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試圖找到解鎖《無證之罪》和《隱秘的角落》成功的密碼,何俊逸覺得,每一個項目都是太多的因素組合而成,保證一個作品成功已經很難,何況是穩定持續的輸出。
撰文 |藍洞商業 趙衛衛
網劇《隱秘的角落》籤名版海報,已經掛在了韓三平的辦公室。
首播的第二天,這部劇在豆瓣開分9.0分。監製韓三平比總製片人何俊逸先看到這個消息,於是就給何俊逸打來電話。
「豆瓣9分是什麼概念?」
「挺不容易的,國劇裡9分以上的估計就幾十部。」
於是,籤名版海報自然是值得紀念的,馮小剛、李少紅這些成熟導演過來坐,也都誇這部劇,章子怡更是在微博上誇它是抗衡美劇的「中劇」。
在電影院遲遲不開門的日子裡,《隱秘的角落》成為影視行業最熱的話題。
「一起爬山」、「禿然」、「小白船」這些劇中自然發酵而成的梗,夾雜著觀眾的讚美,把這部劇頻頻送上熱搜,持續不斷的擴展著愛奇藝用戶的外延。
「迷霧劇場」,承載著愛奇藝在精品劇集內容上創新使命。當年是單品,現在是組合拳。
2017年,愛奇藝就和何俊逸的萬年影業合作推出精品短劇《無證之罪》,市場反應很好,於是紫金陳的《壞小孩》自然給到了萬年影業開發。
「最初,我們對市場的預期,就是確保行業內的認可,能不能出圈我們沒想過。直到看了樣片,我才覺得行業內這個維度,是穩的。」
將近兩年的劇本開發時間,已經把前期開發費用花超了近一倍,中途四位編劇加盟,主創團隊也有過更迭,但總之,《隱秘的角落》花完了愛奇藝2019年最高的懸疑短劇單集製作成本。
我們試圖找到解鎖《無證之罪》和《隱秘的角落》成功的密碼,何俊逸覺得,每一個項目都是太多的因素組合而成,保證一個作品成功已經很難,何況是穩定持續的輸出。
「更新的東西一定是需要銳氣的,需要破局的心思,需要新人去闖。」何俊逸說,而兩個項目的共同點在於,劇本、演員和主創的專業水準做到了延續和保證。
《隱秘的角落》大獲成功,但主創們還沒辦慶功宴。受疫情影響的影視行業遲遲難以復甦,何俊逸的萬年影業也概不例外,他想的是先不鋪張,等緩過來之後再給大家更好的獎勵。
雖然相對長劇集,《隱秘的角落》這種短劇單集成本很難降下來,愛奇藝的製作費用悉數被花了出去,萬年影業「幾乎不怎麼賺錢」,但何俊逸覺得未來不一定,他相信短劇的精品化時代很快就要到來。
在何俊逸的沙發旁,攤開著一本時下熱門的新書《一生的旅程:迪士尼CEO自述批量打造超級IP的經營哲學》,他笑著說,這本書給他最大的啟發就是:人要樂觀。
以下為何俊逸接受「藍洞商業」專訪的採訪實錄(有刪減):
「讓盧靜做製片人是挑戰,找到導演辛爽是驚喜。」
整個《隱秘的角落》項目裡,最有挑戰性的決定,就是讓「執拗」的師妹盧靜做製片人。
她是我在電影學院的同門師妹,也是《無證之罪》的執行製片人,專業能力上沒問題。我最初比較擔心的是湛江的颱風和休漁期對項目周期的影響,以及處理跟各方的合作關係,但最後,她用她的執著證明了自己,這很關鍵。
她一直把這個項目當成自己的孩子,《隱秘的角落》表面上只有四個編劇,其實前前後後很多主創參與過,不斷地打磨,包括演員、導演、編劇的人選,都經歷了很多。
如果不是一個執著的製片人,可能在劇本的開發方向,在主創團隊的更迭上就氣餒了。現在主創團隊幾乎都是她的師哥,但也不是那麼容易湊齊的,有她的執著在裡面。
劇裡,嚴良和普普住的小木船,本來可以租,但租的話需要改裝,還得復原,就不能做的太複雜,大家都覺得不滿意。美術部門覺得要買下來,但買下來,最後也帶不走。
為了把小朋友的家打造的更溫馨一點,花了不少錢把船買下來改造,挺貴的。
很多時候盧靜跟大家吵,我跟盧靜也有爭執,她跟我爭的所有點也是幫作品做爭取,我則需要做出平衡。現在回頭看,我們為的是同一個目標,最終結果是好的,中間的摩擦就變成了錦上添花。
一個優秀的製片人,首先是能對項目的市場有明確的預期,明確的目標,知道投入的力度是什麼,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結果。
很多時候要有潤物細無聲的感覺,因為內容產品的核心,還是導演的創作。雖然劇集的商品屬性更重,製片人也要把握自己的分寸和距離。
而辛爽導演,真的是這個項目中最大的驚喜和收穫。
愛奇藝的製片人在《幻樂之城》發現了辛爽,然後引薦給我們,大家非常聊得來。
其實我們最初聊的是另外一個項目,不是《隱秘的角落》,他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好的想法,從那時起,就已經對辛爽有了信任。
如果要說《無證之罪》和《隱秘的角落》的共同之處,就是三點:劇本、表演和製作的專業水準做到了延續和保證。
而這一次辛爽導演在音樂上也給了更多的加分,不論是12首片尾曲還是配樂,都做到了強烈的音樂風格化。
前幾天,大家都在探討《隱秘的角落》中的電影感和美劇感,這是很多方面組成的。這些年來,我們都在學習美劇的工業化和韓劇對細節的極致追求。在韓劇裡,一個普通的群眾演員的精準度都很高,所以我們也一直在追求這種對細節的要求。
我們創作的作品,都在強調真實感,也就是接地氣。現實題材的文藝創作是需要有煙火氣的,這些是主創在每一個角度都會考慮的。甚至是畫外音,比如朱晶晶摔下樓,電視裡放的還珠格格,臺詞是:小燕子,你快下來,不要爬那麼高,好危險!
為了一場戲裡畫外音跟演員表演的匹配,導演會反反覆覆去找素材,都是為了讓大家感受到真實感,也讓演員在表演中有氛圍,而不是說後期去補一個東西貼進去。
我能分享的經驗是,一個項目的成功需要小夥伴們都明確目標,然後執著的完成它。
「劇本的前期開發,錢花禿嚕了。」
我們在劇本上的前期開發,錢花禿嚕了。
2018年年底,公司就做完了《隱秘的角落》劇本詳綱。這是愛奇藝平臺的版權,委託我們公司開發,但開發期的預算就已經超支了近一倍。按理說不能這麼幹,因為我們只是被委託開發,很可能開發完劇本拿給別的公司去做。
但我們很執著,劇本開發了將近兩年,就是覺得劇本不夠理想,需要新的人進來不斷完善。
劇本開發的預算超支了,所以我來做決策是很艱難的,只能怪最開始預估的成本定低了。即便超支了,也有很多同事無私奉獻,導演前期就參與了劇本工作,是不取酬的。
《隱秘的角落》跟《無證之罪》很像,前者的成本是後者的近三倍,我們幾乎都沒賺錢,愛奇藝給到的製作費差不多都花了,每一項都是不吝嗇的在做,儘可能給到位。
很多演員也不願意接短劇,因為性價比低,本來3個月可以拍30集的劇,在我們這兩個半月只拍12集,大家是按照集數算錢的。
短劇相比長劇就是如此,單集成本降不下來,因為沒有辦法把成本平均到更多的集數上,置景、器材、服裝、道具、耗材等很多東西都是一次性投入,用的越久越划算。所以短劇在盈利能力上,相對較差。
但我覺得,未來的情況不一定。因為現在的媒介只有網絡平臺,但未來電視臺也可能有短劇場,多了另一條腿走路的話,還是有更多可能性的。
對愛奇藝等平臺來說,劇場的模式做起來,仍能以長劇的方式招商,包括會員和付費搶先看等模式,只要內部的邏輯轉通了,以後就能持續的輸出。
所以,我希望這次愛奇藝賺到錢。只要平臺能掙錢,就能採購更多作品,好產品的單品毛利率是可以被提高的,我相信以後也能夠更好、更寬裕。
從長遠來看,短劇集和長劇集的趨勢會越來越一致,短劇的未來是趨於系列化,做完一季獲得認可後繼續做,甚至更靈活,會有六集、七集的。
「《隱秘的角落》曾做過招商,很不好。」
我們和愛奇藝的合作模式跟《無證之罪》差不多,都是愛奇藝出資、我們製作。當年做《無證之罪》還可以顯示前臺播放量,達到一定播放量會有階梯獎勵,但仍然沒有達到獎勵的播放量,所以後來也沒做了。
事實上,去年《隱秘的角落》開機前做過招商,情況很不好,因為是一個年代劇,很多品類都無法植入,而且只有12集,也不是流量明星,廣告主們不太願意投放,幾乎等於沒做招商。
這是愛奇藝的定製劇,我們只能引薦合作方,然後分到百分之十幾的代理費,在這種模式下,我們招商的主動性是弱的。所以,大家看到更多是劇場中插和冠名,廣告植入比較少。
愛奇藝超前點映的費用,跟我們製作方的收益是不掛鈎的。
其實愛奇藝支持做12集短劇已經很不容易了,平臺能賺錢是最好的,我們也很開心。我們拿到的製作費用也不低,就沒想後面再分成,還是先把項目做好吧!
現在回想在湛江拍攝《隱秘的角落》的日子,首先想到的是熱,巨熱!還有就是生蠔、湛江雞、奶茶、菠蘿包和海風的味道。
湛江城市節奏很慢,東西不貴,吃東西很享受,在劇組拍攝候場的時候,我們去居民區有小商場喝個奶茶,走在路上,你就會出汗。
後來我還問過,湛江的濱海公園有沒有變火?他們說沒有。
當時拍攝很辛苦,颱風季節經常下雨,下下停停,計劃總被打亂,光也很容易不接戲。我們自己買了一艘小船,釘了很多木架在海灘上,免得被颱風颳走。轉到室內的拍攝,工作人員布景後,室內很快就臭了,因為大家身上都被汗水溼透了。
後期最辛苦的是,為了保證準時上線,導演、製片、聲音和剪輯團隊有兩三周的時間一直在連軸轉,最長的一次連續72個小時都沒有好好睡覺。
愛奇藝定好了上線時間,我們必須在第一時間把片子趕出來。他們提供修改方案,我們就要趕緊處理完。每一點的修改就相當於二次創作,所以一直緊繃著,體力和腦力都透支了。
就在最長的那72個小時裡,改了三次。那天凌晨,我自己在辦公室裡喝了一杯,特別心疼團隊,大家睡在機房連軸轉,太辛苦了。
但從另一角度看,愛奇藝作為出品方,每一次修改意見也都是可以當做觀眾的視角看,把很多東西重新梳理,使表達更簡單、更清楚,因為我們自己已經沉浸其中太久了,有些邏輯自己覺得清楚了但可能並沒有表達清楚,所以在修改中,作品變得更好了。
「短劇的精品化時代很快就會到來了」
我記得史匹柏說過,大意是,美國現在的青年導演都想做自己的東西。但我已經拍了這麼長時間電影,還是拍觀眾想看的東西。
作為製片人,首先你對這個題材感興趣,其次要知道是拍給觀眾看。要說服一大群人,首先要在一小群人中得到驗證,然後大家一起添磚加瓦。
《隱秘的角落》之後,我們還在開發多種類型和題材,有青春愛情,有體育勵志,有古裝歷史,有年代戰爭,依舊有值得期待的內容。
在懸疑劇上,在開發一個《江入大荒流》的項目,也是十幾集的長度,我們自己買的小說,講的是長江江運生態的故事。本來是在武漢拍,但因為疫情的原因,還在做劇本開發。
疫情到現在,我們沒有降薪,努力維持生存。今年的項目如果能順利開機,大家還能活著;如果開不了機,明年就要勒緊褲腰帶了。
《隱秘的角落》我們還沒辦慶功宴,希望能在公司緩過來一點的時候,再給大家更好的獎勵。現在更多考慮的,還是怎麼活下去,不敢鋪張。
現在,平臺有嘗試新內容的勇氣,廣告主能看到價值,觀眾也認可,而且疫情之下原本的電影生產力也有一些轉移到網劇,所以未來會有精品網劇內容爆發的一個時間點。
等愛奇藝迷霧劇場的六部作品播完,把這個模式走通,短劇的精品化時代很快就會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