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哼唧時,耐心哪裡來?
有位媽媽特別怕孩子哼唧,每當6歲的兒子哼唧時,她都會感到特別的煩躁,透過之前的討論,媽媽認識到,孩子哼唧的時候,她感覺孩子有要求不肯說,讓自己去猜,如果不答應,就用生氣、糾纏來引起她的內疚感,讓她懷疑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而這種感覺,對她來說,是如此的熟悉,在她的童年,她的媽媽——也就是孩子的外婆,也是有要求不直接說,讓她自己去領會,領會錯了就生氣,平時也經常否定、指責她,讓她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女兒。孩子的哼唧,無意間觸碰了媽媽從前的傷痛記憶,因此,孩子一旦哼唧,她就特別沒耐心,容易對孩子發火。
其實,許多人無法忍受孩子的哼唧,並不是哼唧本身有多可怕,而是這哼唧觸碰了一些不愉快的記憶,讓人焦慮、難受。
還好,這位媽媽認識到了其中的關聯,明白孩子不過是用這種方式在表達自己的要求,因此,媽媽嘗試就事論事,傾聽孩子當下的需求。
比如這個周末去餐廳吃飯,孩子哼唧著對媽媽說:「怎麼還不上菜啊,我要吃飯,要吃要吃。」媽媽說,聽了這話,那一瞬間她感覺很難受,如果是以前,她會很不耐煩地回應孩子。這次她調了調語氣,對孩子說:「寶貝,餓了吧?你看今天餐廳人特別多,要給先來的人上完菜,然後才能輪到我們。」讓媽媽沒想到的是,孩子的語調也跟著調整了,很快就好了起來。這個周末有好幾次類似的經歷。
我有點吃驚,以前的哼唧,基本都是以媽媽的不耐煩、發火和孩子的委屈、哭鬧收場,沒想到這次簡單的幾句對話就好了起來。
媽媽說,她有一個很清晰的體會,就是當孩子哼唧自己感覺很難受的時候,她會「頓」一下,也就是在內心給自己一個小小的停頓,調整自己的語氣和心態,然後再說話,感覺就完全不同了。
我立刻說,「對對對,我也是這樣的感覺。」
在我十幾歲的時候,就發現了這個方法的妙用。有時候,當孩子的行為讓我惱火時,我就是這樣「頓」一下,然後把自己調整到一個積極的頻道,再處理問題,在別人的眼裡,就顯得特別有耐心。
我發現,這感覺很像拔河,如果我們跟著感覺走,特別容易被孩子拉入那種賭氣、對抗的氛圍,相反,在「頓」一下之後,自己進入了積極狀態,就可以不著痕跡地把孩子拉入積極狀態。
有耐心其實也容易,那一個瞬間的調整,決定了整件事情的走向。一旦跳出那種消極的情緒,結果往往是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