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8 09:35 |浙江新聞客戶端-樂清日報 |記者 鄭劍佩 文/攝 實習生 李楠 彭寧 文 視頻 胡帥 汪洋 實習生 葉浩宇
正月裡,彩旗燈牌鑼鼓開道,長杆燈籠引路,在熱鬧喜慶的氛圍中,首飾龍率先登場,之後龍檔伴隨,末尾鼓樂吹打,一派「火樹銀花滿天舞」的盛景。
首飾龍在樂清已經有400多年歷史。明代姜淮所著《岐海瑣談》記載,當時樂清就有盛傳「村落糊楮,像龍首尾,裁版為身,機轉轆轤,篝燈於上,從以金鼓,沿門索賞,謂之龍船燈。」因此,樂清首飾龍又被當地百姓稱為「首飾龍燈」「龍船」。每年元宵節前,村民們會首先抬出首飾龍,沿大街小巷來展示,用來納福,祈禱來年風調雨順。最後,各個村會把首飾龍送到廟裡,用火焚燒,這是送龍上天,表示祈福。
自清代光緒年間開始,林家代代相傳,國家級非遺項目樂清首飾龍代表性傳承人、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燈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林順奎是第五代傳承人,如今是樂清市著名的首飾龍製作手工藝人。
一條龍穿越古今
臨近大暑,天氣一下子熱了起來。在北白象鎮東才村一座普通的老房子內,不時傳來「叮叮咚咚」的聲音。65歲的林順奎鼻架眼鏡,穿背心短褲,手握刻刀,雕刻首飾龍上迷你水車上的零部件。這時,室內溫度顯示33度,汗水不時從他的臉上滑落。
這座不起眼的房子,裡面卻大有乾坤,樂清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朵金花」中的樂清首飾龍和樂清細紋刻紙,就是從這裡「飛」出,給大家帶來無限的驚豔和美好。
林順奎從小師從父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邦棟學習樂清細紋刻紙,15歲開始學習樂清首飾龍製作工藝。50年的春華秋實,林順奎心無旁騖地潛心專研,一心創作,完成了一件件精美的作品。
記者第一次見到樂清首飾龍是在杭州的展覽上,與其他展物擺放不同,樂清首飾龍一般都放在展廳內重要位置或是展廳外大門口,一是首飾龍個頭龐大,二是分量很重。流光溢彩的首飾龍一經展出,自然而然成為展覽上的「明星」,吸引中外遊人駐足觀賞,一時間場面非常熱鬧。
樂清首飾龍的神奇之處在於,一個五六歲的孩子,輕輕撥動首飾龍上的手柄,300多個形態各異的古今人物手舞足蹈,各種場景活靈活現,令人嘆為觀止。
如此設置,要得益於環環相扣的木質齒輪。「200多個大大小小的木製齒輪遍布在各處,還有四五種不同的大小規格,用來控制速度、人物動作,精密度很大,稍有不慎,一個地方卡殼,首飾龍就動不起來。」林順奎說。
這樣的一個龐然大物,製作工藝涉及細紋刻紙、木匠、竹匠、設計、雕刻、油漆畫等。林順奎說,首飾龍的龍骨要選擇上好的杉木,而後根據龍骨大小設計、安裝齒輪和整體構造。再利用竹絲綑紮、固定、製作成船型底座,用鏈條連接,組成一個傳動裝置,製作龍肚和龍身。之後才用細紋刻紙、裝飾布等裝飾,安放小人偶、道具等。
在多年的探索中,林順奎熟練掌握首飾龍的整套製作的關鍵工藝技術技巧以及其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堅持以木製齒輪和竹子材料來製作首飾龍。
「以前的首飾龍小,只有20來個人會動,經過不斷改進,現在一條首飾龍裡面有300多個戲曲、神話人物和各種亭臺樓閣。」林順奎把磨豆腐、彈棉花、踩水車、做針線、耍雜技等三十六行,《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等神話故事,都搬上樂清首飾龍裡。
一條穿越古今的首飾龍,搬上的是鄉土故事,演繹的是鄉愁。
方寸之間有天地
在樂清林氏細紋刻紙首飾龍藝術館,掛滿了林邦棟和林順奎父子多年來積累的200多幅樂清細紋刻紙作品。穿越時間的長河,在紙張的方寸之間,記錄著時代變遷,或生動形象,或細如髮絲,或情感豐富,讓人大開眼界,不禁拍案叫絕。
樂清首飾龍與細紋刻紙,是相輔相成的同根脈手藝。樂清細紋刻紙源於「龍船花」,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當時,民間藝人為了美化首飾龍,在龍船彩燈的四周以及龍頭、龍尾都普遍張貼刻紙龍船花,作為裝飾之用。早期龍船燈上的細紋刻紙是單純的幾何圖案,後發展出花卉、鳥獸、山水、戲曲人物、神話故事等內容。
近水樓臺先得月,林順奎的「得」,一方面來自家族的傳承,基因裡早已融入的技藝,另一方面就是首飾龍與生俱來跟細紋刻紙不可分割的關係。8歲那年,林順奎在父親的指導下,開始學習細紋刻紙。這一做,就是50多年。
林順奎在父親精心栽培下,不但將傳統技法隨心所欲運用自如,同時,又另闢蹊徑破舊立新,用流暢的線條刻畫出內容更加豐富的畫面。看林順奎的作品,細則如髮絲,大又氣勢磅礴。
細紋紙刻作品《水滸一百零八將》長118釐米,寬60釐米,是林順奎醞釀五年之久,耗時四個多月雕刻完成的,也是他打破常規細紋刻紙規格,採用大型紙張創作完成。水滸一百零八將個個栩栩如生,其中37匹馬活靈活現,刀刻細膩,層次分明,布局錯落有致,曾在首屆省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中榮獲天工獎,被省博物館永久珍藏。
大型細紋刻紙作品《五十六民族》,刻畫了民族人物86人,人物的頭像在3-5毫米之間。技法上採用了陰刻和陽刻相結合,人物的頭像、花草樹木、動物的毛皮都在紙上生動地體現出來,表達了五十六個民族大家庭大團結的意義象徵,祝福祖國明天更美好。
在深耕傳統題材的同時,林順奎深入挖掘當下和本地的題材,讓作品更符合時代氣息。作品《中國夢》反映的是當下中國的繁榮昌盛,作者將一帶一路、動車、國家軍事力量、天安門、長城等元素巧妙結合,尤其是作品中人物頭像的處理,採用慢轉刻刀法,把民族人物歡歌起舞的美好情感充分表現出來。
「很多朋友慕名而來,除了購買傳統細紋刻紙作品,還想要買代表北白象的作品。」林順奎說,這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經過三個多月的構思,作品《塔寺嵐煙起畫圖》應運而生。白象塔是北白象的文化地標,《塔寺嵐煙起畫圖》以白象塔為主體,近景有鱗次櫛比的民居,遠處是高山和樹木,明快細膩的線條貫穿整件作品。
林順奎在細紋刻紙創作的道路上,力求變化創新,主張布局巧妙,用刀精妙入微。《十八羅漢》《三顧茅廬》《八仙過海》《釋迦涅槃圖》等細紋刻紙也都是林順奎的傑作,這些作品刻工精緻,線條工整,構圖新穎,和諧呼應,在國內的展覽和比賽上先後獲得各種榮譽。
飛入國家級殿堂
這幾天,林家小院迎來一批特殊的客人,溫州肯恩大學一行人員來到樂清林氏細紋刻紙首飾龍藝術館,參觀並體驗了樂清細紋刻紙和首飾龍的製作。離別之際,美籍教授彌可拉著林順奎的手說:「感謝您在這個美麗的早晨與我們分享您美麗的作品,希望您的藝術作品在未來啟發更多的人。」
從簡陋老房走出的樂清首飾龍,這些年早已名聲在外,不僅吸引了無數豔羨的目光,也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的到來。
林順奎清晰地記得,首飾龍第一次登上國家級舞臺的場景。2007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在國家大劇院展出,樂清首飾龍應中國藝術研究院之邀參展。花燈璀璨的樂清首飾龍成為最高舞臺上的「明星」,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內容,讓中外遊人讚賞不絕。展覽結束,樂清首飾龍被中國藝術研究院收藏。
這次展覽後,樂清首飾龍的知名度一下子就打開了,國家、省市級媒體紛紛向林順奎拋來橄欖枝,邀請展出。
2016年,林順奎參加央視一套開設的《我有傳家寶》欄目,登臺亮相後,在燈光的照射下,樂清首飾龍閃爍著耀眼的光芒,當評委和觀眾近距離觀賞時,看著首飾龍上舞動的場景,被林順奎精湛的技藝折服。作為評委,蒙曼老師現場點評:「像您這條首飾龍特別好,我覺得就是第一。」
在北京衛視推出的國內首檔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節目《傳承者》中,樂清首飾龍再次來到現場,又是震驚四座。著名演員陳道明作為評委說:「一條首飾龍包羅萬象,有著整個社會結構,簡直是天上人間。這樣的工藝太難了,我為你們感到驕傲!」
這幾年,央視和省級媒體記者成了林家的常客。央視《探索發現》頻道記者來到林家,現場拍攝將近一個月時間。央視《遠方的家》頻道記者也來拍攝。去年底,浙江衛視《手藝人》欄目走近樂清首飾龍,一拍也是半個月時間。
上級媒體的頻頻關注,讓林順奎很是自豪,而在幾年前的一次省農博會上,時任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來到會場,還親自來體驗了一番首飾龍,一邊點讚首飾龍燈精緻,一邊感嘆溫州民間藝人及其工藝精湛,讓林順奎創作的熱情更加高漲。
從草根走來,飛向國家級殿堂,林順奎深深懂得,只有紮根這片熱土,用心用情創作,樂清首飾龍才會飛得更遠!
在堅守中傳承
樂清首飾龍,這門傳統的技藝,在林順奎的手上閃耀著璀璨的光芒,林順奎也因首飾龍,得到了諸多的榮譽和掌聲。
「祖先留給我們的絕技並不是從天而降的神來之筆,也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異稟,而是在艱苦漫長的生存與勞動中累積的經驗,日復一日雕琢換來超越平凡。」林順奎說,這些絕技傳承至今,是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而祖先留下的這些智慧都不是炫技般的存在,而是古老的中華民族始終不曾放棄對理想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抱著初衷和使命,林順奎常年在破舊的老房中,耐著高溫潛心創作。
林順奎女兒林曉青的細紋刻紙作品《陽象更新》。
「我們林家的首飾龍,現在傳到了我女兒、女婿這一代已經是第六代。但是想要繼續發揚光大,不是一時半會的工夫。」林順奎說,首飾龍技藝涵蓋「百工」,一個工匠學一門技術容易,同時學好幾門卻是難上加難。
一條首飾龍,光零部件就有上萬個,全手工製作,卻沒有一張圖紙,全憑師傅一生的經驗來規劃不同船型和運動方式。「我們製作首飾龍的,可以說是『窺一斑而見全豹』,只要看到龍骨就像看到了一整條首飾龍。就算是一個很有天分的徒弟,光是學會基本的搭配和雕刻就得五六年。」林順奎說。
在林順奎的工棚裡,和他一起忙碌的有他的女婿黃孟和女兒林曉青。黃孟已跟著嶽父學了10年的首飾龍技藝,他已經學得七七八八,但要完全掌握這門技藝,還需要很多年的時間沉澱,因為需要攻克的技藝涉及太多的內容,好在,他從小就喜歡傳統工藝美術,對樂清首飾龍的創作也投入了極大的熱情。而女兒林曉青,從小就跟在父親身邊學習細紋刻紙。林曉青對細紋刻紙的認知和用刀技法日漸成熟,且構圖和諧巧妙,創作的《漁農業大豐收》《音樂小孩》《陽象更新》,讓人印象深刻。
對於傳承問題,林順奎有自己的考慮,現在不少傳統工藝都是父傳子式的家族傳承,其實應該打破傳統的「一脈相承」,把手藝傳給更多的孩子,讓傳統手藝走得更遠。林順奎已經連續多年給白象中學學生上課。林順奎說,去學校授課,主要是為了發揚和傳承樂清細紋刻紙,讓更多的學生可以接觸到樂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50多年的時間,林順奎用自己的一生向人們講述著樂清首飾龍和細紋刻紙的魅力。任憑大浪淘沙,而他卻獨處一室,與一紙一龍陪伴。
159590015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