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禍相依,處之泰然。」
原文: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入之迷,其曰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劌,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大意: 一國的政治寬容,其人民便純樸敦厚。一國的政治明察秋毫,其人民便尖刻澆薄。 禍患啊,帶來福份;福份啊,隱含著禍患。
誰能知曉其中的奧秘呢? 本來正常的,又變得荒誕。以為良善的,又成為邪惡。這種現象令人迷惑不解,已經很深很久了。
所以,聖人行為方正,卻不以此審判別人;心思銳利,卻不因此傷害別人;品性絹直而不放肆;明亮如光卻不炫耀。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即:災禍中總有幸福隱藏,禍是福的先行憑據;福裡不免潛伏著災禍、危機,福是禍的潛在前提。
老子認為,福禍相依,變化莫測。這就告誡我們,身當鴻運時,應當謹慎,因為福中也許包含著禍的種子。倒運時應當保持一顆平常心,笑對人生。
人類嚮往「福祿壽」,幸福、官位、長壽,獲得這些東西,就是美滿的人生。「福祿壽」成為春節廣貼的聯語,進入千家萬戶,可見是大眾的普遍心理。同時,也許正是由於這三樣東西是十分難得的寶貝,人們才如此渴求吧!
福,人們求之不得;禍,人們又避之不及。福禍經常和人們捉迷藏開玩笑,令人踏破鐵鞋無覓處,有時候當你已經累得筋疲力竭,驀然回首,得「福」全不費功夫。你跑得慢時,怕趕不上福;你跑得太快時,又可能撞禍。福兮禍兮?命運像皇帝的臉說變就變,神秘莫測。
人人都面對這個問題,但並非人人都了解福與禍的關係。老子深入思考過這個人生難題,得出了精闢的結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與禍相反相成,福也會變為禍,禍也能變為福。
就是說,一個人福禍是相連的,不會一生全倒黴,也一定不會一輩子走好運。處於逆境惡運的人,時過境遷,時來運轉。處於順境,也會禍從天降,而且禍不單行。因此,不走運的人不應心灰意冷、萬念俱灰,禍中正潛伏著福。走運的人卻應當小心謹慎,福中也許就含著禍的種子。走運時切莫得意忘形,倒黴時也當笑對人生。
所有的人都有「趨吉避兇」的本性,為此,許多人一輩子汲汲營營,勞碌一生只為得福去禍。殊不知,其實福禍相依,我們只需要順心而行便可,因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們一起來分享這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皇帝,特別喜歡打獵,而他每次出行都會帶上自己的丞相一起。
有一次,他們打獵的時候遇到一頭小花豹,皇帝一箭射倒了小花豹之後,開心地用左手摸了摸小花豹的頭。
誰曾想,花豹被射傷之後,並沒有立馬斷氣,而在臨留之際,一口將皇帝左手的食指咬斷了。
皇帝終日打獵,第一次拖著受傷的手回來,雖然得到了及時的治療,但是食指仍然沒有保下來。生理的殘缺和疼痛,導致了皇帝心理上的憋屈,於是他便和身邊的丞相訴苦和抱怨。
誰知丞相不但沒有寬慰皇帝,而是微笑道:「陛下無需過於傷感,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皇帝正在為受傷的手憋屈著呢!一聽自己的丞相不僅不給予安慰,竟然還覺得這是最好的安排!
看著丞相那副淡然的模樣,皇帝心頭火更是蹭蹭冒起:丞相簡直就是在說風涼話!想著既然丞相如此積極樂觀,那就也讓他吃吃苦頭!看他還能不能繼續保持這種淡然。
於是大手一揮,便將丞相下了大牢!
得知了這一噩耗後,丞相的親朋好友都來勸勉丞相,「趕緊向皇帝賠罪吧,不然等皇帝氣消了,誰還記得丞相呢?以後皇帝都不會帶您出遊了。很快就會有人取代您的位置了啊!」
丞相謝過他人的好意,卻依舊不慌不忙地安坐在牢房裡,根本就不打算向皇帝去告罪。面對親朋好友們屢次勸解,他只是搖搖頭,笑道:「無礙無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過了一段時間,皇帝受傷的左手終於痊癒了。傷口好了之後,打獵的癮又上來了,這次沒有帶丞相,而是一個人帶著隨從又進了山林打獵去了。
但是,為了追逐一隻梅花鹿,皇帝丟下了自己的隨從鑽入了山林深處。最後,梅花鹿沒有被抓住,皇帝自己卻落入了野人的陷阱,被帶回了野人部落。
深林裡的野人還保持著古老的生祭儀式,而皇帝就變成了他們的祭品。就在皇帝認為自己已經沒有生還的機會時,野人卻發現了他左手那缺失的食指,因為祭天需要完好無缺的祭品,不然就是對上天的不敬,所以皇帝殘缺的左手被野人們嫌棄了。
於是,皇帝被野人又扔回了山林。這一次,皇帝等到了前來搜救的隨從,得以逃離生天。
回到朝廷之後,皇帝做的第一事情就是將大牢裡的丞相釋放出來。「原來丞相所言非虛,果然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若不是這隻受傷的手,這次寡人一定回不來了!多謝丞相預言!」
不料丞相也並不顯激動,反而對著皇帝鞠躬道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過反而應該是臣感謝皇帝,因為如果皇上不把臣關到監獄,這次被野人生祭的,就是臣了!」
是啊,畢竟如果皇帝不將丞相關進監獄,而丞相每次都會跟皇帝一起出行,那麼當他和皇帝一起被捕,野人棄了手有殘缺的皇帝,被祭天的人,可不就是丞相自己了?
正合了那句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們只需要順心而行。
《道德經》裡面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禍向來是相依的,但是誰知道它的變化在什麼時候呢?
就像上面說到的皇帝和丞相一樣:你認為不好的事情,都只是沒有到時間而已,當正確的時間來臨。不好的事情就會變成讓你意外的驚喜。
因為每件事情都有兩面性,順、逆都是緣,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必因為暫處於順境就沾沾自喜,不然就會樂極生悲;
也不要因為暫時遇到不好的事情,就覺得自己陷入了人生低谷,從此一蹶不振。車到山前必有路,現在的伏蜇將會奠定以後的成就。
其實,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而我們身邊的人、事、物都是來錘鍊我們心境的,所以我們更要做到「以人修身、以事煉心、以物養性」。
切記「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平和自己的心境,才能在這變化無常的世界裡,得以看清自己身邊的境緣。
相信福禍相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們只需要順心而為、淡然處之,自然能趨吉避兇,常保不敗!
福禍相依、人生無常,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八苦充滿其中。人活著,沒有誰是輕鬆的,沒有誰總是順風順水的。
任何輕鬆的笑容背後,都是咬緊牙關的靈魂。就像那句話說得: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不如人心意的,如果我們和生活較勁,自然是自我折磨、自找苦吃。
每個人的一生都有他的高光時刻,也有他的低谷。師父曾告訴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要受苦的,只是苦的程度、苦的方式不同,如果沒有苦,都是福報,那就不會由業力牽引來此娑婆世界了。順境的時候要看淡,逆境的時候心要放寬,生活總要過下去,不要較勁。
當你明白了無常,你就不會事事張揚;當你看破了虛妄,就不會計較眼下的得失,生活總會好起來,你不會一直差。
保持平常心,才能活得自在,不為外境所牽絆。人生沒有圓滿,想開了,就是圓滿。把心量放大,莫自負、莫悲觀,積極樂觀,生活總會苦盡甘來。生活遇到不順,默念這3句話,對自己有好處!
一、吃苦是在了苦,是在消業、增長福報。
吃苦了苦,苦盡甘來,禍盡福至。享福消福,油盡燈枯,福盡人亡。
每一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前世修來的,前世修得越多,這世福報就越大,反之亦然。
這就好比銀行存款,你往銀行送得越多,那麼你在銀行帳戶上的存款數額就越大。
為什麼世上有些人家財萬貫,富比王侯,這不是偶然的,是他前世舍已布施的結果。前世所修的福德對這世來說,是有一定的,這世所受用的一切,都是在消受前世所修的福報,哪怕一滴水、一粒米、一根煙、一張紙、一塊布。因此享用得越多,福報也就折消得越多。這好比銀行存款,越取越少,直至為零;好比油燈燃油,越燃越竭,終至熄滅。
弘一大師說:「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所謂「樂極生悲」。
人的壽命長短也是根據福報來決定的,福盡則壽終。因此,古聖先賢在修福的同時,無不不注重惜福。
如南北朝時,梁代有一位高僧旻法師,對修繕寺宇、造設經像、放生布施等功德福事,都盡力而為,從不廢倦。但他從沒有設過大齋會,何以故?考慮米菜鹽醋不易籌措,而且柴火湯炭,踐踏燒洗,傷害無數微蟲,於心實在不忍 ,所以他不設大齋會。印光大師一生,於惜福事最為注意,其衣食住等,極為簡單粗劣,每每力斥精美。
而我們現在呢?實在是享福享得大過頭了。你們看一看,有幾個人穿有補丁的衣服、鞋子,大抵是一年一換新,一年數換新,一日換幾新。更有甚者,一餐吃去幾千元,一晚拋去千萬金。所以現在人的災難多、壽命短。為此,奉勸各位以此為鑑,向古德先賢學習,珍惜自己的福報吧!
世人都拒絕苦難,卻不知苦才是人生覺悟的契機,吃苦雖然受罪,但其實也是在幫你消業,苦盡了,福自然就來了。如果人總是處在順境當中,總是順風順水,那他的福報就在不停地消耗,那不是好事。
「身不苦,則福祿不厚;心不苦,則智慧不生」,生活想要你成長的時候,總會安排一些難過的坎來磨練你,來幫助你覺悟和成長。人往往就是這樣,他不能從順境中去汲取能量,而能在苦難中涅槃重生。
二、學會隨緣,看破、放下、自在。
隨緣,是最為睿智的堅持。而執著卻是最為愚蠢的堅持。隨緣,如空氣、如知己,看似虛妄、卻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不肯絲毫背離我們而去。
隨緣是一種看破世事後的超然與大度,是一種包容一切外物與自我的安然之心。隨緣,更是一個人產生平等之心的根源。
隨緣,是踏實做事、安分生活的前提。也是尊重自然規律、敬畏自然法則的聰明選擇。
因為隨緣,不計較、不怨恨、不妄想,由此心地平和,無病無痛,無災無禍、康健長壽;
因為隨緣,不分別、不執著、不貪心,由此平實生活,待人如己,心靜如水,智慧不斷。
所謂的看破,不過是對於一件事情的頓悟罷了!頓悟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識。可是知識和智慧之間又有著必然的聯繫。當知識的量變累積到一定程度產生質變就叫做智慧。所以,看破沒有別的辦法。除了學習還是學習。
看破,是不分地域場合的。正如創作者的靈感,無論是身處富麗堂皇的宮殿還是窮鄉僻壤的鄉間小道都可能頓悟。所以,看破是無需你避世桃花源依然可以完成的一件事。真正的修煉是在鬧市之中、紅塵之中。所謂「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林」正是此意。
看破,需要一顆真誠的心。心誠則靈。心不誠實,是不可能頓悟的。心誠了就能接近於真實,看看那些做臥底的就能明了,要做臥底,必須要表現出誠心,人家才肯重用你,這樣你也就更能接近於真實。
放下,是一種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生存的智慧。
放下,不是浪費現有的資源,而是物盡其用的睿智。
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不要浪費,給予需要的人們。這才是最為歡喜的布施方式。
生活中,喝完的水瓶不要亂扔,放在可回收的垃圾桶裡就是真正的「放下」。放下,就是從小事做起。小事都放不下、放不好,如何能放下大事?
放下,是另一個角度的放空。放下自己的身價,貴人才能親近你;放下自己擁有的東西,更好的東西才會湧向你。
放下,就是放下那些沒用的妄想、執著。把真、善、美裝在我們的生命裡。
生活中,不僅要學會放下外物,還要學會放下自己。放下自己就是沒有我的存在,我是空的。既然沒有「我」,那麼,無論是面對別人的謾罵、嘲諷還是對自己的誇耀之詞,都像是對方在自言自語了,於我無關,方可高高掛起「空」的旗幟。
放下,就是放下外物、放下自我。放下的最高境界就是「無我」,就是「空」。
自在是經歷了亂流急湍而趨向於大江大河的平實自然。自在是結果不是原因,更不是過程。要想活得自在,就要學會看破、學會放下、學會隨緣。
人活到了自在的境地裡,便是穩穩的幸福、穩穩地快樂。自在沒有環境的束縛,粗茶淡飯依然可以口齒生香、身居茅棚依然可以睡得安穩。
自在是看破後的明鏡臺,是放下後的一聲嘆息,是隨緣之中的真樂。
得到如何,失去又怎麼樣,都無所謂。不要被眼下的得得失失所困擾,沒有必要。「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生活煩心事再多,也要記得給自己一個微笑,樂觀開朗,心順了,人生才會順遂。
三、不順多為業障,要懺悔、行善積福。
當你的福德沒有累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生活,身體自然處處不順,病也好不了,所以要懺悔過錯,行善積德,消除業障。
所謂業由心造,病由業生。要想病除,先消業障。
平時邪淫,殺生,偷盜懶惰,謊話連篇騙人,欺負人,背後說人壞話,罵人,說不正經話題引起別人亂說亂想亂傳,小氣自私等等造的惡業就像形成一個壞的磁場,人在這個壞磁場怎麼能順心呢?
要如何改變這個磁場,先從內心認識到錯誤,生起慚愧心,然後發願力行善事,恆久力行。這樣善的磁場慢慢替代壞的磁場,肯定越來越順心,當然中間會有小小波動,要有智慧有魄力,持戒,破掉業障那就會前進一大步。
要成功福德、智慧是基礎。
什麼福德配什麼地位,德行不夠再怎麼拼命也不會順心。如果德不配位,那就必有災殃。
所以應該要知道如何培養福德資糧。多行善布施、積德修福,尤其是身處困境中的眾生,不要生怨懟,要沉澱內心、積蓄能量,行諸善業,自可消災化難、心開意解。
感恩閱讀與分享,祝大家諸事順遂、福慧增長。朋友們,福禍相依,處之泰然:生活遇到不順,默念這3句話,對自己有好處!大家覺得有道理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我會置頂鼓勵哦。
行善可以積德,持戒同樣也能積德。如果你能在生活當中,經常持戒修身,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福德自然會增長。
佛家認為,布施是最積福報的行為之一,如果我們能夠舍財去利益眾生,用自己的金錢去幫助更多人,不僅能增大自己的福報,還能因此收穫人生未來的善果。
經常讚賞、轉發和隨喜一些正能量的文章,讓更多人看到,也能為自己積累福報,如果有人因為你的轉發內容而受益,功德就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