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堂吉訶德》:誰才是瘋子?

2021-02-22 菩提之惡花

                                                  

藍天撇下了我,我點起一堆火。
點起火,以便做火的朋友,
點起火,好進入沉沉的冬夜,
點起火,為了更好地生活。

——艾呂雅  (法國)

                  



讀書《堂吉訶德》:誰才是瘋子?

▷菩提之惡花

 

1

 

《堂吉訶德》是塞萬提斯最具魅力的傑作,書名原來的全稱比較長,《匪夷所思的拉曼查紳士堂吉訶德》,不過倒是貼切許多。特別喜歡堂吉訶德這個人物,在這個時代,按部就班的生活,波瀾不驚,已把大多數人的銳氣放在同一種模具裡。

 

缺少一種騎士精神是大多數人的遺憾,何為騎士精神呢?別林斯基以為騎士八大美德包括了謙卑、榮譽、犧牲、英勇、憐憫、誠實、公正、靈魂。簡而言之就是極致完美的瘋子,臆想生來為了拯救這個世界的。

 

閱讀蒂爾尼等人所著的《西歐中世紀史》,原來中世紀的歐洲類似中國舊時烽火四起的戰國時期,強權者需要絕對的忠貞者,於是具有理想色彩的騎士應運而生,做好一名騎士首先要問自己有沒有一個能夠留住秘密的心。

 

即便在騎士精神走向沒落時仍然擁有燦爛的榮耀,這也是唐吉珂德永不放棄的根本,因為這種有別世俗的洞察,即使可悲可嘆,仍舊迥異地閃爍著普照眾生的萬丈光芒。恐怕平庸的我們只能在文字裡欽佩這種閃爍。

 

《唐吉可德》描寫了自號堂吉訶德的沒落紳士吉哈達,讀騎士小說走火入魔,試圖用虛幻的騎士之道還世界以公正與太平,先後三次騎著老馬出外行俠。期間經歷了風車大戰、英勇救美、客棧奇遇、惡鬥群羊、挑戰雄獅、人地穴探奇等等,遭人愚弄,屢屢慘敗,直至臨終之前才幡然醒悟。

 

曾經心內臆測,不顧一切追逐夢想理想有什麼錯?或許永遠得不到榮耀和幸福,但是這樣想像總好過死水一潭,這樣想像該不會罪過吧。於是,雪夜昏黃燈下多了個胡思亂想的庸人。

2

 

冬夜寒冷,火爐荏苒,上面是冒著熱氣的水壺,在爐子下部風門稍閉,紅薯的香氣殷殷充滿陋室,院中的積雪皚皚月色微醺,就這樣讀著楊絳先生翻譯的《堂吉訶德》,多年以後騎士精神成為了一種輕攏慢捻的笑料。

 

「理想是個迷宮,按照它的邏輯,你越走越達不到目的地。」堂吉訶德帶著塞萬提斯的意願前行,這個一本正經的老傢伙,穿著乾淨的盔甲,挎盾牌,握長槍,騎上「駑騂難得」,帶著頑劣的僕人,杜撰一個意中人,於某個烈日炎炎的早晨,悄悄地踏上謀求理想的道路。

 

馮至說過,「同是一朵花的顏色,我的視覺所見到的便與你的不同;同一個三弦上彈出的聲音,你的聽覺所聽到的又與我的不同;所謂相互了解是不可能的事體。」而世界給我們的三種面孔,一為唐吉訶德式,二為桑丘·潘沙式,三為敘述者抑或讀者,這就是理想和現實乃至客觀的交鋒吧。

 

如果說唐吉可德是虛幻的理想主義者,那麼桑丘就是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相對於唐吉珂德永不放棄,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失敗,桑丘享樂至上,讓他像個小二跟著唐吉可德堅持下去的是動力,依然是對財富和權力的渴望,註定了頭破血流的死去。

 

唐吉可德在見到上古騎士的聖像後說道,「…這些聖人和騎士在世的時候跟我是同行,也就是行俠仗義。我同他們的區別在於:他們是聖人,為神道而戰;我是凡人,為人道而戰。他們憑藉自己的驍勇贏得了天國,因為天國是需要經過努力才能進入的;而我,直至今日,我還不知道自己付出的辛勞換回了什麼…」

 

結局令人黯然,匆忙的意猶未盡,噫嘆堂吉訶德的悲欣交集,況且所謂瘋子,便是內心狂熱追求真善美,為了自以為是的人生真諦而不惜付出生命,至此,一直嘲笑瘋子的人們開始歌頌瘋子的事跡,在這個語言泛濫謊言更真實些的時代,無人能看清誰到底才是瘋子?

    

 【油畫: 保羅·克利瑞士)】

- The End -

【菩提之惡花】

公眾微信號:zhl172901515,歡迎關注原創微信公共帳號

個人微信號:ahzhanghl,歡迎添加交流

 

純屬個人囈語,圖片來自網絡,如有微詞,微下便知,點擊右上角,即可分享、關注,讀書、看電影,讓我們一起在路上用心靈旅行。

 

相關焦點

  • 《誰殺死了堂吉訶德》有望引進 特瑞吉列姆神作
    而最近《星戰8》凱洛·倫的扮演者亞當·德賴弗(Adam Driver)主演的一部第71屆坎城閉幕神作《誰殺死了堂吉訶德》將有望引進中國上映,不少「堂吉訶德」迷們紛紛表示期待值滿滿。亞當·德賴弗是一位極具實力的美國影視演員。
  • 每日一讀|《堂吉訶德》,一個沒落紳士的騎士夢…
    他有百折不屈的精神,愈挫愈奮,最後是同村的加爾拉斯果學士,裝做一個騎士把他打倒了,令他回家隱居一年,堂吉訶德這才履行諾言,回到了家。之後又外出冒險遊俠,以善良願望做了許多荒誕之事。——塞萬提斯 《堂吉訶德》2、我知道魯莽和怯懦都是過失;勇敢的美德是這兩個極端的折中。不過寧可勇敢過頭而魯莽,不要勇敢不足而怯懦。揮霍比吝嗇更近於慷慨的美德,魯莽也比怯懦更近於真正的勇敢。——米蓋爾·德·塞萬提斯 《堂吉訶德》3、戀愛是戴著眼鏡看東西的,會把黃銅看成金子,貧窮看成富有,眼睛裡的斑點看成珍珠。
  • 堂吉訶德與阿Q形象比較
    ,那麼他又如何喚作「堂吉訶德」的呢?人生目標堂吉訶德——英武的騎士書中有段描寫:「他已經失去了理性,天下的瘋子沒有像他那樣想入非非的,他要去做遊俠騎士,披上盔甲,拿起兵器,騎馬漫遊世界,到各處去冒險。與堂吉訶德相比,他純粹是為自己而活的狹隘心態。
  • 回憶錄:讀《堂吉訶德》後有感
    《堂吉訶德》是我最愛的一本書, 塞萬提斯是我最敬佩的作家。我記憶深處裡的塞萬提斯是樂觀堅強的代名詞。他歷盡了世間的惆悵與他的筆下人物堂吉訶德共譜成世界名著《堂吉訶德》。這位樂觀令人肅然起敬的塞萬提斯是我心裡的英雄,堂吉訶德正是延續塞萬提斯的樂觀正義才被我喜愛的。
  • 《誰殺死了堂吉訶德》竟然拍了17年
    今天要說的是坎城國際電影節閉幕片《誰殺死了堂吉訶德》,它耗費了17年才殺青,成為電影史上的一樁眾人關注的公案。臨近電影節開幕,影片依然官司纏身,可以說是相當命途多舛了。新片《誰殺死了堂吉訶德》的故事聚焦在一位廣告導演託比身上,由亞當·德賴弗飾演。21世紀的他穿越回17世紀,重返曾經待過的西班牙村莊,發現了自己學生時期拍攝的根據《堂吉訶德》改編的作品。其中的一位村民堅信自己就是堂吉訶德,認為德賴弗是自己的僕人桑科·潘薩,兩人展開了一場冒險。
  • 楊絳譯《堂吉訶德》電子版{第二部11~15章}
    堂吉訶德突然看見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有點吃驚,桑丘早嚇壞了。堂吉訶德以為又是奇遇,這麼一想,立刻興致勃勃,憑他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膽量,攔住大車,喝道:「隨你是車夫、是魔鬼,或是什麼東西,快快招出來:你是誰?到哪裡去?乘車的都是誰?你這輛車不象普通的板車,倒象卡龍的擺渡船呢。」魔鬼停了車,和和氣氣地說:「先生,我們是安古羅•艾爾•馬羅的戲班子。
  • 堂吉訶德:一個生活在虛妄幻想之中的人註定了他的悲劇人生
    他是生活在拉曼卻村的一個窮鄉紳,由於讀騎士小說入了迷,決心恢復騎士道,於是模仿古代騎士去週遊天下,打抱不平,於是戲劇性的故事接連發生,直到臨終前,他才清醒地認識到騎士小說的危害。讀完作品使人發笑,但那是一種令人流淚的笑犯了時代錯誤的堂吉訶德要在現實生活中恢復過了時的騎士精神,因而使得他成了一個誇張的滑稽的喜劇性的角色,但是他卻是一個有著崇高精神境界的「瘋子」。
  • 楊絳譯《堂吉訶德》電子版{第二部6~10章}
    他雖然讀過《堂吉訶德》第一部,總不信桑丘真象書上形容的那麼逗笑。這會兒聽他把遺囑上「不能反悔」的附款說成「不能翻灰」,就知道書上的話都可靠。他斷定桑丘是當代最死心眼的傻瓜,這主僕倆一對瘋子,世界上找不出第三個。當下堂吉訶德和桑丘互相擁抱,又言歸於好。
  • 《堂吉訶德》:一位理想主義者的「意外」死亡
    或許也正是由此,德國詩人海涅才會認為,堂吉訶德和桑丘合起來才是小說的真正主人公,並稱讚塞萬提斯塑造了這麼一對人物典型是「這位創作家在藝術上的識力以及他那深厚的才力」。「哎喲,」桑丘哭著說道,「您可別死呀。您聽聽我的勸,長命百歲吧。一個人最大的瘋癲就是讓自己無緣無故地死去!現在既沒人殺您,也沒人打您,您可別因為憂鬱就結束了自己的性命。
  • 《新聞編輯室 第三季》堂吉訶德?是追求真理還是固執
    堂吉訶德的受眾堅持著正規的審查路徑去報導新聞,他們有良知,有標準,有職業責任感,普魯特不想要真相,他想要噱頭,要收視率,URACN,公民記者,粗暴簡單,所以遭到了抵制,但這是2013年,新媒體對舊媒體的衝擊還較為溫和,所以Jim可以帶著優越感去抨擊肉食動物的無下限,可是我們身處2020,關於疫情我們的信息來源基本都源於網絡,我們是公民記者也是公民造謠者,網友通過對單一官方話語權的追求將一切非官方的信息打為謠言
  • 暴瘋語 誰才是真正的,瘋子.
    在看這部《暴瘋語》之前,我事先沒有做過任何的搜索(匆匆掃過海報之後甚至誤以為主演是古天樂),對它的興趣是因為,我覺得,這一定是一個關於瘋子們的故事,而這樣的故事,往往是有趣的。 前半場的劉青雲是瘋子沒錯,深愛自己的妻子,冷冷的看著她墜樓,後又陷入深深的自責。影片的裡的瘋子遠遠不止這兩個。黃曉明的媽媽原來是精神病院院長的病人,後來跳樓自殺,這件事在黃曉明的心理留下了巨大的陰影,而精神病其實是有一定的遺傳概率的,老院長自然比誰都明白這些事,也並不是看不到黃曉明身上潛在的危險因素,然而臨終前,他還是把醫院交給了這個自己從小疼到大的年輕人,我覺得,這個老院長,也是夠瘋的。
  • 為什麼說維爾戈才是堂吉訶德家族的最強幹部?
    ‖正文‖在德雷斯羅薩島上,路飛的草帽海賊團同多弗朗明哥的堂吉訶德家族展開了決戰,雙方戰鬥的非常激烈,各路人馬各顯神通,最後路飛不得不開啟新大招——四檔狀態才擊敗了這位著名的「小丑」,堂吉訶德家族才宣告覆滅。
  • 原創故事:誰才是瘋子?
    突然有一天,國民們不知因為什麼,竟然全都變成了瘋子。國王看到這一狀況,不禁驚慌失措。要知道國民們都是國家的經濟來源,而現在他們都不正常了,這個國家活脫脫變成了唯一正常的國王一個人的天下。也不給他做飯御廚瘋了,王宮就再無人可以為自己做飯,想到這裡的國王特別無奈,於是離開了王宮,他想上街買點東西吃,但置辦商鋪的商人竟然和御廚一樣中了邪,個個都自顧自唱著走了調的歌,像是沒看到國王一樣,國王衝他們說話他們也絲毫不搭理餓壞的國王最後在一個沒有人的居民家裡找到了食物,餓極了的國王狼吞虎咽將食物吃完了,抬頭又發現了那個居民家裡有一個大水缸,裡面盛著滿滿的泉水,光吃不喝的國王這才發覺自己有些口渴了
  • 結合《堂吉訶德》解讀《飢餓站臺》:逐漸消亡的「騎士精神」
    在一部劇情電影中,攝影機的視角揣著最大的秘密——誰在看?在看誰?"所以,三個主人公都不是視覺主導的《竊聽風暴》,在拍攝角度上"暴露"出一個問題——誰在看?答案是:一個從未出場的"重要他者"(有可能是秘密警察)在看。
  • 她是大作家翻譯了堂吉訶德,她還是一位好妻子,說說先生楊絳
    你想103歲還有新作問世,我們有誰聽說過嗎?沒有楊絳和錢鍾書最才的女其實楊絳最大的成就還不止這些,她還翻譯了一本著名的小說《堂吉訶德》。我們大家都知道《堂吉訶德》是西班牙大作家塞萬提斯的作品。我們中國人對西歐的文學長久以來認可的兩個最光彩奪目的文學形象,一個是堂吉訶德,一個是哈姆雷特,就是堂吉訶德在世界範圍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在中國也不例外,而且中國人翻譯的譯本也挺多,但是楊絳的這一本比較權威,最受歡迎。
  • 為什麼《堂吉訶德》值得一讀再讀?
    釋放出來以後,他又找工作,託各種關係,找了一個最辛苦的稅務官做,並被派到最偏遠的山區,每天跟過去的郵差一樣,跑很多山路,去收一點人家小作坊的稅金,還經常挨罵,因為誰都不願意把利潤的一部分拿出來交給國家。無論大小,資產者都是吝嗇、貪婪的,就像巴爾扎克描寫的高老頭一樣。 他好不容易熬了兩年,把稅金存在一家銀行或曰錢莊。
  • 誰殺死了堂吉訶德:影史上「最邪門」的電影!五次重組,兩次開機
    也因此,《誰殺死了堂吉訶德》成為了影史上最邪門,最倒黴的一部影片。奧遜威爾斯是第一個去拍《堂吉訶德》這部小說的大導演,他花了二十年的時間,拍到男主角死了,拍到自己也死了,這部電影依舊沒有拍完。電影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拍到70年代宣布放棄,九年拍攝,十年後期,直到1985年奧遜威爾斯去世,這部電影也沒有完成。
  • 堂吉訶德與他的自由自在
    一高一矮,一胖一瘦,煞有介事,絲毫不覺得自己可笑的,在溜達著。很少人能背出堂吉訶德所有的事跡,但每個人都認得出這個形象:這對永遠在路上的形象。納博科夫曾經很不喜歡《堂吉訶德》這本書,但他喜歡堂吉訶德這個形象。不喜歡書的理由便是:這本書對堂吉訶德,過於刻薄了。是的。堂吉訶德從頭到尾在被嘲笑。他的形象仿佛漫畫。
  • 董燕生:再說說《堂吉訶德》、「反面教材」和「胸口長毛」
    腓力三世在王宮陽臺上看見有個學生一面看書一面狂笑,就說此人在看《堂吉訶德》,不然必是瘋子。     董燕生在中學時代讀《堂吉訶德》也經常這樣,看著看著就笑。那時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一生會與這位遊俠騎士結下不解之緣。
  • 《堂吉訶德》中的西班牙遊戲:大戰風車
    堂吉訶德見了說:「即使你們揮舞的胳膊比巨人布利亞瑞歐的還多,我也要和你們見個高下!」他一槍刺中了風車的翅膀;翅膀在風裡轉得正猛,把長槍迸作幾段,一股勁把堂吉訶德連人帶馬直掃出去;堂吉訶德滾翻在地,狼狽不堪。桑丘·潘沙趲驢來救,跑近一看,他已經不能動彈,駑騂難得把他摔得太厲害了。桑丘說:「天啊!我不是跟您說了嗎,仔細著點兒,那不過是風車。除非自己的腦袋裡有風車打轉兒,誰還不知道這是風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