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飛鴻黃影武之友
聊聊功夫片
功夫片的那些事,我覺得自己還是夠資格聊上幾句的。
我所說的資格,不是指作為從事電影研究與評論的專家、影評人,也非參與功夫片創作的編劇、導演、攝影,編排武打動作的武術指導,以武術身手演繹武俠人物的功夫明星和武行等專業人士,而是一個真正的影迷。
我熱愛電影的時間,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算起,迄今為止已超過了四十年。或許是受到時代及家庭的影響——我出生於一個軍人家庭,成長在一個「全民皆兵」的時代。我更喜歡節奏鮮明、情緒激昂、正邪分明、快意恩仇的動作類電影,所以,當功夫片從香港進入內地,便立刻成為了我的至愛。
與電影《少林寺》的導演張鑫炎先生
三十多年來,我看過的以表現中國武術為重點的功夫片數以百計,對其中一些經典作品反覆欣賞,認真琢磨,以至爛熟於心,如數家珍。近年來,我又利用各種機會和網絡社交平臺,頻頻接觸影、武兩方面的業內人士,其中既有《少林寺》的導演張鑫炎、李連杰的教練吳彬和雙手劍大師于承惠等一代宗師,也有計春華、徐向東、範冬雨、孫建明、王珏、張龍、熊欣欣、李彥龍、汪國義、薛劍這樣的老牌功夫明星,以及施揚平、吳傑強、吳育樞、何清等成績卓著的資深電影工作者;還結交了張海、張力、正一陽、史旭光、寧奕、鐵萼奇蘭、夏鹿丹等於武、影兩方面都有涉獵的創作和研究者;與許明虎、謝苗、嶽松、蔣璐霞、尹純雄等年青一代武術演員成為了忘年之交;並通過他們和目前仍十分活躍的優秀動作導演、武術指導,如趙箭、國建勇、李才、陳詠歌、桑林、劉方、樊春雷等有所交往,從中了解許多關於功夫片的知識和內幕情況。
與魏君子、竹聿名、魏童
與此同時,我寫下了多達百萬字的功夫片觀後感、影評和雜文,經有著同樣情懷的著名香港電影研究專家魏君子、竹聿名,出版人魏童幫助,已有部分成書出版。而且,我還在影視製片人張力、作家何楚舞、編劇小雲等的指導下,嘗試著進行功夫片劇本和武打小說創作。總之,經過不懈的追求和長期積累,我實現了自己作為一個影迷的夢想,也自覺具備了從一個觀眾的角度多聊聊功夫片那些事的資格。
與範冬雨導演、許明虎
既然是觀眾看法、影迷之言,讀者諸公便莫以專業水準要求於我,那樣一定會使您失望。我寫下這些文字,也不想用來換取什麼,正如徐靜蕾寫博客那樣,是「有話要說」,所不同的是她有千萬粉絲,話要說得令這些人都感興趣,我沒有這個壓力,區區幾百人關注,其中真正的同好不過數十,經常交往的也就十來個,而且大都成了網下的朋友,估計不會過於挑剔-我這樣說,可不是不把您當回事,而是想說明自己不會刻意迎合誰的需求。我只聊自己知道的,自己明白的,自己想要聊的,錯了您儘管指出來,我卻不一定改,而您的批評糾正會長期留在評論欄裡,和正文形成完整一體,以反映我們之間相互交流與幫助的朋友關係。
好了,閒話少說,開始吧!
從哪兒聊起呢?
老套路,先聊聊我觀看功夫片的經歷。
與于承惠老師
「功夫」一詞,是中國本土早就有的,「功夫片」則不同,是舶來語——從當時還未回歸祖國的香港引進的。
很多人都說,自己知道功夫片,是因為看過了香港拍的那部偉大的電影《少林寺》。
電影《少林寺》於1982年春夏之交,在全中國範圍內公映,我則是在差不多三年之前,知道「功夫片」一詞的,當時是通過國內唯一的電影雜誌——《大眾電影》。
這本《大眾電影》雜誌,我沒有保存,只留下了其中那一篇關於功夫片的文章,所以至今也不知它刊載在哪一期。
與於海老師
這之前,我已經開始對銀幕上的拳打腳踢感興趣了。說具體點,這興趣應起自國內引進的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和《橋》。因為其廣受歡迎,國內電影裡也開始加入拳擊格鬥的場面,記得曾被郝愛民、郭全寶的相聲戲謔為「打瓦爾特拳」。後來又有日本電影進來,《追捕》、《人證》中都有打鬥片段。香港左派公司的作品《生死搏鬥》、《怪客》、《巴士奇遇結良緣》中,則可見到很接近功夫片的動作表演。這個時候,《大眾電影》還沿襲著文革中的名稱,叫《人民電影》。
《大眾電影》復刊後的1979年,我兩個「上山下鄉」的姐姐已返城,忘了是她們哪個,有一天從外面買了一本回來。我以往最愛看這本雜誌,便迫不及待地翻閱,在裡面意外地看到了一篇由陳篤忱、訊遷寫的文章,名為「風靡一時的功夫片」。
與主演《峽江疑影》《南嶺傳奇》的孫建明老師
文章中插有李小龍、成龍的劇照和線條簡潔而準確到位的武打圖畫,前所未見,相當震撼。我當時的反應曾被寫進一篇「紀念改革開放30年」的文章裡,今天在新浪網上還能看到,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我只說說這篇文章對於我理解和認識功夫片的影響。
文章原文這樣寫道:
近年來,香港各電影公司掀起了競先拍攝功夫片的熱潮。什麼叫功夫片呢?廣東人把練武術叫做學功夫,這裡說的功夫,是指中國傳統武術。功夫片是從武俠片發展而來的一個新的片種。一般武俠片中的演員需要有點功夫底子,但是在拍攝高難度動作時,可以找替身,也可以運用電影特技手段來彌補演員功夫的不足。而功夫片的演員,卻必須有一些真正的功夫,有一些絕招。例如已故著名功夫片演員李小龍,能飛腿在空中連踢三腳,叫李三腳,也稱連環腳,這一招曾轟動影壇和武術界。演員成龍的五個手指撐起倒立和他的腰功,也使得觀眾趨之若鶩。這類影片表現拳鬥的內容,不用任何特技手段,多半用單鏡頭表現動作,全部是真功夫。打鬥時講究拳拳到肉,沒有半點虛假。一般影片是先有劇本,然後根據劇本的要求找合適的演員來演。拍攝功夫片有時就要倒過來,先找演員,然後根據演員的招數加上一些情節、噱頭寫劇本。故事情節一般都比較簡單,對於光線、場景也不太講究,主要是表現拳鬥。影片成功的關鍵,在於演員本身的武術造詣。
從這段文字中,我得出這樣的結論:
從武俠電影中發展而來的,以簡單直觀的電影手段和具有深厚武術功底的演員的動作表演,著重展示中國傳統武術的電影,就叫功夫片。
與《少林寺》中飾演繩鏢武僧的劉懷良先生
過了大約三年左右,我在電視螢屏上看到了由山東電視臺拍攝的三集電視劇《武松》。1982年春夏之交,又看到了香港中原電影公司製作出品的電影《少林寺》。這兩部影視片,可謂國內前所未有的開先河之作,尤其是後者,完全合乎上述的功夫片標準,讓我對「何謂功夫片」有了更加形象化的認知。
是電影《少林寺》,將我培養成為了一名專注於影視中武打動作場面的功夫片的鐵桿鋼絲。前些天,我曾讀過一篇評論印尼動作片《突襲2》的文章,作者有個觀點,認為目前純粹表現技擊格鬥的影片已經屬於「小眾電影」。我不能不承認這個現實,同時也由衷地為自己感到慶幸。因為作為一位狂熱迷戀功夫片的影迷,我經歷了那個它還是不折不扣的「大眾電影」的時代。
與《少林寺》的副導演、著名編劇施揚平先生
參演《少林寺》的優秀武術運動員汪國義
因為電影《少林寺》大獲成功,帶動了國內的「功夫片熱」,引發了全民的「武術熱」,同時也開啟了大批量與海外合作拍攝電影的門徑。其後數年,國內拍攝、中港合拍、海外引進的充斥著武打動作元素的影視作品,數量大增,倍受歡迎,導致爭相觀睹、萬人空巷者層出不窮。我在快樂欣賞的同時,也在它們中間進行了劃分。
像《自古英雄出少年》、《南拳王》、《木棉袈裟》、《少林俗家弟子》、《南嶺傳奇》等合拍片,還有國產的《武當》和《武林志》,我絕不會拿來與號稱國內「首部武打片」的《神秘的大佛》相提並論;對香港電視連續劇《霍元甲》、《陳真》和《再向虎山行》,也會將它們與之前日本的《姿三四郎》、同期的《上海灘》、稍後的《射鵰英雄傳》等,區別對待。因為按照我所認同的標準,前者無疑都是真正的功夫片,後者則不然。
與《南拳王》的主演李彥龍先生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錄像廳的出現,豐富了人們觀看影視作品的方式。正規的影片和電視劇,主要通過電影院、電視臺與觀眾見面;而大量不知通過什麼渠道湧入的海外影視錄像片,則利用錄像廳這種場合,滿足廣大青少年的欣賞需求。這些像質粗糙、音畫失真的錄像片中,除了少量歐美國家電影,其他大多都是香港、臺灣製作的言情片、武俠片和功夫片。因為總體上包含二十幾年來不同時期攝製的影片,其數量之龐大,今人已難以想像,錄像廳每天連放五部,可以在幾個月內不重樣。
對於觀眾而言,這就如同洛陽水席一般的饕餮盛宴,可以大快朵頤,同時也面臨著選擇之難。畢竟我們平時還要上班、學習,不能整天泡在錄像廳裡,而且那裡面烏煙瘴氣、腥臊惡臭、環境極差,呆久了也受不了。那段時間,我主要挑功夫片看,同時也看了一些古裝武俠片。這兩個片種其實並不容易分得清楚,在事先不知故事情節的情況下,我只能按主演是誰來推斷,無奈演員們並未受到什麼限制,往往什麼都演,以他們為準,難免出錯。好在我也喜歡看武俠片,它和功夫片的關係形同父子,哪有光喜歡兒子而嫌棄他老爸的道理?
我拍攝的李連杰的教練吳彬先生
在錄像廳裡看過的功夫片難以計數,既有李小龍、成龍、劉家良、洪金寶等人的優秀作品,也有很多打得莫名其妙,演得單調生硬,拍得一塌糊塗的低劣之作。雖然良莠不齊,但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武打場面在整部影片中佔有相當大的篇幅,多者可達50%以上,少的也不低於30%。還有就是節奏特殊,不僅情節發展,連對話都比其他類型電影要快一些,或許是為了與武打場面的激烈火爆保持一致吧。
不久,錄像機開始步入千家萬戶,錄像廳的生意日益冷淡,逐漸成為逃學少年們的娛樂天堂。這時,我成為了街頭遍布的錄像帶出租商店裡的常客,除了租看功夫片,也看一些歐美的西部片、動作片和日本的劍戟片。就動作電影的概念及其發展脈絡而言,這些外國影片和港臺、國內的武俠片、功夫片,可以說同屬於一個家族,是後者的前輩和近親。除了同樣愛看,也因為前些年那種風格的功夫片已經越來越少,我只能以之填補缺憾。
與在《黃飛鴻》系列中飾演「鬼腳七」的熊欣欣先生
1992年六月,我在忙於迎接兒子降生的日子裡,抽暇觀看了一部由久違的功夫偶像李連杰主演的電影——《黃飛鴻》。影片之精彩,令我受到了極大震撼,同時也對以往區分武俠片和功夫片的一貫做法產生了不小困惑。其實,這種困惑在看過成龍的《A計劃》和《警察故事》的時候便已經有了。
成龍是京劇戲班出身的演員,但看過他的《醉拳》、《師弟出馬》等影片的人,沒有誰會不把他當做中國武術的高手。他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初的代表作,都以表現某種傳統武術為名義,所施展的拳術、兵器,從功架、門戶、招法上看,都具有典型的中國特色。可在《A計劃》和《警察故事》中,他的這些風格已基本不見,拳打腳踢更像是西洋拳擊加日本空手道和韓國跆拳道腿法的自由搏擊,而最為吸引人的噱頭,則是跳樓、追車、穿窗破門撞玻璃一類具有極高難度與風險的動作表演。
與計春華、元彬、于承惠、張力
這還是功夫片麼?據說大導演兼南派武術宗師的劉家良,便提出過類似的疑問。香港電影界和媒體,也不認為這是功夫片,而稱之為警匪或時裝動作片。我對此很是認同,覺得成龍雖然還被稱作是「功夫巨星」,其作品卻已經距離真正的功夫片越來越遠了。
李連杰曾是中國武術冠軍,因主演影片《少林寺》一舉成名,被譽為繼李小龍、成龍之後的第三位「功夫巨星」。在電影《黃飛鴻》中,李連杰飾演的主人公是位確有原型的武術宗師,有關他的影視作品,香港已拍了不下百部。表現這個傳統題材且用有真功夫的演員主演,相信所有的觀眾最初都會以為《黃飛鴻》是一部地道的功夫片,但我們後來看到的,卻更像是一部武俠片。
張力與在《武當》中飾演南山道長的武術家馬振邦先生
記得我與《功夫片的秘密》一書的作者張力,幾年前曾就武俠片、功夫片、動作片的劃分,進行過多次討論。據他介紹,在電影業內有個約定俗成的區分方法,即「古裝的使用刀劍打鬥的是武俠片,晚清民國的以拳腳動作為主的是功夫片,現代的運用各種搏擊術和槍械對抗的是動作片」。我們都認為,此方法太過粗略,極不嚴謹,只能在同好聊天時湊合著用。
在張力最後的成書中,他只解釋了武俠片是怎麼回事,原文大意是「以表現武術為手段彰顯俠義精神的都是武俠片。」如此說來,功夫片也應該算作武俠片的一部分,由功夫片與警匪片、槍戰片相結合發展而來的動作片也同樣。
我拍攝的功夫明星董洪林先生
前面曾經提到,「功夫片是從武俠片中發展而來的一個新片種」,說的是在武俠片的發展進程中,原本充當表現影片主題和塑造人物手段的武打動作元素,受到越來越多的觀眾喜愛,為了迎合這一需求,有關的內容變得愈發突出,篇幅越佔越多,編排設計及表演也日趨專業化,進而具備了獨特的風格與節奏,形成了不同於以往的類型模式,即「新片種」。該片種被稱作「功夫片」。但由於仍以揭示行俠仗義、除暴安良等思想主題作為貫穿,所以只能算作武俠片的亞類型。
朋友王珏飾演的黃飛鴻
朋友、功夫明星張龍
我說電影《黃飛鴻》更像是一部武俠片,是想說明該片更具有尚未拆分出功夫片和動作片時的傳統武俠片特點,即以表現武俠人物的情感、性格及其行為所彰顯的文化精神為主,武打動作無論多麼炫目,都是在為這一目的提供服務。該片使用李連杰這樣的功夫影星主演,鋪陳了大量精彩的武術動作場面,最終解決矛盾也是靠著人物的高超武功,看上去的確是在大力宣揚和充分展示中華傳統武術,但在拍攝中已經基本摒棄了功夫片的表現方式和手段,不再依賴功夫明星的的所謂「絕招」,而大量使用威亞、替身和複雜的電影拍攝技巧,更不遵循什麼功夫的法度和門派限制,而追求動作表演的觀賞效果和光影魅力,天馬行空,絢麗多彩。武術表演和武打在全片中所佔的比例也大為縮減,事實上已回歸其作為手段的本位。這儼然是六、七十年代張鑫炎、胡金銓、張徹、楚原等的所謂新派武俠片的法脈延續,只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而技高一籌,與我所曾經認同的那種功夫片標準已差別天壤。
在《黃飛鴻》中飾演反派角色的趙箭導演生活照
我當時感覺到了這種明顯的差別,卻並未像在錄像廳時期那樣在意。這部由徐克導演的嶄新風格的電影《黃飛鴻》,不僅人物生動、思想深邃、情節引人,而且武打場面十分精彩,比以往看過的任何一部功夫片都更好看。我看得熱血沸騰、心花怒放,還管它是什麼片!當然,還有其他原因。此時距那部《少林寺》的熱映,已經過去了有十年之久,當年數以千百萬計的功夫片影迷,早就所剩無幾。我雖依然堅持,但由於年齡增長,閱歷增加,興趣也難免有所變化。
電影《黃飛鴻》開創了新一代武俠片的先河。說到新武俠片,看中國電影史料中的介紹,會覺得非常有趣。張鑫炎、胡金銓、張徹在六十年代中期拍攝的武俠片;七十年代裡,由楚原導演、古龍編劇、狄龍等主演的的武俠片;九十年代初,以徐克、程小東等的作品為發端的武俠片,都被冠以「新武俠片」的稱號,我們在閱讀時千萬別把這三個波次的創新弄混了。
與張力一道採訪早期的功夫演員宋亞平等
作為功夫片影迷,可以這樣加以區別:在第一波的基礎上發展演變出了功夫片;第二波是在功夫片成為主流的環境下另闢蹊徑;以徐克為代表的第三波則使得功夫片近乎歸於消亡。
有人一定會對上述中的最後一句表示異議。由於《黃飛鴻》的成功而跟風拍攝的大量同類題材電影,以及《方世玉》、《洪熙官》、《鐵馬騮》等,若算作武俠片的話,那只能說是功夫片暫時步入了低谷。即便是在低谷中,成龍還拍了一部《醉拳2》吶!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劉家良拍了《醉猴》,周星馳拍了《功夫》,被譽為「新功夫之王」的甄子丹前幾年還推出了大受好評的《葉問》系列,怎麼能說功夫片消亡了呢?
下面就這個問題,先聊聊我對功夫片發展及現狀的看法。
與青年動作演員蔣璐霞、許明虎,武術教練史旭光
前面,我曾多次提到——我所認同的功夫片標準。作為一個影迷,這樣說顯得有點自大,但又必須加以明確,以便為後文中所有的介紹和論述建立一個必要的前提。也就是說,要講述功夫片那些事,必先弄清楚什麼是功夫片。我想,既然講述者是我,那麼只好按我的標準,哪怕它不夠嚴謹和權威。
我堅持的標準,是受到三十多年前那本《大眾電影》上的文章影響,結合自己欣賞過數以百計的動作類片所獲得的感受,而形成的對於功夫片的認識。
隨著電影拍攝與製作技術的進步,最初那種「不用任何特技手段,多半用單鏡頭表現動作,全部是真功夫。打鬥時講究拳拳到肉,沒有半點虛假」,「先找演員,然後根據演員的招數加上一些情節、噱頭寫劇本。故事情節一般都比較簡單,對於光線、場景也不太講究,主要是表現拳鬥。」的做法,已經不能再作為功夫片的特點。
2015年參加京城影視武行「群英會」時籤名報到
事實上,像成龍、劉家良、洪金寶、袁和平等大師,在八十年代初期拍攝的那些經典名片,已經在拍攝、照明、剪輯及場面調度、動作設計與安全保護等方面,有了極大改進和完善;其表現武打場面的成功經驗,廣為其他動作類片種,如時裝動作片、新派武俠片,甚至好萊塢電影所借鑑,謂之「為世界電影的發展做出了寶貴貢獻」,絲毫也不為過。而這或許也是《黃飛鴻》、《方世玉》系列,乃至後來的《霍元甲》、《功夫》、《一代宗師》等,經常被人稱作功夫片的原因之一。
除了「簡單直觀的電影技術手段」一條之外,我依然堅持最初對功夫片的認定標準。「從武俠電影中發展而來」自不用說,使用「具有深厚武術功底的演員」,目的在於「著重展示中國傳統武術」,這兩個要素必須具備。1979年《大眾電影》上的文章中還說:「影片成功的關鍵,在於演員本身的武術造詣。」對此,我覺得應該調整為「在於武術指導的設計水平和演員本身的武術造詣及表現能力」。
著名武術指導吳傑強大哥與巨星成龍
如此說來,前面提到過的《醉拳2》、《醉猴》、《功夫》和《葉問》等不都合乎標準麼?怎麼能說功夫片歸於消亡了呢?
我說的是「近乎歸於消亡」,意思不等於「絕跡」。
上述四部影片中,成龍主演的《醉拳2》的確是一部優秀的功夫片,在當時由《黃飛鴻》、《東方不敗》等掀起的「武俠熱」中可謂一枝獨秀,難能可貴。但《醉拳2》的成功,改變不了功夫片的現實境遇,就如同有一件品質絕倫的古典紅木家具現世,並不代表傳統手工木器行業復甦一樣。何況成龍此時實際上已是蜚聲世界的「動作巨星」,用得心應手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回到自己曾經輝煌的舊領域裡顯露兩手,怎麼看都像是玩票的性質。他能玩,換了別人誰行?劉家良在他後面又拍了《醉拳3》,幾年後還有《醉猴》,市場情況和觀眾評價大夥都知道,為逝者諱,不說也罷。用個不一定恰當的比喻,好像今天的東北虎,有個別生存跡象,不等於整個物種未滅絕,留點面子,說是「近乎」吧。
微信好友、香港特技演員公會秘書長吳育樞先生英姿
至於《功夫》,主要演員梁小龍、元華、元秋、趙志凌、釋行宇、董志華,都是武功高手,導演兼主演周星馳也是下過功夫的半個練家子,可它缺乏了至關重要的一點,主要表現的並非真正的中華傳統武術!什麼弦樂神功、獅吼功、蛤蟆功、如來神掌,都是武俠小說中的玩意。所以,這部充滿奇異幻想的影片應該是一部類似於好萊塢《蜘蛛俠》的超級英雄動作片,而非功夫片。
2008年公映的《葉問》,從各方面看都該是一部功夫片,它由「新功夫之王」甄子丹主演,以中國南派武術中的翹楚詠春拳為主打,主人公是武林宗師,用一場接一場的精彩拳鬥推動影片故事發展,最終彰顯主題精神的也是一場中國功夫鬥洋拳的武術大決鬥。劇情結構和整體節奏,都仿佛以往的那些功夫片經典,只是製作更加精良。而且,該片的意外成功,還引發了日後的「葉問熱」,出現了多部前傳、續集、電視劇等,連葉問的師祖詠春,師爺梁贊、師傅梁璧,以及蔡李佛等南派拳種也跟著沾光,登上了銀屏。這似乎說明,功夫片依然具有著頑強的生命活力。
我拍攝的功夫明星吳樾與朋友
但認真地對比分析一下,我們就會發覺,這些新作已經與過去的功夫片有了極大差別。其一,武打動作場面佔整部影片的比例縮小了很多。一些著名的武術指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都說,「要讓武戲為文戲服務」,他們實際上也是這麼做的。武打回歸了武俠片中的手段地位,篇幅自然不會太多。其二,武打動作的速度和節奏都快了很多。不是演員打得快了,而是藉助剪輯手段,去掉過程中間的部分細節,呈現出迅疾猛烈的視覺效果,同時配以挨打一方的反應鏡頭,強調功夫的打擊威力。相比之下,過去的功夫片在視覺衝擊力上要遜色不少,但用一個鏡頭將幾招十幾招對打拍下,更見武術技法的法度與精妙,也更顯演員的功底和表現力。
事實上,現在那些新作已經不一定需要甄子丹、吳京、吳樾、趙文卓這樣的真功夫高手演繹,換上章子怡、白靜這樣有點舞蹈基礎的演員,一樣打得好看。前幾年,泰國影片《拳霸》登陸,在國內引起一片驚嘆,觀眾都說功夫片流落到外國去了,便是這種做法帶來的結果。
朋友、功夫明星新生代嶽松
由泰國動作新秀託尼賈主演的《拳霸》、《東蔭功》等影片,幾乎完全遵循香港等地七、八十年代功夫片的路數和模式,精心設計的武打動作由身懷絕技的演員表現,精彩絕倫,超級火爆。與此同時,像越南、韓國、印尼、美國等地,也湧現出了自己的優秀動作片和明星。這些影片從總體上來講,或許平平甚至粗陋,但表現動作的投入力度和終極效果,已經不讓香港功夫片經典,足以令今天的國產動作片汗顏。難道真的如某些朋友說的,功夫片流到外國去了?不,功夫專指中國傳統武術,所以,功夫片永遠在中國。
近年來,國內有不少懷揣電影夢想又武功超群的年輕人,為拍出表現真功夫的電影而努力探索,孜孜以求,堅持不懈。儘管由於種種原因,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尚未收穫滿意的成果,但人們因此看到了功夫片這一中國人真正獨創且擁有的電影片種未來的希望,值得讚揚。
我拍攝的功夫童星、優秀動作演員謝苗生活照
我堅持說功夫片近乎消亡,卻又堅信它能夠復甦並振興,當然前提是滿足以下的需要:
第一,需要有利的外部形勢和大環境。
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功夫片誕生與發展的歷史。
我們說,功夫片是從武俠片發展而來的一個片種。武俠片最早出現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默片時期,一度十分興盛,後因國內的政治時局變化而陷入衰微,於1949年之後從大陸徹底消失,而流落香港。五、六十年代,世界各國被二戰戰火摧毀的社會秩序逐漸恢復,以傳統道德為貫徹的原有文化觀亦回歸主導地位,此潮流反映在香港的電影方面,是一貫宣揚忠勇仁義的武俠片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受到了廣大遷移自中國內地的觀眾熱烈歡迎。隨著電影拍攝技術的進步,電影人實踐經驗的積累,武俠片中表現武打動作的能力和水平有了長足進步,由於受到觀眾喜愛,漸有獨立綻放光彩的趨勢。
朋友、功夫新星許明虎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社會大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那一時期,全世界的人們仿佛不約而同地在內心裡充滿了憤怒,歐美日本等發達地區和國家在反戰在學運;東歐集團內部在騷動在搖擺;亞洲的印度支那和非洲大部地區鬧獨立自主;中國大陸鬧文革。彈丸之地的香港也不消停,遊行示威衝突對抗,此起彼伏。這一切其實都反映出人們對於當時建立在陳舊道德基礎上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生活等現行秩序和不平等規則的不滿,以及對板結的不公平利益格局的敵視。
憤怒的情緒自然也會表現在當時的文化上,譬如英國的披頭四、美國的搖滾樂,日本的暴力電影。香港功夫片的誕生同樣受到了這樣的大形勢、大潮流影響。如今的電影專著中都說,最早的功夫片是六十年代末的《路客與刀客》、七十年代初的《龍虎鬥》、《天下第一拳》等,這沒有錯。但作為一個獨立的新片種,功夫片為中外廣大的觀眾所認同、接受和狂熱愛戴,無疑自李小龍的電影開始。
較早相識的功夫新星蔣璐霞
李小龍的形象魅力和卓絕武功當然是重要原因,但拋開表象的作用,更深層次地剖析,我們會發現,是這兩個因素極其順應當時人們的心理狀態,使其壓抑的憤怒得以充分地宣洩,才收穫了空前絕後的成功。同時期的功夫片裡也打得天昏地暗,但哪個有李小龍的拳腳夠威夠猛,破壞力十足呢?破壞、摧毀、打爛,是最好的宣洩方式!
此外,李小龍本人的形象,不僅僅是個帥哥,是個正義勇士,還是個睥睨一切強勢,痛恨一切霸權的憤怒青年。日本的高倉健,生就一副冷峻面孔,常帶一副肅殺表情,主演過大量極端暴力的俠義電影,因而被視作表現了他那個時代社會情緒的形象代言。與之相比,李小龍飄舞的長髮、剛硬的線條,堅實的肌肉,凌厲的拳腳加之尖利的吼叫,更能讓人得到暢快淋漓的宣洩快感。
我拍攝的功夫新星尹純雄近照
李小龍英年早逝,而在這之後不久,功夫片的風格也開始發生變化。導致變化的依然是大的形勢和環境。七十年代後期,世界上的各種動蕩與混亂漸趨平息,社會矛盾經過調解、轉化而部分達成緩解與平衡,意識形態、文化觀念等方面的衝突開始讓位於經濟發展的比競。這一期間,香港憑藉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民眾的艱苦努力,實現了經濟起飛,人民整體生活水平也得以大幅度提高。物質享受的追求,緊張工作壓力的排解,需要輕鬆愉悅的文化產品,於是便出現了成龍、洪金寶、袁和平以及他們所開創的諧趣功夫片,進而又是靈幻功夫片等。劉家良堅持所謂「正宗國術」,拍攝硬派功夫片,於表現武術精益求精,是對李小龍真功夫精神的繼承和弘揚,但在這種形勢下,也只有改弦更張。
進入八十年代,隨著法制社會的逐步完善和香港國際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功夫片開始和警匪片、槍戰片等結合,形成了時裝動作片的熱潮。此時,純粹的功夫片,不管是哪種流派,都已在香港漸漸消失,只因一部《少林寺》打開了通往中國內地的大門,才有了繼續生存的空間;到九十年代初,徐克、李連杰那版《黃飛鴻》面世,便基本上銷聲匿跡了。
朋友、青年導演、武術指導夏鹿丹(左)
從上述的功夫片發展過程來看,其誕生、成長、高潮、演變、低谷、消亡,無不與所處年代的社會大背景、政治大形勢、經濟大環境、文化大趨勢,以及所造成的觀眾心理、市場情況變化密切相關。不僅功夫片,任何類型的電影,不,任何文化產品,都是如此。
可以說,功夫片是因為傳統社會價值取向的轉變,現代化快節奏生活方式的建立,法制環境的完備及法律意識的普及,大中國區經濟與國際化發展進程的融合,人們的文化觀念與娛樂消遣方式的多元,而逐漸失去了生存的必要土壤;其與生俱來的情緒宣洩功能,又由於表現內容與手段所達成的效果,不及藉助了先進科技所營造的光影觀感,所以為更加適應當下形勢和環境的新派武俠片、中外各種類型風格的動作片所替代。
青年武術指導樊春雷飛腿勁踢
如此說來,功夫片似乎沒有重生並興旺的一天了。上述導致其近乎消亡的因素不正是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麼?不是包括已經回歸的香港在內的中國未來的必然走向麼?
我的答案並不如此悲觀,但前提是需要對功夫片的定位和發展目標做出適當的調整和明確。我認為,功夫片之所以叫功夫片,只因為它是以表現中國傳統武術為主的片種。堅定這一點,並以強化其宣揚武術的特性為重要目標,功夫片早晚會有合適的再生機遇,和利于振興並取得驚人進步的外部大環境。這種機遇和環境具體表現為:一、中國隨著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的持續發展而建立起強大的文化自信,包括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信仰和尊重;二、在全社會範圍內一掃腐敗、奢靡、享樂、庸碌之風,而以尚武精神為追求時尚,將其與愛國、正義、公平、公正等理想社會的標準相提並論。到那時,電影這種文化形式將必然受到影響,功夫片必將大行其道。
朋友、武俠影視導演陳詠歌
第二,需要具備對於功夫片的正確認識和理解。
關於這一點,前面其實已經敘述了不少,就功夫片整體的發展狀況而言,形勢和環境是形成客觀影響的外因;對於它的正確認識和理解,則是起主要推動作用的內在因素。
功夫片作為影視藝術的一分子,在人物塑造、故事講述、思想闡釋等方面,與其他類型之間既有共同特徵,也有特殊要求。共同之處在於,所塑造的人物必須真實生動、富於個性魅力、具有藝術典型性;所講述的故事必須合理、精彩、具有戲劇感染力和承載主題思想的功能;所闡釋的思想必須正確、先進,具有文化引導和道德影響力,且易於被人接受並理解。在以滿足觀眾欣賞情趣為市場需求重要內容的當今大形勢下,按照影視藝術規律開展創作,功夫片才能贏得生存空間和發展前景。
我拍攝的功夫明星薛劍、張子紅夫婦與李連杰
特殊要求則由功夫片「著重表現中國傳統武術」的自身特性所決定。人物的社會身份可以多種多樣,但起碼應該是中國武術的練習者;故事古今皆宜,但中國武術起碼應該作為推動情節發展、解決戲劇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主題思想不一定與武術發生必然聯繫,但闡釋起碼應該採取習武者的思維、語言和習慣手段。只有堅持這些原則,功夫片才能維護其立身之本,保有其獨立地位,以迎來重生與振興的有利良機。
與李連杰先生
第三,要樹立具有超強魅力與號召力的功夫偶像。
這是個操作層面的話題,但對於功夫片的重要程度,亦不可低估。
以我的了解,功夫片相比其他類型的電影,包括古裝武俠片和時裝動作片,其對於演員的依賴程度更大。1979年的那篇《大眾電影》上的文章中說:「影片(功夫片)成功的關鍵,在於演員本身的武術造詣。」這或許是七十年代香港等地的情況吧。據說那時混跡於電影圈的習武青年,人人都可能當主角,只要你功夫「夠靚」,還能學著李小龍的樣子衝鏡頭搖晃手指頭。錄像廳時期,我在大量良莠不齊的港臺功夫片中,確曾見過這種現象。某些演員既不會演戲,形象又粗鄙猥瑣,只憑藉三腳貓四面鬥的功夫從頭打到尾,讓你在90分鐘裡飽受折磨。事實上,這些功夫片都是十足的低劣之作,絲毫也沒有代表性,真正主導潮流的還是那些由武功超群、外形與演技俱佳,個人魅力十足的著名功夫明星,如李小龍、成龍、李連杰、劉家良、劉家輝、洪金寶、元彪、于承惠、甄子丹等,主演的經典作品。
功夫片首先要打,還要打的實在和精彩,這無疑需要演員自身具備較為深厚的武術功底,和不同尋常的身體運用及控制能力。上述優秀的功夫明星,李小龍是銀幕外有打必勝的截拳道宗師;李連杰是蟬聯五屆的國內武術全能冠軍;劉家良是南派洪拳大師;于承惠是雙手劍大師;劉家輝、甄子丹也接受過長期嚴格的武術訓練。成龍、洪金寶、元彪,雖然出身京劇戲班,但俗語有云:「好把式不如賴戲子」,其超常體能與動作表現力,幾乎達到了無以爭鋒的境界。銀幕上,除了個別需要特殊訓練的高難度動作,他們的套路表演和搏擊對打都親自完成,以真誠的汗水、真實的冒險與飽滿的激情,為自己所塑造的無堅不摧的武功高手形象,賦予了強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與徐向東先生
在當時的香港和今天的內地,也有一批身懷絕技的有志青年投身電影拍攝,單論武功,或許並不比李小龍等人差多少,有的甚至更有過之,但取得的成就卻相距甚遠。不考慮環境和機遇等因素,而只對比個人素質的話,我們會發現,差距的成因在於後者缺乏功夫明星之成功所必需的個人魅力。
從外在形象上看,李小龍酷勁兒十足,卻是個清秀俊朗的帥哥;成龍「長相麻麻」(導演羅維雲),一顰一笑卻天真討喜;李連杰天生一副典型的中國戲劇小生形象,武術更將他培養得英姿勃勃;于承惠長髯飄灑,神採雋逸,儼然是從書卷中躍然而出的江湖大俠;劉家輝光頭強項,正氣凜然,好似自神壇上跳落凡間的伏虎羅漢;元彪眉清目秀又鬼馬精靈,自有一份可愛與親切;劉家良雖然質樸,卻大師風範十足;洪金寶肥胖滑稽,但特色迥然,引人注目。明星嘛,就要有與眾不同的相貌和卓爾不群的氣質,才能換來觀眾的愉悅觀感,進而喜愛和追捧。說起來,如今大紅大紫的甄子丹,年輕時就吃虧在長相上,好在他堅持不懈地維持陽光心態和健美體格,二十年後終於時來運轉。
與計春華先生
論內在,功夫明星也並非僅以正義、勇敢,贏得好評或崇拜。這方面不便具體描述,我只簡單談談觀感。仍從李小龍說起,他是學者型的武術家,其氣質神韻可用一個「華」字形容,「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華」;成龍、洪金寶、元彪師出同門,身上帶有「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奇葩之「香」,不然無以解釋其當初脫穎而出、幾十年裡長盛不衰的緣由;李連杰是「英」,英氣、英姿,中華傳統文化所推崇的英雄之狀;于承惠是「沉」,沉毅、沉峻,多年來獨立尋求和不斷磨礪而成的沉厚修養;劉家輝是「雄」,陽剛之氣洋溢外露;劉家良是「豪」,短小精悍丈夫量,繁入簡出君子風。
我個人覺得,與上述同時代的功夫片演員,如梁小龍、陳觀泰、譚道良、劉忠良,以及從武俠片轉來的狄龍、姜大衛等一線明星,都非常優秀,於武功、外貌、內在三方面,各有突出長項,但或一或二,總有短板,他們可能是其他片種愛好者的偶像,卻不是功夫片的代表人物。自九十年代嶄露頭角的內地吳京、吳樾、趙文卓,香港的樊少皇等日漸成熟,倒還可以期待。至於今天某些以「能打」而著稱的年輕演員,武術造詣大都可圈可點,內在氣質卻普遍偏弱,戾氣過重而底蘊不足,強硬悍勇卻難討人愛;外在容貌差強人意者更多。如今,誰還能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裡,耐著性子忍受一個粗陋武夫對自己眼球和心理的摧殘呢?
上述對於以往功夫明星的介紹中,已經明確了成為所謂「具有超強魅力和號召力的功夫偶像」的標準與條件,總結起來就是:
一、武術身手要有出「奇」的震撼力,足以令人感到新穎、振奮、信服、熱血沸騰,以凸顯出功夫片最顯著的特徵。
二、外在形象要合乎大多數人的審美觀和欣賞取向。葛優、黃渤可以單純的喜劇天分和演技贏得觀眾,功夫偶像則不能,即使不夠英俊瀟灑,也不可醜陋猥瑣。因為打鬥中的暴戾與殘忍,需要用「美」來稀釋和掩飾。
三、內在方面的總體要求是端正,即符合中國傳統武術文化所強調的「武德」規範,而絕無霸氣外露、兇相畢現、淫邪之相等。這是成為功夫偶像的必要條件,與其他類型片的要求並不完全相同。在「正」的基礎上,各種富於感召和吸引力的個性特質,是使得觀眾喜愛、崇拜、追捧的偶像魅力所在。
時勢造英雄,功夫偶像只有在合適的環境與條件下,在正確的創作理念指導下,才可能誕生,繼而促進和推動功夫片在新形勢下的重生與振興。
朋友、電影導演/武術指導/兵器顧問張海
幾年前,有位媒體記者為宣傳影片《新少林寺》,經朋友介紹找到我,進行了一次長時間的電話採訪。完畢後,她問該以什麼名頭在報紙上說明我的身份。我不知如何才好。最後還是她提出,稱我作「功夫片研究者」。我覺得字數雖有點多,倒也恰如其分。
我從2000年開始業餘寫作,完成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關於功夫片的,名字好像叫「李連杰與八十年代的影武雙星」,至今仍能在網上見到。其中很多資料被別人引用,一字不改地寫進了他們的大作。這裡順便說一句,經過這些年的進一步學習和了解,我發現那裡面有很多內容是錯誤的,再想用的朋友們還是小心求證一下,以免謬種流傳。
與軍事文學作家、影視編劇何楚舞
之後不久,我開始寫「散打王」比賽題材的小說,一無所成,又於2007年前後回歸到寫功夫片的老路上。這條路上的同道者較多,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四年內出版了三本書——《光影功夫》、《打不死的「鬼腳七》和《萬片歸宗一少林》。同時還有沒能付梓的《光影真功夫》、《元班人馬》以及多篇短文,被我發在自己的新浪和搜狐博客上。由於是自由寫作,我只管直抒胸臆,暢所欲言,至於文章屬於什麼文體,並無嚴格講究,有些可以說是影評,有些就是中學作文時常寫的那種觀後感,還有些是資料堆砌加恣縱想像的文字,我統統稱之為「功夫雜文」。
文章所涉及的內容,主要局限在有關功夫片、武俠片、中外動作片和武術的範圍內,有史料、有花絮、有背景介紹、有感想和評議。寫作中,我翻閱了大量有關書籍,經典影片和低劣之作都看了不少遍,網上網下與同好不斷交流探討,間中還正兒八經地採訪當事人,說是專門研究,還真像那麼回事。
朋友、影視編劇白文光
2013年,在收拾整理電腦中庫存的舊文時,我驚訝地發現,自己這些年來所寫的有關功夫片的文字數量已很龐大,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對功夫片的那些人和事——功夫明星、著名班底、武術指導及其主要作品和動作設計風格;功夫片裡的功夫那些事——功夫片熱衷表現的各派武術拳種及其發展歷史、技術特點和代表人物;功夫片裡講述的那些事——功夫片中多次表現的經典故事題材及其真實情況與傳說等等,已廣為涉獵,漸成系統。其中穿插的歷史信息、人物資料、關聯脈絡、內幕花絮等,當初在搜集和提煉時,只為言之有據,同時寫著過癮,如今看來,實在彌足珍貴。這些都算是我多年來孜孜以求的研究成果吧,儘管寫的時候從沒有這麼想。我為此深感自豪,同時也覺得負有責任。
朋友、散打冠軍/動作演員/歌手龍飛
記得有一次與幾位文學寫作方面的朋友喝酒聊天,在談到功夫片時,他們在相關方面的認知之缺乏、混亂,令我驚訝。但事後又覺得這種情況十分正常。如今,已經沒有地道純粹的功夫片了,即使出現幾部講述舊日武林故事或表現激烈武打場面的影視劇,也都被與飛天遁地的武俠片、飛車槍戰加拳腳的動作片混為一談。而且除了個別精品,其他大多數因為質量不佳,也很少被發燒友之外的人們關注。人家能和你談起「久遠」的功夫片話題,已經算是很不錯了,還指望能有更深切的交流探討?
2008年前後,網絡上因為魏君子、竹聿名等人的推動和引導,港片迷十分活躍。功夫片是港片中最重要的一支,所以那時還有一批同好可以湊在一起「切磋武功」,其中確有高手湧現,貢獻了不少真知灼見和珍聞軼事,令我受益匪淺。如今情況大變,這些人中的「八零後」骨幹即將告別青春,沉重的工作和生活壓力,導致其紛紛星散,而代以更加年輕一代中的少數血氣方剛之輩,通過微博、微信等更為先進的信息平臺,了解相關知識,抒發尚武情懷。
傳統武術家、作家鐵萼奇蘭
如果說對於某種藝術形式的熱愛是在追求精神享受的話,那麼,「八零後」中不乏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發掘、精心營造來達到目的之人。我認識的很多功夫片發燒友都是這樣。而新一代則不盡然,在獲取知識和信息方面,他們掌握了太多簡捷便利的手段,很多人早習慣了坐吃現成,不勞而獲。具體到功夫片的話題而言,我遇上過不少一知半解,淺嘗輒止又急於表達的人。
我所說的責任,首先是針對那些知識、閱歷都很豐富,卻因為看不到真正的功夫片而產生誤解的朋友,希望通過自己的介紹和解釋,使得他們增進對於該片種的了解。其次是針對新的一代,我改變不了他們的什麼,但珍惜他們對於功夫片的熱情,這在今天實在太難得了。我想儘可能地把自己所掌握的一切關於功夫片的資信,通過文字一股腦地述說出來,並可備查詢,一旦他們需要,就能在網上找到。說到動機,其實簡單,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尚武之風弘揚神州,功夫片的命運得遇轉折契機,那時,知識階層的精英人士,會主動幫助其提升層次和水準;普通的愛好者會成為擴展其受眾面的核心主力。而這一切的前提都是,知道功夫片到底是怎麼回事。
第三是針對我自己的。儘管我絞盡腦汁、殫精竭慮,寫下的文字連篇累牘、蔚為壯觀,但由於種種原因,它們不成體系,難以致用。既然無用,再多的努力也毫無意義,要使之真正發揮研究成果所必需的實際功效,才是對自己負責。
於是,我決定對從前所寫的那些,進行補充、修改、刪節、精練,儘可能地規範和提高,然後儘可能地讓更多的人讀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