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多年前震驚世界的『水俁病』,其實就是汞中毒

2021-01-08 中華網

如果不是水俁病,日本水俁灣未必為世界所知。60多年前,當地漁民相繼出現如手足麻痺、面部痴呆、視力下降、神經異常等症狀,經診斷這些人都患上了一種神經類疾病。經過調查發現,水俁病其實就是汞中毒,是當地居民長期食用含有甲基汞的海產品所致,水俁病如今已成為一類疾病的專有名詞,是有機汞所致的一種慢性汞中毒疾病。

不久前,好萊塢巨星約翰尼·德普主演的電影《水俁病》亮相柏林國際電影節,讓60多年前這個因環境汙染而造成的悲劇再次呈現在世人面前。與此同時,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的科學家團隊近日公布了最新發現,他們表示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的甲基汞,並非是導致這場悲劇的元兇。

對此,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胡獻剛表示,多年前,人們普遍認為甲基汞是水俁病元兇的結論,此次公布的新發現重啟了人們對於汞中毒的爭論,也讓水俁病的元兇再次變得撲朔迷離。

六十多年前怪病席捲水俁灣

如果不是60多年前流行的一場怪病,被譽為「九州地中海」的水俁灣也不會為世人所知。這個日本小城市海產豐富,漁民們靠海謀生。1955年開始,當地漁民相繼出現如手足麻痺、面部痴呆、視力下降、神經異常等症狀,經診斷這些人都患上了一種神經類疾病。隨後越來越多的人患上這種怪病,並越來越多的人因此死亡,連嬰幼兒都不能倖免於難。

「這種怪病就是後來震驚世界的『水俁病』。經過調查發現,『水俁病』其實就是汞中毒,是當地居民長期食用含有甲基汞的海產品所致,而甲基汞則來自當地企業智索公司向附近海域排放的廢水。」胡獻剛介紹。

智索公司生產的氯乙烯和醋酸乙烯,在製造過程中要使用含汞的催化劑,這使排放的廢水中含有大量汞。而後汞通過食物鏈進行傳遞:汞在水中被魚蝦食用後,轉化成甲基汞。甲基汞通過魚蝦進入人體,侵害全身。進入腦部的甲基汞會使腦萎縮,損壞神經細胞,破壞掌握身體平衡的小腦和知覺系統。

「水俁病如今已成為一類疾病的專有名詞,是有機汞所致的一種慢性汞中毒疾病。」胡獻剛介紹。

甲基汞是最有可能的汙染物

「其實最初水俁病發生過程的證據也不是非常充分。」胡獻剛解釋說,由於當時檢測手段、科學認識的局限性,人體、動物甚至水體中汞形態的分析都不是很充分,直至今日生物及環境中汞形態及轉化的研究仍然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內容。當時主要是通過患者發病的症狀、甲基汞中毒發生的症狀、化工廠廢水的排放,初步判斷由化工廠排出的含汞汙水導致。通過檢測受汙染水體中的魚類,科學家們發現魚類體內含有大量的汞,而後再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導致發病。

隨著人們的推測,在1959年,水俁病肆虐之時,一位在智索工廠工作的醫生找了十隻貓進行實驗,將工業廢水與貓食混合。吃過該汙染貓食的貓開始抽搐,在死前癱瘓。這位醫生解剖了其中兩隻貓,分別編號為400和717。它們的行為和大腦損傷表明了所患疾病與當時肆虐的水俁病相同。

「在水俁病或類似的汞中毒案例中,在被汙染的魚和患病的人體內,通常能檢測出甲基汞等有機汞的存在。」胡獻剛介紹,汞可以分為有機汞和無機汞兩種存在形式,無機汞比如氯化汞很難通過人的血腦屏障進入大腦,影響到人的腦部神經系統。甲基汞等有機汞,能通過血腦屏障,使人發生神經性疾病。甲基汞毒性很強,只要有挖耳勺半勺的量就可能會毒死人。

工廠所選的催化劑氯化汞和硫酸汞本身雖然也有毒,但都屬於無機汞。然而它們在海底泥裡能夠通過一種叫甲基鈷氨素的細菌作用變成毒性十分強烈的甲基汞。甲基汞每年能以1%速率釋放出來,對上層海水形成二次汙染,長期生活在這裡的魚蝦貝類最易被甲基汞所汙染。據測定水俁灣裡的海產品汞含量已超過可食用量的50倍。

胡獻剛解釋,患者體內肯定含有多種有機汞,這個是可以檢測到的,但是當年對於人體檢測的數據是否嚴謹已無從考究,到底有多少統計學意義價值也不好確定。不過甲基汞是最有可能導致神經疾病的汙染物,也是目前為止公認的水俁病元兇。

最新光譜結果沒在樣本中找到甲基汞

近期,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的x射線光譜學家和同事在美國斯坦福同步輻射光源下重新分析了編號717的貓的小腦樣本。也就是用x射線對其進行爆破,並分析特定分子指紋的光譜結果。通過檢測,科學家們發現,最符合光譜的分子根本不含甲基汞,取而代之的是,樣本中3/4似乎是另一種汞有機化合物(α—乙醛汞),研究人員推測這種化合物可能直接來源於工業廢水。

研究團隊發表於《環境科學與技術》的研究報告指出,這一發現表明,此前人們認為的甲基汞是水俁病中汞普遍存在形式的結論應該被重新審視,甲基汞在汞中毒中沒有起到重要作用。同時他們認為,由於之前的研究使用了不靈敏的檢測技術,因此錯過了水俁樣本中汞的主要形式。

「目前檢測甲基汞主要通過原子螢光、色譜質譜等技術,加拿大科學家此次採用的是X射線技術,主要用於檢測汞的各種存在形式。汞的分子指紋通常指的就是汞的各種存在形式,比如各種形態的有機汞、無機汞甚至顆粒態的汞,這種方法的檢測結果準確度還是很高的。」胡獻剛介紹,雖然通過X射線技術測定汞的形態有好的一面,但是也增加了很多不確定性。由於生物體太複雜了,X射線的能量比較高,檢測時可能破壞貓小腦組織的原有成分,有可能會改變原有物質的性質。

「加拿大科學團隊通過重新檢測當年貓小腦的樣本也證實含汞,但是甲基汞的含量比較少,以硫化汞為主。而後他們通過計算機進行計算,推測硫化汞可能是從另一種有機汞轉化而來的。」胡獻剛表示,目前他們的結果部分來源於計算機推測,還有待進一步檢測這種新的含汞有機物的比例。

「除此之外,在加拿大科學團隊的重新檢測試驗中也存在一些不確定性。」胡獻剛分析,比如編號717的貓的小腦樣本當年就是用於實驗推測的,能否準確反映人體的暴露情況首先就打了一個問號。而且經過60多年的漫長保存,樣本的組織有可能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比如降解、轉化成其他存在形式。

世界上不少科學家也針對此項最新發現提出了質疑。美國錫拉丘茲大學環境科學家表示,這種新的汞化合物可能是貓新陳代謝的產物,也可能是樣本長期保存的產物。即使水俁病源於直接從工廠噴出的廢水,但患者直接接觸到的是食用海鮮中的汞。

「雖然存在爭議,但是加拿大科學團隊的確是通過現代檢測手段,明確檢測出樣本內含有較多硫化汞,繼而推算出α—乙醛汞的暴露方式。因此此次新發現的科學性不能完全否定,科學鼓勵不同的觀點相互碰撞。」胡獻剛表示,目前加拿大這個科研團隊決定擴展研究樣本,計劃對保存在日本國立水俁病研究所的水俁病受害者樣本進行檢測,希望為α—乙醛汞為水俁病元兇找到新的證據。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

相關焦點

  • 60多年前日本爆發「水俁病」,當時震驚世界,如今真兇再現
    同時,研究者也指出,汞汙染是非常可怕的,60多年前,日本就曾經爆發過汞汙染引發的「水俁病」,一度震驚世界。什麼是「水俁病」?上文中提到的震驚世界的日本「水俁病」,簡單來說是汞中毒事件,發生的時間是在1956年,當時在日本水俁灣地區,突然很多人痘痘患上了一種奇怪的病。
  • 水俁病新發現引發汞中毒爭論—新聞—科學網
    1986年,在日本水俁病事件發生的幾十年後,工人們仍然在海灣中丟棄受汞汙染的魚。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在日本水俁市,到處可見紀念幾十年前大規模工業汙水排放導致汞中毒的受害者紀念碑。如今,在重新研究了其中一隻貓的遺骸後,一個科學家團隊的新發現重啟了對汞中毒的爭論,他們表示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的甲基汞,並非是導致這場悲劇的元兇。 日本水俁病事件的起因是一家名為智索的化工廠廢水被傾倒到水俁灣,其中的汞被海鮮吸收,最終進入食用汙染海鮮的人體內,從而導致許多人死亡,許多嬰幼兒也因此患上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
  • 從德普新片《水俁病》,到震驚全球的汞汙染
    在今年的柏林電影節,我們同樣看到了一部以環境汙染為題材的電影,即約翰尼·德普主演的《水俁病》。影片於2月21日舉行了世界首映,講述了知名的攝影師史密斯在日本記錄因汞汙染引起的震驚全球的怪病「水俁病」現狀,和政府所做的掩蓋。影片根據同名書籍改編,是一部非虛構故事改編的電影。
  • 《水俁病》首映,觸目驚心的汞汙染就在身邊
    由約翰尼德普(Johnny Depp)主演並且兼製片人的電影《水俁病》(Minamata)於2月21號在柏林電影節首映。想知道德普大叔在首映會上說了什麼嗎?請接著往下看吧!這部電影講述了知名二戰攝影師W.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拿起相機,去日本記錄了因汞汙染引起的震驚全球的怪病「水俁病」現狀,以及政府所做的掩蓋的故事。
  • 60多年前,日本水俁病事件導致萬人中毒,如今他們怎麼樣了
    原創 周刊作者團 世界華人周刊 收錄於話題#周刊國際範71#日本系列5日本震驚世界的公害事件之一,背後的問題值得深思。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令狐空長期以來,日本都以高素質聞名全球,「不給別人添麻煩」被當成了他們的座右銘。但最近日本欲把核廢水倒入太平洋的事件,顛覆了所有人的印象。這哪裡是不給別人添麻煩,這分明是把麻煩踢給全世界。 其實,日本政府的這種做法早有先例可循。
  • 調查顯示「海豚灣」居民集體汞中毒
    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有漁獵、食用海豚的傳統,反映其殘忍的獵殺海豚過程的美國紀錄片《海豚灣》曾經震驚了很多人。這個因為吃海豚的習慣引起外界爭議的小漁村,近日又曝出「噩耗」。只不過這次的受害者不是海豚,而是吃海豚的人。
  • 無效的危險標籤,引發了史上最大規模的集體汞中毒事件
    其實說起汞中毒,大家第一時間想到應該日本的水俁病。 而被寫入教科書的水俁事件,也是最出名、性質最惡劣的公害事件之一。 但是論起規模來,日本水俁病還是不及發生於1971-1972年的伊拉克麥粒汞中毒事件。 成千上萬的伊拉克人民,吃下了含汞的毒小麥。
  • 「滄桑大叔」約翰尼德普主演驚悚電影《水俁病》終定檔明年2月
    近一年多以來,飽受家暴困擾的約翰尼德普最新驚悚電影《水俁病》終於定檔了,北美院線將於2021年2月5日上映這部由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電影,這時間有點貼近中國的春節檔,不知道國內是否會有引進。本已隱居的他,在1971年接受「Life雜誌」委託,他再次拿起相機,去日本紀錄因汞汙染引起的震驚全球的怪病「水俁病」現狀,和政府所做的掩蓋。
  • 「傑克船長」的《水俁病》
    上世紀70年代初,尤金再次前往日本,花費三年時間用鏡頭記錄下深受世界八大公害之一的水俁病事件危害的日本民眾與社會,期間曾被打傷左眼幾近失明,紐約國際攝影中心設立了「尤金·史密斯」獎,向這位正直、優秀的攝影家致敬。
  • 辨別「水俁病」真兇 X射線分析作何解釋?
    這一怪病後來也被稱為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一。由於當時檢測手段與科學認識的局限性,這一疾病的起因變成了十幾年內著名的未解之謎。後來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調查,人們才認定這是由於工業廢水排放汙染造成的一種公害病。原因是附近生產氮肥、合成醋酸、氯乙烯、硫酸等工業用品的工廠,將沒有經過處理的工業汙水直接排放到了水俁灣中。
  • 水俁病事件,在日本造成幾千人受害死亡的汞中毒悲劇
    研究人員經調查後指出,病因是工廠排放的含汞的廢水。汞使附近海灣的魚類和貝類體內形成甲基汞等化合物,經食物鏈進入動物和人體,造成了神經系統的嚴重損害。但令人遺憾的是,雖然查明了原因,但工廠並沒有停止排汙,反而試圖掩蓋真相,甚至採用暴力手段阻撓調查。直到1968年,12年後,日本政府才正式認定是排汙致病,造成了延誤。到2001年3月,日本環境省最終認定受害患者共計2265名,其中1784人已經死亡。
  • 看德普新片《水俁病》之前你應該先了解這部影片
    原創 凹凸鏡DOC 凹凸鏡DOC2月21日,約翰尼·德普主演的新片《水俁病》,在柏林國際電影節舉行了世界首映。影片根據同名書籍改編,講述知名的攝影師史密斯在日本記錄因汞汙染引起的震驚全球的怪病「水俁病」現狀,和政府所做的掩蓋。這是一部非虛構故事改編的電影。
  • 約翰尼·德普主演驚悚片《水俁病》首曝劇照,飾演著名攝影記者揭秘...
    約翰尼·德普主演驚悚片《水俁病》首曝劇照,他飾演史上最著名的攝影記者之一尤金·史密斯,揭秘當年震驚世界的日本怪病。照片中的他帶著帽子和眼鏡,手持相機,一臉專注的神情,神似人物原型。影片也宣布開拍,並公布更多演員:比爾·奈伊、美波、真田廣之、淺野忠信、加瀨亮、國村隼。
  • 世界最深的海溝 到底有沒有源自人類的汞汙染
    60多年前,日本曾爆發震驚世界的「水俁病」事件,水俁病背後的元兇就是甲基汞。汞是一種有毒且能夠全球傳輸的汙染物,當今的汞排放約為工業革命前的3—5倍,使得表層生態系統中的汞汙染顯著增加。當今主流觀點認為海洋中的甲基汞主要產生於中部海洋(100—1000米)的低氧區。隨著航測汞數據覆蓋率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深海(大於1000米)甲基汞含量可能並不低。
  • 他用照片深度記錄水俁病致命影響,為受害者吶喊
    這種痴迷在水俁這個長期項目中尤為明顯,該項目深度記錄了汞汙染對日本水俁灣的致命影響。史密斯將作品視為替那些受害者向世界發出的吶喊。多年來,Chisso這家日本化工企業在水俁灣的化工廠一直排放過量的汞。這直接導致了當地成千上萬例汞中毒事件。在長達三十年裡,政府和Chisso在防止汙染方面毫無作為。
  • 含汞體溫計「下崗」 「接棒」電子產品比想像中靠譜
    含汞產品存較大安全隱患  「其實不只是禁止生產含汞體溫計和血壓計,早在2013年,我國就籤署了《關於汞的水俁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為防治汞汙染和擴散做出努力與承擔責任。」天津大學地球系統科學學院副教授孫若愚介紹,禁汞已成全球趨勢,之所以世界各國下這麼大力氣去做這件事,就是避免汞汙染破壞環境,影響人體健康。  「汞是唯一以液態存在的金屬,具有強烈的揮發性。正因為如此,汞成為除了溫室氣體之外能夠對全球環境產生重要影響的化學物質,也是唯一能夠通過大氣傳輸並作長距離遷移的重金屬汙染物。
  • 世界最深海溝有沒有源自人類的汞汙染?中國團隊參與揭秘
    60多年前,日本曾爆發震驚世界的「水俁病」事件,水俁病背後的元兇就是甲基汞。汞是一種有毒且能夠全球傳輸的汙染物,當今的汞排放約為工業革命前的3—5倍,使得表層生態系統中的汞汙染顯著增加。
  • 水俁病爆發後,時隔12年,致病的毒素才被日本政府公開確認
    1956年發現水俁病後,面對突如其來的不知名病症,水俁市的反應是迅速的。在5月1日發現水俁病(當時還沒有這個名稱)後不到一個月,水俁市就設立了由市保健所、醫師會、市立醫院、新日本窒素附屬醫院所組成的「怪病對策委員會」,來處置患者、查明病因。
  • 汞超標1000倍,可快速致死
    其實,水銀體溫計退出市場,並不是因為它被電子體溫計取代了,而是因為被國家禁用了。說起來,很多人都不知道水銀體溫計裡面的「水銀」究竟是什麼東西,事實上,它是汞,它是一種金屬元素,由於它具有水的流動性,而且看起來是銀色的,因此才會被稱作「水銀」,並不是真正的銀質物質。
  • 吃壽司會汞中毒?英媒:其實是魚吃得太多了!
    的文章,文章稱,如果經常吃魚,一周超過兩次,那麼不想食物中毒的話,就必須注意要食用汞含量低的魚。文章全文如下:  最近我和一位華爾街財務顧問一起吃飯。席間他提到他每周要吃幾次壽司,因為他認為,如果要一邊用餐一邊繼續在辦公室工作,吃壽司是最健康和最便捷的選擇。考慮到最近人們對魚類含汞的憂慮,我不由懷疑吃壽司是否像他說的那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