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知否》原著,眾多女子中康允兒是最可憐的人,她有貴人助卻沒有貴人命,實在可悲!
康允兒是康姨媽的女兒,大家都知道老太太是很討厭康姨媽的,但是康允兒的婚事,卻是老太太牽的線。
老太太把她介紹給了宥陽老家大老太太的孫子常梧。大老太太帶著兒子盛維在宥陽老家闖出了一片天地,盛維雖是商賈人家,但是在盛紘的幫助下,在當地官場上也很吃得開,兒子常梧也在京中謀了一份官差。
盛維家是很富有的人家,康家已經敗落,康允兒能嫁到盛維家,也是拖了老太太的面子。
康允兒嫁過去時的嫁妝,還不如淑蘭的嫁妝多。但是盛維和妻子並沒有虧待康允兒,常梧回京時,還允許康允兒一同前往(那時的習俗,兒媳婦留在老家伺候公婆也是應當的)。
和婆婆分開過,丈夫上進又疼她,康允兒婚後的日子比盛家幾個蘭其實都好,若能惜福,憑常梧的能力,以後都是富貴日子。
康允兒的確是「黑烏鴉中飛出的白鳳凰」,她不像康姨母那樣歹毒,反而心腸很軟,康姨母陷害老太太后,她覺得很對不起老太太,為了積德,常常施粥舍米,沒少做好事。
但也正是她的這幅軟心腸,讓她丟了貴人命。
自從康姨媽被送進慎刑司後,康允兒的好日子就到頭了,因為她一直在為她母親求情。
她經常去求華蘭,華蘭曾多次勸告她,盛維家和她家的情誼深厚,她公婆沒因此遷怒她,她就應該知足,她公婆絕不會為了她,叫兩房人生了嫌隙,沒想到她還一次次哀求。
之前老太太好不容易回家,她卻大過年的跪在壽安堂門口又哭又求,她婆婆知道後給氣病了,兩個月後就抬了個好出身的良妾進門。
這次又聽了舅母的建議,竟然寫血書,去求明蘭,幸虧先讓她婆婆知道了,於是把她的兩個孩子要了回去,要親自撫養。康允兒總是帶著孩子去慎刑司看康姨母,她婆婆怕以後孩子耳濡目染讓她教壞了,對盛家產生怨恨。
這次她婆婆本打算讓康允兒回老家,再也不放回來了,以後就叫那良妾作了平妻,替常梧出面張羅。因常梧念情,好說歹說,勸母親『此事不成體統』,才算保住了康允兒。不過若以後,再有此事,誰也保不住了。
本來小兩口幸福的日子,就這樣讓康允兒給打破了。不僅不能養孩子,老公也是自己給推出去了,從一個正室淪落成了個小妾。
有康姨母那樣的母親,不是她的錯,但是她拎不清,不知事情輕重,就是她的罪過了。
整個事件中,她只知道康姨母是她的親生母親,但是她忘了:
第一,她母親是犯了刑事罪的,這要放在現在,求情是沒用的。
第二,她的親事,是老太太做的媒,老太太是她的恩人,她母親給了她第一次生命,老太太讓她第二次投胎到了好人家。
第三,明蘭也曾救過她。明蘭第二次回宥陽老家時,遇到水賊,康允兒那時懷著孕,明蘭怕她出事,於是讓她和常梧坐小船先逃了,明蘭知道常梧全部身家都帶著,所以一直在拼盡全力保護財產。
康允兒知道婆家不會為她去得罪老太太,但她還是存了僥倖心理,想賭一把,結果輸了,輸掉的卻是自己的幸福。
康姨母是個自私的人,她若真為自己女兒好,就不該讓女兒夾在中間為難。只可惜康允兒沒意識到這一點。
康姨母一直沒有悔意,還一直在咒盛家,康允兒要做的是勸母親改過自新,而不是順著母親的心意。
康允兒的事情,給所有女性提了個醒:
第一,孝順,要有限度。
小事上順著父母可以,但是原則性問題,自己要有主意。康允兒若能向長柏那樣,母親犯了錯,第一時間大義滅親,親自處置母親,她不僅不會丟失身份地位,而且婆家還會高看她一眼,而不是覺得她拖了後腿。
第二,別把自己太當回事。家族把利益放在第一位是正常的事,換位思考,自己也不可能讓一個可以替代的人,毀了許多年攢下來的關係。
不只是古代,現代女子生活也不容易,珍惜擁有的,婆家娘家的事情,盡力幫助就好了,實在無能為力就順其自然吧。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