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癥」先鋒室內樂團 (Mongolism)
藝術創始人:蒙柯卓蘭 Zulan
旅法蒙古族作曲家、預置鋼琴演奏家、即興人聲藝術家、出版當代室內樂作品輯《啞語》《秘戲圖》、監製原生態與電子樂專輯《黃禍》。蒙古癥先鋒室內樂團靈魂人物。
藝術家成員: 宋昭 Aiys
獨立策劃人、先鋒大提琴藝術家、文人音樂倡導者、即興音樂家、創意設計師。無聲社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中國最為活躍的跨界音樂家。
藝術家成員: 博爾之金夫 Borjigin
獨立音樂人、陶布秀爾演奏家、呼麥藝術家、馬頭琴演奏家、視覺設計師,音和思琴樂隊陶布秀爾及呼麥。
藝術家成員: 哈斯巴根 Hasbagen
馬頭琴演奏家、呼麥藝術家、口弦演奏家,中國音樂學院馬頭琴教師,祖魯樂隊馬頭琴及呼麥。出版馬頭琴專輯《敕勒歌》。
藝術家成員: 陳世傑 Naya
西洋打擊樂演奏家、民族打擊樂演奏家、打擊樂教育家、即興音樂家。
「蒙古癥」先鋒室內樂團的演奏合作經曆始於2010年。當時,蒙柯卓蘭應邀擔任「朱哲琴2010《世界聽見》 巡演音樂會」的作曲及配器等音樂製作工作,為追求世界音樂所特有的現場演奏效果,卓蘭幾乎邀請到中國這一領域中絕對專業頂級音樂家加盟,共同參與排演,演出在香港、北京、上海、杭州、漢堡等地獲得媒體及大眾的極大好評。演出現場,中國音樂家高水準的演繹與火爆而融合的現場控制力,也得到包括香港藝術節、德國石荷州音樂節等藝術盛會的專業讚譽。
2010年,朱哲琴的《世界聽見》巡演之後,蒙柯卓蘭和他召集的幾位音樂人意猶未盡,決定繼續玩下去,於是就自然而然地生出一支樂隊,名字就叫「蒙古癥」。「蒙古癥」的名字起得夠怪異,卻是有意為之。用蒙柯卓蘭的話來說:「這個名字裡瘋狂和天才具有,也象徵我們對蒙古的情感病入膏肓。」「我們並不以血液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蒙古人。只要他嚮往自由,和我們有一樣的世界觀,同意同一個自然法則,他就是蒙古人」。五位成員均為音樂學院古典音樂科班出身,他們堅持自己的音樂是正規的現代室內樂作品,分樂章,有標題,而擁有蒙古音樂的魂魄。
「蒙古癥」 在第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
演奏 《死亡與少女》
2012年秋,「蒙古癥」 先鋒室內樂團的藝術家們再次應蒙柯卓蘭邀請赴第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板塊,合作演出《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委約劇場室內樂作品《死亡與少女》並引起各界關注。
2013年,「蒙古癥」先鋒室內樂團將創作中心定位於:立足世界多元民族的音樂語言,複合運用各個音樂時代和流派的音樂技巧,在國際藝術動態發展進程下,力求創作本真性與實驗性共存的當代藝術劇場作品。創立現代作曲與現代即興音樂的感性聯繫,塑造先鋒個性的舞臺表演形式,創造以哲學、文學、詩歌等文字情節作為音樂的靈感引導,以音樂的本質內容為創作核心,策劃運用各類現代藝術媒體,製作大型結構的劇場音樂作品。
作為中國音樂的新銳實力藝術家,他們依舊活躍於中國的獨奏、室內樂、組合、樂隊、實驗、教育等各類線上線下主流與非主流的領域,難以計算的豐富藝術經歷,幾乎反射了15年以來中國內地藝術音樂領域的真實演變。作為探討"蒙古音樂"當代藝術價值與民族世界音樂未來趨勢的音樂創作團隊,以中國當代藝術項目方式,受到包括上海國際藝術節、英國愛丁堡藝術節、美國演藝出品人協會、紐約藝術基金、紐約亞洲協會、美國演藝經紀人年會、美國線圈藝術節、德國波恩貝多芬藝術節等國際藝術盛會的展演邀約。其音樂所呈現出的寬廣澎湃、神秘厚重的蒙古精神,為欣賞者塑造了宏大而真實的蒙古圖像,受到世界範圍內的廣泛關注。
在他們的最新作品中,包含大量對中國乃至世界現代藝術思潮問題的思索和實踐。其中:對音樂流派的重新探討,音樂在舞臺藝術中的未來表現方式,行為及裝置等多元藝術在音樂作品中的革新意義等。他們主張以大膽真實的自然舞臺方式,還原被近代舞臺藝術大量枯燥泛濫的聲光電體系。透過對以人物造型、服飾裝置、角色行為等藝術手段,與音樂內涵中的抽象角色進行超現實對話。強調對光、影、視覺等新舊媒體富於哲學想像力的極間藝術處理,令音樂家的演奏超越大眾對一般意義演奏者的常規理解。同時,將不同樂器,不同時空的角色與劇情直接輸入欣賞者的感受之中,以達到嚴謹準確的呈現作品內在的起伏、延展、衝突、張力,彰顯了「蒙古癥」藝術家們的獨特藝術美學思想。
2018「遊牧計劃」
「蒙古癥」先鋒室內樂團成員
將與恆哈圖樂隊、杭蓋樂隊成員帶來精彩演出
共同期待
(關注公眾號,參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