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訶德:一個生活在虛妄幻想之中的人註定了他的悲劇人生

2020-12-26 鳳竹清韻

20年前,初讀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小說《堂吉訶德》,主人公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日再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一、《堂吉訶德》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堂吉訶德》是一部諷刺已滅亡的騎士制度的長篇小說,小說主人公叫堂吉訶德,是一個受到嘲笑、遭到打擊的理想主義者的悲劇典型。他是生活在拉曼卻村的一個窮鄉紳,由於讀騎士小說入了迷,決心恢復騎士道,於是模仿古代騎士去週遊天下,打抱不平,於是戲劇性的故事接連發生,直到臨終前,他才清醒地認識到騎士小說的危害。

作者塞萬提斯塑像

二、堂吉訶德的性格

1、崇高與滑稽的有機統一,實質是悲劇性的

他的性格是複雜的,在他的身上,崇高與滑稽的二重性有機的統一起來。一方面,他脫離現實,終日沉於幻想, 對自己的力量缺乏足夠的估計,以致屢遭失敗;另一方面,他的動機善良純真,立志剷除世間的惡魔,反對壓迫,鋤強扶弱,充滿了無私無畏的精神。

拜倫曾這樣評價:「《堂吉訶德》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發笑,則越使人感到難過,這位英雄是主持正義的,制服壞人是他唯一的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發了瘋」。

讀完作品使人發笑,但那是一種令人流淚的笑

犯了時代錯誤的堂吉訶德要在現實生活中恢復過了時的騎士精神,因而使得他成了一個誇張的滑稽的喜劇性的角色,但是他卻是一個有著崇高精神境界的「瘋子」。為了追求自己的正義理想而致自身危險與不顧,願為社會而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從這個角度看他又是一個帶有悲劇因素的人物,他令人可笑,可嘆,可悲,又可敬。作者通過喜劇形式把堂吉訶德性格中悲劇性的實質揭露出來。

堂吉訶德像

2、他立志打抱不平,由於打法錯誤,結果和初衷相去甚遠

堂吉訶德對社會強烈不滿,詛咒他的時代是「多災多難的時代」,是"可惡的時代」,他立志去打抱不平,這不能說他是錯誤的,說明他的頭腦還是清醒的,有時代感的。錯誤在於他的打法,他以復興騎士道來剷除社會罪惡的主觀幻想與處於資本主義襁褓時期的西班牙社會的一切都是牴觸的,與歷史發展規律是不相適應的。他的行動、處境總是跟他的預定目標相矛盾,也是和當時正常人頭腦中的合理概念和生活的自然規律相違背的。滑稽而又帶有瘋魔的性格,荒唐而又愚蠢的遊俠行動,迂腐而頑固的鬥爭意志總是引人發笑的。

他出於善良的動機,卻得到相反的結果,他把牧童安德瑞斯從地主的皮鞭下救了出來,自以為做了好事,揚長而去,可他一走,牧童卻遭到更殘酷的鞭打,以致牧童氣憤地指責他

「憑我多麼倒黴,總不如受您幫忙倒黴的厲害。但願上帝詛咒您!詛咒世界上所有的遊俠騎士!」

堂吉訶德單槍匹馬的向社會衝殺過去,他「挨夠了打,走盡背運,他遍嘗道途艱辛」。但是犯了時代性錯誤的堂吉訶德要在火槍盛行的時代恢復騎士道,這就必然使他變成了一個富有喜劇性格的滑稽可笑的角色。

堂吉訶德和桑丘

3、喪失理智,沉醉幻想,妄自尊大

他按照騎士的方式行事,完全喪失了理性,沉醉在主觀幻想之中,是一個十足的瘋子。不但如此,他還是一個講虛榮妄自尊大的人物,他認為自己是能夠解救天下苦難的救世主,他的「豪舉一旦奏了功,他的榮譽聲明就可以永垂不朽」,還沒有週遊天下就認為可為特拉比桑大的皇帝了。他還是一個妄自尊大,具有濃厚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人物。

他的形象絕不是古代封建騎士的簡單再現,也不僅僅是一個引人發笑的滑稽人物。否則,他就不會在世界文學寶庫中最卓越的典型人物之列居有重要的一角,這個形象也就不會流傳至今了。

三、造成堂吉訶德性格的深層原因

1、嚮往自由,同情被奴役的人們

他每次行俠都師出有因,與風車作戰,因為他把風車看成危害人類的巨人,他解救苦役犯,在他看來,「人是天生自由的,把自由的人當做奴隸,未免殘酷」。在他一系列的誇張和怪誕的行為中,包含著他對被奴役的人們的同情,對自由的嚮往,對森嚴封建專制暴政的反抗。

堅信騎士道,從來不承認失敗,並想出種種可笑的理由,為自己辯護,認為魔術師跟他作對,剝奪了他的勝利光榮,他不怕遭受侮辱和打擊,也不失去信心。他更不怕死,敢於和非洲雄獅決一勝負。從種種難以料想的險境中,展示出他性格的崇高美德,表現了他不懼艱險,不怕犧牲,為實現理想百折不撓,奮不顧身的高貴品質。

堂吉訶德與羊群作戰

2、野蠻的專制制度,必然造就出反制度的鬥士

迷狂中,他是騎士精神的化身,他如果不涉及騎士道,他神智清醒,是一個學識淵博的人,清醒時的堂吉訶德是一個熱情的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者。他時而清醒,時而糊塗,這些極端矛盾的現象集中在他一個人身上,就構成了他複雜豐富的性格,他這種極為矛盾的性格,是西班牙極端野蠻的君主專制制度社會裡產生的一種可悲現象。

他認為人是否高尚,不在門第,而在美德,因為「血統是從上代傳襲的,美德是自己培養的,美德有本身的價值,血統只是借光。」這種以道德說教來改變剝削階級本性的做法,正是人文主義階級性的反映。

他遊俠冒險行徑是可笑的,但他對強暴的仇恨和對被壓迫者的同情與保衛,對真理的不可動搖的信念,為真理而犧牲的精神品質,具有人文主義的反封建要求,都是十分崇高而偉大的。

3、以脫離現實的手段去解決現實問題,必將會遭到社會的懲罰

他迷戀騎士小說,長期受封建文化思想的毒害。他所選擇的解決社會矛盾的手段是落後的,違反歷史進程,結果遭到生活的懲罰,這違反常規的荒唐行為不能體現嚴肅的社會衝突,因此衝突的性質必然是喜劇性的。但他追求美好理想,和他的崇高精神與美德,卻代表了時代的進步要求,而這種要求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卻不能實現,他為了理想的實現,一生歷盡了千辛萬苦,受盡世人的辱罵與嘲笑,當他從瘋狂幻想中清醒過來時,馬上就咽氣了,這又使他的性格帶有悲劇的色彩。

臨終時,他說,

「我從前是瘋子,現在頭腦靈清了」,「現在知道那些書上都是胡說八道,只恨悔悟已遲」。

在他的理念中,他錯誤的認為遊俠可以同任何社會經濟形勢並存,結果遭到了社會的懲罰。

四、悲劇的現實意義

他的性格是矛盾而又複雜的,可笑可愛又可悲。可笑的是他脫離實際,迂腐頑固以幻想代替現實;可愛的是他品德善良,精神崇高;可悲的是他一片至誠為人類造福,不為人們所理解,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從他遊俠行為的局部來看是誇張和怪誕的,但從整體和實質上看他的形象又具有現實主義的高度典型性。他是破產的窮鄉紳,封建文化的受害者,在西班牙的封建暴政下,鄉紳和小貴族的破產,他們對現實強烈的不滿,緬懷帝國強盛時期的繁榮,騎士思想在他們的心目中是有很大影響的。可見,堂吉訶德的遊俠思想是有現實基礎的,是一種帶有社會原因的病態心理。

作者成功的塑造了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集崇高與滑稽的雙重性於一體。堂吉訶德脫離現實,生活在虛妄的幻想之中,是一個值得人們同情的可悲人物。從某種意義上講也一個阻礙歷史發展的落後人物。

堂吉訶德塑像

相關焦點

  • 堂吉訶德與他的自由自在
    世界文學史的不朽LOGO,一望而知的形象:瘦骨嶙峋、衣著破爛、修長到誇張的老頭騎士舉著長矛,騎著他的馬兒洛西南特;矮墩墩的僕人桑丘-潘沙在一旁。一高一矮,一胖一瘦,煞有介事,絲毫不覺得自己可笑的,在溜達著。很少人能背出堂吉訶德所有的事跡,但每個人都認得出這個形象:這對永遠在路上的形象。納博科夫曾經很不喜歡《堂吉訶德》這本書,但他喜歡堂吉訶德這個形象。
  • 《堂吉訶德》:一位理想主義者的「意外」死亡
    塞萬提斯在世時從未得到過一絲文學上的肯定,只被認為是一個平庸的詩人,沒有成就的小說家。儘管他因寫騎士歷險的小說獲得成功,但他卻不屬於任何高雅的文學沙龍。他一生生活貧困,經歷坎坷。即使《堂吉訶德》成了暢銷書,他仍處在窮困潦倒之中。加之一生幾乎沒有一刻堪稱順遂,他又與堂吉訶德有所不同:一生作戰,卻從未真正得見曙光。
  • 堂吉訶德與阿Q形象比較
    人生目標堂吉訶德——英武的騎士書中有段描寫:「他已經失去了理性,天下的瘋子沒有像他那樣想入非非的,他要去做遊俠騎士,披上盔甲,拿起兵器,騎馬漫遊世界,到各處去冒險。獵奇冒險,把那些遊俠騎士的行事一一照辦,他要消滅一切暴行,承當種種風險,將來功成業就,就可以名垂千古。他覺得一方面可以揚名,為國家效勞是美事,也是非做不可的事。一次堂吉訶德在命名好自己的名字之後,又將自己的馬命名為」駑軐難得」。他認為騎士沒有意中人就好比樹沒有葉子和果子,軀殼沒有靈魂。基於這樣的考慮,他把醃豬肉的一個農家女阿爾東沙。羅任索作為自己的意中人,並且將他的名字改為杜爾西內婭。臺爾。
  • 【名著細讀】《堂吉訶德》:「農民執政」的悲劇、喜劇與正劇
    文藝復興時期,塞萬提斯以其力作《堂吉訶德》而舉世聞名,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人物桑丘 是構成這部作品的重要因素。本篇節選自《堂吉訶德》下部第四十七章,講述了桑丘剛開始做總督時的遭遇。桑丘是時代的產物與藝術的需要,他是一個被改造後自我更新的新型人物形象,也是一個具有多重人格的審美形象。他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中第一個被正面描寫的農民形象。
  • 《殺死堂吉訶德的人》:一部被詛咒的電影,導演嘔心瀝血之作
    前言《殺死堂吉訶德的人》,這是一個幾經波折又非常傳奇的電影拍攝,這一部電影拍攝歷時了27年!在這其中有兩次開機,5次重組,並且在這期間一直有人經歷著災難!在92年他的助手根據他留下來的底片,剪出了一個版本進行上映,和奧奧遜威爾一樣,導演特瑞吉列姆從51歲的時候就開始構造整個劇本,在他78歲的時候才宣告殺青,將這一段時間足足有27年才把他心中的《殺死堂吉訶德的人》搬上了熒幕。也正是因為背後有這樣離奇的故事,才顯示出來這一影片有高度的觀看性。
  • 為什麼《堂吉訶德》值得一讀再讀?
    要到十九世紀,也就是說整整過去了兩個多世紀以後,他才被德國浪漫派發現:歐洲文藝復興運動鼎盛時期居然有過這麼一部偉大的悲劇作品!浪漫派作家之所以把他定位為悲劇,是因為浪漫派覺得所有的喜劇都是通俗的,都沒有什麼大的價值,唯有悲劇才是真正震撼人心的,讓人警醒,讓人對崇高肅然起敬的偉大作品。
  • 結合《堂吉訶德》解讀《飢餓站臺》:逐漸消亡的「騎士精神」
    這對於一個國家、民族而言,勢必會對其統治下的人民的思想、行為和意識形態造成衝擊——堂吉訶德作為一類人的代表,出現了。這本書主要講的是:痴迷閱讀騎士小說的吉桑諾走火入魔,變賣家產後四處與人討論和生活無關的東西。
  • 名偵探柯南:愛上柯南的人註定悲劇,一個被火燒,一個愛而不能說
    ,還有幾個妹子明裡暗裡的喜歡著他,但不知為何,喜歡滾筒洗衣機的人總是充滿了悲劇,你要是不信,就聽清橙給你說道說道。新一和小蘭在四歲時就認定了彼此,所以說步美對柯南的感情也是算數的,而且她喜歡的很純粹,作為一個對感情看的很透徹的女孩,她看出了柯南喜歡小蘭,也因此向小蘭述說過自己的不滿,如果不是萬年人質的身份,步美是一個不錯的女孩,但她的結局註定悲劇,因為柯南本就是一個不存在的人,而她的這份喜歡終究也只是一廂情願了。
  • 《嫌疑人X的獻身》,愛一個人到如此地步,卻註定還是悲劇
    《嫌疑人X的獻身》劇照這部小說,由一起案件開始。一個人再怎麼努力,都無法隱藏的東西,就是他的過去。小說中,對於細節的把握很到位。在成為破案的關鍵因素之中的一句話,也一語點醒夢中人。當湯川知道,這件事情並沒有原本想的那麼簡單的時候,他採取了行動,將石神約了出來。說是老朋友敘舊也好,說是展開調查自然也是在情理之中。在運動場的休息室的時候,兩個人面對著鏡子,石神看到湯川一表人才,感慨說真好。
  • 《踏血尋梅》:註定的悲劇,唏噓的人生
    這部犯罪電影沒有各種吸引人的戲劇張力,也沒有充斥著緊張刺激的懸疑效果,其實就是把一個已經偵破的案件拿出來剖析,探討了罪犯和受害者之間的複雜關係,同時也把鏡頭對準了這個悲劇背後牽扯到的家庭生活以及社會問題。電影分四部分。一開始的【尋梅】交代了案件的發生和片段式地展開了王嘉梅到港後的生活。在這種慘劇已成定局和受害者生前的生活交織下,你很難接受這樣的事實。
  • 讀書《堂吉訶德》:誰才是瘋子?
    點起火,以便做火的朋友,點起火,好進入沉沉的冬夜,點起火,為了更好地生活。特別喜歡堂吉訶德這個人物,在這個時代,按部就班的生活,波瀾不驚,已把大多數人的銳氣放在同一種模具裡。 缺少一種騎士精神是大多數人的遺憾,何為騎士精神呢?別林斯基以為騎士八大美德包括了謙卑、榮譽、犧牲、英勇、憐憫、誠實、公正、靈魂。簡而言之就是極致完美的瘋子,臆想生來為了拯救這個世界的。
  • 冥冥之中註定,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該遇見的人,在得失間釋懷看淡
    這是經驗,這是閱歷,都是一點一滴積攢起來的,有些人註定是過客,有些事註定成回憶,當我再次想起,是否是我想的太多。這一生,很多事都是冥冥之中註定的,於千萬有人之中遇見你該遇見的人,在風雨中註定從容,在得失間釋懷看淡;人生恰如三月花,傾我一生一世念;來如飛花散似煙,醉裡不知年華限。
  • 《知否》原著為什麼曼娘的悲劇人生從開始就註定?
    琉璃夫人的成功帶給了她黑暗中的光明,出身卑微不要緊,通過自己的努力,照樣可以成為人上人,將來還可以給自己的人生寫一部大劇《曼娘傳》,曼娘有計謀的規劃著自己的人生。曼娘沒有成功,她機關算盡,滿盤皆輸,悲劇收場。讓人唏噓不已。其實曼娘的失敗,主要輸在了兩點。
  • 堂吉訶德真的可笑嗎?讓人發笑的是其行為,讓人敬佩的是其品質
    這兩類小說中,前者容易為社會引導不良風向,而後者因為故事離奇,容易讓人陷入幻想中的世界。這一種小說泛濫,讓塞萬提斯非常不滿,於是就塑造了「堂吉訶德」這樣一個受到當時那些荒誕不經的騎士小說影響下的普通人這一個形象,用以說明「騎士小說」對人精神世界的荼毒。
  • 遊坦之的悲劇人生
    慕容復已經是一位夠可憐的人物了,其人武功高強,在江湖中負有盛名,甚至與喬峰被並稱為「北喬峰,南慕容」,一輩子想復興大燕王朝,最後卻落了個精神失常的結局,陶醉在用糖果換取一群孩童對他三呼「萬歲」的滿足之中,而遊坦之的悲劇比他更甚,在作品中,他兼具可憐、可恨、可怕的形象。
  • 《諜影重重》片尾曲唱出伯恩如浮士德堂吉訶德般孤獨人生探索路
    這首歌,似乎就是伯恩的命運,他是一個有超群實力的特工殺手,還是一個覺醒的人,他的覺醒之路甚至和16世紀的唐吉坷德,18世紀的浮士德有相似之處。我們就從這首《無盡之路》的靈魂片尾曲來聊聊伯恩和浮士德,堂吉訶德的相似之處吧。
  • 《堂吉訶德在北美》:最後的騎士精神
    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一點夢想    《堂吉訶德在北美》成書於數年前,當時雪漠在北美進行了長達一個多月的考察,本書正是他在密集的行程中深度思考中西文化而寫作的觀察筆記。    談及書名的由來,雪漠表示,《堂吉訶德在北美》最初的想法是想把中華文明向世界傳播。雪漠說:「我去北美帶著這樣一種期待,希望能夠把中華文明中和平、包容、和而不同的智慧介紹給世界。
  • 《白鹿原》黑娃,一介自私莽夫,有勇無謀,註定是一個悲劇人物
    原著《白鹿原》中,黑娃最後被白孝文陷害而死,是一個厚重的悲劇形象。電影中的黑娃,雖然還沒有活成悲劇,但從他的經歷,已經為他註定是一場悲劇埋下了伏筆。而黑娃卻是一個一直被放養的孩子。兩人家庭教育的不同,註定了他們的性格差異。另一方面,兩人所處階層不同,白孝文屬於地主,屬於壓迫者;而黑娃是白孝文家長工的兒子,處於被剝削地位。階層的對立也註定兩人遲早會有一番較量。做麥客,受田小娥勾引成年之後的黑娃,獨自出門去做麥客。
  • 帶你走進——堂吉訶德與桑丘
    可他的內心是火熱的,義無反顧的,雖然顯得滑稽,但堂吉訶德並不虛偽,他只是相信自己的崇高而已。作者塞萬提斯既對這個滑稽可笑的人物行徑投下了輕蔑的一瞥,卻又對這個荒誕軀殼下那偉岸的精神而深深地鞠躬,讓讀者感受到其背後的心理特徵和人性的純潔。主要描寫西班牙窮鄉紳吉哈達,讀騎士小說入了迷,想效仿騎士的遊俠冒險生活。
  • 他和安然的感情註定是悲劇
    他和安然的感情註定是悲劇時間:2020-10-05 22:4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風犬少年的天空劉聞欽結局是什麼?他和安然的感情註定是悲劇 《風犬少年的天空》劉聞欽和安然最後在一起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