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大師沈月鳳的藝術人生

2020-12-24 南通網

  》

  □口述人:越劇表演藝術家沈月鳳 □記錄者:宋捷 王洪飛

  攝影:吳迎晨

  對我的越劇人生來說,上海無疑居於舞臺中央,袁雪芬無疑是越劇舞臺上對我影響最大的人。

  我出生在越劇之鄉嵊縣,12歲入科學藝,17歲跟隨越劇泰鬥「花衫鼻祖」施銀花在寧波等地學藝,後被推薦進上海永樂戲院演出。

  1942年,上海孤島遭受日寇鐵蹄踐踏,發國難財的政客商人卻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戲劇舞臺一片混沌。倡導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演戲,21歲的袁雪芬提出「做人要學文天祥,唱戲要唱正氣歌」的口號,帶領舞臺小姐妹虛心向話劇、崑曲等劇種學習,大膽改革越劇,提出革除陳規舊習、排練上演新戲、聘請專職編導等主張,不僅演戲有劇本,排戲有導演,化妝用油彩,唱腔也有了發展創新。我有幸擔任袁雪芬的二肩旦,並成為第一臺新越劇《古廟冤魂》 的主演之一。

  在風雨如晦的舊中國,我們頂著巨大壓力演了好多進步戲,印象最深刻的一臺戲是《劉胡蘭》。此前,思想進步的派場師傅給我們講了劉胡蘭的故事後,大家群情激昂。記得首演是在杭州大世界,我主演劉胡蘭。那時正值冬天,劇場外飄著鵝毛大雪,但場內觀眾們卻熱血沸騰,人們既為劇情所感動,也為越劇能演出這樣的進步戲而驚訝。有一天,當我演到劉胡蘭被敵人吊打時,一群兵痞突然衝到臺上,用槍柄在我頭上一頓亂打,還將派場師傅抓去坐牢。大家湊錢把遍體鱗傷的派場師傅救出來後,知道城裡待不住了,只好到城郊餘杭、臨平一帶演出。

  1

  「我的藝術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是21歲時加盟大來劇場戲班,成為袁雪芬倡導的新越劇改革的首批參與者之一。」

  【口述實錄】

  越劇在清末起源於嵊州阡陌之間,興盛於上海十裡洋場。1925年9月,「越劇」兩個字首次亮相於《申報》,從浙東鄉村走向繁華都市,其嬗變如同鳳凰涅槃。

  沈月鳳出生的1922年,正是越劇萌生的年代。在她的家鄉嵊縣,袁雪芬、竺水招、傅全香、範瑞娟等「越劇十姐妹」,都在1920年代「大珠小珠落玉盤」。沈月鳳比袁雪芬晚一個月來到這個世界。

  在邂逅袁雪芬之前,沈月鳳已經有紮實的舞臺功底,練就了一身唱念做打的童子功。針對當時越劇舞臺上盛行的幕表戲、路頭戲,沈月鳳痛感其內容形式的陳舊落後,認為如不順應時代潮流變革,劇種的前途是危險的。當袁雪芬在大來劇場舉起「新越劇」大旗,大膽吸收話劇與崑曲精華,引進編劇、導演、舞美、音樂等主創人員時,加盟大來戲班不久的沈月鳳成為最堅定的支持者。她不僅出演新戲主角,還輔佐袁雪芬建立起綜合藝術的正規機制,共同為越劇開拓了一條求新求變求美求精的發展新路。

  和小歌班相比,沈月鳳參與開創的新越劇改唱天調腔和弦下腔,唱腔平易質樸,表演流暢自然,戲路寬廣精湛。更關鍵的是她們對越劇內容和演出氛圍進行了改革創新,曲目不只是才子佳人戲,唱戲者自強自立,摒棄人身依附,成為舊上海混沌的戲劇舞臺上一道清新亮麗的風景。

  從20世紀初形成、辛亥革命後逐漸進入大城市、1942年的自覺革新,直到開國大典,以及新中國70年的偉大曆程,百年越劇的成長背景,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翻天覆地的大時代。沈月鳳的百年人生,正是越劇從無到有、推陳出新的百年變革歷程。

  風起雲湧的時代,需要有更多富於表現力的劇種和劇目來表達現代社會的豐富思想感情。袁雪芬和沈月鳳那代人抓住機遇,順應時代潮流,高揚新越劇改革大旗,使女子越劇脫穎而出成為少數有突出改革成就的劇種。雖然越劇改革的時間不長,但袁雪芬、沈月鳳等新越劇一代宗師耕耘培育的改革之花結出了豐碩成果,在戲劇界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

  【採訪手記】

  在我80多年的舞臺生涯中,主演的傳統戲和現代戲不少,記憶最為深刻的是越劇現代戲《老八路》。

  《老八路》是第一部反映南通建築鐵軍的文藝作品。創作這臺戲的背景是在1958全國建築工業會議上,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朱德盛讚南通市建築公司經理陸修根「老八路」作風。朱德同志還提議在南通開一次現場會,號召全國建築行業向南通學習。從那時起,南通建築業成為全國一面旗幟,「鐵軍」美稱在央媒叫響。

  在中共南通市委部署下,南通文藝界密切關注這一重大題材,成立不久的南通越劇團聞風而動,決心把「老八路」的故事搬上越劇舞臺。抗戰時期參加革命的新聞文藝工作者孫大翔深入生活,領銜創作。他和另一位編劇楊谷中以敏銳的觀察力,採寫到陸修根許多動人的故事情節,飽蘸深情寫下越劇現代戲《老八路》。

  接到任務,我們幾位主要演員深入建築工地體驗生活,給他們縫衣補被做衛生,和工人師傅們打成一片,感受他們的內心世界,這些使我們在人物形象塑造時做到了形神兼備、栩栩如生。《老八路》在全國建築行業南通現場會上首演時,好評如潮,在華東各地巡演時也引起轟動效應。

  1958年9月30日的北京之行,是我終生難忘的一次旅行。我們應邀赴京為首都建築工人演出,正趕上國慶9周年紀念日,被安排參加國慶文藝遊行,見到了毛澤東主席。10月14日,南通越劇團在全國文聯禮堂獻演,朱德、周恩來、陳毅等中央首長前來觀戲。演出結束,首長們上臺接見我們,周恩來總理和我親切攀談,在誇我們這批浙江小老鄉戲演得好的同時,囑咐我們要大力培養新人、發展黨員,還鼓勵我們向浙江越劇團學習,試行男女合演。

  總理的囑託一直是我們前行的動力。回通以後,我向組織遞交了人生的第一份入黨申請書。若干年後,我如願以償入了黨,我們團也招收了男演員,一代代越劇新人茁壯成長。

  2

  「《老八路》是我這輩子演的最難忘的一部戲。在全國文聯禮堂演出,周恩來總理觀看後,和我們說了許多暖心的話。」

  【口述實錄】

  雖然已到期頤之年,但坐在記者面前的這位素雅的老人思路清晰,講起話來抑揚頓挫。儘管給我們表演經典越劇片段時聲音沒有年輕時那麼明亮,但那透過鏡片射出來的眼神仍然自信而堅定。一個小時的採訪中,老藝術家的腰杆一直都是筆直的。

  在沈月鳳的藝術生涯中,經典作品遠不止一個《老八路》。她滬上成名,自成一家。新中國成立以後,她更有許多代表作,如1951年擔任浙江天然越劇團團長,參加杭州文藝會演時,她改良傳統戲《王翠翹》並擔任主演榮獲一等獎,獲得獎金100萬元(舊幣),受豫劇大師常香玉捐款買飛機的啟發,她也將獎金捐給了抗美援朝前線。1957年參加江蘇省首屆戲劇觀摩演出,她主演的經典越劇小戲《倪鳳煽茶》喜獲一等獎。

  沈月鳳之所以對《老八路》格外鍾情,除了因為這齣戲唱紅大江南北、受到中央首長的點讚,還在於這齣戲有著滿滿的正能量以及主人公對事業的執著。這齣戲的原型陸修根和他的團隊,1958年參加了首都十大建築的建設,《人民日報》當年在頭版報導他們的事跡,並配發評論。帶著演先進學先進的理念,弘揚「老八路」的精神,沈月鳳開啟她在南通演藝事業新的追求。

  縱觀沈月鳳的人生之路,可以用一個關鍵詞來概括,那便是「執著」。她走上藝術之路源於她的執著,花甲之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源於她的執著,94歲親筆寫下數萬字的回憶錄《鳳曲吹應好——我的越劇人生》,同樣是源於她的執著。因為對事業和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執著追求,她才有了享譽江浙滬的影響力和幸福美滿的家庭,有了一個個金光閃閃的獎盃和一批批終身相隨的鐵粉。

  》

  【採訪手記】

  「放棄上海繁華的生活,入籍南通整整65年了,我越來越喜歡這座城市,一點不後悔當初的選擇。」

相關焦點

  • 「知音千古此心同」--各界送別越劇藝術大師袁雪芬
    25日上午,社會各界近千人會聚上海龍華殯儀館,送別新越劇的創始者和踐行者、一代越劇藝術大師袁雪芬。上午9時不到,不少戲迷就從四面八方趕來。通往殯儀館大廳的道路兩旁,擺滿了袁雪芬弟子、戲迷、文藝院團等送來的花圈,綿延長達百米。大廳前的廣場上,佇立著袁雪芬年輕時代的巨幅黑白照片和越劇《祥林嫂》中的經典定妝照。
  • 名家 楊小青:詩意越劇,成就人生
    《陸遊與唐琬》、《西廂記》、《紅絲錯》、《春香傳》、《漢武興邦》、《趙氏孤兒》、《流花溪》、《首屆中國藝術節越劇演唱會》、首屆中國越劇藝術節開幕式《奼紫嫣紅――中國越劇名家名段百年盛典》、閉幕式《越女三章》等九十餘部大型舞臺劇
  • 為越劇呂派藝術傳承,馬譽嘉真夠拼的!
    視頻來源網絡,僅供學習交流越劇《謝瑤環·斥奸》馬譽嘉2018年,醞釀多年的《「越·嘉音」馬譽嘉呂派越劇唱腔專輯》終於啟動,也開始了馬譽嘉以十二分的敬畏之心專心致志地傳承弘揚呂派藝術的朝聖之路。曾因2009年舉辦專場而與呂派宗師呂瑞英老師有一次親密接觸的她,因人生閱歷和對呂派藝術的獨特情愫,2018年她再次扣響了呂老師家的大門,頻繁的登門請教,往返於上海和杭州,也因此和呂老師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 越劇大師戚雅仙、畢春芳合作70年,各地傳人相聚上海大世界
    戚雅仙與畢春芳,中國越劇史上兩位藝術大師。1950年,當時都是23歲的戚雅仙與畢春芳攜手創建 「合作越劇團」,此後,兩人組成的「戚畢組合」更是在觀眾中深受喜愛,廣為流傳。今年是合作越劇團成立70周年,也是戚雅仙、畢春芳藝術合作70周年,一系列紀念活動將由此展開。
  • 藝術 | 越劇紅樓夢:天上掉下個林妹妹
    《越劇:紅樓夢》根據我國古典文學巨著《紅樓夢》故事改編的舞臺劇,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已被搬上了越劇舞臺。1958年,上海越劇院將它作為慶祝建國十周年的獻禮劇目重點排演,劇本以寶黛愛情故事為主線,選取小說中的幾個典型情節,在有限的範圍內儘可能體現原著的精神風貌。越劇劇目《紅樓夢》由徐進編劇,於1958年2月18日至3月31日首期公演於上海舞臺,連演54場,場場爆滿。
  • 與越劇相見恨晚?五十歲潮媽照樣學越劇
    俞麗華(左)在本報承辦的九九金秋晚會上表演越劇《碧玉簪》選段。唱腔華美醇厚、跌宕起伏;扮相英俊瀟灑、俏麗嫵媚,表演激憤詼諧、亦喜亦悲。一群潮媽,她們中有從小喜歡越劇的,也有四五十歲才開始學習的。不論是科班出身還是半路出家拜師學藝,她們都學得格外投入,演得有板有眼。戲裡戲外感悟人生百味。
  • 【越劇推廣】女性意識的覺醒--對越劇《再生·緣》中孟麗君形象的再認識
    王文娟,1926年出生,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越劇」代表性傳承人。曾出色地創造了《紅樓夢》中林黛玉、《孟麗君》中孟麗君等眾多舞臺形象,是越劇「王派」創始人。自50年代中期起,多次隨上海越劇院赴朝鮮、越南、泰國、新加坡、蘇聯,及香港、臺灣等地演出,為越劇藝術光揚海外做出貢獻。其1962年參演的越劇電影《紅樓夢》是中國戲曲史、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座豐碑,僅中國內地的觀眾人數就達12億人次。2017年,王文娟榮獲第27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終身成就獎。
  • 《如劇如戲》今日火爆上線 笑星鞏漢林變身越劇大師
    傳統藝術逐漸沒落的當下 鞏漢林創辦南戲越劇團傳承越劇傳承越劇非遺文化的文藝勵志戲劇電影《如劇如戲》主要記述的是作家杜撰與越劇演員林佳兩個因戲結緣的年輕人,都擁有著追逐傳統藝術的無限理想,但都因不願順應現代潮流放棄傳統藝術而前途迷茫的勵志故事。
  • 沉痛哀悼舞美設計大師羅志摩,越劇界的又一損失,「走民族藝術自己的路」成重託
    人物訪談:羅志摩——節選自《萬紫千紅總是春》大型電視節目《百年越劇》文集2007年在杭州        我出生於嵊縣城關鎮東前街。離我家約300米的地方有一座太祖廟,後來成了演戲的劇場。小時候每當「銅鑼響,腳底癢」,買不起票,因我幼小,設法鑽進去看戲。
  • 2015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越劇《鳳頭釵》《梁山伯與祝英臺》
    2015年,越劇《釵頭鳳》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大型舞臺藝術創作項目資助,將於2016年進行全國巡演,赴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份的40多個城市上演40餘場,傳播推廣越劇,為繁榮越劇藝術和促進越劇發展譜寫新的篇章。
  • 紅學會會長張慶善:越劇電影《紅樓夢》是「經典的改編,改編的經典」
    在2020年國家圖書館讀書周期間,國圖藝術中心日前策劃舉辦了「光影中的名著·中國優秀電影展映——越劇舞臺藝術片《紅樓夢》及映前導賞」活動,採用展映與導賞講座相結合的方式,邀請到張慶善進行映前導賞。他介紹,1962年風靡全國的越劇版電影《紅樓夢》,由越劇大師徐玉蘭飾演賈寶玉,越劇大師王文娟飾演林黛玉,1978年至1982年,這部電影的票房達2億,吸引了12億人次觀看。「這個2億的票房,現在聽起來似乎不多,但是當時票價可是兩毛錢啊。」張慶善用「經典的改編,改編的經典」來形容這一版越劇電影《紅樓夢》。
  • 夜上海·影音|4K、3D讓越劇電影展新貌,心底卻似舊時友
    圖說:《西廂記》劇照 官方圖8月,上海藝術電影聯盟將推出「上海越劇藝術電影展」,8部越劇電影中,包括三部新片五部經典。對於戲迷來說,在電影院裡看戲,有點新奇,從前臺上看不清的表情和身段,如今被放了滿屏,讓人細細品味;對於影迷來說,能在大銀幕上看到中國戲曲藝術的瑰寶,哪怕只是驚鴻一瞥,卻把她永留心間。
  • 在南京傳承59年 越劇竺派藝術將復排經典劇目和唱段
    導讀:作為越劇眾多流派之一,由越劇藝術家竺水招創立的小生流派「竺派」,是越劇流派中唯一一個「生旦俱佳」的藝術流派。這與竺水招的藝術經歷息息相關,因為她先是唱花旦,後是唱小生,而且兩個行當都很擅長。竺水招的戲路非常寬廣,花旦、青衣、小旦、小生、老生乃至老旦等行當都能應付自如。
  • 茅威濤和她的越劇小鎮:只有變才是人生唯一不變的事
    茅威濤也一直在越劇領域求新求變。 戲曲講究的是童子功,她卻是十七八歲才開始學習越劇的,為了能夠適應越劇演出的要求,她以殘酷的方式,拉扯自己的骨頭肌肉,矯正自己的體態步態,一步步走上舞臺。《陸遊與唐婉》就是當年的轉型之作,選擇這樣一個故事,就已經是鐵了心要和過去戲曲裡工「公子佳人大團圓」的模式告別,和舊的情愛、人生價值觀告別,讓舞臺通向現代,通向更廣闊的空間。而在美術方面,也尋求更高級的表達,捨棄了過去金玉滿堂寶光璀璨的那種趣味,讓服裝和舞美的整體性更強,更寫意,也更詩意。
  • 打望古代才子佳人 山城喜迎沉浸實景越劇演出
    實景越劇,園境與曲境融合據了解,重慶前幾年就有實景的戲曲演出,如崑曲《牡丹亭》等,但實景的越劇演出還是「沙漠」狀態。如何打響頭炮,實現口碑、關注度雙豐收?如《追魚》,窮書生張珍在碧波潭畔苦讀,池中幾尾錦鯉遊動,一個悽涼水府、一個寂寞書房的氣氛瞬間就烘託起來了,仿佛是60年代徐玉蘭、王文娟大師越劇電影《追魚》中的經典場景重現。園林滿是詩情畫意,戲曲演繹才子佳人,園境與曲境完美融合。
  • 越劇孕育於江南,從四大經典劇目可以看出它有溫婉傳情的藝術特性
    越劇孕育形成於小橋流水、風景秀麗的江南,這也註定了它溫婉傳情的藝術特性,因此,越劇尤其擅長演繹才子佳人故事,如《玉蜻蜓》、《李娃傳》、《情探》、《玉堂春》、《血手印》、《王老虎搶親》、《孔雀東南飛》等。
  • 越聚群芳 致敬經典——「越·聚黃金一代」越劇名家名劇系列展演...
    此次「越·聚」,不僅匯聚了當下上海越壇最強大的藝術家陣容,藝術家們帶來的也多是與他們舞臺生涯淵源最深、舞臺藝術最精湛的劇目。(經典版)《紅樓夢》中的兩位主演錢惠麗、單仰萍都是當年因痴迷電影《紅樓夢》而登上舞臺,後又成為最經典的寶哥哥與林妹妹。兩人在舞臺上合作近40年,一個眼神、一個手勢,盡顯默契。
  • 蒲劇大師閻逢春的藝術人生
    作者:周長春◎閻逢春閻逢春,是中國戲劇現代舞臺上的一個大師級人物。他窮其一生潛心於蒲劇表演藝術的實踐與創新,生前,不但在舞臺上贏得晉、陝、豫、甘一帶人民的讚譽,還把精湛的表演藝術帶至京、津、滬以及南疆福建等;死後,他精彩的表演劇目和精益求精的表演特技,還有一系列見解獨到的談藝錄,至今為戲劇表演同行和廣大觀眾所念念不忘。
  • 【長青人物誌】第二期:盛文仙的藝術人生
    江陰市長青藝術團,多年來,堅持弘揚越劇文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博採眾長,改革創新,在一次又一次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團隊風格!
  • 王者榮耀演繹越劇百年蝶變
    35年來,以茅威濤為代表的「小百花人」不斷積累劇目、培養人才、探索創新,將越劇藝術的傳承大旗扛於肩上,一路尋找,一路拓寬,一路發展。  這次婉兒越劇皮膚便是主要參考了茅威濤在《梁祝》中的梁山伯形象,標誌性的小百花帽子,以及服飾都進行了還原再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