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說說咱家娃,ID:mykidsstory】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收到了一則讀者媽媽的留言,說感覺自己好像不愛孩子了,因為她總是會對孩子特別不耐煩,一說話就是指責和訓斥。哪怕孩子已經上幼兒園了,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她也沒辦法像孩子很小的時候那樣滿懷溫柔,循循善誘了。她知道這樣的態度對孩子是不對的,很怕孩子像自己小的時候那樣和父母沒感情,不快樂,卻又身不由己,難以克制。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這位媽媽一定是愛孩子的,這一點永遠都不要有懷疑。真正不愛孩子的人,一定不會有這種「對孩子不夠好」的困擾,只會覺得一切惡劣行為都是理所應當。其實事實恰恰相反,你一定是太愛孩子了,才會對「不耐煩」這件事如此的在意。
其實,「不耐煩」這種情緒,每個父母都會對孩子有一些,嗯,準確的說,其實是有很多,哪怕是很愛很愛孩子的父母也不例外,我從不諱言我自己每天都會對孩子有不耐煩的瞬間,至於不耐煩多少次,視當天的狀態而定,少則兩三次,多則七八次或者十來次,這一點都不誇張。
因為家庭並不是一個可以期待完美的地方,一地雞毛才是日常,小孩還是新手人類,確實會很難搞,很過分,很搗亂,很不講理,當父母的身處成年人的殘酷世界,也確實是總著急,總忙亂,總憂心,總有情緒……總而言之,要求當父母的對孩子能一直和顏悅色,也是不切實際的。
但是凡事都有一個度,父母和孩子之間是有一個情感帳戶的,你們每度過一段快樂時光,就是往帳戶裡存錢,每當你們之間發生衝突不開心,就是從帳戶裡取錢,如果你對孩子不耐煩的時候太多,多到會透支你們的情感帳戶的時候,親子關係也會變得冷漠對抗,接下來對孩子的影響和教育就無從談起了。
所以,我們要首先搞清楚,你的那些「不耐煩」,到底是不是在正常的範圍內。
因為的確很多父母因為童年創傷的原因,會對自己要求過高,一旦發現自己對孩子有負面的行為,就會喚起童年回憶,感覺內心的自我再次受傷,從而產生強烈的愧疚感。有的時候這種感覺會過於誇張,導致你失去對現狀理智的判斷。
想弄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很沒耐心的媽媽,最方便的辦法是去問身邊的人,最好能多問幾個,如果你的親人朋友們都覺得你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很好很有愛,那情況一定就如他們看見的一樣,所謂「對孩子不耐煩」,只是因為你太過焦慮,放大了愧疚的感受而已。
如果你沒辦法搜集到太多身邊的人的意見,也可以想辦法自查,可以準備一支錄音筆放在身上,錄下你和孩子度過的普通的一天,然後回頭邊聽邊記錄統計,看看你不耐煩的時間有多少,正常的時間有多少,開心的時間有多少。如果不耐煩的時間在40%以下,你也不必過於擔心。當個60分的媽媽足夠了。
當然,現實情況也可能是,你發現自己確實對孩子不耐煩的時間太多,想要改善這一情況,要怎麼辦呢?
首先,自我覺察
沒耐心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你不愛孩子,而很可能因為,你的童年很少有「被耐心對待」的經歷,所以你沒有從父母那裡學習到良性互動的方式。一旦遭遇孩子不合心意,直覺反應上來就是重複自己父母的語言和行為。哪怕你理智上知道這是不對的,也很難攔住自己說些傷人的話,因為你並不知道如何用不傷人的語言去應對孩子當時的行為。
談到這個,我就突然想起一個非常類似的情況:前兩天我家孩子拿回考卷,老師要求在父母給孩子寫評價,評定表裡的句式必須是「I proud of……」,寫我因為哪些哪些的細節為孩子而驕傲。我這樣一個如此擅長寫字的人,面對這張評定表卻腦子一片空白,雖然孩子的考試結果非常優秀,但是我卻一句驕傲都寫不出來,反而是一堆形容孩子缺點不足的句子在我腦子裡不停打轉。我並不是不想誇孩子,但是一讓我具體誇起來,我就不會組織語言了,甚至會有很尷尬彆扭,生理不適的感覺。
原生家庭,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對一個人產生難以磨滅的影響的。
認識到這一點,不是要把責任推卸到原生家庭身上,而是要覺察到自己的問題所在,發現自己所欠缺的東西,才能有意識的去改變自己一直習慣的互動方式,讓自己能跳出原生家庭帶來的桎梏。
我們並非缺乏愛孩子的心,缺乏的只是表達愛的具體語言和行為的習慣,既然我們小時候沒機會去學,長大就得補課。
其次,刻意練習
我在北美就經常看到,隨隨便便的路人父母,普通學校的老師,對孩子都非常有耐心,誇人的話掛在嘴上,和順口溜一樣一套一套的。其實並非他們多有教育水平,只因為他們有這個習慣,這些話他們平時都掛在嘴邊,隨口就拿出來根本不費勁兒。
而我們這種重新學做父母的人,就需要去刻意練習這些應對孩子的話術,練得多了,形成了習慣才能運用自如。
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改個口頭禪還挺費勁兒呢,我可是花了足足一年的時間,才終於不在老外問我「how are you」的時候,脫口而出的回答「fine, thank you, and you?」
所以,我們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練習良性互動,是一個很長時間的過程。
第一步,你要想好,自己什麼時候容易不耐煩,再遇到這種情況要說什麼,譬如說:
當孩子摔倒的時候,不說「你怎麼搞的!」,而要說「你還好嗎?」
當孩子失敗哼唧的時候,不說「你給我閉嘴」,而是說「需要媽媽的抱抱嗎?」
當孩子磨蹭的時候,不說「快點快點」,而說「媽媽在等你哦~~」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不說「你笨死了!」,而說「你覺得應該怎麼做呢?」
當然,這種話術你會很陌生,不可能一下子改過來,而是需要過程.
所以,第二步,你要先練習停止,不做任何反應
就好像我有一陣,老外問我how are you,我都會瞬間失語,然後用笑容代替回答。這看上去很傻,卻是個必經的過程。不說話,總比說出難聽的話要好得多。直到你習慣了停下來不太費勁兒的時候,就可以再進一步了。
第三步,嘴上不說,在心裡回答
在你強行停止對話的時候,時機很可能就過去了,想說正確的話也來不及了,但是不要放棄,就算當時沒說出來,過後也說不出來,心裏面默念一遍補上,默念得多了,你才會對這句話熟悉,離真正說出來的那一天就很接近了。
最後說出來的時候,其實是一切心理準備好的水到渠成。
其實第一次說出來的時候並不開心,而是覺得非常彆扭,渾身難受。這是正常的,不要逼自己逼得太緊,只要能說出來,無論效果如何,都給自己點個讚,獎勵自己吃個好吃的什麼的,加強積極的心理暗示。只要你能逼自己說出來個三五次,你對孩子的互動習慣就會開始慢慢改變了。
接下來,創造環境
雖然認真用力是能改變,但是那並不意味著你每次都能發揮好,離「遊刃有餘」的境界還有很長的距離。
一旦你心情不好,或者時間緊迫的時候,你的注意力會轉移到心情或者時間上,很難有餘力再去改變自己的話術。
所以也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讓自己一下子就變成耐心溫柔好媽媽。只需要每天在心情美麗,不趕時間的情況下,努力的好好發揮一兩次,已經是非常不錯了。堅持這樣的用力練習很長一段時間,你才能徹底形成條件反射,完全改變原來的話術習慣。
所以,每天能有一段心情美麗並且不趕時間的親子時光是非常重要的,努力營造這樣輕鬆的環境,讓自己的改變不至於壓力太大。
平時一定要做好時間規劃,尤其是和孩子相處時間比較短的情況下,找那麼一個小時,作為只屬於你們親子的一個放鬆的特別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刻意去練習有耐心的互動就好。其他時間裡忍不住吼兩嗓子,訓孩子一頓,就不要太苛責自己了。每天努力去當一個小時的好媽媽,努力讓孩子感覺到一個小時的耐心溫柔,也是情感帳戶的一筆很大的收入,也會讓親子關係得到很大的改善。
如果你嫌一個小時太長,那從20分鐘開始做起,也是可以的。只要你努力的去耐心一點,孩子就可以感受得到。當你的那些「耐心的語言和行為」被使用得越來越多,你也終究會開始習慣這樣的互動模式,慢慢的變得更加有耐心了。
耐心並非只是愛的體現,而更像是一種技術,勤加鍛鍊就可以掌握要領。
我們當父母的也都是凡人,既不可能一直完美,也不會是多麼糟糕的人,我們的耐心確實沒有那麼多,但是孩子需要的那些,我們一定不會缺。
願我們都可以努力加油,在為人父母的道路上持續精進,每天都變成更加耐心一點點的父母。
其實不需要去當最有耐心的父母,只要你能夠比自己的父母有很多耐心,那就是讓你的孩子能夠擁有更好原生家庭的父母呀!只要努力就不虧!
努力你所能努力的,做到你可以做到的,無愧你的心,就一定無愧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