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你來作客,這是一個不定期更新的私人帳號,隨緣關注,隨喜閱讀~
年前的某個周末,我們一家三口去吃海底撈。
服務員小姐姐對小維笑臉相迎,熱情周到,一會送他端上小零食、一會給他一個小禮物——海底撈的服務嘛,大家都懂的。
小維剛開始對陌生人的熱情還有點不適應,沒一會兒就放下了拘謹,不僅吃得很歡快,而且還果斷來了一句評語:
「現在,這個姐姐在我心裡的地位排第一重要了。爸爸總是吵我,所以排最後。媽媽你就排第二吧。」
鄰居小珊是小維最好的朋友,小維經常去對方家裡玩。某天晚上睡覺前的夜談時間,小維不無羨慕地說:
「我好想讓小珊的爸爸媽媽做我的爸爸媽媽,他們從來不發脾氣,對我很好。」
我曾在《不完美的我們,卻是彼此無可替代的存在》裡,記錄過小維3歲時我們的一次對話。
我跟他開玩笑說:「小珊的媽媽年輕又漂亮,你的這個媽媽總是不讓你吃糖吃冰棍,你要小珊的媽媽好不好?」
小維抬頭指指我的鼻子,說:「我不要珊珊的媽媽,我只要家裡面的這個媽媽。」
我哈哈笑著把他擁在懷裡:「媽媽也不要新的小維,只要家裡的這個小維!這個小維就算淘氣鬧人媽媽也永遠愛他!」
甜言蜜語猶在耳邊,現在居然鄰居媽媽和海底撈的服務員都把我比下去了。
身經百戰耐撕耐磨、臉皮和心理素質都非常過硬的中年老母親,當然不會因為孩子的幾句感慨就惱羞成怒。
我首先反思了一下:
在家全職的這一年,母子倆有了大把時間相親相愛,也有了很多機會產生摩擦。
尤其對於我而言,突如其來的疫情加上突如其來的全職主婦身份,對我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全方位震蕩。雖然不傷根基,但焦慮和迷茫是不可避免的。我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才走出那些負面抑鬱的情緒。
在我情緒不穩、內心脆弱的這一年,我對小維和日堯君發脾氣的次數,超過之前幾年的總和。
日堯君說什麼我都想懟,看見他就不耐煩,本來夫妻之間抬槓鬥嘴的小樂趣也沒了,在劍拔弩張的氣氛下,往往一說話就演變成帶著怒火的爭吵。
面對小維我其實很努力地控制自己了,因為孩子跟成人不是一個重量級的,我一向反對以大欺小。但即使如此依然會經常破防。
小維不想好好洗手我都能崩潰地大喊大叫;小維一疊聲地喊著媽媽媽媽,我的火就能蹭蹭往上冒。
我很清楚,除了一些原則性的事情,大部分都是小事,不值得發這麼大的火。而且每當發火的時候,我就會慚愧地想起王小波的名言:「人的一切痛苦, 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
一邊控制、一邊失控,
一邊自責、一邊暴躁,
一邊後悔、一邊崩潰。
所以往往是小維沒被我吵哭,我自己就先被糾結哭了。
而日堯君這個直男呢,往往不明白我發火的根源,總是一看見我被小維氣哭,就衝過來替我出頭要教訓小維——這就更讓人崩潰了。
好多次我邊哭邊像佟湘玉一樣碎碎念:我好後悔啊,為什麼要結婚,為什麼要讓你們來氣我……
回想起來,小維這一年過得的確挺不容易,想要換爸爸媽媽也再正常不過了吧。
但反思過後,我並不想讓自己陷入自責和愧疚之中。
因為自責愧疚也是負面的情緒,除了讓我更不快樂之外,於修復母子關係無補。
最關鍵的,是如何讓我自己變得強大和快樂起來。
曾看到一段話,給了我很多慰藉:
比起痛苦本身,想要快速消除痛苦的執念,反而讓我們更為受苦。
過去,我們都以為勇氣就是咬緊牙關,是拼命做點什麼、再做點什麼,是人定勝天。但其實,無條件地接受當下的自己,也同樣需要勇氣。
所以這一年來,我在無數次地指責自己時,也無數次地寬慰自己:
這不是我的錯,我又不是神,面對困難有情緒的波動太正常了;孩子也不是瓷娃娃,我發幾次火他的人生也不會就此毀了。
事實上,小維早已不是小時候我一瞪眼就哇哇大哭的孩子了,現在的他性格相當皮實,不管我和日堯君如何批評他,他都很少往心裡去,很快就又嘻嘻哈哈的了(好處是不記仇,壞處是一句話要說一百遍才勉強記得住)。
除此之外,我有意識地放鬆成為「一百分媽媽」的執念。
給小維報興趣班固然很重要,但報兩三個也就夠了,我沒太多時間接送,也不想全身心撲在孩子身上。雞娃不如雞自己,我好好工作,不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嗎?
小維想要玩具,我會讓他再三考慮,除非特別想要的才會給買,或者讓他自己攢零花錢去買。但我自己如果特別想要一樣東西,我就會爽快地買回來,我管這筆錢叫「媽媽的快樂基金」——畢竟只有我快樂了全家人才會快樂不是嗎?
與其做完美的100分媽媽,不如做快樂的可愛的70分媽媽。想通這一點,應該能解決絕大部分的家庭矛盾。
當然媽媽的基本責任還是要盡到的。我不希望小維只看得到我們的情緒宣洩,出於害怕而屈服,或者因為委屈而牴觸。所以我經常會跟小維推心置腹地聊聊天。
「我為什麼那麼生氣你知道嗎?因為現在疫情還沒有過去,每個人都必須好好洗手,不然有可能會生病。媽媽很擔心你,所以希望你不要偷懶,下次好好洗手好嗎?」
「我在工作的時候,希望你能體諒一下媽媽,就像你看動畫片很專注的時候,我一直打擾你,你是不是也會很煩?」
除了這樣的溝通,我也會誠懇地跟他分享一下作為大人的感受:
「剛才我確實失控了,因為最近媽媽好像情緒生病了,就像身體生病一樣,人的情緒也會生病。」
小維問我是不是需要看醫生。我說:「暫時不需要,我自己應該可以調整好,只有特別嚴重的情緒問題才需要看醫生。小維可以體諒媽媽,幫助媽媽一起調整嗎?」
在這樣一次一次的溝通中,小維漸漸明白了我們的底線,也知道了,不是只能大人寵著孩子讓著孩子,孩子也需要尊重和體諒大人。你是第一次做孩子,我們是第一次做爸爸媽媽,我們都需要在不斷地磨合中成長進步。
所以衝突未必一定是壞事,也是孩子學習處理情緒問題和人際關係的重要一課。
當然,沒有意義的情緒宣洩,隨著我情緒的好轉,肯定是越來越少了。嶄新的2021,我沒什麼宏大的目標,就好好地工作帶娃,同時好好地愛自己,讓我們的小家庭重新充滿溫暖,讓小維重新愛上自己的爸爸媽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