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李偉浩的攝影作品,讓我想起來了約瑟夫·普利茲曾經說過的一個比喻:「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那麼新聞記者就是船頭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
透過鏡頭看世界是每一個新聞記者賦予的使命,做一名客觀的記錄者容易,但要做一名有個性的記錄者不容易,李偉浩的作品凸顯了個性、犀利和樸實。1981年的中國社會,人們被禁錮的思想還在逐步開啟的階段,他的鏡頭就開始關注較潮州人世襲生活的母親河——韓江流域的保護問題,非法挖沙、水淹等等,那個年代的新聞攝影作品能夠做到揭示,的確是件了不起的進步,是李偉浩的新聞個性還是潮州新聞人的包容,無論怎樣看待,其新聞攝影的作用都彰顯出來了,李偉浩敏銳的觀察力、洞察力和嫻熟的攝影技巧做到了。
30多年的新聞攝影生涯,李偉浩的攝影作品涵蓋了潮州這座有著悠久歷史古樸民風改革開放的全景式全方位的珍貴影像,經濟生活、社會發展、城鎮化進程、本土民生百態、大人物和小人物。或許在普通讀者眼裡,新聞攝影作品是血腥暴力、是戰爭是災難,但恰恰李偉浩的作品中一幅幅毫無精美構圖、沒有廣角變形的視覺衝擊力、更沒有妖豔色彩的攝影作品,讀起來卻耐人尋味、入木三分、讀起來卻那麼的有潮汕文化的底蘊,有百姓人家的人情世故,有生活和人文的情懷,這是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潮州改革開放的珍貴影像檔案。美國《生活》發刊詞中寫道「看看生活;看看世界;親眼目睹大事件;看看窮人的臉和傲慢人物的姿態;看看奇怪的事物——機器、軍隊、人民群眾、森林中和月球人的陰影;看看人們的工作——他們的繪畫、城樓和發現;觀看數千裡以外的事,藏在牆後和屋裡的事,要接近卻危險的事;男人喜愛的女人和眾多的孩子;看一看,從中獲得樂趣;看一看,大吃一驚;看一看,受到教益。」
熟悉李偉浩的人能從中感受到這位潮州漢子作為新聞人的追求和攝影風格的樸實。(作者:新快報副總編輯、廣東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荷賽」獲獎者;第十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
李樹峰 題(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助理)
朱憲民 題 (中國攝影家協會第六、七屆副主席、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執行主席)
呂厚民 題 (曾任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毛澤東主席專職攝影師)
韓江運沙船 1981.10攝
韓江湘子橋 1981年11月攝
鳳凰洲頭 1982.4攝
韓江洪水淹東門廣場 1983年5月攝
潮州市舉辦振興中華、建設四化健身跑 1984.5.1攝
潮州體育館落成剪彩場面 1992.2.16攝
2001年元宵遊行活動場面
粵東第二屆僑博會暨第三屆文化旅遊節在潮州舉行 2009.11.16攝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城所端午節遊旱龍」民俗活動 2015年6月16日攝
百歲老人的幸福生活 2015.10.20刊
作者的話這是繼《李偉浩攝影作品集》之後本人推出的第二本攝影集。第一本攝影作品集出版發行後,贏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老師和名家的肯定,影友們的讚賞,還有諸位方家寫來了中肯的點評,這些對我是一種最大的鼓舞和鞭策,真讓我萬分感激!有大家的鼓勵,也使我更有信心地策劃、編輯好《李偉浩新聞紀實攝影作品集》,為的是認真總結一下我任新聞攝影記者期間的部份影像,並再次拋磚引玉,祈盼大家多多賜教。
《李偉浩新聞紀實攝影作品集》即將付梓了,心中感慨良多!這凝聚著許多老師、朋友的關愛之情、賜教之恩,本人懷著十分感恩之心,對為本「作品集」題籤、題辭、評析的張桐勝先生、朱憲民先生、李樹峰先生、黃文老師、李潔軍先生、楊松林先生、詹樹榮先生、邢映純女士、林漢秋先生等,謹此深深致謝!同時,也對不久前仙世的呂厚民先生致以深深的懷念!
這裡,更需提及我至愛的家人。由於自己對影像的執迷而致「誤帶」 家人闖進攝影「歧途」, 使全家「深陷」於攝影的艱辛之中。幸有藝術同好和耳濡目染、言傳身教之功效,整個家庭成了「影藝之家」,攝影切磋如同穿衣吃飯一般平常, 讓生活充滿了藝術樂趣,也讓家人各自找到了業餘愛好,同心合力,相互支持。
光不盡言,難現異彩;影不盡意,難呈新穎;深感辜負眾望。以後的影路、如昔之恆、攝山尋路、影海行舟、上下求索;呈映悅目之卷。
網編:Karen
▲採用第八代愛麗絲TM準分子雷射技術矯正屈光不正(近視 遠視 散光)。聯繫電話0768-2869760 2869249 286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