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劇特別適合養肥,再一口氣刷完。
今天要推薦的這部美劇,T叔本打算養肥了再看。自從它開播以來,不斷提醒自己:要忍住、要繃住、要挺住,都快要憋出一身病了。
到頭來,我還是沒能戰勝內心的蠢動,選擇繳械投降,一口氣刷完了目前已播出的前五集。
好劇有勾魂的神奇功效,令劇迷心痒痒,讓你沒有絲毫的抵抗力。
閒言碎語不多港,這部美劇正是上月底強勢回歸的——
矽谷 第四季
Silicon Valley Season 4
《矽谷》前三季在國內備受劇迷們的瘋狂追捧,豆瓣清一色的9分+。
新一季口碑依然強勢,才播出5集,豆瓣評分目前9.6。
爛番茄100%新鮮度,爆米花指數90%。
Metacritic85。
美劇《矽谷》不是嚴肅的正劇,而是像《IT狂人》《生活大爆炸》那類令人捧腹的情景喜劇。同時,它或許是我們了解「矽谷」的最佳方式。
矽谷是科技與財富的夢幻之地,科技狂人們用奇思妙想一次次革新人類的生活方式,創造了平板、智慧型手機和APP應用,用科技點亮世界。
但人們對矽谷技術宅普遍存有一種刻板印象:穿著邋遢、行為呆板的書呆子。
一句話概括《矽谷》劇情:四位性格內向但聰明絕頂的程序猿來到矽谷淘金,他們居住在一個「富人」提供的孵化器別墅中,每當有人想到了一個絕妙idea時,他們就會為之振奮狂喜,幻想著一夜暴富,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
是不是覺得這劇情簡介特勵志,像是打了雞血?
事實上,劇中的這群攻城獅、碼農的創業之路走得特別不順,這群人廝混在一塊的時光也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和諧」。
矽谷既是創業天堂,也是夢想易碎的黑暗大陸。
在這裡,最有資質成功的人卻往往無法如願「功成名就」。
男主人公理察,便是這群人中的一員。
故事圍繞著他發明的一款名為「魔笛手」(Pied Piper)的音樂識別app展開。一開始,這款軟體招來了眾人嗤笑,大家都不看好這款程序的前景。
後來,兩位獨具慧眼的科技大亨看中了其中算法的無限潛力,並為此展開爭奪。
最終,理察放棄了千萬巨款,選擇和夥伴們開始從頭創業。
從第一季起,理察便和吉弗約爾、迪內希、大頭這幾個技術宅一同借住在埃利希所謂的孵化器別墅裡。
埃利希早期靠網站發過一筆橫財,享受過一段短暫的百萬富翁時光,揮霍盡家底以後,別墅成為他僅剩的財產。
他給人的第一印象,永遠是「此人非常不靠譜,請勿靠近」,都說人不可貌相,但這句話擱埃利希身上似乎無法成立。
埃利希一直渴望東山再起、重振雄風。所以說,他收留理察這幫創業者的目的並不單純,更深層的原因,是在他們身上「有利可圖」。
如果大家創業成功,他要拿10%的股份。
千萬別會錯意,耐心看這部劇你就會發現,埃利希其實沒那麼可恨,你會慢慢愛上這個角色,打心眼裡覺得他可愛。
《矽谷》中最大的反派不是「人」,而是「生活」。
吉弗約爾和迪內希這對毒舌CP,承包了劇中的大部分笑點,一個言辭犀利,一個反應遲鈍。在外人看來,他們是終日撕逼撕到昏天暗地的最佳損友,讓喜聞樂見的觀眾笑到岔氣。
迪內希是巴基斯坦人,吉弗約爾就常對他開一些種族玩笑;吉弗約爾自稱撒旦信徒,揪到把柄的迪內希自然絕不會放過他。撕到末了,還是吉弗約爾更勝一籌。
一碼歸一碼,到編寫程序時,他們又成了互相較勁的工作夥伴。
好劇離不開配角的幫襯。講真,這對活寶的出現,令《矽谷》更有人情味。
雖說這是一部講碼農創業的劇,但劇情並不是一直圍繞著他們如何寫代碼、如何解決技術難題,畢竟拍這些事兒壓根就激不起觀眾的興趣,而本劇的真正關注點在如何實現所謂的「矽谷奇蹟」上。
每一季,都有奇蹟發生。每一次陣痛,都換來一次成長。
主創很聰明,玩了很多黑技術宅的梗,為劇增添了十足的趣味性。比如,程序猿不懂女人梗啊、社恐梗啊、呆萌宅男交流障礙梗啊,諸如此類。
情景喜劇的形式留給編導發揮的餘地很足。唯一想抱怨的是,每集30分鐘完全不夠看啊。
在新開播的第四季中,幾乎每集都金句頻出。
比如這句:獸皮加身之日,便是喪盡人性之時。
還有比較三俗,汙到無下限的。
優秀劇集的靈魂在於「來自現實而高於現實」,濾掉奇技淫巧,留下的「真」才最令人著迷。
《廣告狂人》描繪的是紐約六十年代癲狂的廣告業,《性愛大師》展現性學發展初期的社會境況,《黑幫家族》描寫義大利黑手黨的輝煌與衰落,《火線》批判著巴爾的摩這個凋敝的港口城市的政治弊病與法制怪象,《矽谷》則對科技行業內幕進行了一次細密捕捉。
這些好劇皆依附於時代,每個角色註定逃不開時代的枷鎖,他們在時代設計的迷宮困境中掙扎,試圖逃脫,思考著何為人生。
《矽谷》是近幾年來T叔最愛的喜劇類劇集。
它的好遠不止於神轉折的劇情、屎尿屁的臺詞,妙的是它把「想要創業的,正在創業的,回味創業的,創業失敗的,創業成功的。」種種現實中可能或即將發生的狀況,都在劇裡演繹了一遍。
推薦創業者、程序猿都來追這部劇,它也許能讓你笑到不能自理,也可能讓你哭到撕心裂肺。
想看的,天天美劇有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