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玉屏簫笛省級傳承人吳繼紅在製作簫笛。新華社記者 汪軍 攝
新華社貴陽11月17日電(記者汪軍)最近幾天,陸續從廣東、內蒙古、山東來的幾筆簫笛訂單,讓吳繼紅忙得不亦樂乎。走進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的玉屏簫笛廠,記者見到了埋頭雕刻的廠長吳繼紅。
「玉屏簫笛的名氣越來越大,訂單接不完,工人忙不停。」吳繼紅說。這兩年線上線下都在銷售,有的直接在網上下單,有的慕名而來,有的顧客雖然不會吹奏,也願意買了留個紀念。
位於貴州和湖南交界的玉屏侗族自治縣,2012年被命名為「中國簫笛之鄉」。縣文廣局副局長王瓊介紹,根據史料記載,玉屏簫笛始制於明代,目前全縣有二三十家企業和作坊生產簫笛。
今年50歲的吳繼紅不僅是廠長,還是貴州省非遺傳承人。從竹子到簫笛,取材、制坯、雕刻、成品等每一道工序,對吳繼紅而言早已爛熟於胸。他向記者講述,簫笛上可以雕龍畫鳳、描繪山水,也可以把詩詞歌賦刻於其上。吳繼紅有一件作品,其上刻了《千字文》。
玉屏簫笛不僅是製作精良的民族樂器,還是工藝精美的藝術品。近兩年,吳繼紅的簫笛廠每年生產6萬件作品,能解決20人就業。
製作完成的的簫笛產品。新華社記者 汪軍 攝
玉屏侗族自治縣文廣局幹部汪珺介紹,隨著簫笛蜚聲海內外,玉屏建立了大約3000平方米的簫笛研發生產基地,集生產、研發為一體,是貴州十大文化產業基地之一。
然而,隨著非遺傳承人漸漸老去,年輕人大多外出,「青黃不接」的現象引人深思。記者在當地一家成立於20世紀50年代的簫笛廠採訪,有著21年工齡的簫笛製作者吳瓊告訴記者,由於是手工製作,特別考驗耐心,現在年輕人很難靜下心來,有的上班一段時間就辭職。
今年72歲的劉澤松是玉屏簫笛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他不僅堅持每年帶學徒,還到處講課。只要有人對簫笛感興趣,他都會耐心細緻地把工藝展示出來。然而,像他這樣的國家級傳承人,全縣只有兩名。
吳繼紅的簫笛廠,職工平均年齡40歲以上,廠裡今年招了5名學徒員工,有的幹兩三天就跑了。隨著簫笛廠進入「老齡化時期」,今後要想招聘年輕的學徒員工可能更難,即便招來,最終還是留不住。
老一輩非遺傳承人期待文化幹部、文化能人發揮引領作用,通過開展活動,讓「簫笛之聲」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讓「中國簫笛之鄉」的金字招牌越發閃亮,讓傳統文化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