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道連·葛雷的畫像》:惡之吸引與善之必要

2021-01-19 新記者

在《道連·葛雷的畫像》(下稱《畫像》)自序,王爾德說「書無所謂道德的或不道德的」。《畫像》的創作,王爾德與其說是發明新的觀點,不如說是展示與試圖解決內心矛盾。王爾德面對的困境在於道德與藝術的關係問題,在更深的心理層面上,是同性戀意識與基督教精神的矛盾,美與道德的不可調和在一定程度驅動了《畫像》的情節發展。


審判時期,《畫像》被作為所謂「風化罪」的證據,王爾德亦就此發表其關於社會道德、文學藝術的觀點。本文試圖從《畫像》的人物與情節入手,結合歷史文獻,解釋王爾德的藝術與道德觀在小說中的投射,及通過小說反映出的王爾德的情感傾向與身份認同的矛盾。



王爾德書信中對的道德的討論常常關涉利己與利他,享樂與禁慾的問題,他反覆聲明《畫像》所傳達出的對道德的終極看法是「所有的無節制和節制,都會給自身帶來懲罰」、「無論所有的節制還是所有的放縱,都會使其遭到懲罰」。這是一種對道德的整體的質疑,無論是傳統的道德觀念,還是放縱的行為方式,其最終都是無出路的。


(王爾德)


《畫像》中最近乎節制的人物為貝澤爾·霍爾渥德,放縱的代表則是亨利·沃登。亨利的行為邏輯更易於理解,他有一套完整的利己與享樂的理論,「擺脫誘惑的唯一方法是向它屈服」,為了實現充分展現本性(self-development)的目的,用犯罪減少犯罪的慾念,充分挖掘感官以治療靈魂。在逐漸走向墮落的道連·葛雷身上,他充分享受行使影響力的快樂。道連的墮落與自我毀滅也說明這一理論的終點是毀滅。


與之相反,貝澤爾代表一種虔誠的、淨化的力量,他始終希望道連潔身自好,維持如同其外貌一樣的美的靈魂。這種道德追求受到現實的衝擊,在「偽君子的發源地」(the native land of the hypocrite)的環境中,每個人自身都有充足的惡的動因,若道連似乎無辜,則貝澤爾的說教蒼白無力。在道連身上,惡的吸引力亦完全戰勝了道德的追求,貝澤爾死於道連之手則象徵道德教化無法解決美與惡的問題。


罪惡的吸引力非為王爾德發明,但在《畫像》中他卻充分地描寫這一問題。一方面,美與惡的一體,外在與內在強烈反差的刺激,使得兩者都更為充分。在前文的敘述中,亨利就已經道破道連的吸引力在於「凡是美好的事物,往往背後都有某種悲劇的成分」,道連的自我欣賞也能說明這一點,後期道連面對猙獰的畫像(即可視的罪惡的靈魂),「他變得更加鍾愛自己的美貌,也更加欣賞自己靈魂的墮落」。通過對自己墮落的放縱,道連加大這一對比以獲得快感。事實上,道連的種種劣行也「增強道連·葛雷奇怪而危險的魅力」,使其在上流社會更受歡迎,道連的心理是一種普遍的心態。

(亨利與道連,2009年電影《道林 · 格雷》)


另一方面,犯罪的吸引力亦與強烈的感官刺激及宗教式的體驗相關。道連曾為天主教的宗教儀式所吸引,但是為他喜愛的內容是「傲然無視明明存在的感情,並且具有原始的質樸氣息和它要象徵的人類悲劇的亙古壯美」、「跪在冷冰冰的大理石地板上」、「神甫穿上基督受難時的裝束,把象徵著聖體的病掰入聖餐杯,並捶胸痛責自己的罪孽」、「神態莊重的男孩們穿著鑲花邊的猩紅色衣服」等。細緻的色彩、質感地描寫這些儀式具有原始的神秘色彩、原罪與受虐的形式以及強烈的視覺刺激,與其說是虔誠的快樂,不如說是瀆神的罪惡的快感。


王爾德以華美的鋪陳筆法展現道連對香料、音樂、珠寶、傳說的探索更是充分挖掘嗅覺、聽覺、視覺等各種感官的樂趣,集中體驗又淺嘗輒止,對欲望的不斷追求使其愛好愈發獵奇,最終發展到對卡裡古拉、圖密善、吉安·馬利亞·維斯康蒂、博爾賈等嗜血的可怖而美麗的形象的追求。


第十三章,道連殺死貝澤爾後,有一段從道連角度的視覺與描寫,道連細細觀看「後腦勺張開著邊緣不整齊的紅色裂口」,「心情異樣地平靜」,這種猛烈的刺激後的平靜本身也是道連的快感的來源,也即殺戮與嗜血也成為道連挖掘感官的方式。



無論是亨利的新享樂主義或貝澤爾對美的執著崇拜,其理論基礎都是古典的、古希臘式的生活。王爾德曾接受到西方古典文學的教育,審判時他亦多次提及,尤其對其詩的解釋:


「不敢說出名字的愛」在本世紀是一種偉大的愛,就是一位長者對一位年幼者的那種偉大的愛,就是大衛和喬納森之間的那種愛,就是柏拉圖作為自己哲學基礎的那種愛,就是你們能在米開朗琪羅和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中發現的那種愛。


《會飲篇》中「情人」(鍾愛的人,年齡較長的男子)和「愛人」(被愛的人,少年男子)之愛,比較明顯地反映了古希臘男子同性間的情感聯繫,也是王爾德「不敢說出名字的愛」的戀情。


於此《畫像》中不無鋪墊,前兩章的環境與人物描寫有大量古希臘相關的比喻和隱喻,如「用象牙和玫瑰花瓣做成的阿多尼斯」、「他是一個那喀索斯」、「俊秀的臉龐、白璧無瑕的童貞和大理石雕為我們保存下來的那種美」,包括道連對那喀索斯行為摹仿一樣的親吻畫像的行為。阿多尼斯是阿弗洛狄忒的情人,那喀索斯則是顧影自憐的美少年,古希臘式的描寫營造出微妙的氛圍,與讀者對古希臘式的情感的期待。


(厄科與納西瑟斯,沃特豪斯作,1903年)


在貝澤爾的話語亦如是,甚至更為袒露,「我曾經把你畫成披甲戴盔、雄姿英發的帕裡斯,畫成身穿獵人裝束、手持雪亮梭標的阿多尼斯」。隱含的情感傾向在貝澤爾對道連的情感中體現的尤其明顯。貝澤爾對道連的情感,一定程度上來源於道連的畫像。貝澤爾崇拜的是藝術和美,而畫像所代表的藝術的永恆的美留在了道連身上,故道連也成為貝澤爾的崇拜對象,後期貝澤爾的表述中:


我崇拜你。我妒忌跟你說話的每一個人。我要你整個都屬於我。我只有跟你在一起才感到幸福。即使你不在我身邊,你仍然存在於我的創作之中……


貝澤爾對道連的情感複雜含混,帶有藝術氣息以及宗教式的虔誠。貝澤爾在畫中找到了自己,甚至「擔心它會洩露我自己靈魂的秘密」,他一直致力於保護自己的作品,阻止道連進一步墮落。如王爾德自己所說,「因他創作的有著怪異、荒謬的空虛靈魂的人迅速死亡」,貝澤爾死在崇拜的偶像道連手中,顯示出殉道式的悲壯。


《畫像》的三個主要人物是王爾德的投射,「貝澤爾·霍爾渥德是我認為的我個人的寫照,亨利勳爵在外界看來就是我,道連·葛雷是我願意成為的那類人」。可以說在心理層面上,即使在審判中,王爾德將貝澤爾的情感歸納為「一個藝術家對一個奇妙、美麗的人所感到的那種熱烈的忠誠、愛的崇拜」及古希臘式的情感,與道格拉斯的交往多能體現。

(貝澤爾與道連,2009年電影《《道林 · 格雷》)


王爾德的同性戀傾向在後世研究中已經無須諱言。有對年輕、美、感官刺激的追求,王爾德依然試圖將唯美主義道德化。不僅《畫像》依然有一種規訓的色彩,那封以《自深處》聞名的信中,王爾德也用大量篇幅讚頌基督,表明自己的立場。社會環境以此情感為罪惡,王爾德則以純粹的美為美,又不得不從一種古典的角度解釋,使之存在於朦朧的氛圍中。


貝澤爾的感情常常給自身帶來恐懼,「當我們的視線碰在一起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的臉色在變白」,其對道連的態度更是謹慎與不安,「我要是告訴了你,你會減少對我的好感,而且一定會取笑我。這兩者我都受不了」。情感與本能的願望與符合時代社會道德的期望使得王爾德的身份認同問題及其矛盾,集中體現這一矛盾的貝澤爾的毀滅並沒有使之得到解決,或者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藝術化的美的道路,這也使得《畫像》具有自我指涉的意味。


在《畫像》中,王爾德對現存的整體的道德提出質疑,既書寫貝澤爾與亨利的道德原則的失敗,也試圖放大罪惡中的美的因素。同時《畫像》展現了王爾德的精神困境,其同性戀意識、對純粹的美和藝術的追求及其與基督教精神與社會現實道德準則的矛盾,走向藝術的審美的道路成為王爾德及唯美主義的一種歸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自南京大學新記者<NJUXJZ>」


   文字 | 阿毛

   美編 | 紀虎威

   責編 | 紀虎威  彭雅琪                                                                


相關焦點

  • 道連·葛雷綜合症:青春斯德哥爾摩
    「只有淺薄之輩才不根據外貌作判斷。」這是19世紀的「金句王」奧斯卡·王爾德在自己唯一的長篇小說《道連·葛雷的畫像》中的言論。可見,對於外表的追求並非我們這個時代的特色。在社交網絡的催化下,現代人的外貌焦慮也被進一步放大。
  • 認識你自己——道林·格雷的畫像
    之所以推薦《道林·格雷的畫像》,是因為時隔一個世紀,它仍是一本鏗鏘有力的自我剖析之書。該書將哥德式小說的超自然因素與法國頹廢小說的不可言喻的罪孽結合起來,表現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病態美。道林格雷是一名長在倫敦的貴族少年,相貌極其俊美,並且心地善良。
  • 奧特曼:有誰還記得葛雷奧特曼嗎?傑克:既生我,何需葛雷
    這麼多年來,有些奧特曼難免會被人遺忘,他們無非是被雪藏,亦或者是實力不強,有誰還記得葛雷奧特曼嗎?傑克:既生我,何需葛雷。一開始是委託奧特曼系列的設計師成田亨設計葛雷的形象的,但雙方交涉失敗,才變成了如今葛雷的形象,長得和傑克差不多,若是成田亨設計出來的話,說不定還真的能大火,可惜了。葛雷是在追擊邪惡生命戈迪斯的時候遇到了人間體傑克·辛多,與他合體之後就留在了地球。
  • 葛雷奧特曼中出現的邪惡怪獸,每一位都讓葛雷奧特曼陷入苦戰
    3.風魔神 德嘎恩加 登場:第4集《風暴獵手》、劇場版《為地球而戰》 澳大利亞土著傳說中「傳達地之憤怒的風之神
  • 【家族知識】派克島的葛雷喬伊家族
    其實小說中海怪家的部分還是挺多的,我覺得鐵種都很有個性,強悍耿直卻又不像狼家的那麼死板。席恩之所以會反攻臨冬城是因為他的為史塔克家族付出了很多卻始終沒有歸屬感,而本應是家族繼承人的他又得不到父親的認可。派克島的葛雷喬伊家族(House Greyjoy of Pyke),是維斯特洛幾大家族中的一員,在派克島中統治著鐵民與鐵群島。
  • 葛雷奧特曼是什麼來歷?漸漸被淡忘的奧特曼
    葛雷奧特曼登場於1990年,是圓谷在海外合作拍攝的奧特曼劇之一。由於當時的國內市場不行了,《雷歐奧特曼》和《愛迪奧特曼》相繼失敗讓圓谷很失望,所以只能開拓海外市場,葛雷奧特曼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登場的。但是從葛雷奧特曼開始就大為改變,從偏向科幻轉為偏向魔幻,一字之差可是差之千裡。
  • 《冰與火之歌》連載十七:變色龍席恩-葛雷喬伊
    席恩-葛雷喬伊,臨冬城公爵奈德-史塔克的養子,葛雷喬伊家族和鐵群島的繼承人。作為鐵群島唯一的繼承人,很顯然這位少年一開始並不想活成一個笑話,而是一個」大人「。作為一個好歹算是王子的葛雷喬伊,席恩寶寶的存在感簡直是弱爆了。
  • 觀音畫像藝術之發展
    觀音畫像藝術之發展整理編緝_《當代國畫》文章來源_網絡所不同的是,邢氏的觀音具有宋人所讚美觀音「美目盼兮,彼美人今,西方之人」的風採。而吳彬的觀音卻無意以隨俗的手法來表現絕色美女,畫中魚籃觀音,是由善財童子侍立在旁,手提魚藍。觀音形相非男非女,身材巨碩,容貌威嚴,透露出內蘊沉靜的氣質。陳洪綬也是晚明最重要的人物畫家之一,畫人物花鳥無不精妙,佛畫人物尤其能自出新意。
  • 葛雷奧特曼有光線技能嗎?當然有,比如這些
    說起葛雷奧特曼,想必沒有多少人能夠記得他,因為並不是在日本拍攝,也沒有在國內播出。但是,葛雷奧特曼同樣也是圓谷的龐大奧特曼體系之一,在超銀河傳說中,同樣看到他客串。等離子光波。看到等離子三個字,我們很容易會想到光之國的等離子火花塔。
  • 萊納與席恩葛雷喬伊:「背叛者」的救贖之路
    先說席恩,席恩本是鐵群島葛雷喬伊家族的少爺,當年席恩的父親巴隆發動了反抗國王的叛亂。在被王家軍隊擊敗後,為了表示臣服,巴隆被迫將自己僅存的兒子席恩作為人質交給奈德史塔克。雖然席恩是作為人質而來到史塔克家的,但奈德卻一直將他當做自己的親生兒子撫養,從沒有半點歧視。而席恩也和奈德的長子羅柏成為了形影不離的夥伴。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席恩已經成為了一個史塔克。
  • 權利的遊戲攸倫葛雷喬伊結局是什麼 角色介紹演員資料
    攸倫·葛雷喬伊(Euron Greyjoy )是美國奇幻小說《冰與火之歌》中的人物,為鐵群島首領巴隆·葛雷喬伊的弟弟,寧靜號的船長。  鴉眼」,席恩·葛雷喬伊的叔叔。他是個脾氣火爆的人。... 權力的遊戲第六季攸倫·葛雷喬伊的扮演者是喬漢·菲利普·阿斯巴克。
  • 30天30人|席恩•葛雷喬伊
    席恩·葛雷喬伊這個人挺慘的。
  • 《權力的遊戲》人物誌:席恩·葛雷喬伊,你是一個好人
    席恩·葛雷喬伊在小說中的POV章節數不算少,有13個章節,比色後瑟曦的章節數還要多,可見馬丁老爺子還是非常看重這個角色的。在我看來,對於席恩·葛雷喬伊,最適合形容的他的一句話就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維斯特洛大陸有七國九大家族,席恩是鐵群島葛雷喬伊家族的實際意義上的繼承人,但是在他十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巴隆發動了針對鐵王座的叛亂。
  • 奧特曼:黑田朝生繪製的葛雷,強調細節呈現,2種形態變化搶鏡
    而且光之巨人、彩色計時器、十字光線等用詞,更是逐漸成為能夠代表奧特戰士形象的關鍵詞。 至於黑田繪製的葛雷奧特曼,不僅強調了相關細節呈現,並且兩種形態變化搶鏡。 奧特戰士葛雷
  • 68P.鴉眼(攸倫·葛雷喬伊)--附高清家徽圖片
    《權力的遊戲》第六季將引入原著中的「鴉眼」攸倫·葛雷喬伊一角,他是席恩·葛雷喬伊的暴脾氣叔叔。該角色已確定將由曾出演《超體》的丹麥演員喬漢·菲利普·阿斯巴克飾演。   在電視劇中,《權力的遊戲》可以說簡化了許多關於葛雷喬伊家族的戲份,此次「鴉眼」攸倫·葛雷喬伊的加入,或許會使得這一條線索變得複雜,承擔一定戲份。
  • 蔡依林回來了,惡之女王空降高雄巨蛋,粉絲驚見一亮點,全場嗨翻
    歷經疫情擾亂,睽違11個月,天后蔡依林(Jolin)終於帶著「Ugly Beauty」巡演重返舞臺,今(20日)起於高雄巨蛋連唱兩個周末,原本她的演唱會就砸了2.46億元成本,為了高雄場,她額外再耗資1900萬元,包括600萬元、由美國製作空運來臺的「惡之皇冠」、800萬元打造6萬支與她專屬麥克風同色的桃紅手斧燈
  • 葛雷是不是飄了?敢對愛迪發出等離子燃燒,確定是愛迪的40周年?
    奧特銀河格鬥2大概有三個主角,第一是賽羅,圓谷的親孫子一定要第一,第二才是利布特,第三是貝利亞,第2集就是講貝利亞和奧特之父聯手打安倍拉星人,還有泰羅和老託的相愛相殺,以及希卡利將會和老託打架,這姑且不說,小編想說一下愛迪。
  • 《權力的遊戲》原著裡沒有夜王,夜王偷走了書中攸倫·葛雷喬伊的故事
    但是西少發現,有不少小夥伴在討論夜王之死時,總喜歡拿原著《冰與火之歌》做對比。其實這沒有可比性,因為書中沒有夜王,準確點說是,書裡沒有如劇中夜王一樣的角色。相反,劇中的夜王,更像是書裡的攸倫·葛雷喬伊,這也是西少決定寫此文的原因。
  • 書評區四大形象代表:劍來的文青,聖墟的和睦,詭秘之主的歡樂
    書評區與書單相似的地方在於它也是書友判斷一部作品優劣的依據:點開作品書評區,會發現部分書友留言關於此書劇情與設定的吐槽或稱讚,有助於後來者判斷此作品是否符合自身品味,故此「部分書友」被讚譽為「神農」。所以縱然對《劍來》不感冒,對人憑書貴的劍來書迷不滿,但它的書評區確確實實值得諸位前去一觀,另外對比下自家作品的書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