」
最近他還上了《脫口秀反跨年》和《十三邀》,這兩個不同性質的節目也恰好展現了羅翔老師兩種不同的特質:外表的搞笑與內裡的謙遜。
今天一起從羅翔老師講過的那些「金句」中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吧。
01
段子手「張三」
看過羅翔老師視頻的人可能都知道,在他的各種刑法小案例中有一個主人公張三。
「張三」是羅翔為了描述案情而虛構的人物,因為做盡壞事被粉絲稱為「法外狂徒張三」。
甚至B站上還專門有個張三的帳號叫「張三的傳奇一生」,記錄他「犯過」的強姦未遂、教唆他人、危險駕駛罪等等……像這種驚世駭俗的案例在羅翔老師的課堂中經常能聽到:
「當二奶一天賺八九萬,這種賺錢速度大家誰不想做他二奶?」羅翔老師自答:「你發自內心的問問自己想不想,是吧,我都想。」
(羅老師,您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吶。)
羅翔老師在論述小孩是不是天性純良時,「語出驚人」到「孔融讓梨的道德水準很高」:
我就一直理解不了怎麼會有「孔融讓梨」,他的道德水準怎麼那麼高?我怎麼就做不到呢?除非我「吃撐了」。我會把梨給你?老子還沒吃梨,我就給你?
所以人類歷史還有第二個關於梨子的故事,是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上所說的偷梨的故事,小時候他跟一群小朋友去偷梨。他偷梨不是為了吃,是享受那種盜竊的快感。
大家覺得哪個更真實,是孔融讓梨真實,還是奧古斯丁偷梨更真實?
我個人覺得奧古斯丁偷梨更真實,因為我從小不是一個好孩子,我靠的是父母嚴格的管束。
小朋友不是天性純良,他的內心有幽暗的成分,需要後天的管教。自由一定要受到限制,否則自由就會成為放縱。
——《刑法修正案十一為什麼要降低刑事責任年齡》
在前段時間的《脫口秀反跨年》節目中,羅翔老師也依然延續了他風趣幽默的語言風格。他吐槽自己講過的東西學生記不住:
這個問題老師明明講過,你還笑過,但你就是不知道怎麼做。
還自嘲自己前段時間被網絡暴力,可能是因為自己接受到太多讚美,所以要專注在「法網」上:
羅翔,你唯一能沉迷的網,就是法網。
他還用詼諧的方式解釋法律和道德的區別:
其實我個人覺得人們本身不需要普法,因為法律只是對人最低的道德要求。如果一個人標榜自己遵紀守法,這個人完全有可能是人渣。
02
自省而謙遜
羅翔老師的自省來源於他作為法學人對權力的警惕,以及他對人性缺陷的思考。
比如在講前段時間的案子「女子取快遞被偷拍造謠,卻被社會性死亡」時,羅翔老師就提到了這樣的做人準則:
一個玩笑如果你不會說給你媽媽和你女兒聽,那你也不應該說給你的女同事和女同學聽。
這一點為人原則其實我們可以從《十三邀》中他和許知遠的對話中,窺見一二。
羅翔說自己在入校第三年就獲得最受本科生歡迎的十大老師。那個時候他有種強烈的驕傲,但是內心深處有一種衝突。
很多時候,你自己教的做不到,其實你是在騙別人,也是在自我欺騙。
所以為了與這種虛偽保持距離,他這麼多年來一直在給自己做這樣的功課:
只能是你的行動在你的言語之前,能夠多那麼一步。我覺得就可以擺脫這種虛偽的自我控訴。
所以在這個案例的背後,他這樣總結道:
我們不要輕易的去論斷他人,因為我們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
一個少女帶著孩子,你不能說她作風不好,因為她很有可能是被別人性侵生下的孩子。一個男的感染了愛滋病,你不能說他自作自受,因為他很有可能是做手術的大夫,搶救病人而不幸感染。
羅翔老師信奉蘇格拉底的「承認自己的無知」。在十三邀裡,羅翔自嘲是「曇花一現」,終會消散。
他坦誠自己不夠勇敢:在我的詞彙裡,勇敢是最高級的詞彙,因為我自己不夠勇敢。
特別時在面對那次「網絡暴力」時,他通過朋友的話反思到自己的問題。
朋友說「別人對你的表揚名不副實,你很開心;對你的批評名不副實,你這不就是典型的雙標嗎?」
這種坦誠讓他可以做到某種程度的自洽,讓他在2020年成為網紅的同時,並沒有因為這種「追捧」而迷失自己。
他深知通過這些小視頻傳播刑法學,並不代表法律可以真正得到廣泛的普及。他說:因為人要接受這種事與願違。
人能影響的人,其實很少很少,很多人所謂的被你影響,只是片刻的感動,最後還是投入到自己以前的生活,人片刻的感動,不可能持久的感動,你能真正影響的人,一定是你願意在他身上投入大量的時間的,跟你有真正接觸的。
他也深刻了解到自己的局限性:
人要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就是第一,人承認自己是有限的,於是承認你的邏輯是有限的,承認你的理性是有限的,承認你的閱讀是有限的,承認你整個人就在偏見之中,你這一生就是在走出偏見,當你這樣來想,你就會慢慢地,你會有一種反思。
這種時常的自省與警惕,讓他呈現出一種謙謙君子的風度。
03
感性與理性並存的思考者
雖然法律是嚴肅的,但是羅翔老師身上卻有著一股感性的可愛。
在《十三邀》裡羅翔老師說他的親戚讓他幫忙在北京的醫院掛個號。他每天3點準時搶號都搶不到,也沒辦法找人,只能找票販子掛個號,他又後怕票販子騙了他,糾結自己要不要起訴票販子。
作為法學人,羅翔老師堅信「程序正義」,大家都要按既定程序辦事,但是在無奈的情況下,也不得不做出一定的妥協。
這種理性與感性的衝撞在他身上顯露出一種普通人的質樸,就像他曾經說過:
一個人不能徹底的理性,否則就成了機器人,理性需要感性的滋潤。當然人也不可能徹底的感性,否則就會讓情感泛濫成災,感性需要理性的引導。
但同時,羅翔深信永恆正義的存在:
那在美之上一定還有一個更偉大的存在,那就是永恆的公平和正義。
我們畫不出那個完美的圓,我們無法追求絕對的美。但是你不能夠推導出這個世界沒有美,這個世界一切都沒有意義,人類追求美德是沒有意義的,人類追求美德就是一種偽善。
同時他也非常客觀的看待中國人追求的俠客正義,追求武俠小說裡那種行俠仗義的爽感,這種正義是被放縱的正義:
如果正義靠這種途徑去實現,那一定會導致更大的不正義,就往往是善良的願望,把人們帶入人間地獄。
所以,人們心中的正義需要受到法律的約束:
因為我們都是並非完全理性的存在,所以我們所有的情感是要受到節制的,我們願不願意謙卑的去接受一種程序的正義,即便這種程序的正義,沒有達到我們心目中的正義。
羅翔也舉了個例子:一個絕症患者不斷要求女兒幫他結束生命,女兒做了這個事情後,她違反了「禁止殺人」的規定,但同時人們也會對她報以同情。
法律在判刑時要充分考慮法律的權威性和人性本身的軟弱,這才是真正的正義。
所以,當許知遠問羅翔為什麼在這一年裡他的視頻得到了那麼大的認可?羅翔說很難解釋,如果非得解釋的話,可能是:
就是在一個特殊的時候,民眾內心對公平和正義的期待,在我的這些小視頻中,得到了很好的迴響。
覺得文章不錯,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