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不到四年,伴隨國產網劇——尤其是12集短篇劇集——成長的萬年影業,一直是業內的焦點公司。
常被話題言及,難免會有標籤加身,下面三個便是最常被提及的:
由於公司的多部代表作都由韓三平先生擔任監製,萬年影業有了「電影正規軍」的名號。
因為幕後團隊多是來自北京電影學院的年輕創作者,也因為作品中高蹈的作者風格和學院精神,萬年影業又被劃歸到「學院派」的圈層。
最後因為《無證之罪》(以下簡稱《無證》)《原生之罪》(以下簡稱《原生》)《隱秘的角落》(以下簡稱《隱秘》)三部代表作,都充當了平臺探索網劇類型、模式的「衝鋒大將」,萬年影業還被貼上了「懸疑賽道」的標籤。
在網劇從0到1、從無規到有序的勃興期,標籤對於一家年輕公司行業身份的確立,不無幫助。但到了網劇日行千裡、三生萬物的裂變期,跟隨網劇一路成長的初代網劇公司,也已經不能再簡單地用標籤概括。
萬年影業就是典型。
《無證》在先,萬年在後
「原來《無證》的版權在你們這裡!」
雖然將近五年過去了,萬年影業創始人、CEO何俊逸回想起敲定《無證》做網劇的場景,依然記憶猶新。
何俊逸
而說出這句話的,是在2015年剛剛成立了「愛奇藝文學版權庫」的戴瑩。當時愛奇藝已經購買了紫金陳「社會派推理三部曲」的另外兩部——《壞小孩》和《長夜難明》的版權。
那次會面,主角並不是何俊逸,而是韓三平和龔宇——彼時,剛剛提出「美劇模式」的愛奇藝多方掘進,一面為了取經探路,另一方面也為了尋找能夠落地模式的項目和人才。
何俊逸之所以出現在這次會面,只是恰好陪同韓三平要溝通別的項目。
08年,他因為在電影《建國大業》劇組擔任製片而正式入行,之後進入中影工作,從行政製片的業務崗幹起,之後擔任韓三平的助手。前後算起來,他跟隨韓三平工作了12年。
韓三平
「韓總是一個非常強的業務領導,除去每天忙不完的行政工作還抓內容。所以我也跟著他看了很多劇本,評估過一些項目,寫過幾篇內容。韓總教會了我看作品的方法和思路——作為製片人,不能只說什麼東西不行,還要知道怎麼樣才能行。」
在那段時間,何俊逸跟著接觸了很多項目,經歷了包括《建黨偉業》《唐山大地震》《心花路放》《中國合伙人》《西遊降魔篇》等等在內的多部當時名極一時的電影的全過程,也形成了一些自己想要實踐的想法。
後來,韓三平從中影榮休,何俊逸也開始了體制外的闖蕩。
不過,他離開中影后並沒有直接選擇創業,而是去了一家資本管理公司旗下的影視公司擔任CEO,負責開發、投資影視項目。
「其實是這家公司買了《無證》的版權。我們從當時這家公司現有的小說版權裡,挑中了《無證》,認為它很適合做影視化。」之所以說「我們」,是因為走出體制後的何俊逸找來了大學同學齊康,一起進入這家公司做內容。
齊康
兩人都是北京電影學院05級的,他們的組隊也為後來《無證》幕後的「05北電幫」埋下了伏筆。
雖然當時何俊逸已經注意到了網劇《心理罪》的反響,但是最初的計劃還是要把《無證》開發成電影。
「我們做了很多努力,包括找到了很好的導演、談了很多的演員。劇本成熟後,我們找到韓總,想請他幫我們做電影監製。韓總給了我們很多中肯的意見,但他也說你們這個項目在經濟效益上很難,不一定能掙錢。」
再後來,就發生了開頭的那一幕。《無證》從電影變成了網劇。
《無證》成為了與愛奇藝網劇合作的敲門磚。2016年底,何俊逸下決心創業,成立了萬年影業,並在《無證》播出後的2017年10月獲得了愛奇藝的戰略投資。
值得一提的是,《無證》是國內第一部12集平臺自製劇。
如今,12集已經成為愛奇藝短篇劇集的標準制式。但在2016年,最短的網劇也要24集。「我們覺得《無證之罪》的內容最多能做8集。努力充實一下,能做到12集,24集真的來不了。」何俊逸回憶道。
愛奇藝同意了12集的方案,也就此劃定了短篇劇的體例。
《隱秘》與「學院派」烙印
今年夏天,由萬年影業開發、製作的《隱秘》收穫了超預期的反響。9.0的豆瓣開分、60+條微博熱搜話題,記錄下了觀眾的觀劇熱情,也描畫出了懸疑敘事的邊界。
不過,在《隱秘》開播前,何俊逸更多的是擔心——不是擔心作品本身的品質,而是擔心劇集的節奏是否能被觀眾接受。
「創作的時候,每一集有一個核心概念,但整體上節奏是比較慢的。」何俊逸把《隱秘》在更大範圍的成功歸因於觀眾的特別偏愛以及疫情期間電影的缺位。
對於很多觀眾把《無證》和《隱秘》樹立為網劇裡程碑的說法,何俊逸坦言,最初做《無證》的時候,對網劇應該如何做根本沒有概念。團隊都是第一次做網劇,沒有任何做劇的經驗。
「當時有一個想法是明確的,這也指導了我們後面的創作,那就是希望作品是有社會感的,人物是真實的,而不是懸浮的,因為劇集是更適合塑造人物的。《無證》的背景我們選到了哈爾濱,那麼編劇、演員都圍繞著東北籍和北方生活習慣來找。」
《無證》的社會感顯然很好地被《隱秘》繼承了。
不過,這兩部作品的接近,不僅僅因為文本和主題的關聯性,還來自於班底的高度重合。
當年的《無證》集結了一批05級北京電影學院的骨幹力量,除了擔任出品人的何俊逸、製片人齊康之外,還有導演呂行、美術指導李佳寧、攝影指導晁明、剪輯指導路迪、聲音指導章達。如今,《隱秘》的主創大部分依舊是電影學院班底。
從左到右依次為:造型指導田壯壯、剪輯指導路迪、聲音指導張楠、導演辛爽、攝影指導晁明、美術指導李佳寧
正因為這撥電影正規軍的聚首,萬年影業成了「學院派」網劇的代表。但在何俊逸看來,「學院派」是一個開始。
「公司裡的年輕人來自很多專業藝術院校,比如中戲、上戲、廣院、國戲,包括(香港)浸會大學,還有不少海歸。他們很有銳氣,有自己想做的作品,萬年作為一個平臺可以匹配這樣的能量和資源,讓年輕創作者的想法實現出來。最後作品被大家認可了,才形成我們現在這種模式。」
不是「攢局」的中間商,也不是某一類型劇的「包工隊」,何俊逸始終堅定的是萬年影業的平臺屬性——在專業體系裡,幫助創作者把構想實現。
具體到創作實踐中,「學院派」的最顯著標誌並不僅僅是大家認為的犀利,而是一種不惜力的「死磕」精神。
「《隱秘》我們選角、美術籌備用了大半年,12集的戲拍了77天。從上學時候起,大家並肩戰鬥,有個景需要磕就去磕,有個東西特別想要就去借,而不是說出現了一個問題就要繞開。如果一定要說,這種對創作的執著才是『學院派』精神吧。」
裂變進行時
如今,網劇類似於90年代的電視劇產業,正處於「有絲分裂」的關鍵發展期。
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團隊的裂變——越來越多的網劇創作者蓄積夠了力量,開始獨立組隊做劇,新公司如雨後春筍;
二是類型和模式的裂變——市場不再是青春、懸疑、古裝三分天下,多元的現實題材開始嶄露頭角,版權、自製與PGC劇集的差距也在縮小。
萬年影業正在緊跟著網劇裂變的腳步。
在未來的內容儲備上,懸疑劇只是萬年諸多條線中的一個。
因為採用工作室制度,依照製片人的特長和偏好,公司在懸疑、戰爭、愛情、喜劇、古裝、體育等類型上都有項目儲備。
比如,此前愛奇藝招商片單上,引起頗多討論的紅色穿越獻禮劇《我和爺爺是戰友》便是由萬年影業凱風工作室開發,由擅長劇本開發的製片人宋凱操刀,預計年底開拍。
萬年還成立了獨立的營銷廠牌「萬年Nice」。「萬年Nice」具備項目全案營銷能力,已經成功運作了《小偷家族》《原生之罪》《隱秘的角落》等多個項目。
這也使萬年影業在內容層面,擁有了開發、製作、監製、營銷、發行全面的業務能力。
在PGC內容的製作上,萬年也準備有新的嘗試。
公司旗下廠牌「萬年索斯」專門進行網絡電影開發製作,此前拍攝的武俠片《劍歸何處》已於去年上線。後續還將有講述水底探寶故事的《海盜王》,與騰訊視頻合作的《羅宋探案》等與大家見面。
在分帳劇上,由花開工作室製片人林錫淙帶隊創作的12集網劇《突如其來的假期》對標英劇《倫敦生活》也將於年內開機拍攝。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夏天「迷霧劇場」的成功,讓何俊逸對PGC領域有了新的期待。
「我覺得PGC內容已經到了一個分水嶺,不再是小規模項目的代名詞了。我們其實有個景願,希望未來可以像做電影那樣去做網絡劇,大家能有『檔期』概念,能提前鎖定一部分觀眾。」
「從『迷霧劇場』的數據上看,觀眾是有熱情去看劇場的,也願意為短劇付費。它就像『檔期』的作用一樣,能夠讓觀眾每年期待著它的到來。也期待有更多類型劇場被平臺開設出來,製作水準足夠好的PGC內容,會很適合在劇場投放。」何俊逸說道。
【文/鐵皮小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