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19年中國電視劇,一股新風撲面而來,一種新氣象悄然而生。從開年大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到年尾爆款《慶餘年》,從古裝到現實,再到情感、懸疑等類型多種多樣,內容更為豐富,題材更加新穎,精品數量顯著提升,唯明星、唯流量、唯收視率的現象得以改觀,以當代現實生活為背景創作的電視劇所佔比例更加顯著。
《都挺好》劇照。
古裝劇:數量少了 質量精了
近年來,古裝劇熱度仍穩中有進,從前兩年大劇《琅琊榜》到年末「爆款」《慶餘年》一直佔據著影視市場的重要席位。此前,國家廣電總局網發布的《中國電視劇風向標報告2019》顯示,古裝劇市場進入到了調整階段,古裝劇市場呈現更為明顯的優勝劣汰趨勢。相比前兩年古裝劇良莠不齊卻齊上陣的亂象,2019年的古裝劇品質有了很大提升,前兩年流行的「大女主」「宮鬥」題材已基本沒有蹤影,總體來看,題材總量減少,但精品更多。
《陳情令》劇照。
《慶餘年》《長安十二時辰》《陳情令》等是2019年古裝劇的代表,屢登微博熱搜,熱評不斷。它們或在改編原著的架空歷史中尋找突破口,以歷史文化為虛景融入古典美學與細膩情感,又或者將當代青年趣味巧妙化用於江湖傳奇,各自在其類型疆域中糅入獨特的文化氣質和思想表達。
2019年末的古裝劇霸主《慶餘年》自11月26日首播以來,佔據了愛奇藝、豆瓣各類排行榜榜首,火到了超前點映。根據骨朵數據顯示,截至1月6日,《慶餘年》在騰訊視頻的播放量達到了59.2億次。在播出之前,其原著已經圈粉了許多人,反套路編劇王倦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融入幽默搞笑的元素和其豪華的演員陣容,老戲骨陳道明、吳剛等,實力派青年演員張若昀、李沁等把角色演得淋漓盡致,搞怪配樂也是該劇的一大亮點。有網友評價道,它是以一種看似「不正經」的方式來講一個非常嚴肅的主題,它名為穿越,然而這卻是個幌子,它充滿了初級笑料,然而這嘻嘻哈哈之下卻有一個極其複雜的故事。
現實題材劇:劇圈「新霸主」
現實生活永遠是豐富、駁雜、深廣的,是影視劇用之不竭的「新寵兒」。根據美蘭德數據顯示,2019年首播劇綜合指數TOP30中,現實題材電視劇佔比高達75%,從開年力作聚焦親情話題的《都挺好》到高考應對指南《小歡喜》、緝毒題材《破冰行動》、狙擊生活真相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無一不是瞄準現實題材,各找突破點,詮釋出每個人感同身受的百態人生,讓每一個觀眾不由得在談笑間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
《小歡喜》劇照。
家庭教育一直是社會熱點,也是現實題材劇的焦點, 2016年播出的《小別離》引發熱議,2019年播出的《小歡喜》也贏得了口碑。不同的物質生活、迥異的家庭關係塑造著多樣的親子關係,三個家庭,三個難題,比起前作,《小歡喜》更貼近現實,曾播放量單周破9億,這是一部溫情現實主義力作,故事圍繞高考這一話題展開,講述了三個家庭在面對高考時不同的情況與態度,更是深深抓住了觀眾的同理心並產生共鳴。高考在中國是最重要的考試,事關整個家庭,受到各個年齡段的普遍關注。這是一部離現實最近的劇,從教育孩子的思想,到家庭相處的方式,到討論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甚至到電視劇的喜怒哀樂,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感受。
2019年,《都挺好》《小歡喜》等劇的成功播出,激發市場對話題類現實題材劇的關注,未來兩年現實題材劇強勁的勢頭或將繼續。在今天,如何抓住大多數人的情感共鳴,在展現生活畫卷的同時,精準把握現實生活矛盾,呈現詩意的閃光和人性的溫度,塑造獨特的人物形象,提煉具有說服力的主題,真正體現時代脈搏的跳動,是影視人需要面對的課題。
青春題材劇:更加關注新題材
青春題材劇在影視劇市場一直久盛不衰,也是最容易被詬病的,甚至給觀眾留下了刻板印象,「一談青春就少不了情情愛愛,生離死別……」而在2019年許多青春劇都「脫胎換骨」了,擺脫了以往只注重情感而忽略了其他元素,更加關注「興趣圈層」和「職業圈層」的用戶需求,不斷創新和探索出了青春劇新的內容題材,例如「青春+體育競技」「青春+遊戲」「青春+體育」等。在2019年的熱播劇中,較為成功的就是《親愛的,熱愛的》和《全職高手》。
有效播放量接近90億的《親愛的,熱愛的》從播出就是熱點,通過塑造一系列為夢想、祖國榮譽而奮鬥的年輕人的群像,以熱血與榮譽為內核,展現了當下青年人在各自領域奮發前行的真實狀態。劇中不僅有浪漫愛情,更多是青春奮鬥,詮釋了青春最靚麗的顏色就是奮鬥,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青春劇能否真正地成為觀眾愛不釋手的影視劇,關鍵在於是否給人們傳遞積極向上的能量和青春應有精神,情情愛愛固然很多人愛看,但終究會造成審美疲勞,不去創新和挖掘,終究」死路一條」,這就要求影視人去尋求更多青春題材去挖掘創新,展現青春應有之態。
隨著時代發展,人們追求精品的意識愈加強烈,影視劇市場供給也由原先的不足變成了過剩,未來發展方向定是「少而精」,以滿足觀眾日益提升的影視審美需求。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尹鴻表示,未來的國產劇將從增量的創新轉向存量的創新,這要求影視工作者必須在劇集存量上提高品質,「要從粗放生產轉向規範生產,自覺地讓創作在導向上是向上的,審美上是向美的,以此推動社會向前,這是電視劇行業踐行『培根鑄魂』使命的關鍵。」無論是網劇還是在衛視播出,影視作品 「優勝劣汰」「減量提質」這一趨勢已成為必然。
來源:實習生 張普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李曉婕
編輯:文文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