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kk,人人影視認證評論員,一個誤入理科的文學愛好者,一個愛看電影的美劇迷。
《非強力春藥》,知識分子的電影,用了個粗鄙的翻譯。相信,很多朋友都是衝著這個片名而來的,可能,這也是一種文化戲謔。戲謔,往往是當事人對焦慮的妥協,一種對無處安身的自我意識的自我解構。在歐洲文化精英面前,美國知識分子總顯得有點侷促、焦慮。畢竟美國是歐洲的兒子,只是這個兒子四肢健碩,武德充沛,一成年便氣勢洶洶,追著歐洲老爺們錘了一頓。
可見,下至個人,上至國家,只有能文能舞,才能真正與眾不同。這種文化上的尷尬處境,同樣適用於好萊塢與歐洲電影的關係。好萊塢電影統治世界電影市場,可在大多數美國知識分子眼裡,美國電影只是一種商業性的大眾文化,對其思想和藝術性大加撻伐。
雖然好萊塢有格裡菲斯、卓別林、庫布裡克、馬丁·斯科塞斯、科波拉等等電影大師(這些大師亦受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影響),可將這些大師放至整個好萊塢歷史,再琢磨琢磨現今好萊塢出產的熱門電影,可見思想文化在美國電影中不斷式微。那個百花齊放的90年代,一個影音檔案館營業員靠著自我學習拍出廉價偉大作品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當然啦,此人不算知識分子,而是個有文化的流氓)。
大製作、流水線的電影早就碾碎了小製作的工匠電影,有些甚至都不配上院線,靠流媒體掙扎。
知識分子導演在好萊塢是異類,能受知識分子青睞的好萊塢導演少之又少,伍迪·艾倫就是那種異類。伍迪·艾倫被稱為好萊塢的「知識分子」,蓋因伍迪·艾倫電影中,深入骨髓的人文思考(註:伍迪·艾倫的個人生活作風問題不在本文考慮之列)。其實說白了,就是反思、求索、憂鬱、沉悶、焦慮、不知所措的悶片,但伍迪艾倫不悶,卻很輕佻,輕佻是悶的另一種形式。
可恰恰,
在很多評論家眼裡,伍迪·艾倫是偉大的喜劇家,在他的電影中,歐洲現代電影那種深刻的人文思想無處不在。偉大的喜劇源於深刻的滑稽,深刻的滑稽往往來自沉重的悲劇。
《非強力春藥》的英文原名是《Mighty Aphrodite》,Aphrodite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愛神阿弗洛狄,在聖鬥士中,號稱最美的黃金聖鬥士(雙魚宮),我們給他翻譯翻譯,Aphrodite其實就是愛與美的意思。如此,《強力超美愛神》這個譯名可能更接近原意,與本片喜劇的基調更貼切;且,這也很符合伍迪艾倫一貫的城市中產階級的調調。
可見,
《非強力春藥》是一部喜劇,電影的結尾也表明了這是個皆大歡喜的故事。但是,《非強力春藥》又是一部悲劇,伍迪·艾倫巧妙地利用舞臺劇、歌劇的形式,解構希臘神話《俄狄浦斯王》,
一個流轉千年的悲劇頃刻瓦解,融入現代喜劇之中。伍迪·艾倫解構神話,從而創造神話;創造一個關於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吞噬個體,消解意義的神話。神話的主體不是英雄,而是每一個普通的個體,他們多為城市中產,生活在城市,工作在城市,死在城市,消失於歷史,悄然無息,不留下任何痕跡。就像《謀殺綠腳趾》中的督爺,頹廢萎靡,苦中作樂,最後撒個骨灰還要受風的嘲弄,將生活過得一塌糊塗。
在他們身上,沒有那種「偉大的人民群眾組成歷史洪流,創造歷史的宏大敘事」;相反,他們接受歷史的支配,身體上接受資本主義的一切美好敘事,心理上又排斥資本主義的惡俗邏輯,他們就像黑塞筆下的荒原狼,踽踽獨行,不知所措,身心不一,精神分裂。而事實上,所謂焦慮,就是身體與心靈的脫節;知識過剩是現代焦慮的根源。
所以,焦慮可以說是個城市病,因為只有脫離大地,不事體力生產的人,才有不斷攝取知識的需要(羅振宇的目標人群就是這些人)。焦慮逼迫人不斷學習;學習不斷加深焦慮,因為我們只有思想,沒有身體,「我」開始失衡——筆者常說,在這個時代要想活得好,聰明人要善用網絡,蠢蛋先拔掉網線。從這點上看,伍迪·艾倫的確是個知識分子,繼承了歐洲現代主義的文脈傳統,和村上春樹一樣,可以說是殊途同歸了。於是,正如我們所見,伍迪·艾倫電影中的主角,多以城市中產知識分子為主,受過良好教育,見過些許世面,從事體面的工作(非體力勞動),在伍迪·艾倫的電影裡,主角多以藝術創作為謀生手段,身上少有煙火氣。
《非強力春藥》中,
伍迪艾倫扮演的主角lenny是個體育專欄記者,算得上是個作家了,作家以創作為生,同樣也是知識分子。更要命的是,
lenny的老婆 Amanda也是個知識分子,一個頗具野心的藝術家。兩個知識分子,生活優渥,物質豐厚,更多形而上的東西進入了彼此的生活,而這正是生活裂隙的源頭。當lenny開始尋求兩人生活的意義,意義離他越來越遠。起初,通過領養孩子,lenny短暫找到了生活的重心;孩子充實了lenny生活的意義。孩子漸漸長大,撐破了lenny的生活意義,精神求索隨之重新被喚醒。
如何充實生活的意義?lenny焦慮重重,開始尋找孩子的生母,一個夢想當演員,最後拍黃片的金髮美女 Linda。linda的象徵意義很明顯,一個曾經心懷夢想的美少女,受資本主義的腐化,被物化為一個色情符號,去充實一個個同樣被資本主義擊垮的空虛靈魂。此時,lenny充當起了救世主的角色,他企圖通過自己的幫助,使linda重拾夢想,找到自己的人生歸屬;可他並未意識到,自己同樣也是萬千空虛靈魂中的一份子,當他介入linda生活的那一刻,linda自然也充實了他的意義。
這是一個互相拯救的故事,可是,若故事僅僅停留於此,也就不是伍迪·艾倫了。lenny出軌的那一刻,妻子Amanda完成了反出軌。反出軌後的Amanda又懸崖勒馬,認識到自己與lenny的愛不可分割,兩人重修美好。至於linda,失意落魄的她開車回家,無意中碰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他並不在在意自己的過往,完全接納自己。可萬萬沒想到,就在linda找到真愛的那一刻,意外猶如晴天霹靂,擊中她的生活——在和lenny滾床單的那一晚,lenny百步穿楊,一發命中。
多年以後,linda與lenny商場重逢,各自帶著對方的孩子(對方並不知情),互道安好。看似皆大歡喜的結局,實則隱藏著深深的命運無常,隨機不可控。生活並沒按照lenny的設想進行,而看似美好的結局,卻掩蓋著彼此的傷痛,一種後現代式的創傷。創傷從來沒有被解決,它只是短暫隱退,等待下一次發作的時機。
而這一次,可能會要了你的命。
右上角星標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得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