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褲腳教授」:
新時代知識分子的楷模
——中國人民大學叢志強團隊
探尋藝術振興鄉村之路紀實
他不遠千裡,從北京著名學府來到浙東小山村,再到貴州大山裡,探尋「藝術振興鄉村」新路徑,往返飛行40多次,行程超過12萬公裡,相當於「繞」地球三圈;
他不辭勞苦,600多天裡,帶領研究生團隊駐村時間超過120天,與村民同吃同住,用創意設計喚醒村民荒廢多年的老手藝,讓他們變身「藝術家」;
他不亦樂乎,花最少錢、用本地原料、村民自己幹!短短5個月,讓「無基礎、無特點、無優勢」寧海葛家村成為全國「網紅村」,讓山谷盡頭的鄞州城楊村平添「國際旅遊村」大夢想;奔走黔西南,在剛脫貧的貴州晴隆縣定汪村點燃奔小康的希望之光……
他,叫叢志強,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設計系副教授。因為常年扎著小褲腳,人們親切地稱他「小褲腳教授」。
叢志強行走鄉間。
「小褲腳教授」行走鄉村,以美化人,破解「政府幹、百姓看」「來時熱鬧一陣子、走了回到老樣子」的困境,美了村容、好了村風、富了村民。
「心中有愛,腳上帶泥,這樣的大學教授再來一打!」網友「家有小新新」留言點讚。
「『小褲腳教授』真正做到了把論文寫在村民心坎上!」寧波市委常委、鄞州區委書記褚銀良由衷感慨。
「他是新時代知識分子的楷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馮興元忍不住豎起大拇指。
葛家村「四君子院」改造前後。
真心
「藝術設計不能只為城市、為有錢人服務,農村、農民同樣需要。」——叢志強心語
葛家村,寧波市區80公裡之外的一個偏僻小山村。
2019年4月4日,45歲的叢志強帶著3名研究生輾轉來到這裡。眼前的景象,讓他們又驚又喜:
雖地處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村舍零亂,房屋陳舊,人口稀少,看上去與中國大多數鄉村沒有什麼區別。
叢志強(中)和村民們一起設計村莊。
不過,這個普通的村莊卻是自己課題實踐的理想之地——政府有實力有動力,村民有條件有願望!
叢志強團隊的課題,是《藝術設計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農村需不需藝術設計?農民懂不懂藝術設計?農民願不願搞藝術設計?
帶著一連串疑問,叢志強前來尋找答案。
它們,在這個山東漢子心中已經盤旋了好多年。「找機會,去實踐你論文裡提出的觀點吧!」2016年夏天,叢志強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論文答辯結束,答辯委員殷切叮囑他。
叢志強。
叢志強的博士論文,題目是《消費主義語境下當代中國設計生態研究》。在研究和分析國內外大量案例後,叢志強深切體悟到,「設計的本源是解決問題,藝術設計不能只為城市、為有錢人服務,農村、農民同樣需要,設計師要更多地關注弱勢群體!」
「立學為民,治學報國!」中國人民大學的辦學理念,一次次激勵著叢志強,他渴望解開心中多年的謎底。他曾試圖在多個鄉村進行實踐,一直未能如願。
這次葛家村之行,雖是寧海縣委副書記李貴軍的邀約,可進村第一天, 「一盆冷水」兜頭而來——叢志強精心準備PPT,滿腔熱情給村民上課,結果會場「吵鬧得像菜市場」。沒多會兒,大夥一鬨而散……
「我們起初認為,他們進村不過是做做樣子走過場,沒當回事。」當地鎮黨委書記李文斌說,之前這樣的情形數不勝數。
村民們則直截了當:這分明又是「來賺錢的騙子」!
上課講理論沒用,村民不信這一套!叢志強苦苦思索,想到了一個法子——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叢志強拉著五六位將信將疑的村民,到溪邊撿來石頭,到山上扛來竹子,在村裡文化禮堂門前的大樹下,砌起一把椅子。
「人大椅」成了葛家村的標誌之一。
椅子可躺可坐,花費不到30元。村民對叢志強刮目相看,「這教授有能耐,還知道心疼人!」
後來,村民親切地給它取了個名字:人大椅。
一炮打響的叢志強,一下子多了100多個「幫手」。他帶著村民,拿村裡最髒最亂的那條小路「開刀」,用溪裡的石頭、山上的竹子和灌木、廢棄的布條、廢輪胎等,裝點牆壁、老屋和一處處角落。
一面老牆,幾筆勾出遠山、幾隻大雁,就有了韻味;一個個竹筒,塗上油漆,掛在樹上,就成了風鈴;一個衛生死角,清除垃圾,鋪上碎石,栽棵樹就是一個枯山水……短短12天,200餘米的小弄堂,成了村裡最美的風景!
從無人問津,到家家參與!五個月後,仙絨美術館、老屋酒吧、童趣樂園……一個個景觀像雨後春筍般冒起來,葛家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上榜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葛家村之變,讓叢志強看到藝術設計在鄉村的魅力。
一枝獨秀不是春!
叢志強團隊馬不停蹄,一頭扎進了條件更好的村——寧波市區近郊的鄞州區城楊村。
城楊村,《彼岸》節點改造前後。
3個月,「一山、一寺、一樹、一橋、一道、一溪、一廟」的城楊村發生美麗蝶變,一躍成為省級美麗鄉村。
2020年8月,叢志強團隊一路向西,來到條件更差的村——貴州晴隆縣定汪村。
「村口臭氣燻天,村道汙水橫流,腳都踩不下去。」初進定汪村,叢志強心裡沒了底。眼前的定汪村,雖已脫貧,富裕之路不知在何方。
叢志強初進定汪村時,村裡汙水橫流。
看著村民一雙雙淳樸而渴望的眼神,叢志強不由想起了兩年多前那令他至今不能釋懷的一幕——
大雪紛飛的河南淅川瓦房村,他踏進一戶農家,映入眼帘的是,漆黑灶臺上的半個凍饅頭、縮在一邊烤火瑟瑟發抖的八旬老人和孩子,「我們能不能拿出哪怕十分之一的時間,去為貧困人群和貧苦地區服務?」他常捫心自問。
定汪村民自發建起了金銅鼓廣場。
駐村一周,叢志強團隊發現布依族鄉親心靈手巧,很快就成為「好學生」——
三岔口的廢棄地塊,被改建成了金銅鼓廣場,人們將花崗巖、瓦片和石塊拼成十二生肖圖案;廣場上的「人大椅」椅背上的圖案,源自布依族蠟染上的太陽形花紋圖案;未來書院的牆上,釘著用木條拼接的「中國夢」書架……
在叢志強的指導下,定汪村村口一處雜草叢生的斜坡,被村民改造成了一件枯山水作品《重生》。
三個月後,當叢志強團隊再次來到定汪村時,這個古老布依族村寨「靚麗」得讓他驚訝不已。
2020年11月14日,定汪村600多年來第一次點起了篝火,叢志強與鄉親們手拉手,跳起了布依族傳統舞蹈。
熊熊火光,照亮叢志強的笑容,「藝術設計有如一根火柴,點燃的是振興鄉村的希望,村民的內生力一旦被激發出來,便滔滔不竭。」
用心
「藝術設計不是什麼難事,無處不在,人人皆可為。」
——叢志強心語
「小山村農民能站在名牌大學的講臺上,就像在做夢!」寧海縣葛家村黨支部書記葛海峰,忘不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2019年12月12日,葛海峰和9位村民走進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悲鴻講堂,給藝術設計系、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上課」,講述對藝術設計的感受和理解,「沒有叢老師點撥,我們至今搞不懂什麼是藝術,葛家村肯定還是老樣子!」
在遇見「小褲腳教授」之前,這10位村民有的開店,有的打零工,生活簡單。
葛海峰在人民大學課堂上,與大學生交流藝術設計心得。
初入葛家村,叢志強住在村民袁小仙家裡。自稱「什麼也不會」的袁小仙,會做麵食,會縫紉。
「試試用蔬菜、果汁混到麵粉裡,做個有圖案的饅頭?」袁小仙聽話照做。當彩色圖案的饅頭冒著熱氣出爐的時候,「啊!」袁小仙驚訝地叫出了聲。
「這就是藝術!」在叢志強讚許的目光中,袁小仙開啟了人生另一窗,重拾裁縫手藝,做起了布藝玩偶。
袁小仙蒸出的第一件藝術麵食作品。
葛德土從沒有想過,古稀之年會成為被大家羨慕的「鄉建藝術家」。
「我現在做貝殼類裝飾上癮了,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想著怎麼做造型,扮靚村莊。」
叢志強第一次跟他講藝術的情景,老人至今歷歷在目——那天,叢志強鼓勵他用村裡的廢舊物件,打造出一件藝術品來,在一旁的老伴直嘀咕「咋可能」。但當葛德土用拾來的貝殼做出一個盆景造型後,老伴心服口服,「原來,搞藝術也不難。」
「後來,叢教授拿了一些圖紙,讓我照著做,我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進。」葛德土說,上月底國際友人來參觀,還向他討教經驗。
很多村民,像袁小仙、葛德土那樣,因為叢志強的到來,步入「藝術人生」——
在定汪村,布依族婦女項昌琴第一次用自己染制的土布做出了精美的樹葉形茶墊,讓老外連連豎起拇指;
在城楊村,花甲之年的篾匠俞振飛重拾荒廢了數十年的手藝,用竹子做出了讓他自己都感到吃驚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直徑達6米的巨型草帽和長達7米的巨型啤酒瓶……
篾匠俞振飛製作的巨型草帽。
「少花錢,就地取材,自己幹!」這三句話,叢志強走到哪裡,說到哪裡。
在叢志強看來,「材料都是村裡有的,不用成本,還避免了千村一面。」
少花錢,還能掙錢!
叢志強團隊的藝術設計不斷為村民賦能——
在葛家村,他發動村民在800畝桂花林下建起形式多樣的研學基地,讓桂花不僅開花時賺錢,開花過程中也能產出,成為支撐葛家村旅遊發展的拳頭產品;
在城楊村,他巧借毗鄰東錢湖的優勢,整合社會資源打造智慧農場、竹筒飯等多個賦能基地,吸引外國遊客,打造國際旅遊村;
在定汪村,他鼓勵懂蠟染、會織布、擅刺繡的布依族婦女聯手打造「織夢坊」,第一場直播帶貨,就賣了6萬多元。
如今,三個村已經誕生了五六百名「鄉建藝術家」、數十個產業空間,振興鄉村的動力澎湃。
貼心
「藝術設計注重人的塑造,打開村民的心靈之門。」——叢志強心語
定汪村民羅光懷邀請叢志強嘗一嘗他做的苞谷酒。
「北京來的教授,不擺譜、沒架子,把我們當自家人!」
在定汪村的篝火晚會上,65歲的村民羅光懷拉著叢志強衝進跳舞人群,開懷大笑。
叢志強在定汪村的篝火晚會上。
「可不敢有架子,咱得把自己擺進去、融進去呢!」這一年多來,叢志強和他的研究生可沒少花心思。
叢志強用的辦法,叫「多鼓勵,小『賄賂』」。
在村裡,叢志強從不說洩氣的話,見誰都笑臉相迎,狠狠誇讚。
在工地,見誰工作起勁,他一邊送上鼓勵的話,一邊遞上一瓶易拉罐啤酒。在葛家村首次駐村12天,送出了好幾十罐啤酒。
村民們見叢志強有能耐,人又好,漸漸地就把他當成自家兄弟了。
張振馨與定汪村的孩子們在一起。
研究生張振馨使出的招數,叫「扎人堆,裝不懂」。
這個山東濰坊女孩,自小城裡長大,從沒農村生活經歷。初到葛家村,她有事沒事就往村文化禮堂轉,「那邊人多,轉的次數多了,村民也就知道我了。」然後,張振馨開始「不恥下問」。這個叫啥,那個啥用……「十萬個為什麼」問完,張振馨成了村民眼裡的「鄰家小妹」。
張莉苑與定汪村布依族婦女探討當地傳統刺繡工藝的產品創化。
研究生張莉苑的十八般武藝,叫「嘴巴甜,學方言」。
張莉苑老家河北石家莊,外婆家在縣城邊的一個莊子裡。每次去外婆家,從莊頭到莊尾,她見誰都問好。在葛家村,張莉苑如法炮製。靠著「嘴巴甜」,張莉苑迅速贏得村民好感。為了套近乎,張莉苑每到一個村,都主動拜村民為師,學當地方言。
張振馨、張莉苑,走到哪裡都有一群孩子圍著她們,親切地喊她們「姐姐」。
在定汪村,張莉苑與一群孩子在一起。
「這個人太實在了!」城楊村的楊漢忠說,三十八九攝氏度的高溫天,「小褲腳教授」脖子上掛條毛巾,跑工地修改圖紙,還跟大夥一塊搬磚挖土,滿頭大汗,「看著都心疼!」
經常戴著草帽,騎著電動自行車,叢志強把自己變成了「農民」,成了村民掏心窩的人。
在城楊村,叢志強與應明菊交流。
城楊村村民應明菊,在村幹部眼裡,曾是一個「難弄」的人。她家門口的違章建築,10多年不肯拆。
2020年7月30日,叢志強第一次見到應明菊。他和駐村幹部張健民走進應家,坐了一個半小時,也聽應明菊一個人講了一個半小時。張健民在駐村日記中,記錄了這個細節——
「除了會做飯洗衣服以外,你還會什麼技能?」叢志強問。
應明菊馬上起身到臥室,拿來一頂親手編織的草帽。
叢志強讚不絕口,當場為她畫了幾款草帽、小包的草圖,「以後肯定會有很多遊客來買!」
一個小小舉動,讓老人記住了這個北京來的「小褲腳教授」,「叢老師交關好,我說話也要算話!」
幾天之後,應明菊主動拆掉了那處違章建築。
「一心想著為百姓解決實際問題!」張健民在日記中寫道,這是「小褲腳教授」最讓人感動的地方。
叢志強(左四)和村民們一起討論設計方案。
藝術設計,拆了圍牆,更拆了「心牆」。
葛家村4戶人家一同拆除棚屋,移走狗棚,原先「髒亂差」之地成了小公園,取名「四君子院」;
定汪村村民羅景然主動拿出自家宅基地,捐給村裡搭起了戲臺;
65歲的葉仙絨不識字,一筆一畫手描出了入黨申請書:「看到叢老師給村裡帶來的巨大變化,我燃起了年少時的夙願,我決心用自己的行動接受黨對我的考驗」……
葉仙絨一筆一划描出的入黨申請書。
花開無語,芳華爍爍——
他的寧波實踐,被浙江省確立為鄉村振興「文化深耕」模式;
他的定汪探索,成為國家脫貧奔小康百佳案例之一;
他應中央文明辦之邀,在延安開講藝術設計賦能村民的力量;
他和他的團隊,被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等數百家媒體報導,總閱讀量超過1億人次……
叢志強與定汪村村民交流。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小褲腳教授」仰望星空,步履堅定,邁向廣闊的鄉野,讓藝術設計激發的能量,迸發在神州大地。
說出你對「新時代知識分子的楷模」的感動,現金有獎
各位派粉,看完甬派的5000字長文,你對叢志強這位「新時代知識分子的楷模」有何感想?眾籌接力評論,贏取現金。
甬派將在眾多優質評論中選10條進行獎勵,每條獎勵50元。
◎評論需要原創,不得複製粘貼、剽竊他人觀點,有前述行為者,一經發現,取消評優資格。
◎名單公布後,用戶根據提示點擊相關連結,填寫甬派後臺的註冊手機號(請注意,註冊手機號請與獎勵手機號用戶名一致)、身份證及支付寶帳號(或銀行卡號),甬派將逐一匹配核對,將在5個工作日內將獎金轉帳到您所提供的帳戶內。一個用戶只獎勵一次。
來源:甬派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