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典型的快餐式電影,情節經不起推敲,也沒有細膩溫柔的情感,唯有電影裡一些蔡琴、黃耀明的歌曲配樂在我這個八零後的心底激起了一點漣漪。
電影講述了一個叫陳末的人開了一家「擺渡人」酒吧,陳末除了品酒拼酒以外,還會為那些失戀、失業、失心瘋的人提供心理按摩,帶他們走出陰影,渡他們重達人生彼岸。
陳末幫助那些人的過程我已經記不大清楚,因為出於法律人的慣性思維,在一部電影沒有俘獲我心的時候,我總是很容易發現他的情節紕漏和邏輯錯亂。
但神奇的是,今天清早,我一覺醒來,陳末所講的擺渡人三大行為準則清晰地浮現在我的腦海裡,揮之不去。
陳末說,做擺渡人,第一,要對被擺渡人的經歷感同身受;第二,要對自己狠一點;第三,要做到極致。
我細細思量,作為律師,何嘗不是一個擺渡人呢?
運用專業知識和職業精神將客戶渡到目標的彼岸。而要做好這個擺渡人,與陳末所遵循三項準則別無二致。
經歷感同身受。
很多人說律師需要理性思維,冷靜超脫,這樣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事實中理出明晰的法律關係。
但我始終認為,為律師之前,你首先是一個有溫度的人,這是任何職業的基礎,如果沒有感性,沒有溫度,只有理性,你所做的工作與計算機的計算結果又有何區別呢?
在網際網路時代,大家都擔憂律師的工作會被計算機所替代,在圍棋人機大戰中,人工智慧「阿爾法圍棋」以總比分4比1戰勝人類代表李世石,提示人類的高級思維也並非不能替代和超越。
但我想,人的溫度與溫情卻是計算機所不能替代的!當我們面臨一個上門求助的客戶時,不是簡單地檢索和運算,而是能夠感同身受,將他們的遭遇當成我們的遭遇,將他們的困難當成我們的困難,只有這樣,我們在考慮問題和解決問題時才能激發出自身最大的潛能,才能尋覓到最佳的解決路徑。
我經常想,律師的職業和醫生很類似,找上門的都是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希望律師能幫他一攬子解決。所謂醫者仁心,律者,也應有一顆仁心。
律師與客戶之間首要的是信任,客戶如何確定眼前的陌生人能夠幫他把問題順利地解決,或者這個人是否在全力地幫助他?除了我們的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從內心深處將自己和對方放在一條救生艇上去思考,所謂設身處地、感同身受。
只要做到了這一點,哪怕結果不盡如人意,你收穫的也會是理解,而非埋怨。
我的一個刑事律師朋友曾跟我說,他做過的案件,沒有一個客戶對他有怨言,有的還因此成為了朋友,我聽了以後半信半疑,因為我知道刑事案件的改判率是極低的,難不成他運氣那麼好,案子都改判了?不可能。
所以我就問他,沒有效果的案件當事人也能滿意嗎?他說是的,至少沒有怨言,有的還會反過來安慰他:律師,你已經盡力了,案子到這個結果可能真是命中注定有這一劫了。
我又追問他怎麼做到的呢?他說,我就是凡事都盡心盡力,比如一個刑事案件,我的會見頻率能夠達到半個月一次,凡是逢年過節我都會去看一看嫌疑人,哪怕不聊案子,僅僅是替他的家人去看他一眼,傳遞一下家人的溫情與關愛......在他的講述中,我明白了,他不僅僅是用專業與技能在工作,更是用心,這應該是律師辦案的最高境界了吧!
記得我的小學老師曾跟我講過一句話:世上萬事,只怕用心二字。你用心了,你與事就合一了,結果便不言而喻了。
對自己狠一點。
近幾年,愛上了跑步,但始終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那種跑步的頻率與狀態,總是有各種各樣的主客觀原因,阻止我按計劃執行。
我有個奇葩跑友,他每個月能跑四五百公裡,上班跑,下班跑,赴約路上跑。我曾嘲笑他,為了運動軟體裡的那個公裡數還真拼,但心裡還是很佩服他,不管為了什麼,他堅持下來了。
他說,身體經常會不聽指揮,剛跑起來的時候,會這疼那疼,企圖阻止你跑下去,但你要告訴它,不能停,繼續!這樣身體就會乖乖地聽話,不再疼了;有時候跑個長的,身體會說不行了,跑不動了,趕緊停下來歇一歇!但只要你咬牙堅持過那一段,就會發現身體的潛能很大,它是會欺騙你的。
這套理論確實屢試不爽,我把它總結為「對自己狠一點」。
有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為自己設定一些障礙,悄悄告訴自己:這個事情很難,做不好也是沒辦法。
但事實上,真的沒辦法嗎?當我們再堅持一段,也許就柳暗花明了。
我想,律師中做出成果的人與沒有成果的人區別大抵就在於此吧!很多時候,我們都忽略了那些成功律師背後艱辛付出的一面,只豔羨他們的聲名遠揚、榮譽等身,但他們深夜加班看案卷、犧牲周末鑽法條、出差勞頓忙會見、將一份辯護詞寫成一篇論文的功夫,你我下到了嗎?
如果沒有,就不要妒忌。
我又想起一個小學老師說過的話:一份耕耘,一份收穫。
真的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突然發現,很多真理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就已經接觸到了,但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把它們淡忘了呢?
盡心做到極致
《擺渡人》電影裡,小玉為了自己的偶像在和情敵拼酒時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不是在和她拼酒,我是在拼命!結果自然是拼命的贏了。
你為一個人拼過命嗎?我和朋友面面相覷,都表示還真沒有。
也許生活中也很難遇到需要拼命的時候吧!我理解,拼命並非是拿生命去做賭注,它應該是一種拼命三郎的精神和勁頭,一種追求極致、不達目標不罷休的態度。
《擺渡人》電影的末尾,陳末說:「我做擺渡人,不是命運使然,而是我的生命需要。」其實,在渡別人的時候,我們又何嘗不是在渡自己?
當我們感同身受、盡心竭力、做到極致時,我們的生命也因此得到豐富與升華,心靈得到洗禮與淨化,收穫的是一種感動、一份情誼、一縷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