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人:越劇表演藝術家沈月鳳 □記錄者:宋捷 王洪飛
攝影:吳迎晨
對我的越劇人生來說,上海無疑居於舞臺中央,袁雪芬無疑是越劇舞臺上對我影響最大的人。
我出生在越劇之鄉嵊縣,12歲入科學藝,17歲跟隨越劇泰鬥「花衫鼻祖」施銀花在寧波等地學藝,後被推薦進上海永樂戲院演出。
1942年,上海孤島遭受日寇鐵蹄踐踏,發國難財的政客商人卻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戲劇舞臺一片混沌。倡導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演戲,21歲的袁雪芬提出「做人要學文天祥,唱戲要唱正氣歌」的口號,帶領舞臺小姐妹虛心向話劇、崑曲等劇種學習,大膽改革越劇,提出革除陳規舊習、排練上演新戲、聘請專職編導等主張,不僅演戲有劇本,排戲有導演,化妝用油彩,唱腔也有了發展創新。我有幸擔任袁雪芬的二肩旦,並成為第一臺新越劇《古廟冤魂》 的主演之一。
在風雨如晦的舊中國,我們頂著巨大壓力演了好多進步戲,印象最深刻的一臺戲是《劉胡蘭》。此前,思想進步的派場師傅給我們講了劉胡蘭的故事後,大家群情激昂。記得首演是在杭州大世界,我主演劉胡蘭。那時正值冬天,劇場外飄著鵝毛大雪,但場內觀眾們卻熱血沸騰,人們既為劇情所感動,也為越劇能演出這樣的進步戲而驚訝。有一天,當我演到劉胡蘭被敵人吊打時,一群兵痞突然衝到臺上,用槍柄在我頭上一頓亂打,還將派場師傅抓去坐牢。大家湊錢把遍體鱗傷的派場師傅救出來後,知道城裡待不住了,只好到城郊餘杭、臨平一帶演出。
1
「我的藝術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是21歲時加盟大來劇場戲班,成為袁雪芬倡導的新越劇改革的首批參與者之一。」
【口述實錄】
越劇在清末起源於嵊州阡陌之間,興盛於上海十裡洋場。1925年9月,「越劇」兩個字首次亮相於《申報》,從浙東鄉村走向繁華都市,其嬗變如同鳳凰涅槃。
沈月鳳出生的1922年,正是越劇萌生的年代。在她的家鄉嵊縣,袁雪芬、竺水招、傅全香、範瑞娟等「越劇十姐妹」,都在1920年代「大珠小珠落玉盤」。沈月鳳比袁雪芬晚一個月來到這個世界。
在邂逅袁雪芬之前,沈月鳳已經有紮實的舞臺功底,練就了一身唱念做打的童子功。針對當時越劇舞臺上盛行的幕表戲、路頭戲,沈月鳳痛感其內容形式的陳舊落後,認為如不順應時代潮流變革,劇種的前途是危險的。當袁雪芬在大來劇場舉起「新越劇」大旗,大膽吸收話劇與崑曲精華,引進編劇、導演、舞美、音樂等主創人員時,加盟大來戲班不久的沈月鳳成為最堅定的支持者。她不僅出演新戲主角,還輔佐袁雪芬建立起綜合藝術的正規機制,共同為越劇開拓了一條求新求變求美求精的發展新路。
和小歌班相比,沈月鳳參與開創的新越劇改唱天調腔和弦下腔,唱腔平易質樸,表演流暢自然,戲路寬廣精湛。更關鍵的是她們對越劇內容和演出氛圍進行了改革創新,曲目不只是才子佳人戲,唱戲者自強自立,摒棄人身依附,成為舊上海混沌的戲劇舞臺上一道清新亮麗的風景。
從20世紀初形成、辛亥革命後逐漸進入大城市、1942年的自覺革新,直到開國大典,以及新中國70年的偉大曆程,百年越劇的成長背景,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翻天覆地的大時代。沈月鳳的百年人生,正是越劇從無到有、推陳出新的百年變革歷程。
風起雲湧的時代,需要有更多富於表現力的劇種和劇目來表達現代社會的豐富思想感情。袁雪芬和沈月鳳那代人抓住機遇,順應時代潮流,高揚新越劇改革大旗,使女子越劇脫穎而出成為少數有突出改革成就的劇種。雖然越劇改革的時間不長,但袁雪芬、沈月鳳等新越劇一代宗師耕耘培育的改革之花結出了豐碩成果,在戲劇界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
【採訪手記】
在我80多年的舞臺生涯中,主演的傳統戲和現代戲不少,記憶最為深刻的是越劇現代戲《老八路》。
《老八路》是第一部反映南通建築鐵軍的文藝作品。創作這臺戲的背景是在1958全國建築工業會議上,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朱德盛讚南通市建築公司經理陸修根「老八路」作風。朱德同志還提議在南通開一次現場會,號召全國建築行業向南通學習。從那時起,南通建築業成為全國一面旗幟,「鐵軍」美稱在央媒叫響。
在中共南通市委部署下,南通文藝界密切關注這一重大題材,成立不久的南通越劇團聞風而動,決心把「老八路」的故事搬上越劇舞臺。抗戰時期參加革命的新聞文藝工作者孫大翔深入生活,領銜創作。他和另一位編劇楊谷中以敏銳的觀察力,採寫到陸修根許多動人的故事情節,飽蘸深情寫下越劇現代戲《老八路》。
接到任務,我們幾位主要演員深入建築工地體驗生活,給他們縫衣補被做衛生,和工人師傅們打成一片,感受他們的內心世界,這些使我們在人物形象塑造時做到了形神兼備、栩栩如生。《老八路》在全國建築行業南通現場會上首演時,好評如潮,在華東各地巡演時也引起轟動效應。
1958年9月30日的北京之行,是我終生難忘的一次旅行。我們應邀赴京為首都建築工人演出,正趕上國慶9周年紀念日,被安排參加國慶文藝遊行,見到了毛澤東主席。10月14日,南通越劇團在全國文聯禮堂獻演,朱德、周恩來、陳毅等中央首長前來觀戲。演出結束,首長們上臺接見我們,周恩來總理和我親切攀談,在誇我們這批浙江小老鄉戲演得好的同時,囑咐我們要大力培養新人、發展黨員,還鼓勵我們向浙江越劇團學習,試行男女合演。
總理的囑託一直是我們前行的動力。回通以後,我向組織遞交了人生的第一份入黨申請書。若干年後,我如願以償入了黨,我們團也招收了男演員,一代代越劇新人茁壯成長。
2
「《老八路》是我這輩子演的最難忘的一部戲。在全國文聯禮堂演出,周恩來總理觀看後,和我們說了許多暖心的話。」
【口述實錄】
雖然已到期頤之年,但坐在記者面前的這位素雅的老人思路清晰,講起話來抑揚頓挫。儘管給我們表演經典越劇片段時聲音沒有年輕時那麼明亮,但那透過鏡片射出來的眼神仍然自信而堅定。一個小時的採訪中,老藝術家的腰杆一直都是筆直的。
在沈月鳳的藝術生涯中,經典作品遠不止一個《老八路》。她滬上成名,自成一家。新中國成立以後,她更有許多代表作,如1951年擔任浙江天然越劇團團長,參加杭州文藝會演時,她改良傳統戲《王翠翹》並擔任主演榮獲一等獎,獲得獎金100萬元(舊幣),受豫劇大師常香玉捐款買飛機的啟發,她也將獎金捐給了抗美援朝前線。1957年參加江蘇省首屆戲劇觀摩演出,她主演的經典越劇小戲《倪鳳煽茶》喜獲一等獎。
沈月鳳之所以對《老八路》格外鍾情,除了因為這齣戲唱紅大江南北、受到中央首長的點讚,還在於這齣戲有著滿滿的正能量以及主人公對事業的執著。這齣戲的原型陸修根和他的團隊,1958年參加了首都十大建築的建設,《人民日報》當年在頭版報導他們的事跡,並配發評論。帶著演先進學先進的理念,弘揚「老八路」的精神,沈月鳳開啟她在南通演藝事業新的追求。
縱觀沈月鳳的人生之路,可以用一個關鍵詞來概括,那便是「執著」。她走上藝術之路源於她的執著,花甲之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源於她的執著,94歲親筆寫下數萬字的回憶錄《鳳曲吹應好——我的越劇人生》,同樣是源於她的執著。因為對事業和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執著追求,她才有了享譽江浙滬的影響力和幸福美滿的家庭,有了一個個金光閃閃的獎盃和一批批終身相隨的鐵粉。
》
【採訪手記】
「放棄上海繁華的生活,入籍南通整整65年了,我越來越喜歡這座城市,一點不後悔當初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