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說《擺渡人》的時候並沒有很想看,因為床頭書太多看不過來,而且這個題目就有一種濃濃的日落夕山感……仿佛一個老大爺在夕陽的湖畔旁搖著漿,叼著菸斗,目光裡包含滄桑與歲月的遙望著遠方。所以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就理所當的用一種看大片的心態。然而並不是我想的那樣……
《擺渡人》開始還挺新鮮的,一個小女孩,出車禍死掉了,遇到了擺渡人,擺渡人要帶領她走過一片荒原,走到大約一百多頁的時候,擺渡人就和小女孩說出了事實的真相,當然,也是因為小女孩聰明。我以為的高潮梗,居然在小說不到1/2的地方就用到了,這令我十分不安,因為我猜不到他後面要講什麼了。我很擔心會變成《偷影子的人》那種,畢竟我還不太習慣歐洲那種敘事能敘一輩子的小說體,當然《偷影子的人》很好看,它能讓我在不習慣的文體下耐著性子讀完。不過,也正因為《擺渡人》這種結構的設計,讓我對他的下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想知道他下面要怎樣安排。
可是讀完以後的感覺……就像我小學五年級第一次看完《圍城》一樣,不知所云。《擺渡人》在我眼裡,成了一個愛情故事。一個小女孩在一個小男孩的幫助下去了另一個地方,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相愛了,小女孩到達目的地後又千辛萬苦地回來尋找小男孩,最後他們打破次元牆,回到了生者的世界。之後是否幸福快樂的在一起了……我不太敢說。不過有一種《宮》《拐個皇帝回現代》的即視感。到另一個世界邂逅一段感情,回到原本的世界來處對象。想想也是蠻不錯的呢~
我原以為這本書會有一些深刻或者不深刻的道理,或者會有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然而……我挺失落的。從《擺渡人》的曝光度來看,應該是花了一些心思去營銷的,可是書的內容支撐不起它的維度,很多人用《追風箏的人》來進行對比,可見其用意之險惡。
如果非要用解政治題時候那種「雞蛋裡挑骨頭」的情懷去解讀的話,這本書也不是毫無道理可講的。起碼它說了兩件事情:主觀唯心主義和創新精神。
小男孩不只一次的和小女孩說,荒原就是小女孩的內心世界。小女孩開心,荒原晴朗;小女孩難過,荒原烏雲密布。這是主觀唯心主義,它告訴我們,要像小女孩一樣善良,要開心,要晴朗,我們的生活才能嗨皮~否則將會烏雲密布!
小女孩不畏艱辛的回去找小男孩(雖然我認為這是一種作死的行為),但是她成功了。這告訴我們不要固步自封,要勇敢創新,萬一成功了呢?就像文章中的小女孩一樣,就像《擺渡人》這本書一樣。
喜歡影視的小夥伴都加入我們了,你還在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