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我們或深或淺都已受到了來自唐詩宋詞的詩意誘惑,以至迷醉唐朝的風,以至痴戀宋朝的月,以至幻想穿越時光夢回千年。可你知道,那時的文人有多麼難嗎?今天的主人公告訴你:難於上青天!他清節禮賢,他少年即中進士,他是「蘇門」文人集團的頂梁柱,可他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一舉中第之後,他被聘為萬全縣令,後來又任職樞密院編修官,後來又升至原州通判,再後來他直接跟隨蘇軾,從於定州幕府,前途一片大好。可惜,蘇軾烏臺詩案的滑鐵盧,也影響到了他的前進,遂被連帶停職。再再後來,他得罪權貴蔡京,被打壓得無法翻身。然而,仕途的失意,比起他在家庭上遭遇的不幸,那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都說家是一個人最溫暖的港灣,工作上的不順利,可以在家的感化下得到消融。可是,今天的主人公卻遭遇了這樣的不幸,他在一篇文章中說:「某到太平州四周年,第一年喪子婦,第二年病悴,涉春徂夏,劣然脫死。第三年亡妻,子女相繼見舍。第四年初,則癬瘡被體,已而寒疾為苦。」
「子婦」即兒媳婦,雖無血肉之親,可畢竟進的是一家門,卻無奈白髮人送了黑髮人。從此後,他開始患病生憂,幾乎將死。第三年,妻子去世了,兒子、女兒不堪喪妻、喪母之痛,竟也相繼跟著離世,只剩下一無所有的衰老頭。這個衰老頭的名字叫做李之儀,此時的他已然55歲,正是知天命之年。
仕途沒了,家也沒了,在太平州的日子,李之儀跌到了人生的谷底。但是,他並沒有因此沉淪,因為他很快便遇到了人生的第二春。太平州有一位絕色歌伎名叫楊姝,一個富有正義感的風塵女子,她與李之儀交情甚好。當初黃庭堅落難時,13歲的楊姝曾演唱《履霜操》為其聲援,而今碰到李之儀,她又演唱了這首曲子,不禁讓李之儀老淚滿襟。
李之儀被這位知書達禮又知冷知熱的女子一見鍾情,很快便好上了。一年秋天,兩人來到長江邊上賞景,李之儀遙想自己坎坷的一生,又望望身邊絕美的女子,這人生真是充滿著戲劇性。於是,他揮筆而下,寫就了一首足以流傳千古的絕唱,用以對楊姝表達愛意。而這首詞,相信幾乎人人都讀過。
《卜算子》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如今,這首詞已然成為網紅級表白金句,在古風圈是必不可少的經典名句,它看似簡單卻蘊含無窮的韻味,它以女子的視角訴說纏綿的愛,卻不曾令人想到,寫它的人竟是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
長江之長天下無人不知,而水自古以來便暗喻相思,所以長江不是信手拿來的,而是李之儀精心選擇的意象,重疊的句式加強了詠嘆效果,頭尾的距離拉開了情思的悠長。三四兩句,「不見」與「共飲」的對比簡直太巧妙了,實際想而不見,卻在水上完成了另一種形式的「相見」,可這形式之中又蘊含了多少離愁苦恨。
下片主要寄予了李之儀對楊姝的愛意。水之無休,恰似恨之無已,又似愛之無涯,三者融為一體,共存共生,而又相互隔離。最後兩句是李之儀率性的表達:希望你我同心,我一定不會辜負你。事實上,已至如此境地的李之儀對人生對仕途當然沒什麼幻想了,他只想擇一人而伴,擇一地而棲,瞭然餘生。
這是詞人對既往生活的看淡,也是對未來生活的期許,他將所有希望都放在了楊姝身上。只是,小解略微地覺得李之儀有些自私,畢竟蒼老了,可偏要佔個年輕的,這不是耽誤人家嗎?不過,更讓人沒想到的是,如此美麗的一首詞,背後的故事卻是如此感傷,而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又使人感到了老牛啃嫩草的悽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