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瑪特的成功不止是盲盒

2021-01-19 新浪科技

來源:創事記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 大衛翁

來源:起朱樓宴賓客

2019年4月,由騰訊紀錄片和日本NHK聯合製作的第二季《紀實72小時(中國版)》把整整一集的鏡頭對準了一場上海的展會。

在這集名為《上海:成人世界的童心大作戰》的紀錄片中,我們看到了數以千計的年輕人(以及中年人)從全國各地趕來的披星戴月,早上五六點排隊時的睡眼惺忪,展館一開門時的拔腿狂奔,還有大包小包的滿載而歸。

這場展會叫做上海國際潮流玩具展(Shanghai Toy Show),它的主辦方就是泡泡瑪特。

泡泡瑪特可以說是這段時間上市的新經濟公司中爭議最大的,沒有之一。

不過,如果翻看這段時間網上湧現出來的各種文章,對這家公司的爭議關鍵詞幾乎只有一個,那就是盲盒。

盲盒究竟是不是在利用人性的弱點?有沒有打博彩的擦邊球?這種商業模式到底是否具有可持續性?而當盲盒成為線上線下賣小玩意的標配時,泡泡瑪特究竟還有什麼優勢?

其實這些討論都默認了一個前提,那就是泡泡瑪特的成功就是因為盲盒。

然而同樣在做盲盒的公司還有很多,比如IP Station,52 toys,再比如同為上市公司的奧飛娛樂,可為什麼一年營收能做到十幾個億的,卻只有泡泡瑪特呢?

更何況,在泡泡瑪特之前,盲盒的雛形早就出現在扭蛋機、福袋甚至是麥當勞兒童套餐裡,以及更古早的小浣熊水滸卡和奇多圈中。這一本身並不能算特別新的概念,又為何能被泡泡瑪特玩出花兒來呢?

如果將自己看不懂的現象都歸結為「年輕人容易被蠱惑」,或者「只是曇花一現的玩意」,那其實是一種不肯學習新事物的懶惰。

只要仔細研讀一下泡泡瑪特的招股說明書,以及創始人王寧在各種公開場合的分享,再和身邊的90後95後們聊一聊,你就會發現:

說Molly和Pucky是新世紀的「小浣熊乾脆麵」,那不過是7080後在一廂情願的貼標籤。因為就算是當年,我們也不會把乾脆麵裡的水滸卡貼的滿牆都是,可從泡泡瑪特買來的盲盒,卻往往佔據了「娃友」們在工位或者家裡很核心的位置。

事實上,泡泡瑪特的本質是在用極端商業化的方式包裝一個設計的內核,而這個內核所觸達到的,是新一代年輕人,或者說現在最生機勃勃的這一批消費者的內心。

說白了,盲盒這種形式只不過是泡泡瑪特挖掘到的「武器」之一,可以與它相提並論的,還有潮流玩具展,機器人商店,線上抽盒機,以及最核心的,那些沒什麼表情甚至沒有背景故事的搪膠玩偶們。

所以,或許可以這麼說——讀懂了泡泡瑪特,你也就讀懂了下一個世代。

記錄片中的一個26歲新媒體運營在解釋為什麼他要買潮玩

1

對於泡泡瑪特的商業模式,創始人王寧其實有過一段很完整的總結,

「很多人認為泡泡瑪特是開店的,做零售的,有些人現在會覺得我們是做玩具的,實際上我們的業務板塊不只是大家看見的零售,還有藝術家的經紀、互動娛樂業務、衍生品的開發和授權,以及潮流玩具的展覽。」

類似的話在泡泡瑪特的招股說明書中一開頭也有表述,

「我們是中國最大且增長最大的潮流玩具公司。IP是我們業務的核心。我們建立了覆蓋潮流玩具全產業鏈的一體化平臺,包括藝術家挖掘、IP運營、消費者觸達及潮流玩具文化的推廣,通過該平臺我們得以激發粉絲對潮流的熱情,給他們帶來快樂和美好。」

如果你認為這只是公司假大空的官話,或者是為了隱藏「盲盒才是核心競爭力」的伎倆,那就讓我們來看兩個例子吧。

首先,當然是選擇潮流玩具作為業務主體這件事本身。

試想一下,如果塞進盲盒的是其他商品,哪怕是現在年輕人同樣熱愛的毛絨玩具或者口紅,會造成現在這樣的狂熱嗎?

似乎不能。

畢竟曾經風靡一時的抓娃娃機,現在都快要涼了。

潮玩是什麼?其實這個詞是從海外Art toy/Design toy翻譯而來的,但由於「玩具」在漢語中通常專指給孩子玩的事物,因此潮玩這個譯法造成了很多誤解。

私以為,還不如翻譯成「人偶」——因為它們不僅僅是玩具,也是一個個人格。

泡泡瑪特之所以選擇潮玩作為其販賣商品的載體,而且還偏愛那些之前沒有知名度、也沒有什麼故事作為支撐的IP系列,其實並非偶然。

之前大家有一個商業常識,就是要選擇自帶故事的IP做衍生品。因為海外有迪士尼和漫威的成功案例,都是先有故事,後有IP,再由此延伸去做玩具或者周邊。於是國內企業也大多遵循這一套路,不遺餘力的從動漫、電影,甚至網文、遊戲等內容資源中去挖掘IP,然後再考慮用衍生品變現。

有成功的嗎?有。但有像泡泡瑪特這麼成功的嗎?好像沒有。

因為泡泡瑪特恰好反其道而行之。

創始人王寧曾經不止一次以「潮流玩具風靡背後的心理學」為題做過分享,他說:

新一代的IP,背後沒有故事才會更成功。

這句話聽起來很讓人撓頭,但細想之下卻有幾分道理,因為它抓住了新一代消費者幾個最重要的心理——

沒什麼時間和耐心,卻希望消費的有態度;既要得到即時滿足,還要能做收藏和社交。

先說前者吧。

試想,如果在消費者面前放的是一個有故事背景的玩具,那是不是意味著必須得了解了這個故事,才有資格,或者說才有興趣對它作出評價?

就好像沒有看過火影的我,對那個綁著頭巾做著手勢的動漫人偶就很難產生什麼感覺。

然而現代人,尤其是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成長起來的這代人,其實已經很難再有耐心去理解一個龐大的世界觀和故事背景了。

我們的時間被無數的APP撕扯成了碎片,而我們居然也越來越習慣於這種碎片化的信息——刷慣了15秒的爽感短視頻,你會發現用單倍速去播放一集電視劇是如此的漫長;玩慣了十分鐘一盤的王者榮耀,還有多少人肯花上百個小時通關一款單機遊戲呢?

因此,像泡泡瑪特的搖錢樹之一Molly這種本身沒有故事、只有場景的形象,反而大幅降低了理解它所需要的時間門檻——

只要一眼,最多三十秒,你就會知道自己喜不喜歡它。

這是一種多麼「節省時間」的喜愛啊。

喜歡,不喜歡,一秒鐘你就能拿主意

2

但其實,光節省時間也不行,選擇將這樣的IP依附在盲盒大小的搪膠玩偶之上,才真的是一個很天才的想法——因為它兼顧了藝術感和工業性,從而化身成了一種有態度的消費品。

王寧在分享中說道,

「這個時代的藝術需求和藝術供給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就像以前我們唱民歌,後來年輕人唱Rap,一大批藝術家開始用玩具表達藝術……」

「……感性消費更重要的是物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而非實用性。就好像如果今天你買到一個Molly,它的頭部拔下來是一個U盤的話,就不會有很多人買它了……」

你可以爭論Molly這樣一個小玩偶算不算藝術品,但你不可否認的是,既然它對於相當一批年輕人來說,已經具備十足的觀賞和收藏價值了,

那這不就是藝術品的定義嗎?

再進一步說,盲盒大小的搪膠玩偶厲害就厲害在,這是可以在工業流水線上被生產出來的「藝術品」。

因為盲盒的大小一致,生產標準和包裝標準都可以足夠統一,就像泡泡瑪特的招股說明書中披露的那樣,

「……在設計師繪製草圖後,泡泡瑪特的設計部門會進一步完成3D設計、色彩細化、材質選擇等細節設計,再由合作工廠實現規模化量產,並針對不同工廠的生產能力、特點和產能情況,分配對接不同工藝或是設計師的產品。

目前,一個形象從草圖到上市的周期被控制到5到8個月,供應鏈整合也將成為泡泡瑪繼續強化的業務重點……」

本來藝術品之所以是藝術品,是因為他很難被量產,而把握住了藝術品和工業品之間的微妙平衡,這一點泡泡瑪特已經做到了和樂高同樣的高度。

3

至於即時滿足、收藏欲和社交屬性,其實也不是什麼特別新的消費者心理,但分寸同樣被泡泡瑪特拿捏的死死的。

即時的滿足感很好理解,盲盒的未知性和拆開瞬間的刺激會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極大愉悅,這是直接買一個櫥窗裡的手辦無法帶來的。

王寧用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

「如果只是吃飽了一頓飯,不會帶來滿足感。但是有一個項目可以把你發射到太空艙裡面吃一頓牛排,就會有滿足感。」

他由此得出結論,

「精神類的東西才會帶來真正的滿足感。任何人,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做精神類的消費的時候,所有人都會變得無比的慷慨。」

其實這個結論如果放在四十年前的中國,還會被批判的體無完膚,因為那時候大家才剛剛可以吃飽飯。但在大城市的物質生活已經可以媲美發達國家的今天,這確實就是典型的年輕消費者心理了。

「盲盒是一種精神寄託。我曾經花費大半個月的生活費從黃牛手中買了一個日本原版的盲盒,雖然不得不省吃儉用,但是很開心。大概和一些人買奢侈品是一樣的感受吧。」

——一位95後手辦收藏者

至於收藏欲,其實我一直認為,與其將潮玩比做「小浣熊水滸卡」,還不如比做「新時代的郵票」更為貼切些。

這其實就是一場由年輕人發起的收藏運動。

過去只會在發燒友家中看到的一柜子的手辦,如今因為潮玩有著更能被大眾所接受的價格和更多元的形象,從而進入了更多人的櫥櫃之中。

當然,郵票之所以會成為收藏品,是因為不同的郵票有著不同的價值,而且很容易變現。而潮玩的厲害之處,也在於從一開始就搭建了一套成熟的二手交易市場。

王寧對此毫不掩飾,非常自豪的說,

「我們這一類產品是消費品裡面少有的,第一,像茅臺一樣賣出去還能漲價的,第二,賣出去以後可以產生C to C之間的社交關係的。如果你抽到我喜歡的,我抽到你喜歡的,就開始交換,就產生了社交需求。這帶來了傳播和影響力,比我們想像的都快。」

因此,一個深諳當代消費者心理的、大眾化的、快餐式的工業藝術收藏品,這其實才是泡泡瑪特旗下這些潮玩真正應該被賦予的定義。

至於盲盒這種銷售模式,只不過是又一個它深度理解現代消費者心理的佐證罷了。

4

不過,如果就這樣而已的話,其實只能說泡泡瑪特是一家運氣不錯的公司——它抓住了年輕人的風口,踩準了新一代消費者的市場。

然而,僅僅是這樣而已嗎?

讓我們回到文章開頭所提到的潮流玩具展。

很難想像,在展會經濟如此發達的中國,在同為二次元的上海國際動漫遊戲博覽會已經辦到第十年的現在,在泡泡瑪特舉辦潮玩展之前,類似的展覽在國內是不存在的。

那麼,泡泡瑪特又是怎麼辦這個展的呢?

在36氪前段時間那篇廣為流傳的文章裡有一段場景描述,

2017年9月8日,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的展廳裡被堵的水洩不通。在這裡,泡泡瑪特舉辦了第一屆「國際潮流玩具展」。

「瘋了!」所有投資人都如此形容道。當時門口的隊伍「長几百米」,黃牛票被炒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甚至一度因為人數過多差點被警告取消。第二次在上海舉辦時,屠錚一開始沒搞清狀況,到了現場後大聲地問王寧,「我們的展位在哪裡!」王寧也大聲地答道,「這裡都是我們的展位!」

為什麼泡泡瑪特第一次辦展就能如此成功?其實這段描述裡的最後一句暗藏玄機——

不光是因為泡泡瑪特敏銳的捕捉到了這一個展會空白,更關鍵的是他們在用「一種完全顛覆的方式去辦展覽「。

一般展覽是怎麼辦的?去過展會的人都知道,主辦方會將整個展廳切成一個一個單元,再租給一家一家機構。整個展覽可能會是一個行業或者一個主題,但內部的風格千變萬化,極其不統一。而且參會者和主辦方不會有太多的交互,大家只是臨時的房東租客關係而已。

而泡泡瑪特的展會採取的是集體收銀、集體管理、集體採購,所有來的藝術家、IP供應商都要與泡泡瑪特對接,所有消費者行為也經過泡泡瑪特來完成。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

第一, 整個展會可以有一種非常好的統一感。現在的年輕人最講求的是整個場子不要有短板和違和感,在這一點上,潮流玩具展就可以做到很好。

第二, 整個展會能將原來分散在各個角落的潮玩設計師和玩家聚攏在了一起,而泡泡瑪特也可以由此樹立自己的潮玩旗幟。對於這些特立獨行的設計師來說,因為大家是在一個次元裡對話,他們就會相信泡泡瑪特是懂他們的設計的,因此更加願意和它合作,從而讓泡泡瑪特在上遊IP的獲取上實現了平臺化。

某種意義上來說,泡泡瑪特通過每年兩次的潮流玩具展創造了一個線下的B站——小眾的市場,封閉的圈子,完美的認同感。

這樣一來,王寧曾經說過的下面這段話就很好理解了,

「樂高的偉大之處在於,它不只是賣玩具,在我眼中,它就像科技公司一樣,它誕生了一個系統,誕生了一門語言,然後所有的IP,跟它合作得用它的語言再寫一遍。這是最有價值的一點。」

對於泡泡瑪特來說,其實也是在向這個方向努力的。標準的玩法、標準的尺寸、標準的語言,甚至開始產生專業詞彙,比如搖盒、端箱、隱藏。再通過潮玩展和線上社區形成一套自己的系統,就完成了一個生態閉環的創設。

這其實是一個很可怕的野心。

因為就像樂高擁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品類一樣,泡泡瑪特不是想要成為這個品類的領軍者,而是想要成為這個品類本身。

目前來看,從上遊IP的平臺化,到線上線下的粉絲和品牌運營,再到下遊銷售渠道的推陳出新,泡泡瑪特確實引領了這個行業的標準設定、玩法迭代和未來變革。

他的野心,並非痴人說夢。

5

很多人認為是夢話的,還有王寧說過的,十年後他想成為迪士尼。

中國不缺想成為迪士尼的玩具廠商,至少在資本市場上,很多公司都曾經打出過這一旗號。

那麼迪士尼當年到底是怎麼成功的呢?

迪士尼創辦的初期,動畫正在從一個小眾的娛樂品種走向大眾。在動畫片只是作為八分鐘的配角、所有人都認為沒人願意花80分鐘去看一部動畫片的時候,華特打破陳規,打造了一部為動畫領域翻開了嶄新篇章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

就如同80、90後的成長,讓中國曾經的亞文化開始成為主流文化。從二次元到網遊,從說唱到潮玩,皆是如此。

迪士尼深諳上世紀20年代美國金融危機時大眾在沮喪時需要快樂的心理,以製造快樂為宗旨,讓心情鬱悶的美國人只用花10美分,就能夠在電影院裡面享受很長時間的娛樂服務。

如今的泡泡瑪特,讓學業和職場壓力山大的中國年輕人,只用花幾十塊錢,就能得到一次多巴胺的分泌,還能獲得一個看起來很酷的潮玩。

迪士尼抓住了有聲片、彩色片、電影媒介乃至後來主題公園的崛起機會,就如同泡泡瑪特利用盲盒、機器人商店、線上抽盒機乃至潮玩展這些新渠道來吸引當下的年輕人。

在我看來,每個時代會有每個時代的「迪士尼」。如果有一天中國真的能誕生自己的「迪士尼」,那絕不會是追隨現在迪士尼模式的徒弟。

正相反,像泡泡瑪特這樣走上完全不同之路,卻同樣以「帶給粉絲快樂和美好」作為宗旨的文娛新生代,反而更有可能,不是嗎?

相關焦點

  • 泡泡瑪特 不只是盲盒
    泡泡瑪特是潮玩界最響亮的招牌,它不僅是國內最成功的IP打造者,更因其強大的盈利能力,被外界比喻為「印鈔機」。在很多方面,泡泡瑪特創造了令人羨慕的成績。但在Molly之前,泡泡瑪特只是個默默無聞的代理商。2020年12月,這家公司(泡泡瑪特國際集團)即將啟動招股,計劃通過香港IPO融資6億美元,估值或超過60億美元。
  • 盲盒擁抱資本,「發明」了泡泡瑪特
    在向善財經看來,泡泡瑪特的成功,一定程度上算是藉助主流消費群體向新世代年輕人偏移大環境下的順勢而為,但更重要一點是其對年輕個人消費行為內核的深度把控。而具有小眾屬性但同樣具有有一定大眾市場的IP則是半新奇消費的主流供給體,在2016年泡泡瑪特獲得了香港設計師王信明的Molly獨家IP版權,在此基礎上泡泡瑪特同樣使用了基於盲盒的銷售模式,籍此從兩個方面雙重維度觸碰到了年輕消費者的消費新痛點。Molly因此走紅,成為半新奇消費最成功的實踐案例,泡泡瑪特也因此獲得踏入潮玩界的船票。
  • 泡泡瑪特的盲盒心理學
    編輯導讀:泡泡瑪特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成長為火出圈的上市公司,背後反映的盲盒經濟的繁榮。有人讚揚這種新穎的形式戳中了當代年輕人對於潮和精緻的追求,有著遠大廣闊的市場,也有人覺得舊瓶裝新酒,潮玩+盲盒依然會是曇花一現的爆款。本文將從心理學的角度,探究為什麼盲盒經濟能如此火爆。01 潮玩+盲盒背後:短時刺激與易得快樂1.
  • 泡泡瑪特的「盲盒故事」還能講多久?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是已經融資8輪的泡泡瑪特第二次向資本市場發起衝鋒。在過去的幾年裡,依靠「盲盒」,泡泡瑪特不僅扭虧為盈,還實現了利潤增長百倍的奇蹟,賺錢速度堪比印鈔機。然而,就在泡泡瑪特加速狂奔的同時,盲盒所帶來的新奇感也在部分愛好者之間逐漸消退,不少盲盒玩家開始「退坑」。
  • 泡泡瑪特的生意,在「盲盒」之外
    泡泡瑪特賣得才不是簡單的公仔,也不僅僅是盲盒,它的獨特「產品思維」將消費者需求升華到了另一個價值層次,下面我們來細細剖析。01 泡泡瑪特是賣什麼的?其實,很多朋友沒明白泡泡瑪特到底是賣什麼的。但泡泡瑪特不一樣,其起點就站在了更高層面——某一系列產品能成功,就是找到了能達成「共情感」的一個圈層的粉絲。泡泡瑪特在產品層面,解決的從不是「痛點」,是渴望治癒的「爽點」。道理雖簡單,但由於思維定勢,很多人不由分說就直接給泡泡瑪特的商業模式扣上個「智商稅」的帽子。
  • 泡泡瑪特,一臺價值千億的盲盒「印鈔」機
    12月11日,泡泡瑪特(09992.HK)成功在港股IPO,開盤價77.1港元,最高漲至81.75港元,收盤價69.00港元,市值為953億港元。33歲的王寧因此身價超500億,背後的一眾投資方華興資本、紅杉資本中國、黑蟻資本、啟賦資本等也賺得盆滿缽滿。從20億到千億,泡泡瑪特同樣驚人的增長還有營收和利潤。
  • 我被泡泡瑪特「支配」的盲盒人生
    不過,我們找到4位泡泡瑪特的粉絲,他們的入坑時間不一,曾經十分狂熱,然而,卻又先後熱情冷卻,紛紛退圈。通過這些粉絲的講述,我們嘗試為讀者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來看泡泡瑪特和盲盒,關於商業模式的探討過多,很難有超出原有認知範圍的內容,不如我們就聽一聽盲盒愛好者最真實的故事,或許能有不一樣的感受。
  • 賣盲盒撐起一個IPO?泡泡瑪特上演盲盒也瘋狂
    來源:商學院得益於盲盒經濟興起,泡泡瑪特業績「翻身」。但風口上的泡泡瑪特,風險也隨之並存。12月7日早間消息,文件顯示,泡泡瑪特將6.74億美元的香港IPO價格設在每股38.50港元。根據泡泡瑪特招股書,2017-2019年,泡泡瑪特營收分別為1.58億元、5.14億元、16.83億元,增幅分別達225.4%及227.2%;同時期內,泡泡瑪特的淨利潤分別為156萬元、9952萬元、4.51億元。前三季度業績斐然,線上增長迅猛今年前三季度,泡泡瑪特盲盒產品銷量27476個,同比增加70.5%;盲盒產品的平均售價46元,同比下降6.1%。
  • 當泡泡瑪特成為VC:盲盒能拿捏住藝術的門檻嗎?
    自今年6月,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之後,在資本市場泡泡瑪特似乎並沒有太多動作,直到8月的最後一天,如果一切順利,泡泡瑪特將最快在9月啟動路演招股。眾所周知,獲取資本市場的認可,企業需要更多新故事。而作為豆瓣初代網紅,成功跨界美術館創始人的晚晚所帶來的流量和藝術氣息,正好迎合上了泡泡瑪特的需求。
  • 1000億的泡泡瑪特和盲盒裡的95後
    在2018年4月,泡泡瑪特在上海舉辦展覽會,同樣是上千人提前足足4天4夜在會場外面排隊。泡泡瑪特做的玩具仿佛有一種魔力。這家公司做的玩具,幾乎清一色都是面無表情的搪膠人偶,其中最受歡迎的那個叫Molly。2016年8月,泡泡瑪特推出第一個「Molly Zodiac」盲盒系列。
  • 泡泡瑪特molly為什麼火,可能是想抽「盲盒」
    泡泡瑪特進入這個市場,就像瓷器店裡的公牛一樣,打開了時尚的盲盒。通過對未知的好奇和對不確定性的痴迷,泡泡瑪特在IP中採用了「盲盒」的方法,讓消費者在抽取盲盒的過程中體驗到「買一個,就想全套」的心理。泡泡瑪特推出大多是成套設計的潮流玩具,還有隱藏款,出新頻率特別快,造型漂亮和精緻,除了「收穫」原創潮流粉絲外,還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年輕女性消費者,誘導她們衝動消費。
  • 泡泡瑪特上市,盲盒是收割韭菜還是承載夢想?
    1、盲盒第一股在國內,第一家把盲盒生意做到數十億的公司12月11日在香港上市,它叫泡泡瑪特(POP MART)。泡泡瑪特成立於2010年,創始人王寧是一個85後,起初主要售賣玩具、化妝品等創意小百貨,什麼流行就賣什麼。泡泡瑪特一開始的定位讓王寧開始反省。 「啥都賣,賣的都是雜貨。」
  • 泡泡瑪特的「盲盒故事」還能講多久?質量問題頻出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是已經融資8輪的泡泡瑪特第二次向資本市場發起衝鋒。在過去的幾年裡,依靠「盲盒」,泡泡瑪特不僅扭虧為盈,還實現了利潤增長百倍的奇蹟,賺錢速度堪比印鈔機。然而,就在泡泡瑪特加速狂奔的同時,盲盒所帶來的新奇感也在部分愛好者之間逐漸消退,不少盲盒玩家開始「退坑」。泡泡瑪特自身也因「產品質量」、「被控抄襲」等問題頻頻「翻車」。
  • 靠盲盒成為「中國迪士尼」?泡泡瑪特們道阻且艱
    營業初期,泡泡瑪特不溫不火。由於利潤不高,缺乏競爭力,泡泡瑪特在擴大經營和電商發展的衝擊下,收入雖然節節攀升,但淨利潤卻逐年擴大。隨著盲盒玩法的引入,以及眾多IP的運營,泡泡瑪特開始一飛沖天。招股書顯示,從2017年至2019年,泡泡瑪特的營收和利潤飛速增長。三年時間,泡泡瑪特的營收漲了4倍,淨利潤暴漲300倍,讓無數人驚掉下巴。
  • 賣盲盒的泡泡瑪特被捧上市了:IP之路能走多遠?
    目前,國內潮玩市場主要玩家有泡泡瑪特、52TOYS、IP小站等,近三年來已有多家盲盒企業先後成功獲得融資,整個潮玩市場生機勃勃。盲盒生意賺到飛起的泡泡瑪特,也在打造著更大的版圖:IP矩陣的開發、打造自有電商、舉辦潮玩展會等。然而,IP發展遭遇瓶頸、綜合零售商加入導致的競爭加劇、消費者的喜好瞬息萬變,都將成為未來可能制約泡泡瑪特成長的難題。本文主要探尋以下幾個問題:1.盲盒為何會成潮玩市場新寵?2.二手交易市場火爆,''盲盒''是玩還是炒?
  • 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來了 A股概念股曝光
    頭頂「盲盒第一股」光環的泡泡瑪特(09992.HK)今日將亮相港交所。12月10日,「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定價38.5港元,超購近356倍,凍資2237億港元,一手中籤率15%,12月11日正式開始交易。  從暗盤市場交易來看,泡泡瑪特被投資者看好。
  • 那些在泡泡瑪特買盲盒的人,究竟在買什麼?
    而在剛剛過去的天貓雙11,泡泡瑪特天貓旗艦店更是以1.42億元的最終銷售額,成為玩具類目首位「億元俱樂部」成員。實際上,泡泡瑪特從2015年才開始轉型做「盲盒」,之前很長一段時間的定位都還是綜合零售商,在資本市場也一直表現平平。直到2019年,那個「沒有(投資)競爭者」的泡泡瑪特逐漸成為香餑餑,被投資圈熱捧。
  • 泡泡瑪特的泡泡能吹多久?盲盒經濟能收割90後多久?
    59的盲盒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但讓娃友們頻繁上當的是,太想知道盲盒裡到底是隱藏款還是雷款的好奇心。賭對了拿回家擺著落灰,賭錯了可以轉手閒魚高價賣,既能滿足社交需求,又能賺點小錢。泡泡瑪特也明白90後對什麼上頭,也知道娃友們醉翁之意不在娃,而是盲盒裡會抽出啥的不確定感。所以泡泡瑪特的收割遊戲才能率先開始。
  • 「泡泡瑪特」盲盒上市,下一個中國迪士尼要誕生?
    買盲盒最大的樂趣,就在於拆開盒子的那一瞬間,對於未知的期待得到了極大地滿足。網上有這樣一句梗「明天就像是盒子裡的泡泡瑪特,什麼款式,充滿期待」。一般一個系列的盲盒,有普通款和隱藏款組成。當然每一個隱藏款的背後都有無數個重複的普通款被扔在一邊。
  • 泡泡瑪特赴港上市 「盲盒」還能火多久
    大大的腦袋,大大的眼睛,配著傲嬌的表情……在過去一段時間裡,一個叫Molly的盲盒小玩偶,不知道「掏空」了多少人的錢包,以至於這個玩偶背後的公司——泡泡瑪特也在短短幾年時間裡,扭虧為盈,奔向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