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鹿鼎記》上映引發不小爭議,戲服如塑料漁網、妝容尊卑不分、演技尬出天際等槽點,讓其僅收穫2.6分的評分。而劇集當中,將鰲拜宅子稱為「鰲府」的操作,亦讓不少網友質疑起導演和編劇的文化水平。
隨著市場的繁榮,可能是編劇的門檻越來越低,導演的門檻也越來越低。如果你有一點錢,就可以拉一批所謂的導演和演員來湊一回熱鬧!有些編劇自己寫的東西甚至自己都覺得可笑,但導演還不能說出來。一個沒有文化積澱、沒有專業經驗的人敢拍電影,可能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過程,但我真希望大家不要為了那點虛名,消費自己,浪費大家的生命!
我們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精神需求,改革開放前,實行計劃經濟。甚至電視劇都是為政治服務的,與現在的文化娛樂完全不同,而且,從當時人民的精神追求來看,具有明顯政治意義的電視劇也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
前幾年,在不同的階段,總會有不同的經典國產電視劇來滿足我們當時的精神需求,從另一個角度看,可以理解這些電視劇仍然十分重視精神層面的輸出,無論是在網際網路上還是在電視上,都充斥著高度工業化的快餐電視連續劇。
近段時間,不僅新《鹿鼎記》引來罵聲一片,所謂的抗戰劇《雷霆戰將》也因嚴重背離歷史被下架,這無疑是一記警鐘,提醒文藝創作者莫把「底線」當「高線」,靠品質說話、靠演技說話、靠態度說話,才是應有的職業精神。
想要獲得觀眾的敬意,那就得用實力,細節不用心準備,路邊攤隨便買的便宜貨就敢聲稱道具精良。穿越無數朝代的東西也會給個特寫照顧一下,畢竟大老遠跑來一趟不容易。功課不用心做足,劇情需要的基本知識兩眼一抹黑非要宣傳用心準備。捨得花千萬請演員不捨得花千元請老師指導。
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顏值即正義,就是一切,熱點就是一切,投機就是一切,流量時代,社會浮華,主題精神的表達水平極為匱乏,難以滿足觀眾的任何精神需求。但事實上拍出來的東西是什麼呢?不論是網絡上還是電視上,充斥著高度產業化的快餐電視劇。每次看這些電視劇,我就像李誠儒老師說的那樣,如芒刺背、如鯁在喉、如坐針氈。
(以上內容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