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初讀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小說《堂吉訶德》,主人公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日再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一、《堂吉訶德》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堂吉訶德》是一部諷刺已滅亡的騎士制度的長篇小說,小說主人公叫堂吉訶德,是一個受到嘲笑、遭到打擊的理想主義者的悲劇典型。他是生活在拉曼卻村的一個窮鄉紳,由於讀騎士小說入了迷,決心恢復騎士道,於是模仿古代騎士去週遊天下,打抱不平,於是戲劇性的故事接連發生,直到臨終前,他才清醒地認識到騎士小說的危害。
二、堂吉訶德的性格
1、崇高與滑稽的有機統一,實質是悲劇性的
他的性格是複雜的,在他的身上,崇高與滑稽的二重性有機的統一起來。一方面,他脫離現實,終日沉於幻想, 對自己的力量缺乏足夠的估計,以致屢遭失敗;另一方面,他的動機善良純真,立志剷除世間的惡魔,反對壓迫,鋤強扶弱,充滿了無私無畏的精神。
拜倫曾這樣評價:「《堂吉訶德》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發笑,則越使人感到難過,這位英雄是主持正義的,制服壞人是他唯一的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發了瘋」。
讀完作品使人發笑,但那是一種令人流淚的笑
犯了時代錯誤的堂吉訶德要在現實生活中恢復過了時的騎士精神,因而使得他成了一個誇張的滑稽的喜劇性的角色,但是他卻是一個有著崇高精神境界的「瘋子」。為了追求自己的正義理想而致自身危險與不顧,願為社會而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從這個角度看他又是一個帶有悲劇因素的人物,他令人可笑,可嘆,可悲,又可敬。作者通過喜劇形式把堂吉訶德性格中悲劇性的實質揭露出來。
2、他立志打抱不平,由於打法錯誤,結果和初衷相去甚遠
堂吉訶德對社會強烈不滿,詛咒他的時代是「多災多難的時代」,是"可惡的時代」,他立志去打抱不平,這不能說他是錯誤的,說明他的頭腦還是清醒的,有時代感的。但錯誤在於他的打法,他以復興騎士道來剷除社會罪惡的主觀幻想與處於資本主義襁褓時期的西班牙社會的一切都是牴觸的,與歷史發展規律是不相適應的。他的行動、處境總是跟他的預定目標相矛盾,也是和當時正常人頭腦中的合理概念和生活的自然規律相違背的。滑稽而又帶有瘋魔的性格,荒唐而又愚蠢的遊俠行動,迂腐而頑固的鬥爭意志總是引人發笑的。
他出於善良的動機,卻得到相反的結果,他把牧童安德瑞斯從地主的皮鞭下救了出來,自以為做了好事,揚長而去,可他一走,牧童卻遭到更殘酷的鞭打,以致牧童氣憤地指責他
「憑我多麼倒黴,總不如受您幫忙倒黴的厲害。但願上帝詛咒您!詛咒世界上所有的遊俠騎士!」
堂吉訶德單槍匹馬的向社會衝殺過去,他「挨夠了打,走盡背運,他遍嘗道途艱辛」。但是犯了時代性錯誤的堂吉訶德要在火槍盛行的時代恢復騎士道,這就必然使他變成了一個富有喜劇性格的滑稽可笑的角色。
3、喪失理智,沉醉幻想,妄自尊大
他按照騎士的方式行事,完全喪失了理性,沉醉在主觀幻想之中,是一個十足的瘋子。不但如此,他還是一個講虛榮妄自尊大的人物,他認為自己是能夠解救天下苦難的救世主,他的「豪舉一旦奏了功,他的榮譽聲明就可以永垂不朽」,還沒有週遊天下就認為可為特拉比桑大的皇帝了。他還是一個妄自尊大,具有濃厚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人物。
他的形象絕不是古代封建騎士的簡單再現,也不僅僅是一個引人發笑的滑稽人物。否則,他就不會在世界文學寶庫中最卓越的典型人物之列居有重要的一角,這個形象也就不會流傳至今了。
三、造成堂吉訶德性格的深層原因
1、嚮往自由,同情被奴役的人們
他每次行俠都師出有因,與風車作戰,因為他把風車看成危害人類的巨人,他解救苦役犯,在他看來,「人是天生自由的,把自由的人當做奴隸,未免殘酷」。在他一系列的誇張和怪誕的行為中,包含著他對被奴役的人們的同情,對自由的嚮往,對森嚴封建專制暴政的反抗。
他堅信騎士道,從來不承認失敗,並想出種種可笑的理由,為自己辯護,認為魔術師跟他作對,剝奪了他的勝利光榮,他不怕遭受侮辱和打擊,也不失去信心。他更不怕死,敢於和非洲雄獅決一勝負。從種種難以料想的險境中,展示出他性格的崇高美德,表現了他不懼艱險,不怕犧牲,為實現理想百折不撓,奮不顧身的高貴品質。
2、野蠻的專制制度,必然造就出反制度的鬥士
迷狂中,他是騎士精神的化身,他如果不涉及騎士道,他神智清醒,是一個學識淵博的人,清醒時的堂吉訶德是一個熱情的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者。他時而清醒,時而糊塗,這些極端矛盾的現象集中在他一個人身上,就構成了他複雜豐富的性格,他這種極為矛盾的性格,是西班牙極端野蠻的君主專制制度社會裡產生的一種可悲現象。
他認為人是否高尚,不在門第,而在美德,因為「血統是從上代傳襲的,美德是自己培養的,美德有本身的價值,血統只是借光。」這種以道德說教來改變剝削階級本性的做法,正是人文主義階級性的反映。
他遊俠冒險行徑是可笑的,但他對強暴的仇恨和對被壓迫者的同情與保衛,對真理的不可動搖的信念,為真理而犧牲的精神品質,具有人文主義的反封建要求,都是十分崇高而偉大的。
3、以脫離現實的手段去解決現實問題,必將會遭到社會的懲罰
他迷戀騎士小說,長期受封建文化思想的毒害。他所選擇的解決社會矛盾的手段是落後的,違反歷史進程,結果遭到生活的懲罰,這違反常規的荒唐行為不能體現嚴肅的社會衝突,因此衝突的性質必然是喜劇性的。但他追求美好理想,和他的崇高精神與美德,卻代表了時代的進步要求,而這種要求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卻不能實現,他為了理想的實現,一生歷盡了千辛萬苦,受盡世人的辱罵與嘲笑,當他從瘋狂幻想中清醒過來時,馬上就咽氣了,這又使他的性格帶有悲劇的色彩。
臨終時,他說,
「我從前是瘋子,現在頭腦靈清了」,「現在知道那些書上都是胡說八道,只恨悔悟已遲」。
在他的理念中,他錯誤的認為遊俠可以同任何社會經濟形勢並存,結果遭到了社會的懲罰。
四、悲劇的現實意義
他的性格是矛盾而又複雜的,可笑可愛又可悲。可笑的是他脫離實際,迂腐頑固以幻想代替現實;可愛的是他品德善良,精神崇高;可悲的是他一片至誠為人類造福,不為人們所理解,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從他遊俠行為的局部來看是誇張和怪誕的,但從整體和實質上看他的形象又具有現實主義的高度典型性。他是破產的窮鄉紳,封建文化的受害者,在西班牙的封建暴政下,鄉紳和小貴族的破產,他們對現實強烈的不滿,緬懷帝國強盛時期的繁榮,騎士思想在他們的心目中是有很大影響的。可見,堂吉訶德的遊俠思想是有現實基礎的,是一種帶有社會原因的病態心理。
作者成功的塑造了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集崇高與滑稽的雙重性於一體。堂吉訶德脫離現實,生活在虛妄的幻想之中,是一個值得人們同情的可悲人物。從某種意義上講也一個阻礙歷史發展的落後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