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種音樂能像布魯斯那樣直擊我的靈魂。」
現代音樂是一個多重文化與風格的大融合,越來越少的人在關注根源音樂,但始終有那麼一群人,熱衷於根源音樂,並且憑藉自己的熱愛始終堅持著。今天小愛有幸邀請到有著「中國SRV」之稱的魏威,與他一起走進布魯斯的世界,領略布魯斯的獨特魅力。
魏威:我是在上大學的時候,90年代末期,第一次聽到布魯斯。那會兒不知道也不了解布魯斯,也不是主動想聽布魯斯,是朋友送了我一張Stevie Ray Vaughan(以下簡稱SRV)的專輯,從那開始就被布魯斯吸引。從大學時代到現在,已經超過20年了。
魏威:我個人受SRV的影響很大。其實不光是我,整個70後,包括再年輕點的人在玩布魯斯的時候,基本上都受他的影響。
80年代,SRV基本上算是一個拯救了布魯斯音樂的人。因為在60年代左右的美國,布魯斯基本上就不算是主流音樂了,它是50年代比較盛行。然後SRV橫空出世,1983年發行第一張專輯之後,就重新把聚光燈罩在了布魯斯身上,所以是他扛起了這面大旗,橫掃整個80年代。只可惜他在1990年的時候就去世了,挺遺憾的。
後代的人多少都會受他的影響,我個人受他影響是最大的,我最崇拜的就是他,迄今為止也依然是這樣。
魏威:那會兒應該沒有人玩這種音樂。因為其實大家也都不太懂,大多數人還是喜歡Hard Rock或者metal的音樂形式,他的荷爾蒙比較容易被聽眾捕捉到。可能還是得有一些音樂經歷或者學樂器的人,才會對布魯斯產生興趣。
在2000年之前,純玩布魯斯的樂隊也不能說沒有,只是很少。汪峰最早的樂隊「鮑家街43號」,就是一個玩布魯斯的樂隊,只是那時還沒有形成一個很好的氛圍。
魏威:現在除了Mojo Hand,還有彌藏,也是一個原創的、專門玩Blues的樂隊。然後我自己還有一個三重奏樂隊,叫「九」,我們玩Blues、Funk、Rock,各種音樂形式都有,是一個玩律動的樂隊,最近我們專輯也錄製完成了,希望能很快和大家見面。
魏威:老克受到布魯斯影響也很大,他最崇拜的人之一就是Freddie King。但可惜Freddie King去世很早,好像76年就去世了。但如果你仔細聽老克的音樂,就會發現布魯斯也只是他音樂中的一個元素。
除了他的演奏技術之外,還有一點,就是他在60年代把美國的布魯斯音樂在英國重新點燃起來。他邀請了大量的黑人布魯斯大師到英國演出,那個時候布魯斯在美國已經不太盛行了,所以很多老藝人的經濟收入、演出狀態都不是太好,所以老克算是挽救了這些老藝人。後來他自己又在90年代創辦了Crossroads音樂節。可以說老克為整個布魯斯領域做了非常大的貢獻。
在國內,像我這個年齡段的人,其實一開始能接觸到的就只有兩個人的布魯斯音樂,那時我們的世界裡就只有B.B.King跟老克。大多數人聽布魯斯都是先從他們開始接觸到的,後來覺得這種音樂不錯,再自己去買打口帶,或者跟朋友交換,因此能接觸到其他的布魯斯音樂人,比如Muddy Waters、Buddy Guy,包括SRV這些……
所以我個人認為老克最大的貢獻是普及和推廣布魯斯音樂,這方面來講我覺得他是無人能敵的。
魏威:對,Crossroads音樂節是2004年開始辦的,一共辦了5回。公益的,收益貌似都給戒毒戒酒康復中心了,所以這位老哥真是挺牛的。
魏威:從大方向來講,對現代音樂影響比較深的流派其中之一是「密西西比布魯斯」,即我們平常說的「三角洲布魯斯」,大批的黑人大師基本上都是從這個流派中走出來的,之後由於美國工業的發展,他們從密西西比北上去了芝加哥,才帶來了整個布魯斯的電聲化,直到後來布魯斯點燃整個世界。因此芝加哥這個地方做出了很大貢獻。
說到芝加哥,我推薦大家看一個電影叫《藍調傳奇》。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當年切斯唱片公司的發展史。再有,從電聲角度來講,芝加哥布魯斯徹底讓藍調「電」了起來。
而SRV這種德州布魯斯主要是白人派系,德州的幾個比較重要的代表人物,最有名的就是SRV,還有一個我個人比較喜歡的Johnny Winter。我的個人淺見,這可能跟地域有關係,德州在美國叫孤星之州,對吧?所以德州人其實骨子裡頭是比較驕傲的,加上這座城市本身的經濟也比較發達,人也比較粗獷,所以布魯斯跟他們這些人在產生化學反應的時候,Rock元素與生俱來的就融入到這種音樂形式裡了,例如大名鼎鼎的ZZ Top,也是德州的樂隊。
所以比較寬泛來說,如果你是吉他手,你可能受到德州布魯斯的影響比較深,因為德州出了大量的吉他大師。如果你是口琴手,那麼芝加哥布魯斯對你影響就很大,因為芝加哥樂隊的標配其中之一就是口琴。
其實,給Blues分類是個複雜工程,有按時間段分的,比如戰前和戰後,有按地域分的,像芝加哥,德州,底特律,東西海岸之類的,大家有興趣可以自行搜索。
魏威:當代的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是英國吉他手Matt Schofield。從吉他演奏的角度,包括在音樂上的創新層面,我個人是非常喜歡的,他的東西我也是沒少學習。還有美國的Joe Bonamassa,他的技術非常全面,他更Rock一點,但是他也是以布魯斯為根基。
再老一點的,Robin Ford我也很喜歡,他的音樂會有爵士樂的元素,他的融合性會更強一些。但他在Blues上的造詣也非常深,聽他的作品你也會發現,他其實更鍾情於布魯斯這種音樂,雖然他也會玩爵士樂。這幾個人都對我有很大影響。
▲Matt Schofield & Joe Bonamassa & Robin Ford
魏威:國內現在玩布魯斯的樂隊客觀來說不是太多。最早的比較成熟的就是張嶺的「節奏之犬」,90年代到2000年後,我們也都會去看他們演出,因為當時你想聽這種音樂的現場基本上也聽不到。然後就是杭天,他的第一張專輯是99年出的。還有就是北京的浪蕩紳士樂隊、彌藏樂隊。南京也有一個重拍樂隊。
關於布魯斯樂隊,其實我還有點感觸,因為布魯斯貝斯手王錚老師,還有彌藏的韓宇老師,他們都承辦過他們自己品牌的音樂節。舉辦音樂節就得找樂隊,當時就發現非常費勁。單從布魯斯這個角度出發,基本上就這麼幾個樂隊。我們去外地演出,有的時候想在當地找一個暖場樂隊,大家交流一下,演完之後可以互相Jam,這種情況就費勁了。因為喜歡這種音樂的人不少,吉他手和口琴手都有,但是你讓他們組一個樂隊就太難了。所以成型的樂隊客觀來說真的不太多。
魏威:布魯斯這種音樂,我在現場演出的時候就有比較明確的感覺,就是它給人的律動是比較直接的,你不需要有什麼準備,音樂響起來的瞬間,你就能直接Get到那個點。很質樸,雖然你可能沒怎麼聽過,或不太了解布魯斯,但是這都不妨礙你直接接受到它的能量。
至於爵士樂,實事求是的說,它是有一定門檻的。我教過好多學生,跟我聊天都說聽不懂爵士樂,聽不懂就意味著你Get不到那個信號,所以就不聽了,因此爵士樂的能量不是輕易就能接收的。但是布魯斯這種音樂就是很直接的就給你了,一拳擊碎的感覺。
其實你剛才說60%的比例,我以為可能喜歡爵士樂的人會更多一些。
魏威:我覺得不要有太多的想法吧,聽音樂本身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比較放鬆的過程了,很多事情也是看緣分。好多人問我為什麼彈布魯斯,我說我也不知道,我其實以前會聽很多不同風格的音樂,Grunge、Punk、Metal、Hard Rock等等,但是那些音樂都沒有直擊我的心靈,雖然那些音樂我也都覺得很好,各種風格都有很好的音樂,但我聽到布魯斯聲音的時候,它直接就吸引我了,你說為什麼?我也沒法回答,我也不知道。
我推薦一種聽音樂的方式,就是音樂軟體上的歌單推薦。我覺得這個挺好,在你不知道聽什麼的時候,在各種歌單裡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可能你就會突然發現以前不知道的寶藏樂隊,這就是緣分。
布魯斯也是一樣,我沒法給大家解釋你需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更好的接受它,我覺得就是緣分。而且有可能你今天對布魯斯沒感覺,那就是緣分沒到,但過倆月你再聽,可能你就愛上它了,這個非常有可能。
魏威:Shuffle是布魯斯裡最典型的一個律動,它是可以直擊心靈的東西,一出來直接就能把你頂住了。這也是西方音樂最大的魅力,他們非常強調節奏與律動。而我們中國的音樂就是比較強調旋律,比如我們聽好多民樂,玩的都是旋律線條,沒有節奏組、節奏型的概念,它是一個平面化的音樂。不管有多少樂器,大家都在彈同樣的旋律線條,雖然會有一些輔料的概念。但西方音樂首先就有一個節奏形式,哪怕是動次打次,你一聽,就爽起來了。
再舉個例子,你看當年那些大師的視頻會發現,演出一開始,大師都不上臺,而是樂手先上搞一些簡單的聲音來熱場,這個時候沒有主唱,也沒有人Solo,而是大家集體演奏Shuffle,把布魯斯12小節玩一遍。那種狀況下,音樂聲音一響起,就算沒有人唱、沒有主旋律,光這一個節奏就足以點燃下面的觀眾。之後主持人上臺有請大師,那時候整個現場直接就炸了。
因此Shuffle的律動可以對觀眾產生直接的聯繫,這也是布魯斯的獨特魅力所在。
歌詞方面,本身黑人布魯斯的歌詞就挺黃色的,我們用中文唱出來,自然而然地會帶有一些「流氓勁兒」,這會產生一種很本能的力量,因為那些底層社會男男女女的事才是你生活的點點滴滴,這會讓聽的人產生最直接的感觸。
Muddy Waters那一批布魯斯大師最當紅是在50年代的芝加哥,那時的聽眾都是在工廠上班的工人。他們演出是從晚上一直持續到早上7點,為什麼?因為那時候工人們都下班了,經過一天的疲憊工作,他們需要發洩自己的情緒,所以就到酒吧,點一杯廉價的威士忌就開始燥起來。因此他們不需要細膩的、經過雕琢的歌詞,而是非常直白且通俗的音樂。
所以布魯斯音樂的形成,一定是跟當地的環境與文化氛圍有關係。你服務的對象就需要你演奏出這種很直接的聲音,導致芝加哥電聲布魯斯的出現,讓工人們可以釋放工作時壓抑的情緒。
魏威:首先這是兩個層面,第一,因為在西方音樂裡布魯斯是主流文化,那裡的人基本上是從小聽布魯斯音樂長大的,尤其現在年輕人,他們選擇學習某項樂器的時候,從根裡就承接了西方文化。所以從這個角度,現在國內很多樂隊想玩一些「中西合璧」的音樂,把民族樂器或者民族的調調與西方音樂嫁接起來,我個人感覺成功的並不多,並且也沒有太多實際意義,當然這是我個人淺見。
第二方面,讓我想起一個民間玩西北音樂很棒的音樂人,張尕慫。我們有過一次合作,他當時是我們那場演出的嘉賓,跟Mojo Hand同臺。他在一個E調的Slow Blues律動裡,演出了屬於中國的「布魯斯」。我當時就發現這兩種音樂風格有異曲同工之妙,我當時彈的完全是美國音樂,而他在裡面玩的是中國的西北調,兩種風格渾然天成。
還有一件有意思的事,就是張尕慫在深入民間去跟那些民間藝人學習的時候,我們偶然聽到某位民間藝人自己錄製的音樂,據他說這個音樂是五六百年前大家口傳心授流傳下來的。我們當時一聽直接就驚了,因為它的節奏就是Shuffle,整個的形態一聽就是布魯斯,雖然他唱的內容不是布魯斯的味道,但是你會發現他節奏型,還有其中的呼喚應答,起承轉合的氣口,太奇妙了,完全是共通的。而且如果這麼說的話,Shuffle的起源應該算是源於中國民間,哈哈。
魏威:我推薦他的《張老漢》。
魏威:去美國的事一開始是跟王錚老師還有虎子,我們三個人去的。我們的動機很簡單,因為我們玩的布魯斯是屬於美國音樂,所以就想去當地看看。我們把那次經歷叫做「布魯斯尋根之旅」,想要通過中國人的視角去看看那個地方,了解布魯斯在當地的現狀。
▲Mojo Hand 演出現場 楊策與魏威Solo
我們那次在美國呆了50天左右,時間挺長的,在美國入關的時候,工作人員還很懷疑我們,認為我們動機不純,是不是就不想回來了,把我們扣在小黑屋裡好幾個小時,那一趟差點沒進到美國。
布魯斯在美國比較典型的州我們都去了一趟,先到芝加哥,然後奔南,去聖路易斯、孟菲斯;再奔西南,去了德州的休斯頓、奧斯汀,達拉斯,然後到了紐奧良,再北上進入美國藍調腹地:三角洲,最後又回到芝加哥。
去了之後其實感慨挺多的。我第一個最重要的感慨就是,布魯斯音樂在美國真的是不行了,挺悲傷的。
去之前我們是有一種期待的,因為規劃要去很多大師誕生、演出的地方,都是我們心裡所謂的「布魯斯聖地」。但去之後發現這些地方已經沒有太多的布魯斯演出了。
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那次在機場坐大巴,我用蹩腳的英文和四五十歲的黑人司機交流,我問他你平常聽Blues嗎?他特別堅定地搖了搖頭,我又問他平常聽什麼音樂,他說他喜歡嘻哈音樂。還有就是,我們去了一些有布魯斯演出的酒吧,也發現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了,有一種老年俱樂部的感覺,幾乎沒有什麼年輕人在聽布魯斯音樂了。
如果大家喜歡布魯斯,想去美國親身感受,我最推薦的就是芝加哥。芝加哥每年6月會舉辦一個為期三天的音樂節,並且是免票的,算是一個政府對文化的保護行為。在當地,還有四五個在比較有名的酒吧,每天都會上演布魯斯的演出。所以芝加哥是我覺得我們走過的地方裡布魯斯音樂還比較活躍的地方。
其他地方真的不行了,舉個例子,因為我是SRV的腦殘粉,而他是從奧斯汀這個地方走出來的,所以我對那個城市有點私心,想要去好好感受一下。我們專門去了他的成名之地「安通斯酒吧」。我們是下午路過那裡,看見演出預報,是芝加哥一位老的黑人布魯斯音樂家的演出,那個人我之前不太知道,但是後來了解到他在芝加哥頗有名氣,也出過不少專輯,所以當時心想要提前去,別到時候進不去,或者人特多位置不好看不清楚。但結果卻是,他那天的演出底下就只有20多個人。
其實挺慘的,老人家在上面賣力演出,但臺下卻沒什麼人。他為了烘託氣氛,還自己走到臺下跟觀眾互動,甚至走到酒吧門口去表演,說實話有點悽涼,挺心疼老頭的。但是沒辦法,這就是現狀。
客觀的說布魯斯確實已經過時了,它的輝煌早就已經不在了,其實在90年代SRV去世之後,布魯斯的勢頭就下來了。雖然還有一些吉他大師在堅守陣地,但我覺得有點諸侯割據的感覺,就是每人各自有各自的一席地,有自己的一票粉絲,我們守住自己的小地方繼續發展,靠這個音樂能勉強養活自己。但是始終沒有一個扯大旗的人,整個勢頭明顯就不行了。這就是我最深的感覺。
然後說起和當地人Jam的事情,其實挺有意思的。因為我們一般會提前查詢演出信息,查到一些專門的布魯斯酒吧作為我們當天晚上的目的地,可能一晚有一兩個或兩三個酒吧。到那之後,我們一進門就說我們喜歡布魯斯,問他們今天有沒有機會能上臺一起玩。有個別的地方會拒絕我們,怕我們在臺上搗亂,但大部分還挺包容的。於是我們有機會跟當地的樂手合作,臨時Jam玩一些布魯斯,我彈吉他,王錚老師彈貝斯。
玩的時候就發現他們很興奮,但這個興奮不是說我們彈得多好,而是因為這件事本身有點獵奇。就跟老外上公園唱京劇一樣,其實你唱的好不好根本就無所謂,而是他們都很驚訝,怎麼亞洲人還能彈這個,所以他們特別興奮。他們也很熱情,演出後我們在臺下交流,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就發生了,很多人都以為我們是日本人或是韓國人,就沒有人說我們是中國人。然後我說我是中國人,他們還不相信,還有人說你肯定是在美國學習過之類的,挺有意思的。
魏威:有,其實有很多。B.B.King的音樂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屬於摩登布魯斯,聽起來更城市化,更潤,比較Smooth的感覺。他的音樂裡就有管樂組的存在,管樂會鋪一個長線條或者吹一些Riff,跟Shuffle的節奏相融合。
管樂其實在布魯斯裡有非常重要的戲份,去年Mojo Hand就跟北京森霖大樂團4個管樂一起,在江湖酒吧演出,效果非常好。因為管樂本身有自己獨特的演奏魅力,它作為節奏組的時候,給整個音樂帶來的張力非常強。
聊到這一點,我想給大家推薦一部電影,我覺得特別有意思,叫《福祿雙霸天》,英文名就叫「The Blues Brothers(布魯斯兄弟)」,同時這也是一個樂隊的名字。這個樂隊本身是個白人樂隊,他們的每首歌裡都有管樂,你會感受到強大的張力。
他們在電影裡演繹的《Sweet Home Chicago》,就是以管樂組為鋪墊,上面穿插Vocal、吉他Solo以及口琴Solo,歌曲的後1/3段就是管樂組大放異彩的段落,聽得人血脈僨張,相當過癮。《Sweet Home Chicago》這首歌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布魯斯歌曲,幾乎所有布魯斯音樂人都會改編這首歌,各路大師都有自己的版本,甚至歐巴馬在白宮也唱過這首歌。同時這首歌也特別能代表管樂在布魯斯裡獨一無二的功能,所以強烈推薦大家聽一聽,感受一下。以此說明每個樂器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誰也取代不了誰。
▲《福祿雙霸天》片段:Sweet Home Chicago
包括剛才我們提到的布魯斯那三個King(B.B.King、Albert King、Freddie King),其中的兩King:B.B.King和Albert King,他們的音樂作品裡也幾乎都有管樂存在,所以管樂在布魯斯音樂中的地位與分量是非常重的,只不過它們主要擔任節奏組的角色,所以不是那麼搶眼,就被大家忽略掉了,但是其實它們的個性非常鮮明,再次強烈推薦大家聽一下The Blues Brothers(布魯斯兄弟)。
補充一下,我們去芝加哥當地有一個叫「Rosa's Lounge」的酒吧,裡面有一張歐巴馬光臨的特大照片,後來我們一問才知道歐巴馬當選總統的當天晚上就是來這家酒吧慶祝的,可想而知這個城市、這個國家與布魯斯的關係。
魏威:布魯斯12小節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和演變,現在已經比較固定。四個小節的1級,兩個小節的4級,兩個小節的1級,最後是5415。
這樣的循環方式是最穩定的。當然其中會有一些小小的變化,比如第二小節可以從1級變成4級。布魯斯進行也有8小節、9小節的,只是說12小節是一個相對固定的模式。
樂手之間的Jam也就是基於這種固定的形式,只要學習過一點、了解一點的人,就知道12小節我們可能只需要確定兩個因素就可以了:第一我們用什麼調,第二我們用什麼速度,或者確定我們以Shuffle為節奏,大家就可以自由地玩起來了。
魏威:首先布魯斯這種音樂一共就三個和弦,1級4級5級,它最重要的一種形態,就是這三個級數的屬七和弦。屬七和弦在音樂裡的可能性是最多的,所以它張力很強。正是由於三個和弦都是屬七和弦,所以通過一個數學方式,你會發現在我們經常用的布魯斯小調五聲音階裡,五個聲音在這三個和弦裡都是很安全的一種存在。於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就發生了,那就是你只要會了一個音階,調式也正確,那麼你在12小節進行裡Solo就會很舒服,不存在走調的情況。
那麼你在伴奏的時候,七和弦再擴展一步,就是再加一個九音就變成九和弦。我們聽到很多Blues,尤其在Slow Blues裡邊,用到更多的是九和弦,因為多了一個九音之後,它開始趨向於不穩定,並且有一種欲求解決的感覺,但就是這種不穩定的感覺讓整個旋律出現了新的能量,這就是9音的獨特魅力。現在的音樂已經很少用到三和弦,因為它太直接了,不管是大三和弦還是小三和弦,它不用解決,很穩定,所以沒有什麼能量。
在布魯斯這種音樂形式裡,不僅有九和弦,還有十一、十三和弦。如果大家想要學習,可以隨便找一本教材,或者在網上搜各種視頻,你就會發現某些和弦彈起來就挺Blues的,然後你會在教材或視頻中得到解答,是因為用到了七和弦或者九和弦,這樣你也能彈出同樣的感覺。
魏威:滑棒演奏與普通的吉他演奏有一個比較重要的且不一樣的地方。普通演奏時你的手需要把弦按住,弦接觸到品絲使弦長產生變化,從而改變音高,這是基本原理。但滑棒的演奏並不是這樣,你不能用滑棒把弦按在品絲上,而是讓滑棒在琴弦上方滑動來改變弦長,從而改變音高,琴弦是不能接觸到品絲的,否則滑棒就沒意義了。所以玩滑棒吉他的朋友最先需要解決的一點就是把滑棒放在琴弦上,接觸到就可以了,這和我們拿手按琴弦不是一個概念。
魏威:其實這個很簡單,你要想演奏某種風格,就得去積累樂句。好多學生都問我即興到底是怎麼回事,隨便彈就叫即興嗎?我說當然不是了,這世界上就沒有即興,都是騙人的。
所謂的即興,就要提到我們平常說的「樂句」的概念,你得有大量的樂句積累,比如說你學了8個樂句,某本教材什麼告訴你這8個樂句這麼彈,等你掌握了演奏之後,所謂即興其實就是你把它們打亂順序,再把它們特別舒服的裝進12小節裡,簡單來說就是這樣。
我需要跟大家說明的是,即興絕不是憑空想像,這世界上真的沒有即興,不要被他們騙了,原地畫餅是不可能的。能彈樂句只是初步目標,真正要達到上臺即興的狀態,必須得極其熟練。我經常跟學生開玩笑,說你睡著的時候我一腳把你踹起來,要你現在就給我彈這些樂句,能彈出來才說明那些樂句真正屬於你了。要是你磨蹭半天,對不起,演出結束了你也沒彈出聲來。累積到一定程度,下一階段你才能慢慢開始把它們重新排列組合,加上自己的一些演奏經驗,成為「真正的即興」。
我們管它叫「手癖」,它的意思就是這些大量的樂句能不經過你大腦思考,直接就彈出來,把它變成本能反應。
你必須得有大量的手癖,你才能去演奏這些樂句。
魏威:我們都開玩笑說這些表情是因為推弦手太疼,疼出來的。
但其實我沒太注意過,可能是自己自然的狀態。我覺得這和聽音樂時不自覺的搖頭晃腦、扭腰跺腳是一樣的道理,都是自然的行為,不然憋得慌,不習慣。我現在回憶起來,確實我在演奏時,當某個音被我彈出來之後,旋律開始有張力,那是一個非常爽的過程,這個時候表情會跟進一下。
魏威:我在芝加哥遇到過很多大師,他們的樂隊裡都有日本人的身影。我覺得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戰爭以及駐軍的緣故,日本的音樂跟美國的音樂是同步跟進的。不像我們曾經斷過很長時間,所以日本人從小就很容易接觸到布魯斯音樂,也就是他們的群眾基礎很好,這樣出人才的機會就多,這是一個成正比的事情,也是先決條件。
另一方面是日本人的性格,其實我覺得日本人不光布魯斯玩的好,他們玩什麼都挺牛的,以至於他們已經玩出自己的Style來了。比如說流行音樂的City pop,Metal什麼的,他們已經開始有自己的東西融入,並且很成功。這與他們肯鑽研的國民性也是有很大關係的。
魏威:我其實跟杭天、彌藏的主唱,Mojo Hand的主唱等人都探討過這個事。討論的結果是:中文確實不太有利於布魯斯演唱,因為中文的吐字發音是一個字一個字的,都比較硬。尤其是跟黑人接觸過,就會發現他們說話的時候整個發音位置靠後,胸腔共鳴很足,給人的感覺就很好聽,當然,這絕不是崇洋媚外。而我們中國人的發音其實是在嗓子眼和口腔裡,從唱歌這個角度來說屬於不利因素。
我們歌手的創作一般有個習慣,一首完整的歌曲創作過程是先有一個動機,然後樂隊開始排,同時主唱開始創作Vocal的旋律,但他基本會唱一些「世界語」,這個時候還沒有詞,所以他都是亂唱一通,回家之後才開始奮筆疾書地填詞。最後大家都有一種感覺,就是當中文詞確定之後,演唱出來的感覺非常奇怪,有時主唱自己都會覺得有點尷尬。所以他們在裝配歌詞的時候就得來回折騰。尤其是最後一個詞,從旋律上來說最後一個詞特別適合唱張口音,閉口音就很奇怪,但歌詞想要表達的意思有的時候必須是閉口詞,所以你還得倒騰,這確實是個問題,挺費勁的。
魏威:吉他的選擇方面,布魯斯對吉他沒有太多的要求。木吉他或者電吉他都可以,單線圈雙線圈也都行,這些都不重要,大師們用什麼琴的都有,也有專門玩Acoustic吉他的布魯斯,所以我覺得手裡有把吉他就可以學。
再說到學習的大方向,西方音樂最重要的就是節奏,所以我們學布魯斯最重要的就是從節奏開始學起。例如Shuffle的律動,很多教材、視頻或老師都會告訴你具體彈奏的內容,但你要去感受Shuffle的節奏,讓它融入到你的內心,直到它能帶動你的肢體與雙手,去觸發琴弦。如果你感受不到這個律動,就彈不出來布魯斯的味道。同時節奏也是很容易被忽視的一點,大家都覺得Solo比較拉風,但是事實卻是,Solo就是把單個的音按照一個時間線鋪排好,因此Solo非常依賴單音的節奏。所以如果你的節奏不過關的話,彈的再多也沒法愉快的裝逼。
然後還有一個點比較重要,就是興趣。興趣是你的第一個老師,因為它是學習任何東西最重要的驅動力。你在聽Blues這種音樂的時候,或者說你從喜歡某個人的音樂,比如Eric Clapton、B.B.King,從他們的身上感受到自己特別喜歡的東西,你再滿腹熱情地去演奏它的時候,你一定會離它更近。
從這個角度來講,興趣和聆聽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就算你不演奏樂器,你也會對聽音樂本身產生感知力,這是人類天生的聽覺感受。因此聆聽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這個學習的過程就是感受律動。你特別用心地去感受它,並讓它引領你去尋找那種「one da, two da, three da, four da」的感覺。同時這也是一個儲備,它會影響甚至推動你日後的練習,甚至是演奏。
當然如果你壓根不喜歡布魯斯,還說自己就想彈布魯斯,這事成功率就不會太高。一定是這個音樂先點燃你,感染你,然後隨著你的學習積累以及演奏能力的提高,你會一點一點接近你以前所感知到的布魯斯的聲音,並且你越接近那個點,你彈的一定會越好。
如果你都沒有這種儲備,上來就開始彈,就是本末倒置,沒什麼意義。
還有找老師這件事,我覺得是因人而異的。因為我沒找過老師,我都自己折騰。如果你在自學的時候發現有很多問題與障礙解決不了,並且確實影響你進步了,這時可能你需要找一個老師。但找老師這事大家也不要覺得是一個特別正式的事情,其實你的身邊可能就有你的老師,並且現在網絡交流很方便,所以不一定很正式地找一個老師,每周固定上課(雖然那個方式可能會更好)。但是可能隨意的一個小問題問到身邊的朋友,他稍微一兩句點撥,你對音樂和演奏的理解就不一樣了。
所以我覺得在某種層面上,找老師也是一種溝通和交流的過程,能幫你打開一個小視野。而不是傳統意義的師生關係,我要給學生上課也不用那種方式。
魏威:應該這麼說,你想在自己的創作中加入布魯斯風格,你就要對這個風格有一定的了解。這不是一件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情,想要隨便信手拈來加幾個音就得到布魯斯的味道是不可能的。我跟學生也經常說,不管是創作還是演奏,是玩民謠,還是玩流行音樂,你確定自己對爵士樂或布魯斯或其他風格感興趣,就花一些時間去彈一批這種風格的作品,或者彈一兩本教材。你先得對這個事有大概的認識,這樣才能讓自己站在一個相對高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情。
我不推薦大家隨便扒一個小曲然後套用,這樣有點急功近利。
所以我給你答案就是,如果你想加入這種風格,就先花幾個月的時間對它進行一些小小的研究,這樣你會有很大的收穫。不要把它當成一個目的性那麼強的,好像是一個工具的感覺。
魏威:John Mayer是這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他有很深的布魯斯演奏功底,也很了解布魯斯。你可以通過聆聽類似他這樣的音樂人,從中找到你想要的那些點。雖然我聽他的作品不是特別多,但是也發現他的作品裡有專門布魯斯的歌曲,也有各種各樣其他的風格。但我總是會聽到其中具有布魯斯元素的小點綴,不管是律動還是樂句。可見布魯斯已經在他心裡埋得很深了,所以他在創作的時候會時不時冒出來。就跟我剛才說的一樣,他是有了積澱之後,才能自然的迸發出布魯斯靈感,然後加入到作品裡。
這個積澱與靈感絕不是單靠學幾個Shuffle,就加入自己的作品裡得到的。要這麼簡單的話,這種音樂可能就沒什麼生命力了,拿來就用的東西一般都不是什麼好東西,對吧?所以還是得經過一定的時間去積累。
曾經看見一句話:
布魯斯是所有音樂的母親,她孕育了所有的現代音樂風格。很早以前小愛對此說法持懷疑態度,後來慢慢的,當我了解布魯斯之後終於明白,就算是爵士樂也要從布魯斯的年代開始說起,到了更近代的R&B(節奏布魯斯),搖滾樂、Funk等風格,都與布魯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布魯斯音樂的演變與發展聯繫著整個美國乃至歐洲的文化歷史,它是一種幾乎影響了全世界的音樂,如果沒有布魯斯,我不知道現在的音樂會變成什麼樣子。
如魏威所言,現在網上也不太能找到布魯斯酒吧的Live演出,大部分都是比較老的音樂人在玩著當年的情懷。比較年輕一代的音樂人,如Orianthi,Gary Clark.Jr,以及被B.B King 欽點的John Mayer等人也在玩布魯斯,只是大家各玩各的調,也沒有真正的扛起布魯斯的大旗。年輕人玩的搖滾樂雖然有布魯斯的靈魂在,但純粹的傳統布魯斯的確已經很難再看到。
但小愛堅信,時代的滾輪或許已經將布魯斯打散,並慢慢融化進各種音樂風格裡,是如同基因般細小,但卻承載著傳承密碼的重要存在。
如果你也喜歡布魯斯,或想要開始了解這種音樂風格,不妨從訪談裡所提及的音樂、音樂人、電影出發,說不定會有意外發現!
魏威的社交媒體帳號:
嗶哩嗶哩&公眾號:魏威blues吉他
另外魏威所在的Mojo Hand樂隊全國巡演即將啟動,大家可以到現場去感受魏威的爆發力,你一定會喜歡他。
首發站於2020年10月8日在北京上演!詳細演出信息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