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穩穩的靠譜
港媒曾報導,據不完全統計,香港警隊大約有80多名臥底潛伏在各類犯罪集團內部,做臥底的警員必須出於自願,不能是獨生子,祖宗三代必須清白,一般在社會或學員警中招募,面孔必須陌生,臥底有多項特殊權利,可以「假戲真做」,功成身退後升級快,可以享受到國外定居等待遇。
臥底這一工種的門檻如此高、工作性質如此神秘,令普通人類神往,也令它成為香港劇集的一大主題。
從遊走在警匪題材邊緣的《忠奸人》到被外界冠以「古代FBI」的古裝劇《寒山潛龍》,再到現階段好評如潮的《使徒行者》,TVB似乎在最近推出的新片中有意將臥底題材進行到底。
隨著劇集的深入,《使徒行者》開啟了刷新紀錄之旅。據優酷網統計,截止至第22集,其單集播放量突破5000萬創年度最高。目前,《使徒行者》已更新至25集,播放量超7.7億,穩居優酷電視劇排行榜首位,這一成績已遠超曾經笑傲港劇排行榜的《衝上雲霄2》。
作為近年來最火爆的港劇,也是臥底題材的巔峰之作,TVB願意將最終的結局安排留給觀眾。近日該劇監製文偉鴻爆料稱,該劇有雙結局——遺憾的結局與圓滿的結局,而在最後一個星期觀眾可以參與投票選擇,決定林峰、佘詩曼等人的結局走向,這也是TVB電視史上的第一部「高互動式」劇集,首創雙結局。
最早的臥底其實和間諜的概念相仿,就是對敵方陣營進行秘密潛入、以進行暗中調查與搜集情報的工作,幫助己方打擊對方的的特工。隨後臥底成為長期潛入犯罪團夥內部的警察的別稱,這是警局為協助破獲棘手案件或大案而設置的特殊警察。
當然,有時黑幫也在警局有臥底,畢竟對於黑幫而言,警察屬於「敵方陣營」,只是現在對於潛伏在警察中的臥底,有了個新名詞叫「黑警」。
臥底工作的多樣性讓編劇有了更多令其升華的理由。警方的臥底可以是普通的「混混」,也可以是直接呈現給觀眾的「大哥」;臥底可以一直守著自己的底線,也可以「變節」;臥底可以在被發現後「處以極刑」,也可以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後獲得功勳。而隨著「黑警」的出現,黑白兩方面臥底的博弈又是一個很好的賣點,例如《使徒行者》中,警方臥底與黑警之間的鬥法。
這麼多良莠不齊的人出現在劇中,你很難判斷孰是孰非,而這些都可以讓整個劇情變得撲朔迷離,說得直白點,編劇筆下的臥底「走位太風騷」,讓觀眾揣摸不到下一秒會發生什麼,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觀眾每天都會在屏幕前守候新一集的開始,生怕晚一點會遭遇「劇透」。
這也是為何《使徒行者》在國內的播放屢創紀錄的原因。
《忠奸人》中的高哲行(郭晉安飾)蠅營狗苟,在警察和犯罪分子間做「雙面臥底」以治癒自己內心深處的卑微;《寒山潛龍》中更是把劇情的高潮留給了自己最後幾集才浮現的真正臥底——天璣府的大boss鳳南天。到了《使徒行者》,索性將「臥底」早早拋出,讓TVB警匪片的忠實擁躉早早開始「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的遊戲,就連周潤發都在一直留意誰才是臥底。
2010年可謂是TVB警匪片的分水嶺。
要知道,從90年代的《刑事偵緝檔案》系列、《鑑證實錄》系列、《陀槍師姐》系列開始(筆者85年後才出生),基本走的都是循著蛛絲馬跡後層層推敲最終將兇手緝拿歸案的路線,哪怕進入2000年後,2010年前的《法證先鋒》系列、《讀心神探》等基本也算中規中矩的套路。
看得出,TVB的編劇還是動過腦筋的,包括《古靈精探》、《隔世追兇》、古裝劇《施公奇案》等劇的標籤都出現了「科幻」的字眼,儘管劇情讓人頓生新鮮感,但若不是骨灰級的粉絲估計很快就會遺忘這些科幻警匪劇。
而綜觀2010年後TVB的警匪片,幾乎都是以臥底的概念來串起整個劇情。
2011年的《潛行狙擊》以當年大紅大紫的學警系列第三部《學警狙擊》中「laughing gor」的故事為藍本,加之當時最炙手可熱的謝天華和黃宗澤間的對手戲,讓整部劇扣人心弦,也開啟了2010年後臥底劇的高產,2012年的《雷霆掃毒》、2013年的《神槍狙擊》、2014年的《叛逃》等緊隨臥底的應景題材應運而生。
2010年前後警匪片題材大轉變,背後的原因不知是編劇主動求變還是才思枯竭後的一次嘗試,至少從劇情的角度而言,有了「臥底」的出現讓劇情更加扣人心弦,而結局也多了更多的可能性。
作為林峰離開TVB的告別之作,佘詩曼重返TVB後的回歸之作,《使徒行者》未經開播就已引起眾多關注。但想要賺足觀眾的眼球,沒有劇情的支撐顯然是不會有何作為的。要知道近幾年,臥底的題材已經被用爛,但《使徒行者》卻有高明之處,一開始就透露由於警方內部有黑警,五名臥底的身份資料也因此被刪除,由此展開了一場恢復臥底身份的任務。
「誰是最後一個臥底」已經有了答案,但最終的劇情是悲劇還是喜劇收尾,觀眾可以把自己當作一個臥底,默默地投票吧。
請點擊網頁左下角「閱讀原文」安裝「澎湃新聞APP」,您將看到更多「有戲」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