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公眾號「上流UpFlow"(微信ID:heyupflow)授權轉載。
《權力的遊戲》中,君臨各路領導見到活著的異鬼後驚魂未定,鐵群島現任島主攸倫·葛雷喬伊問雪諾異鬼「會不會遊泳」,雪諾回答:「不會。」然後魷魚大王起身表示可以坐船回老家避難。
而觀眾們則展開了「異鬼到底會不會遊泳」的大討論。其中有網友認為:大概是因為異鬼當時沒穿泳衣,所以拒絕遊泳。
不過,三點式和兩點式泳衣也不是從天而降的。泳衣的發展遊泳普及的產物,而是女性爭奪身體主動權的一場博弈。
穿泳裝遊泳,其實是現代的產物。泳裝成為一種專用服裝最初起源於二十世紀初,1900年以後。
在古代,人們並沒有特定的泳衣,許多人遊泳時直接裸身入水。龐貝城遺址裡有些壁畫雖然顯示當時婦女從事球類運動時會穿類似現代比基尼的服裝,但是不確定參加的運動究竟是什麼。
圖為龐貝城裡女子身著類似比基尼的服裝運動
到了中世紀,西歐由於受到宗教的禁錮,身體不能暴露,遊泳運動被看作是淫蕩行為和疾病傳染的途徑,女性想要遊泳甚至洗澡都受到一系列的阻止。
到18世紀,人們才發明泳裝遮掩身體以符合時代道德準則。那時候思想並沒有現在這麼開放,女性還是要穿上長袖長裙的羊毛衣下水,甚至還有配套的絲襪及鞋子,若是不按照規定穿的話,需要繳納罰款。
這種長裙其實遊起泳來十分不便,材質也不吸水,但是如果想在炎熱的夏季下水涼快涼快,就必須穿著這些笨重的裝備出門。
維多利亞時代被廣泛認為是近現代運動服飾發展三大飛躍期的第一個。女性泳裝演化成繫著皮帶的兩件套,通常上面是夾克,下面是褲子。要知道褲子在那個年代可是被女性所拒絕的!
圖為維多利亞時代女性獨立更衣間
人們遊泳會在海邊建造小木屋,防止男性女性在換裝時被對方看見,女性在一上岸後,會有她的貼身侍女將長浴巾圍上,再送他們到這個小木屋裡更衣。獨立更衣空間的出現,促進了女性主體意識的萌芽。
20世紀初,這位叫作Annette Kellerman的澳洲遊泳選手因為身穿這件露出手臂及脖子的貼身泳衣而被逮捕,但卻受到其他遊泳選手的歡迎,她的舉動也讓女性開始爭取穿短袖泳裝的權益。
圖為澳大利亞選手Annette Kellerman身著泳衣
1946年是重要的一年,法國的設計師路易斯·裡爾德(Louis Reard)設計出了第一件比基尼泳衣,他以測試核彈的比基尼島為名字,路易斯認為這款泳衣就跟比基尼小島一樣,會帶來爆炸性的結果。
果然他猜對了,雖然被各界撻伐,但這款比基尼泳裝造成空前絕後的迴響,各方女性爭相穿著。
比基尼通常是性感的標誌
從裸遊、長袍、兩件式到比基尼的發展,女性的泳衣越來越貼近女性自身的運動需要與舒適度,而非在意世俗的目光。女性通過泳衣逐漸掌控了自己的身體。
就認識論而言,身體的自由是人免於被奴役的一種努力,標誌著現代人格的誕生。真正支撐我們的力量,來自身體,也就是來自權力。女性從此走上自我解放之路。
中國泳衣的發展起源於民國——東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交流期。
林語堂說民國的女子,在氣質、裝束、舉止和獨立精神等方面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她們燙頭,噴巴黎香水,穿英式高跟鞋、美國絲襪和泳衣,也戴上了乳罩。
這一切都深受歐美生活觀念的影響。那些接受過教育或者敢於衝破舊的倫理觀念的女子,尤其走在了中國文化觀念變革的先鋒,開始把泳裝引入國人的視界。
20世紀30年代女性在大庭廣眾之下與男性同池遊泳戲水是需要莫大勇氣的。1930年,民國內務總長朱桂莘之女名媛洪筠,穿著西式泳裝在北戴河遊泳,吸引眾人眼球,輿論譁然。
圖為洪筠泳衣照
雖然洪筠穿的是連體泳裝,肩背部裸露的面積也十分有限,可是在封建衛道士的眼中已等同於赤裸。縱觀中華歷朝歷代,都極為講究服制禮儀,穿多少?怎麼穿?條條框框,羅列分明。赤身裸體此等蠻夷作風,士大夫階層皆恥於為之,擅遊泳者恐是寥寥無幾。
至於女性,服飾更強調對肉體的遮蔽,除了有唐一代,能略微一展粉頸酥胸,宋元以降,無不是一色的從頭裹到腳,加之那雙連走路都顫顫巍巍的三寸金蓮,女性與遊泳更是絕緣。
民國遊泳運動的興起離不開兩點。第一,中國選手在1923年第六屆遠東運動會的失利。遠東運動會由菲律賓、中國、日本三國發起,從1913年到1934年分別在三國共舉辦了十屆。
中國曾在第二屆時獲得總分第一名的成績,以後則每況愈下。尤其遊泳方面,更是全面落後於日本。六次遠東運動會,遊泳項目從未拿過一次冠軍,甚至參加的人也很少。
為了普及遊泳,各大高校興建公共遊泳館,興起遊泳課程。其實最開始女學生對於公共場合穿泳衣遊泳完全抹不開臉。1929年交通大學對於是否應該單獨設定女性遊泳時間避免和男性同遊展開激烈討論。
有很多女學生強烈建議學校特設每周三天女性遊泳時間,遊泳期間鎖門謝絕參觀,而這僅僅實行一天後就遭到其他人的反駁與批評,認為應革除「男女有別」的舊社會思想。
但討論到最後也沒有是非曲直。直到女學生跨出了積攢了幾千年的心理障礙後,男女同遊才被慢慢接受,越來越多的女性穿著泳裝開始踏入公共泳池。
第二,經歷了「九一八」「一·二八」的沉痛創傷後,社會風氣從往日沉湎於女子纖細柔弱之美,轉而宣揚擁有健美體魄、堅強意志的新女性,而遊泳這項運動無疑對於構築新女性的全新形象頗有助益,因而得到一些開明之士的大力提倡。
當時眾多女明星及社會名媛以身示範,拍攝了大量明豔照人的泳裝照,使得身著泳衣在碧水池中劈波斬浪不但不是一件羞恥之事,反而成了一種新風尚。
在上海、天津、北京的公共泳池,北戴河的海濱沙灘上,都曾出現過一些身著泳裝的摩登女郎。胡蝶、徐來、葉秋心、白楊等女星一個個穿上泳裝,走進泳池,在陽光下展示她們健康、健美的身軀。白楊還穿過比連體泳裝更為開放的兩截式泳裝亮相,不僅秀身材,還秀觀念。
但不得不承認,在一些思想迂腐之人看來,看女人遊泳就是看「女人洗澡」,而市民階層的關注點也更多集中在泳裝女性那曼妙的身體曲線。
同時也確有一部分舞女、交際花,為了吸引眼球,打著「女子解放」的旗號,穿起最新泳裝,在泳池邊拍一些搔首弄姿的照片,女子墮落和女子解放有時僅一線之隔。
圖為民國女星泳裝
清末民初的歷史是一個呼喚新女性、建構新女性的過程。那些泳裝女性正是新女性形象的縮影。
三四十年代的月份牌美女開始在衣服之外展示身體的豐滿、健康、充滿活力,這也展現了從舊家庭中走出來的獨立自主的、健康的、行動的新女性的整體形象。
這個段落剛好是這麼一個過程的完成:發現女性—發現女性身體—女性獲得身體—女性身體成了現代和國家的表述。
國外領袖們通常很喜歡高爾夫、拳擊、馬術等休閒運動。但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的領袖們卻格外偏愛遊泳,以此來健身,休息和娛樂。
毛澤東不顧73歲的高齡,依然在長江中遊了15公裡,共花費1小時零5分鐘。鄧小平也是一名十足的遊泳愛好者,他88歲高齡亦在北戴河遊泳。
60年代,毛澤東向全國人民發出了到江河湖海中去遊泳,到大風大浪中去鍛鍊的號召,要三億人學會遊泳,三億人口佔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
圖為東莞市道滘婦女穿泳衣下水
作為遊泳的必備品——泳衣,對在當時的人們來說算是奢侈的常見品了。之所以說奢侈,是因為在物質生活相對匱乏的年代,人們日常生活用品的獲得主要憑藉布票與糧票。
在濟南市,1961年人們需憑票購買的物品種類已經高達40種,泳衣即是其中一種。有限的布票往往要用於購買被褥鞋襪,留給泳衣的份額實在極其有限。
著名作家何其芳在其家信中曾敘述說,要送禮物給一位友人過生日,這一禮物即是泳衣。
當時,泳衣的材質也在主要以棉質為主,當時中國的化學纖維紡織品還不普遍。據東莞市道滘鎮體校的一些學員回憶,1971年他們憑布票購買的泳衣、泳褲皆是棉織品,運動員一天幾次下水訓練,運動量經常過萬米,棉質泳衣很快黴爛。
公社領導遂將進口化肥的化學纖維包裝袋配給學校做泳衣用,這種化學纖維泳衣果然耐用。
當時女性泳衣的款式主要是上下連體泳衣。後來還出現了紗質泳衣,十分透明,現在看到估計你都會臉紅。
圖為身著紗質泳衣的女性
1949年後相當一段時間內人們對泳裝的看法還是相當保守的。一方面是因為集體主義思想下對個人自由的禁錮,兩性性別意識模糊,女性的「男性化」特質尤為突出,崇尚革命英雄的審美,所以泳衣的保守單一也只是為了向男性靠齊。
時至80年代,明星泳裝照以及泳裝掛曆開始流行,但主要也是以連體偏向保守的泳衣為主。直到90時代,比基尼對於中國女性來說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物。
當下各式各樣的泳衣已進入尋常人家,而它們背後卻隱藏著不同的價值觀。如果按泳衣的布料來劃分,女性泳衣往少裡說則是性感外露的比基尼,往多裡說則有能令專業運動員更加「專業」的鯊魚皮泳衣,還有布基尼和臉基尼等形態的泳衣。
圖為布基尼和臉基尼
讓我們先從後三者說起。鯊魚皮泳衣自1998年由英國運動員首次試穿之後,不斷席捲所有遊泳比賽,僅2008一年,共有108項世界紀錄被打破,其中79項是由身著鯊魚皮的遊泳運動員打破。
這也包括中國女子遊泳選手劉子歌,她在北京奧運會上打破了200米蝶泳的世界紀錄並獲得冠軍。賽後,劉子歌也認為奪冠有鯊魚皮的一份功勞。因為鯊魚皮泳衣極大的減少了運動員在水中的阻力,故而它引起了人們對科技和體育精神間衝突的巨大爭論,最後被國際泳聯禁止使用。但不可否認的是,科技確實讓運動員遊得更快更專業了。
與鯊魚皮相類似,臉基尼、布基尼也亦包裹了身體的大部分。臉基尼是來自中國人民的智慧,是一些遊泳愛好者自發將面罩與泳衣結合起來,以便防曬。至今,臉基尼已進化到第七代,並加上了一些時尚元素,並被更多年輕人所接受。
布基尼亦服務於特定的女性遊泳取向。2016年法國坎城、尼斯等城市禁止穿著包住全身「布基尼」(burqini)泳裝出現在公共海灘,理由是這種為穆斯林規範設計的泳衣,違反法國政教分離的世俗化信念,是壓迫的象徵。
法國總理瓦爾斯對此解釋道:「布基尼是在傳達一種政治訊息,一種反社會,基於奴役女性的理念。」但其實布基尼其實早十多年前就在澳洲誕生。
贊尼提(Aheda Zanetti)生在黎巴嫩,小時移民澳洲,一日她看到小侄女在比賽時,得把球衣套在伊斯蘭傳統長衣上,累贅又不方便。於是贊尼提發明了一種帶帽子的長運動衣,讓穆斯林婦女能在不違背宗教規儀的前提上,較方便自在地從事西方的活動。
隨後她又將這種靈感投向泳裝,最終設計出了布基尼。有數據統計,布基尼在全世界已經銷售超過70萬件。
與之上兩點相反,比基尼則是更加簡潔明了,直白地敘述了女性的性感與嫵媚。比基尼對女性的身材要求很苛刻,很多人平時小心翼翼藏起的缺陷都在穿上比基尼的時候顯露無疑。這讓很多內心對比基尼充滿期待的女孩更加期待渴望長腿豐胸。不止一個女孩兒願意為了比基尼去減肥、瘦腿和隆胸。
但這種本末倒置的行為卻誤解了比基尼被發明的初衷,象徵著自由和解放的比基尼又成了禁錮女性的一種穿著。其實,我們還是要尊重泳衣發明的初衷,無需太在意他人的評價。
參考文獻:
[1]張念.女人的理想國[M].新星出版社,2014:209-220.
[2]到江河湖海去遊泳[M].人民體育出版社,1965:1-3.
[3]何其芳著,藍棣之主編.何其芳全集(第八集)[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205.
[4]仙桃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沔陽縣誌[M].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547.
[5]葉康發總編.劈波斬浪五十年-東莞市道滘鎮體校校史略編[M].2008:50.
[6]武斌,韓春豔.中國流行文化三十年1978-2008圖文珍藏本[M].九州出版社,2009:156.
[7]馬策,徐千賀.論泳衣的歷史審視[J].當代體育科技,2014(33):244.
[8]張凌凌.民國時尚界的歐美範兒[N].2013年10月31日.
[9]嚴潔瓊.「美人魚」的掙扎:民國女子遊泳是如何興起的[N]澎湃新聞,201年1月日.
註:未經版權方允許,請勿轉載、抓取。
為什麼秦始皇不能叫「嬴政」?不僅關乎禮節,也關乎性別
今人對秦始皇的稱呼有很多,如始皇帝、嬴政、趙正、秦政、祖龍。秦始皇雖然姓嬴名政,但若穿越到他所處的時代,你真的不能叫他「嬴政」。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六出祁山:諸葛亮是為興復漢室打一劑強心針?還是因為個人之好惡?
諸葛亮終於出兵了。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拋開吳三桂、腐敗這些因素,李自成的大順軍究竟能否戰勝清軍?
李自成麾下的農民軍在碰到清軍之前,基本上只和明朝官軍交戰,其實力亦是在雙方戰鬥中成長起來的。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點擊圖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