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林凡
8月8日,永樂拍賣在北京皇城藝術館舉辦了一場名為「模勒之光大隨求陀羅尼經咒」的學術研討會。研討會上,來自永樂拍賣、國家博物館、首都圖書館的周心慧,以及中國科學院大學、考古研究所、中國印刷博物館等多家機構的專家學者,從一件《大隨求陀羅尼經咒》的歷史創作時期、印刷技術、文字圖案、佛教文化等多角度進行了探討。
8月8日,「模勒之光大隨求陀羅尼經咒」學術研討會在北京皇城藝術館舉行。
據介紹,這件《大隨求陀羅尼經咒》也是「LEPRLUDE前奏丨永樂夏季拍賣會」即將登場的拍品。據此前消息,本次夏拍將在8月17日至18日於北京四季酒店5層開拍,目前正在預展之中。永樂方面表示,此件拍品經專家鑑定,初步判斷為8世紀至10世紀的刻本,鐫刻細膩,印刷繁複、填色鮮豔,是現存於世的唐代《大隨求陀羅尼經咒》十多件作品裡最為精美的一件。
唐代密宗出現以後,
俗稱的經咒就是「護身符」
李東溟在會議現場介紹,這件《大隨求陀羅尼經咒》出自陝西,打開以後因為粉化,在當地裝裱。實物為刻本,初步判斷為8世紀至10世紀。文字以悉曇字體寫成,有一定識讀困難。據現場援引資料介紹,《大隨求陀羅尼經咒》在印度、尼泊爾、吉爾吉特、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中國、日本都很流行。梵語源本的形成時間大約在6世紀晚期。693年由寶思惟等人譯為漢語,後又有不空譯本,因不空的推廣而盛極一時。目前在國內發現的《大隨求陀羅尼經咒》繪本、印本、銘文有二十餘件,分布範圍遍及陝西、江蘇、新疆、雲南等地。《大隨求陀羅尼經咒》對研究唐代密教圖像、早期印刷術的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
國家博物館研究員關雙喜也在會上談到,「唐代密宗出現以後,俗稱的經咒就是『護身符』。護身符大部分都是在青銅臂上,盒子裡邊是平的,半圓的,打開以後跟正方形手絹大小一樣。從目前陝西出土看到的這些東西,大部分在臂釧上的小銅盒裡。」
大隨求陀羅尼經咒經桶
約在公元7至9世紀間,印度佛教中的金剛乘逐漸傳入東南亞、東亞地區。合稱「開元三大士」的善無畏、金剛智與不空,在唐玄宗開元年間於長安弘揚密法,被視為唐密的開端。其中,由不空所譯的《普遍光明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經》(簡稱《大隨求陀羅尼經》),也隨著密宗的傳開和深入,而逐漸流行開來。「陀羅尼」一詞源於梵文(dhāraī),是一種經咒,又稱「總持」,多以梵文寫成。在不空所譯的《大隨求陀羅尼經》中,提到「若有書寫帶佩於身,常應誦持深心思惟觀行,能除惡夢不祥之事,一切安樂皆得成就」。因此對於信眾來說,書寫、誦持陀羅尼經咒,便能得到護佑、積累功德。
在寶思惟譯製的《佛說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中,也曾提到,對於這部陀羅尼神咒經的持有者來說,「若能書寫帶在頸者若在臂者,是人能成一切善事最勝清淨。」也能得到神佛的護佑,消除病痛苦厄,從此獲益。
佚名,《大隨求陀羅尼經咒》。
大部分面世唐朝的印刷品,
都來自成都和西安
對於該陀羅尼經咒的構圖形式,首都博物館研究員黃春和提到,在唐代流行的《大隨求陀羅尼經咒》中間是圓的,旁邊的經文是方形,邊上繪有圖像。雖然裝裱打亂了本件陀羅尼經咒的形制,但專家們仍然從能夠看到的圖像上對其進行了分析與討論。針對這件陀羅尼經咒上的圖像,首都圖書館原常務副館長、古籍專家周心慧談到,「……從佛教造型來看,有著非常濃厚唐代佛像的特點。」周心慧認為,該作表現了唐朝以肥為美的審美特徵,而且佛像造型不像後來那麼莊嚴,比較娟秀,「唐朝造像有一句話叫『似菩薩』,面目比較圓、眉毛比較長,鼻梁比較窄……臺基座6腳、8腳都是唐代造像。」
首都博物館研究館員、北京市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黃春和從此件陀羅尼經咒的佛像特徵、用色及圖像的大小等,判斷其可能為晚唐五代時期的作品,「晚唐的勾線造型非常規範,勾線嚴謹細膩,造型很規範、很端莊。這些造型變得世俗、線條粗一些,寫實性強一些。所以應該接近晚唐五代的風格。加上彩也是接近晚唐五代,可能更多一些彩,在唐代沒有見過,那些陀羅尼基本是黑白,沒有加彩的……」
大英博物館藏敦煌莫高窟出土的陀羅尼經咒(Ch.00151)。
中國印刷博物館研究員李英則更為關注這件印本作品的印刷史價值。圖像之中出現的「印-李-大」三個漢字引起了她的濃厚興趣。李英認為,經咒的受持者因為供養的需要,所以要親自填上自己的姓名。因為不是專業的抄經寫手,所以寫字水平並不高。
李英提到,耶魯大學藝術館也收藏了一件約為9世紀至10世紀晚期的類似藏品,保存於一枚圓型銅盒中。該藏品最初於河南發掘,後經柏林轉到紐約,最終被該藝術館收藏。在這幅作品的中央繪有菩薩及供養人,並寫有「受持者魏大娘一心供養」的字樣,而目前也已發現與此署名類似的經咒還有四件。李英還提到,在唐朝時期成都和西安是最重要的兩個印刷基地,大部分面世的唐朝印刷品都來自這兩個地方,因為成都保存起來較為困難,故而西安出土(唐朝印刷品)相對多一些。
那麼,此件《大隨求陀羅尼經咒》到底出自何年代呢?與會專家建議可以從研究的角度,對用紙進行檢測,以了解更多當時的造紙材料、顏料、印刷等歷史情況。
圖源:耶魯大學藝術館
《大隨求陀羅尼經咒》,
對研究早期印刷術具有重要意義
《大隨求陀羅尼經咒》作品為何會引發如此熱議?事實上,陀羅尼經咒作為一種流行的佛教文獻,因其在宗教信仰中具有的特殊意義,而受到信眾的追捧。除以梵文書寫和收藏於銅盒中以外,也被收藏於佛塔中。例如,在日本奈良發現藏於百萬塔中的漢文印製陀羅尼經,約為公元764至770間製作並供奉。韓國慶州佛國寺釋迦塔中也發現了藏有的《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漢文印本,曾因是否可以據此證明印刷術起源於朝鮮半島,而引起學者們的激烈討論。
日本奈良百萬塔及所藏陀羅尼經文。圖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就曾在相關研究中提到,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傳入中國的密教經咒,在進入唐代以後有大批新的相關「經軌」被譯成漢文。在唐朝出現的印製梵文陀羅尼經咒,應以漢譯本的流行為前提。因信奉者認為梵文經咒更具有法力,而受到追捧。而由於普通民眾一般無法書寫梵文,所以就借用源於印度的捺印佛像技術來印製陀羅尼經咒,以滿足信眾的需要。而印製梵文陀羅尼經還不是真正的雕版印刷術,後者的發明和應用還要更晚一些。由於經咒文字所需版面過大,因此由捺印改為印版朝上放置,鋪紙印刷。辛德勇認為,唐開元年間之後佛教密宗的全面興盛,是決定印刷術產生時間的關鍵因素。
參考資料: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Mzg2MTQwNw==&mid=2247491437&idx=1&sn=ffa4b880fa2f16abb0ec2236ddbd13ee&chksm=e8fe671ddf89ee0b4d5fb4f459f03e32bf6605d0c87e8b7ac653d2b96e7ff1faa62c586501b8#rd
https://artgallery.yale.edu/collections/objects/8550
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44955
作者丨林凡
編輯丨董牧孜
校對丨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