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開排新戲《鳳凰臺》:詩仙李白首次亮相越劇舞臺

2020-12-24 度閱金陵

繼人文詩韻越劇《烏衣巷》之後,南京市越劇團再推力作,一部描寫詩仙李白的新戲《鳳凰臺》於今日(5月23日)舉辦開排儀式,該劇將開啟南越「人文詩韻越劇」系列的第二個篇章。

《鳳凰臺》由著名編劇羅周執筆,著名導演翁國生執導,著名作曲家吳小平任音樂設計,國家一級舞美設計盛小鷹操刀,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竺小招、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石小梅任藝術指導,南越優秀青年演員李曉旭主演,烏衣巷原班陣容打造。

六朝古都、金陵雅韻、歷代文豪、遠古詩畫,從「魏晉二王」到近現代文壇巨匠,無數文人墨客在南京留下印記。其中,詩仙李白對南京情有獨鍾,一生作詩千餘首,寫金陵的有近兩百首之多。秦淮河畔、鳳凰臺上……李白詩篇串起了金陵美景,也記錄了那時風物人情,讓人浮想聯翩。「新晉世界文學之都,南京市政府正著力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挖掘歷史文化脈絡,在此思想指導下,南京市越劇團結合自身藝術特色,推出新戲人文詩韻越劇《鳳凰臺》,塑造越劇舞臺的首個李白形象,講好南京故事,可謂順應潮流,適時而動。」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楊慶錦說。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詩、愛、浪漫與自由,是人類永恆的追求。編劇羅周在《鳳凰臺》整部劇作中,沿用了自己慣常的「四折一楔子」的戲曲結構,以愛作為主體載體,去探索「詩」在生命中的意義,去探究那些被詩浸淫、被詩拯救,追逐著、嚮往著詩性的「人」的靈魂價值。她巧妙地將諸多唐代名詩融注於精彩的劇情和複雜的人物情緒中,情趣盎然。整部戲被放在安史之亂的背景下,放在一切繁盛都凋零為分離之際,從一個全新的人文角度來傾情詮釋詩仙「李白」的悽情人生和坎坷境遇。詩與愛,人與情,使該劇更多了些令人唏噓的人生況味。

《鳳凰臺》是羅周在疫情期間閉關14天潛心所創新作。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原本因擔憂武漢朋友而抑鬱寡歡的羅周,因撰寫《鳳凰臺》的劇本被李白詩中磅礴的世界所滋養,創作的過程異常順利,一氣呵成。「創作《鳳凰臺》也算是圓了自己一個文學夢吧!」羅周表示。

《鳳凰臺》由著名導演翁國勝執導,他將沿用越劇《烏衣巷》所展現的舞臺表現手法,巧妙運用戲曲演員自身所擁有的「四功五法」、「唱做念舞」之本體表演,細膩傳遞劇中人物內心情感的複雜性和深邃性,深刻揭示角色內斂深藏的複雜人性。舞臺的呈現樣式依然追求中國戲曲美學的空靈、簡練、詩化和典雅意蘊,凸顯六朝古都、金陵古韻的風範和意境。

楊慶錦介紹,李白是《鳳凰臺》的靈魂人物,這一角色由南京越劇團優秀青年演員、兩度白玉蘭獎獲得者、畢派小生李曉旭飾演。李曉旭表示,這是她藝術的新起點,她將一如既往的努力、鑽研,打造一個帥而輕揚、經世事坎坷與命運無常,卻又性格通達不失浪漫的李白,成為越劇舞臺上嶄新的、典型的藝術形象。

南越團長楊慶錦表示,「青春」一直是南越的關鍵詞,近年來南越在青年人才的培養上下足了功夫。為青年演員拜名師、傳名劇,是南越一直在做的事情。青春版《紅樓夢》推出了袁派花旦章琪、尹派小生吉飛,《烏衣巷》走出了畢派小生李曉旭,去年底開排的青春傳承版《梁祝》更是大膽啟用竺派小生裘賽琳、花旦莊涵婷兩位95後青年演員挑大梁。

楊慶錦告訴記者,越劇團復工後一刻也沒有閒著,青春傳承版《桃花扇》和青春傳承版《梁祝》兩臺大戲都在緊鑼密鼓的排練之中。6月底,兩部劇將集中亮相南京市文化藝術節,而越劇《鳳凰臺》也將於8月底首演與觀眾見面。

相關焦點

  • 「金陵三部曲」怎能缺少一部李白!詩仙入戲,南越《鳳凰臺》正式開排
    繼人文詩韻越劇《烏衣巷》之後,南京市越劇團再推力作,一部描寫詩仙李白的新戲《鳳凰臺》昨日正式開排,該劇將開啟南越「金陵三部曲」系列的第二個篇章。南越團長楊慶錦表示,此次《鳳凰臺》將是南越「金陵三部曲」繼《烏衣巷》之後的第二部,「我們力爭在五年內完成這三部曲,第三部還在醞釀當中」。「去年南京被評為世界文學之都,大家商量做一部作品的時候,我在心裡想:我們能不能來做一部李白?」編劇羅周在發布會上感慨「南京是李白精神上的家鄉」,「李白有那麼多的存詩與南京有關,這次創作《鳳凰臺》也是圓我自己的一個文學夢」。
  • 詩仙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歷史感喟與現實思索讓各種滋味夾雜其中
    登金陵鳳凰臺【作者】李白 【朝代】唐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裡遊憩,而今鳳凰鳥已經飛走了,只留下這座空臺伴著江水仍逕自東流不息。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於古墳裡了,早已化為一抔黃土。我站在臺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
  • 我的偶像作文:狂放詩仙李白
    而我的偶像,是一個半輩子流浪漂泊的狂放詩仙——李白。他出生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他經歷過繁華的大唐盛世,遭受過安史之亂的磨難,他總是在失敗與成功之間徘徊。但無論如何,他的詩與情懷,從未被世人忘記。我把李白當作偶像,是因為他有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樂觀。
  • 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和崔顥的《黃鶴樓》,誰更厲害?
    崔顥的《黃鶴樓》是家喻戶曉的作品,但是崔顥本人的名聲相對於李白來說卻不大。假設兩人的作品同時擺在一處,又是同時書就,那麼崔顥的作品再好,也會輸給詩仙的名聲。但是這事情有意思的是就在於民間傳言李白在黃鶴樓看了崔顥的詩,認為珠玉在前,擱筆不寫。還隨口吟了兩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有詩在上頭。」
  • 跟著詩仙李白去旅遊:妙有分二氣 靈山開九華
    一、詩仙賜名九華山九華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九華山氣勢雄偉,山間遍布峽谷、流泉、飛瀑,秀色如畫,氣象萬千。這座山原名「九子山」,據地方志《九華實錄》載:「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疊嶂,其數有九,如兒孫繞膝。」李白曾三上此山,寫下多首讚美詩作。
  • 武漢黃鶴樓上一首詩,竟讓詩仙李白擱筆!
    據傳,詩仙李白亦「擱筆遺恨」,敗興而去!這是一段非常有趣的傳說,文壇上數千年盛傳的「渾段子」。宋代李畋的《該聞錄》記載了這段佳話:唐崔顥《題武昌黃鶴樓》詩云:「……」。李太白負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欲擬之較勝負,乃作《金陵登鳳凰臺》詩。
  • 古金陵鳳凰臺位置、形制初考
    詩仙李白的明星效應真不是蓋的,南京很多地名和特產,因他而名傳千古。要是放在今天,直播帶貨能力絕對秒殺頂尖網紅。金陵鳳凰臺,因李白的一首詩而名垂古今。但是,鳳凰臺到底長什麼樣,是一座高臺還是一座高樓?人們不得而知。鳳凰臺的具體位置,也有多種說法,甚至在今天的南京出現了多個鳳凰臺,這不免令人遺憾。
  • 安陸首發李白歌曲《詩仙尋夢》
    「遙望悠悠的長安古都,也未曾仗劍策馬下揚州,只想朗月對影的夜晚,詩仙尋夢碧山遊……」11月8日,在2019』湖北安陸李白文化旅遊節上,安陸市青年歌手吳鵬演唱的李白主題單曲《詩仙尋夢》,感心動耳,盪氣迴腸。
  • 舞劇《李白》首登國家大劇院再現詩仙逸興
    關於李白的作品在舞臺上層出不窮,以舞劇的形式表現詩仙的卻鮮見。受疫情影響,舞劇《李白》原定巡迴演出計劃從2020年3月推遲至今。也正因如此,中國歌劇舞劇院歷經一年時間重新打磨。為將該劇推升到更臻完善的境地,導演組重新梳理整劇戲劇脈絡與戲劇結構,作曲張渠修改一幕音樂並調整豐富整劇的配,舞美設計任冬生修改整個二幕盛唐皇宮場景,服裝設計陽東霖重新設計《盛世》《清平調》等重要舞段服裝,可謂「脫胎換新顏」,首次呈現在觀眾面前。
  • 詩人競技與名勝題寫:從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談起|一詩一會
    眾多名作中,有兩篇作品尤其受到矚目,一個是「詩仙」李白為數不多的七言律詩之一《登金陵鳳凰臺》,另一個是崔顥的代表作《黃鶴樓》。熟悉這兩首詩的讀者不難發現,它們不僅同為懷古抒情詩,而且在結構上也有不少相似之處——《登金陵鳳凰臺》僅在開頭十四個字中就用了三個「鳳」字,勾勒出鳳凰臺昔日的恢弘,而《黃鶴樓》的前兩句亦重複了三遍「黃鶴」,將飛鳥的去留與古蹟的興衰相連。
  • 千古登臨傳絕唱,鳳凰臺上題佳作:淺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比較起來,李白的律絕近體不算多,七律尤屬寥寥。但他的《登金陵鳳凰臺》七律卻是廣為傳誦的名篇,在鳳凰臺的題詠中,被推為「絕唱」。這首詩通過描繪祖國河山,抒發懷古情思,表現詩人對國事的關心,對時局的憂慮,寓情於景,感人胼腑,堪稱佳作。「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 詩仙李白,原來是個道士
    李白之所以成為詩仙,根本因為他是個道士。「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仙人撫我頂,結髮受長生。誤逐世間樂,頗窮理亂情。九十六聖君,浮雲掛空名。」天帝居所白玉京、仙人、長生……這些道教名詞在詩中毫無違和感,整首詩字裡行間透著一股仙氣。詩的作者李白,字太白,正是一名道士。
  • 像追電視劇一樣去看戲 南京戲劇人探索「舞臺連續劇」
    在南京,各種「舞臺連續劇」將接連和觀眾見面。南京市雜技團正在打造「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系列雜技劇;南京市越劇團的「越劇金陵三部曲」的第二部即將上演,第三部正在醞釀……一部部「舞臺連續劇」,將南京故事挖掘得更深入,也讓戲劇傳播至更多的人群、抵達更廣闊的天地。將南京故事講述得更動人這一系列的「舞臺連續劇」,都和南京的歷史文化緊密相連。
  • 與藝相伴 | 詩仙《李白》踏歌而來
    作為歷史人物題材舞劇的代表作,舞劇《李白》成功地將史實與舞蹈藝術相融合,以「現實」與「夢境」虛實結合的創作手法,徐徐展開李白在「道」與「勢」之間掙扎徘徊的一生。舞劇通過截取李白一生中的幾個重大事件,採取倒敘結構,以其晚年兵敗被發配夜郎為切入點展開回憶。
  • 「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詩」,欣賞詩仙李白22首精美詩作
    「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欣賞詩仙李白22首精美詩作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
  • 詩仙李白在山東
    詩仙李白在山東(散文)文/王義尚李白出生在唐朝中亞的碎葉城,十幾歲的時候就獨自出門遊歷天下,先是到了湖北安陸一帶,娶妻生子。然後又去長安生活了幾年。這20多年,詩仙李白住在東魯,訪友攬勝,足跡遍及四十餘縣,幾乎走遍了山東所有的名山大川、古祠勝跡。山東出好酒。公元736年,李白第一次行經汶上。《酬中都小吏攜鬥酒雙魚於逆旅見贈》:魯酒若琥珀,汶魚紫錦鱗。山東豪吏有俊氣,手攜此物贈遠人。
  • 李白在唐朝不是詩仙 真正的詩仙被皇帝所欣賞 是這位大詩人
    前幾天遇到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李白是什麼時候被稱為詩仙的?前言如今在語文考試中,假如見到這首題:唐朝詩人被稱為詩仙的是哪一位?大家都會毫不猶豫地填上李白。但是在唐朝的時候,大家會這樣回答嗎?四、唐朝皇帝承認的詩仙是白居易從上面幾個小故事可以看出,詩仙的稱呼,在唐朝(甚至宋朝),並不是李白的代名詞。在唐朝最有名的詩仙,其實是白居易。
  • 崔李鬥詩,崔顥《黃鶴樓》、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哪個更勝一籌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越劇大師沈月鳳的藝術人生
    》  □口述人:越劇表演藝術家沈月鳳 □記錄者:宋捷 王洪飛  攝影:吳迎晨  對我的越劇人生來說,上海無疑居於舞臺中央,袁雪芬無疑是越劇舞臺上對我影響最大的人。倡導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演戲,21歲的袁雪芬提出「做人要學文天祥,唱戲要唱正氣歌」的口號,帶領舞臺小姐妹虛心向話劇、崑曲等劇種學習,大膽改革越劇,提出革除陳規舊習、排練上演新戲、聘請專職編導等主張,不僅演戲有劇本,排戲有導演,化妝用油彩,唱腔也有了發展創新。我有幸擔任袁雪芬的二肩旦,並成為第一臺新越劇《古廟冤魂》 的主演之一。
  • 舞之蹈之塑造詩仙 民族舞劇《李白》首登國家大劇院
    劇照 鍾欣 攝   (記者 應妮)在中國,李白是當之無愧的「全民詩人」,關於他的藝術作品在舞臺上也層出不窮。而以舞劇形式來表現,尚屬首次。  10日晚在國家大劇院上演的民族舞劇《李白》,以「現實」和「夢境」兩種環境結合:「實」是安史之亂後的晚年窘境,「虛」則為夢境中的盛唐長安供奉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