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孕育於江南,從四大經典劇目可以看出它有溫婉傳情的藝術特性

2021-01-09 葉秋婉

越劇孕育形成於小橋流水、風景秀麗的江南,這也註定了它溫婉傳情的藝術特性,因此,越劇尤其擅長演繹才子佳人故事,如《玉蜻蜓》、《李娃傳》、《情探》、《玉堂春》、《血手印》、《王老虎搶親》、《孔雀東南飛》等。在眾多的越劇劇目中,《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西廂記》、《祥林嫂》被稱為越劇四大經典劇目。梁山伯與祝英臺美麗、悽婉的愛情傳奇在我國民間廣為流行,這一故事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被搬上了越劇舞臺。

越劇《西廂記》第六出劇照

當時,袁雪芬與越劇名小生馬樟花就曾合演過講述「梁祝」愛情故事的越劇《梁祝哀史》。1945年,袁雪芬與範瑞娟也曾合演《梁祝哀史》。1951年,華東越劇實驗劇團將根據袁雪芬、範瑞娟口述,由徐進執筆整理的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重新搬上舞臺。《梁山伯與祝英臺》在語言上保持了樸素明朗的民間文學特色,又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悽美的愛情絕唱,通過越劇柔婉的聲腔低吟淺訴,深深地打動了人們的心弦,不僅是越劇舞臺上的經典保留劇目,也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藝術精品。

越劇梁祝劇照,袁雪芬與範瑞娟

1952年,《梁山伯與祝英臺》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大獲好評。1953年,《梁山伯與祝英臺》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該片也是我國第一部彩色戲曲藝術片,由範瑞娟塑造的梁山伯與袁雪芬塑造的祝英臺永久地保留在銀幕上。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也通過影片傳播到全國各地及海外地區,展現了越劇的新風貌。2006年,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排演了新版《梁山伯與祝英臺》,賦予這部經典劇目濃厚的時代氣息。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新版《梁山伯與祝英臺

《紅樓夢》是新中國成立後繼《梁山伯與祝英臺》之後又一部產生巨大影響的越劇劇目。1958年,上海越劇院將徐進改編自古典名著《紅樓夢》的同名劇本搬上舞臺,徐玉蘭扮演賈寶玉,王文娟扮演林黛玉。1958年2月18日3月31日,越劇《紅樓夢》在上海首輪公演期間就創下了連演54場、觀眾多達8萬餘人的紀錄。越劇《紅樓夢》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是因為全劇在曹雪芹原著基礎上,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故事為主線,選取小說中的精彩情節,完美地體現了原著的精神風貌。越劇優美雋永、委婉纏綿的聲腔曲調,善於表現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還包括徐玉蘭、王文娟等越劇表演藝術家們卓絕的藝術創造力。

《紅樓夢》劇照,賈寶玉(徐玉蘭),林

1962年,由徐玉蘭、王文娟主演的越劇《紅樓夢》由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與香港金聲影業公司聯合拍攝為彩色戲曲藝術片,影片中的大觀園美景和絢麗的色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徐玉蘭、王文娟兩位越劇舞臺上的黃金搭檔在影片中的精彩表演,更是讓人難以忘懷,現如今膾炙人口的「天上掉下個林妹妹」這一段越劇唱腔也正是通過這部電影傳遍千家萬戶。此後,越劇《紅樓夢》又歷經三次翻拍。20世紀90年代末,上海越劇院錢惠麗、單仰萍這一組「寶黛組合」主演的《紅樓夢》被拍攝為數字電影《紅樓夢》。此後,該劇曾多次以不同形式呈現于越劇舞臺或銀幕。

曹雪芹

1953年,在完成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拍攝之後,袁雪芬又將講述崔鶯鶯與張君瑞愛情故事的越劇《西廂記》立於舞臺之上。越劇《西廂記》改編自元代大劇作家王實甫的同名雜劇,多位越劇表演藝術家通過她們的精彩表演在劇中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獨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袁雪芬的崔鶯鶯含蓄深沉而又大膽熱情;徐玉蘭的張生灑脫俊逸,多情而不輕佻,機敏而不油滑;呂瑞英的紅娘聰慧活潑,富有正義感;而張桂鳳的表演則將一個秉守禮教、持家嚴厲的老夫人塑造得入情入理,有血有肉。

《西廂記》插畫

她們用出神入化的表演,把一個又一個人物塑造得入情入理、有血有肉,賦予了整齣戲生機盎然的活力和獨特的魅力,為越劇留下了一份寶貴的藝術財富。越劇《西廂記》像一卷精緻的工筆畫,每一個場面都是一幅優美動人的畫面;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風情萬種,耐人品味。1958年,由浙江越劇一團金寶花、張菌、高佩、屠笑飛等主演的越劇《西廂記》由香港華文影業公司攝製為彩色戲曲藝術片。1991年,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排演了曾昭弘全新改編的越劇《西廂記》,主演茅威濤也以此劇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

茅威濤

20世紀40年代,袁雪芬領導的雪聲劇團致力于越劇改革,袁雪芬在劇團中確立編導制度,改進音樂、舞美等諸多方面,邁出了越劇改革的重要一步。1946年,袁雪芬與著名越劇編導南薇合作,將根據魯迅先生小說名篇《祝福》改編而來的越劇《祥林嫂》搬上舞臺,袁雪芬扮演祥林嫂,範瑞娟扮演少爺。《祥林嫂》在上海一炮而紅,每天日夜兩場,連演3個星期,場場座無虛席,在當時被稱作「越劇裡程碑」。1948年,上海啟明影片公司將袁雪芬主演的《祥林嫂》拍成電影,演員仍沿用雪聲劇團原班人馬,這也是越劇歷史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影片。

1946年《祥林嫂》,袁雪芬扮演祥林嫂舊

在之後的幾十年間,由於對小說《祝福》中所描寫的紹興風土人情有著深切的共鳴、對祥林嫂的悲慘遭遇深感同情,袁雪芬對《祥林嫂》一劇戀戀不捨,數易其稿,可謂是精益求精。1978年,上海電影製片廠與香港鳳凰影業公司再次將《祥林嫂》搬上銀幕。與1946年版影片不同的是,該版影片不僅僅是由黑白改為彩色,故事情節也有較大改動,而且是由金採風、袁雪芬分別扮演中年和老年祥林嫂,兩位藝術家各顯所長,前後形象對比鮮明,同時又一脈相承。

《祥林嫂》劇照

「範派」男小生史濟華扮演的賀老六,突破了「女子越劇」的局限性,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感;周寶奎扮演的婆婆,雖戲份不多,卻極具個性特點,起到了很好的綠葉作用。「寶劍鋒從磨礪出」,經過幾十年的打磨,《祥林嫂》成為越劇史上的一部經典之作,由袁雪芬塑造的祥林嫂也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經典形象,劇中祥林嫂的「聽他一番辛酸話」、「千悔恨,萬悔恨」、「問蒼天」等唱段,至今仍在戲迷票友中傳唱。

相關焦點

  • 在南京傳承59年 越劇竺派藝術將復排經典劇目和唱段
    歷史竺水招組建南京市越劇團把竺派藝術帶到南京長於抒情、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的越劇,從誕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二大劇種,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越劇遇上《戲碼頭》,「越」來越有戲!
    越鄉,一片溫潤的土地,一派靈秀的氣息,剡溪水、小九妹,孕育那爭奇鬥豔的美景;       越女,一束絢爛的花朵,一段美麗的故事,施家岙、山河戀,演繹那美輪美奐的藝術;       越劇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越劇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名列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越聚群芳 致敬經典——「越·聚黃金一代」越劇名家名劇系列展演...
    此次「越·聚」,不僅匯聚了當下上海越壇最強大的藝術家陣容,藝術家們帶來的也多是與他們舞臺生涯淵源最深、舞臺藝術最精湛的劇目。(經典版)《紅樓夢》中的兩位主演錢惠麗、單仰萍都是當年因痴迷電影《紅樓夢》而登上舞臺,後又成為最經典的寶哥哥與林妹妹。兩人在舞臺上合作近40年,一個眼神、一個手勢,盡顯默契。
  • 藝術 | 越劇紅樓夢:天上掉下個林妹妹
    《越劇:紅樓夢》根據我國古典文學巨著《紅樓夢》故事改編的舞臺劇,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已被搬上了越劇舞臺。1958年,上海越劇院將它作為慶祝建國十周年的獻禮劇目重點排演,劇本以寶黛愛情故事為主線,選取小說中的幾個典型情節,在有限的範圍內儘可能體現原著的精神風貌。越劇劇目《紅樓夢》由徐進編劇,於1958年2月18日至3月31日首期公演於上海舞臺,連演54場,場場爆滿。
  • 2015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越劇《鳳頭釵》《梁山伯與祝英臺》
    2015年,越劇《釵頭鳳》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大型舞臺藝術創作項目資助,將於2016年進行全國巡演,赴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份的40多個城市上演40餘場,傳播推廣越劇,為繁榮越劇藝術和促進越劇發展譜寫新的篇章。
  • 為越劇呂派藝術傳承,馬譽嘉真夠拼的!
    開年以來,全院積極為青年演員打造青春版和經典傳承劇目,以及 「新松計劃」藝術專場,以青年演員為主力軍的《祥林嫂》《白兔記》《花中君子》等多部經典傳承劇目陸續創排並公演,贏得了良好的口碑。馬譽嘉主演《花中君子》,是今年院部重點推出的青年藝術領軍人才培養計劃之一,院長王濱梅表示:「青年人才梯隊的培養是我們院團的重要工作,《花中君子》是今年打造的第二部越劇男女合演經典傳承系列作品,在有限的時間內,集合優勢力量,樹立精品意識,以嚴謹的態度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力爭把這部戲打造好,把青年演員推廣好。」
  • 是時候去大寧劇院看戲了:越劇《西廂記》揭幕復演季,梅花獎得主...
    此次復演季以「文化傳承」為主題,匯集6臺經典作品,囊括越劇、滬劇等非遺戲曲藝術,以及多元又現代的海派相聲;茅善玉、錢惠麗、王志萍三位梅花獎得主集結,新生代徐派傳人楊婷娜、海派相聲創始人金巖助力,讓經典劇目重返劇場。
  • 永恆的經典——越劇《紅樓夢》和它的時代
    越劇紅樓夢不僅普及了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也引起了國外觀眾的熱愛。越劇《紅樓夢》演到今天,已經58年,在觀眾心裡,它是一座舞臺藝術的高峰。著名評論家康式昭說:這個戲從五十年代創作到現在,長期保留,薪火相傳,輝耀舞臺,創造了舞臺藝術的最高境界。
  • 戲曲·越劇|唯美典雅、長於抒情
    越劇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蘇等許多省、市、地區,它發源於浙江省紹興地區嵊縣一帶,清末在曲藝「落地唱書」的基礎上吸收餘姚灘簧、紹劇等曲種、劇種的劇目、曲調、表演藝術而初步成型,當時稱為「小歌班」或「的篤班」。1916年首次有了「紹興文戲」之名謂,1925年上海《申報》演出廣告中首次用「越劇」稱之。1928年1月起,女班蜂擁來滬,至1941年下半年增至36個。
  • 最經典的十部越劇電影:都看過的一定是骨灰級戲迷加影迷
    戲曲藝術是我國的傳統藝術,影視藝術是現代新興藝術。影視藝術為戲曲藝術的傳播、傳承承當了媒介,而戲曲藝術也為影視藝術開創了一個新的紀元。這兩種的藝術的碰撞,產生了戲曲電視劇、戲曲電影。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的越劇博採眾長,汲取了崑曲、紹劇、滬劇、話劇、京劇、錫劇、川劇、豫劇、評劇等劇種的養分,為己所用,如今已發展成為僅次於京劇的我國第二大劇種。越劇在與影視藝術的摩擦中,產生了耀眼的火花,幾十年來,先後攝製了數十部優秀的越劇電影作品。
  • 越劇電影《白蛇傳》即將公映
    越劇電影《白蛇傳》越劇《白蛇傳》是戚雅仙、畢春芳兩位越劇大家,於上世紀50年代創排的經典劇目,半個多世紀以來久演不衰。作為戚派非遺項目傳承人,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金靜攜手總導演陶海,於2012年起組織拍攝越劇電影《白蛇傳》。該劇以戚雅仙版同名劇目為藍本,並在傳統戲曲音樂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據悉,越劇電影版《白蛇傳》將於12月12日起在滬上院線公映。
  • 越劇大師沈月鳳的藝術人生
    1  「我的藝術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是21歲時加盟大來劇場戲班,成為袁雪芬倡導的新越劇改革的首批參與者之一。」  【口述實錄】  越劇在清末起源於嵊州阡陌之間,興盛於上海十裡洋場。1925年9月,「越劇」兩個字首次亮相於《申報》,從浙東鄉村走向繁華都市,其嬗變如同鳳凰涅槃。  沈月鳳出生的1922年,正是越劇萌生的年代。
  • 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
  • 夜上海·影音|4K、3D讓越劇電影展新貌,心底卻似舊時友
    圖說:《西廂記》劇照 官方圖8月,上海藝術電影聯盟將推出「上海越劇藝術電影展」,8部越劇電影中,包括三部新片五部經典。對於戲迷來說,在電影院裡看戲,有點新奇,從前臺上看不清的表情和身段,如今被放了滿屏,讓人細細品味;對於影迷來說,能在大銀幕上看到中國戲曲藝術的瑰寶,哪怕只是驚鴻一瞥,卻把她永留心間。
  • 上海越劇黃金一代重聚!錢惠麗單仰萍章瑞虹方亞芬王志萍與趙志剛合...
    「越 聚黃金一代」越劇名家名劇系列展演是越劇舞臺不同時期經典劇目一次「穿越時空的相聚」。《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位列越劇四大經典劇目名錄。《家》堪稱越劇男女合演的典範佳作,曾獲巴金女兒李小林的「點讚」。改編自網絡小說的《甄嬛》在逸夫舞臺駐場演出20餘場,成為轟動一時的「越劇現象」。 對藝術家們而言,這也是他們與舞臺淵源最深的劇目。
  • 琵琶弦歌 | 江南姑娘
    所教學生在百花獎全國藝術特長生大賽中榮獲金獎,寧波少兒民樂電視大賽中獲金,銀,銅獎,首屆國際華人藝術節「華音獎」比賽中獲金獎,銀獎等。從小在越劇的浸潤中成長,作曲師從國家一級作曲,陳國良先生。應錦陽女士原創歌曲代表作:《旗袍名媛》、《江南姑娘》、《如花夢》、《越調春夏秋冬組曲》等。原創琵琶音樂代表作《王陽明》、《紫氣東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遠山》、《木石前盟》等。
  • 江南水鄉委婉動聽的戲曲
    江南戲曲主要有浙江的越劇、上海的滬劇、江蘇的崑曲(這個是百戲之祖)、錫劇、揚劇、徽州的黃梅戲等等。
  • 從越劇「五朵金花」到影視「姨太太專業戶」,她與初戀成一生眷屬
    就在最近,新民晚報與上影演員劇團合作推出的「申聲傳情——2020抗疫專題節目」上線。在「申聲傳情」第十四期,何賽飛用款款深情,再現了一對醫生母子的生活點滴。隨著媒體的報導,何賽飛的近照也隨之曝光(見上圖)。
  • 《天天向上》戲曲扮相太好看啦,不僅致敬經典,還傳播了傳統文化
    《天天向上》開年大戲造型驚豔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看到《天天向上》這檔節目,開年大戲都聽說了嗎,竟然是為大家表演戲曲。 主要有京劇,越劇,花鼓戲三種形式的戲曲,由不同的人來進行演繹,看到這些人的戲曲扮相。
  • 趙志剛:趙派藝術,不要讓我們等得花兒也謝了
    越劇表演藝術家趙志剛多年以來,趙志剛作為越劇男小生的代表人物,他的唱腔被廣大戲迷傳唱,他的經典劇目被廣大票友爭相效仿。在上海專門有他的戲迷為他成立的「趙派沙龍」,經常在一起演唱趙志剛的經典唱段,也會對外演出,趙志剛的戲迷遍布大江南北。如果要給趙志剛演過的劇目列一個清單,你百度一下會發現一張A4紙都裝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