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中,每個朝代都或多或少地建造了一些建築,有些建築一直保存至今,我們稱之為古建築。古建築也成了很多遊客想要旅遊參觀的地方,因為通過這些古建築可以了解時代的背景以及文化的發展,也蘊含著一定的底蘊。在我們現在如此發達的社會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古建築,這些建築當作文化遺產一直保留著,並且定期會進行維修加固。
1.未央宮
未央宮是西漢帝國的大朝正殿,建於漢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劉邦重臣蕭何監造,在秦章臺的基礎上修建而成,位於漢長安城地勢最高的西南角龍首原上,因在長安城安門大街之西,又稱西宮。未央宮建成之後,西漢皇帝都居住在這裡,成為漢帝國200餘年間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後世人的詩詞中,未央宮已經成為漢宮的代名詞。
「未央」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沒有災難,沒有殃禍,含有平安、長壽、長生等意義。漢人喜以此命名,反映了當時追求長生不老、延年益壽的社會思潮的盛行。未央宮有六個紫禁城那麼大,其建築形制深刻影響了後世宮城建築,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宮城建築的基本格局。
東漢末年,因為董卓被誅引發了在長安城內的激烈戰爭,未央宮被嚴重破壞。西晉時期晉愍帝修復未央宮,改名太極殿。前趙時期,趙昭文帝劉曜對長安宮室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建。後趙時期,趙武帝石虎下令修長安未央宮。前秦時期,把未央宮作為皇宮。後秦時期,以未央宮作為皇宮。北魏孝文帝曾住過未央宮。西魏時期以未央宮為皇宮。北周時期以未央宮為皇宮,唐敬宗李湛和唐武宗李炎對未央宮進行修繕。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朱溫一把大火燒了長安城,未央宮也淪為廢墟。
2.大明宮
大明宮是唐朝的皇宮,在很多的腦海中,唐代的時候就是古代最繁華的時候,有17位皇帝曾在這裡處理朝政。但大明宮是我們後人給它的稱謂,它的原名叫永安宮,大明宮的規模也很大,是故宮的近5倍之大。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是舉行國家儀式、大典之處,所謂"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寫含元殿大朝會的盛況。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大明宮規模宏大、格局完整,被稱為「中國宮殿建築的巔峰之作」。由大明宮開創的宮殿建築布置方式,奠定了東亞中古及其後的古代宮殿制度,是唐以後中國宮殿建築之範本,對中國明清故宮及日本和韓國等東亞宮殿建築產生了重要影響。
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大明宮毀於唐末戰亂。目前我們看到的大明宮是2010年,西安市在大明宮原址建立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唐長安城大明宮遺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3.故宮
故宮又稱紫禁城。中國古代講究「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用天上的星bai辰與都城規劃相對應,以突出政權的合法性和皇權的至高性。天帝居住在紫微宮,而人間皇帝自詡為受命於天的「天子」,其居所應象徵紫微宮以與天帝對應,《後漢書》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
故宮建成後,經歷了明bai、清兩個王朝,到1911年清帝遜位的約五百年間,歷經了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兩朝最高統治核心的代名詞。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後活動,等級制度、權力鬥爭、宗教祭祀等。
當時普通人連走近紫禁城牆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由於明清宮廷是封建制度高度完備的最高統治中心,不尋常的大事,往往都是圍繞皇權的傳承與安危展開的。
如明代正統皇帝復闢的奪門之變、嘉靖皇帝被宮女謀刺的壬寅宮變、萬曆四十三年梃擊太子宮的「梃擊案」、泰昌皇帝因服丹丸而死亡的「紅丸案」、泰昌帝病死後圍繞著新皇帝登基的「移宮」風波。清朝初諸王大臣為確立皇權的三官廟之爭、清末慈禧太后謀取權力的辛酉政變等等。
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整個故宮,在建築布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
北京本來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難之役以後,永樂元年(1403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燕京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明成祖於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
故宮建成後,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後活動,等級制度、權力鬥爭、宗教祭祀等。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
4.阿房宮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在消滅六國統一全國以後,在都城鹹陽大興土木,建宮築殿,其中所建宮殿中規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宮。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認為都城鹹陽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宮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豐、鎬之間渭河以南的皇家園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築之精英靈秀,營造一座新朝宮。這座朝宮便是後來被稱為阿房宮的著名宮殿。 阿房宮地磚'海dao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飢人'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開始營造朝宮,即阿房宮。由於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時只建了一座前殿。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鹹陽。」其規模之大,勞民傷財之巨,可以想見。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調修建阿房宮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後繼續修建阿房宮,但秦王朝很快就垮臺了。古有童謠唱道:「阿房,阿房,滅始皇」
阿房宮存在與否的鐵證只能是當時的文字記述或實物。然而,阿房宮考古隊的領隊李毓芳坦言,迄今沒發現任何這樣的史物實證。如果宮殿建成,無論怎樣焚毀,都應像秦鹹陽宮遺址那樣,有一米多厚的瓦礫堆積遺存,而阿房宮遺址沒有。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劉慶柱:如果宮殿建成,金銀財寶會被洗劫,可怎麼連一個破碗片都不見呢?所以專家認為,這表明歷史上有關項羽放火焚燒阿房宮的記載是不準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