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 楊小青:詩意越劇,成就人生

2021-02-07 中華越劇戲迷聯盟

《陸遊與唐琬》、《西廂記》、《紅絲錯》、《春香傳》、《漢武興邦》、《趙氏孤兒》、《流花溪》、《首屆中國藝術節越劇演唱會》、首屆中國越劇藝術節開幕式《奼紫嫣紅――中國越劇名家名段百年盛典》、閉幕式《越女三章》等九十餘部大型舞臺劇。


以上這些大眾熟悉的劇目均出自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戲劇藝術大師之手,她就是楊小青。

詩意導演楊小青


楊小青在越劇界無人不知,戲曲界鼎鼎大名,她身材嬌小,卻讓人敬仰,雖年近古稀,卻仍然有著孩子般的純真和青壯年自嘆不如的精力。與楊小青相遇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因為每次她都會帶來意外的驚喜和感動。在1989年的《陸遊與唐琬》中,楊小青採用了舞臺全景式的梅花條屏,營造出「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意境,大家為她送上「詩意導演」的美稱。


楊小青13歲初入浙江越劇二團時,演的是小花旦。「她每天臨睡前用一根繩子拴住腳,繩子另一頭掛到窗外,清晨5點,炊事員買菜路過窗邊時拉一把,她就起來練功練唱。」楊小青的刻苦,大家都知道。但是,她的先天條件並不好。「別看我現在瘦瘦的,當時可是很胖的,而且和別人不一樣,別人排戲越練越瘦,我是越練越胖。另外嗓音條件也不好,高音會發抖,所以根本輪不到演主角。」楊小青風趣地說。因此,楊小青在當年只能演一些小配角。之後,由於嗓子生病,聲音變啞,這也成為了她之後棄演從導的一個重要原因。


楊小青的幕後工作是從化妝開始的。當時的戲劇化妝遠沒有如今這麼複雜,她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製作假髮套。同時,還要兼顧劇團的一些雜務工作。雖然很辛苦,但是楊小青憑藉著對戲劇的熱愛,這些事幹得也是滋滋有味。這個妝一化就是整整9年,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團長茅威濤說:「我常想,如果是我,9年的默默無聞、定位縹緲,也許早已堅持不下去了。可楊老師不一樣,她弱小的身體裡湧動的,是超乎常人的堅韌與定力。」


1979年,對楊小青來說是藝術生涯的轉折點,時任劇團領導的金寶華老師將她送到中國戲曲學院的編導進修班。1986年,她被借調到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參與導演《大觀園》這齣戲,之後跟隨劇團赴香港新加坡等地演出。回國後,時任浙江省越劇院院長的顧錫東先生正式將楊小青調到「小百花」,從此楊小青步入了戲劇藝術的春天,在她精心策劃下,越劇舞臺百花齊放,奼紫嫣紅,為中國戲劇開啟了一個「詩化越劇」的時代。


戲中有畫畫中有詩

明星版越劇《梁祝》唯美劇照

《九斤姑娘》全景舞臺

楊小青執導越劇《洪昇》劇照

桂劇《七步吟》霸氣舞臺照

新版《狸貓換太子》舞臺劇照


楊小青覺得,小百花女子越劇脫胎於傳統越劇,那能不能夠在它之上再添加一些新的東西,提升原有女子越劇的審美呢?於是,楊小青提出了「青春、唯美、浪漫、空靈」四點,作為她今後「詩化舞臺」的指導思想。楊小青成功的將一個流傳百年的傳統劇種和現代審美結合起來,她將「劇詩」這一概念呈現在了舞臺的各個門類:燈光、音樂、表演、服裝,將這一切連結成了一首長詩。


背後艱辛

從藝55年,從事戲曲導演藝術30多年,楊小青的足跡遍及東、南、西、北、中;執導近百部作品,劇種涉及越、紹、京、梆、昆等。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戲劇系師生們都說,「楊媽媽」在排戲的時候是一個特別嚴謹認真的媽媽,她的導戲準則一直都是「導演死在演員身上」——楊導與十七八歲的學生們一起摸爬滾打,哪個人物不到位,她會上臺親自示範動作,在細節上無數次反覆推敲,常常磨戲到深夜……

對在越劇《甄嬛》中飾演王爺的演員進行指導


最後我們以戲劇界名家對楊小青老師的評價作為結尾,向「詩意導演」獻上最崇高的禮讚。


著名編劇羅懷臻是這樣描述楊小青的:「精衛鳥雖然羸弱瘦小,但卻有著崇高的信念和巨大的能量。它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一個十年又一個十年從四面八方銜來木石,投進大海,從不間歇,永不放棄……」。

著名劇作家胡小孩說:「小青大導演,我覺得應該前面加偉大兩個字。30多年排了90多部戲,沒有一部是粗製濫造的。」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團長茅威濤說:「楊小青導演成就了我今天的藝術。」


來源:國際女性戲劇節

相關焦點

  • 張思聰老師的《越劇不解緣》
    他當時在溫州市越劇團擔任領導和導演,特別是粉碎「四人幫」後,我們都進入了創作盛期,我寫的《暴風雪中的烈火》(和張國然合作 )、《傲蕾一蘭》(根據同名電影改編)、《奈何天》和整理改寫的《淚灑相思地》《文武香球》《玉連環》上下本都由他導演,合作非常順利和愉快,他讓我對越劇藝術規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粉碎「四人幫」後,我終於重新得到上大學的機會,1980年進上海戲劇學院編劇進修班深造。
  • 越劇名家名段,八對夫妻的洞房花燭夜,你最喜歡哪對夫妻呢?
    越劇名家聯袂演出《越劇.洞房》,有人歡喜,有人憂愁。人生的兩大喜事: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越劇·洞房》以「洞房之夜」為主線,以喜慶祥和為主題。當今越劇界的名家翹楚方亞芬、吳鳳花、吳素英、李敏、王君安、茅威濤、王志萍、錢慧麗、陳飛、陳雪萍、金靜、蕭雅、單仰萍、徐銘、謝群英等將悉數亮相,甄選出《紅樓夢》《盤妻索妻》《新獅吼記》等越劇各流派經典劇目中的「洞房」折子戲集中呈現,將為廣大戲迷奉上喜慶的越劇大餐,讓廣大觀眾充分領略越劇流派唱腔的特點。
  • 越聚群芳 致敬經典——「越·聚黃金一代」越劇名家名劇系列展演...
    今天下午,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召開了「越·聚黃金一代」越劇名家名劇系列展演新聞發布會。作為「藝起前行」系列演出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越•聚黃金一代」越劇名家名劇系列展演將於2021年1月4日-10日亮相上海大劇院大劇場。
  • 杭州越劇院┃招生進行時:「零零後越劇新勢力」 等你來報名
    杭州越劇院創建於1956年3月,是中國著名越劇專業藝術表演團體,曾受到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作為中國著名的專業越劇藝術表演團體,杭越已歷經65年甲子有餘發展繁榮,創作出一百多部劇目,培養出「6朵梅花」笑傲同儕的驕人戰績,創下了「杭越現象」的行業關注焦點——
  • 越劇《家》在滬上演,拉開名家名劇展演序幕
    越劇《家》作為越·聚黃金一代——越劇名家名劇系列展演」首場演出,在廣大越劇愛好者的翹首期待中如約登場。而這場演出,被許多粉絲戲稱為「有生之年系列」。關於本次「越·聚黃金一代」和越劇《家》,人們提到最多一個詞就是「重聚」。而對越劇《家》而言,「重聚」又有了更深一層的含義。
  • 越訊 奇怪,越劇新秀為何拜師崑曲名家?
    「越劇新秀」跨界拜師「崑曲名家」,探索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多元化發展之路。  「跨界拜師乃是情理之中。」南京市演藝集團越劇團團長楊慶錦解釋道,「越劇中袁派創始人袁雪芬曾經講過,越劇有兩位奶娘,一個是崑曲,一個是話劇,越劇從崑曲中習得身段、程式,造就從俗到雅的起轉承合;又從話劇中領會情感釋讀,增強藝術感染的節奏張力。」  著名崑曲小生石小梅是梅花獎、文華獎雙料得主,同時也是崑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 舞臺|越劇《陸遊與唐琬》講述陸遊與愛妻悲歡離合的愛情
    9月28日日晚在新落成的杭州小百花越劇場上演了由茅威濤主演陳輝玲主演的越劇《陸遊與唐琬》。越劇《陸遊與唐琬》講述了南宋大詩人陸遊與愛妻唐琬悲歡離合的愛情悲劇。由劇作家顧錫東先生編劇,國家一級導演楊小青執導的越劇《陸遊與唐琬》,在陸遊詩詞基礎上,又融合了陶淵明、辛棄疾、王安石、蘇軾、李商隱等文學家的大量詩詞作品,融匯成了一部充滿人文氣息的越劇新作,開啟了小百花越劇團詩化越劇的新篇章。《陸遊與唐琬》舞美也是獨具特色, 空靈、婉約的舞臺無限延伸,將古典園林巧妙的融入在劇情中,使人恍若置身於「滿城春色 宮牆柳」的沈園。
  • 戚派傳人王毓梅辦專場演唱會 越劇名家齊助演
    本報訊 (楊兆龍)越劇戚派藝術傳人王毓梅的「一曲雅歌一枝梅」專場演唱會,4月10日起在上海逸夫舞臺舉行。  王毓梅是越劇表演藝術家戚派藝術創始人戚雅仙的得意門生,自幼酷愛越劇。十七歲考入上海戲校,畢業後拜戚雅仙為師,成為專業演員。由於她天資聰慧,肯刻苦鑽研,通過舞臺實踐,很快成長。
  • 越劇大師沈月鳳的藝術人生
    》  □口述人:越劇表演藝術家沈月鳳 □記錄者:宋捷 王洪飛  攝影:吳迎晨  對我的越劇人生來說,上海無疑居於舞臺中央,袁雪芬無疑是越劇舞臺上對我影響最大的人。  1  「我的藝術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是21歲時加盟大來劇場戲班,成為袁雪芬倡導的新越劇改革的首批參與者之一。」  【口述實錄】  越劇在清末起源於嵊州阡陌之間,興盛於上海十裡洋場。1925年9月,「越劇」兩個字首次亮相於《申報》,從浙東鄉村走向繁華都市,其嬗變如同鳳凰涅槃。  沈月鳳出生的1922年,正是越劇萌生的年代。
  • 【台州越訊】2014杭臺溫越劇名家名票納涼演唱會
    2014年07月31日 19:00在黃巖江濱公園舉行2014杭臺溫越劇名家名票納涼演唱會節目單(◆演出節目可能略有變動,以現場實際演出為準!)01、京劇《光輝照兒永向前》樊小莉等5人02、越劇《風雪漁樵》選段 杭州越劇藝術中心毛藝樺  越劇《狸貓換大子·拷寇》杭州越劇藝術中心熊蓮芬、李麗03、越劇《祥林嫂·寒冬臘月又一年》溫嶺市新丹藝越劇團團長王丹丹04、越劇《一縷麻·新娘子》央視《過把癮》金獎獲得者、路橋於含悠  越劇《情探》選段 2014台州市民間劇團展演金獎獲得者仙居顧楚楚
  • 越劇遇上《戲碼頭》,「越」來越有戲!
    1949年11月,越劇名伶玉牡丹、金月樓、筱靈鳳、王笑笑等組成的上海六藝越劇團應邀來漢演出,數月後改名為上海聯藝越劇團,又從上海邀來董偉思、蔡玉蓮、鄭採君以及金雅樓等演員,繼續在漢口天聲戲院演出。自此,老生筱靈鳳、筱湘麟,花旦玉牡丹,小生金月樓、金雅樓讓越劇蜚聲武漢戲碼頭,讓武漢人了解並深深喜愛上這個江浙地方劇種。
  • 與越劇相見恨晚?五十歲潮媽照樣學越劇
    俞麗華(左)在本報承辦的九九金秋晚會上表演越劇《碧玉簪》選段。唱腔華美醇厚、跌宕起伏;扮相英俊瀟灑、俏麗嫵媚,表演激憤詼諧、亦喜亦悲。一群潮媽,她們中有從小喜歡越劇的,也有四五十歲才開始學習的。不論是科班出身還是半路出家拜師學藝,她們都學得格外投入,演得有板有眼。戲裡戲外感悟人生百味。
  • 越劇電影《李慧娘》入圍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提名
    11月7日,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兒童片、最佳戲曲片、最佳紀錄、科教片提名揭曉,由紹興市柯橋區小百花越劇藝術傳習中心、中國戲劇家協會、紹興市加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越劇電影《李慧娘》榜上有名,入圍最佳戲曲片提名。
  • 而今從頭越——中國越劇男女合演最新一代畢業匯報在杭落幕,大寫的...
    越劇《紅色浪漫》取材於長篇紀實文學《紅巖魂》,是浙江越劇團男女合演優秀保留劇目。2006年,浙江越劇團從越劇男女合演的獨特視角出發,將紅巖故事搬上舞臺,再現了黎明前夕壯烈犧牲的紅巖英雄。全劇謳歌了革命先烈崇高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堅貞不屈的革命信念,兼有現實主義的深刻與浪漫主義的激情,被公認為男女合演詩化越劇的優秀代表。
  • 名家曾吾珍:「珍珍越劇藝術團」的領頭人
    「珍珍越劇藝術團」是由現年71歲的曾吾珍創業的。2007年,她自掏腰包,一手創辦了這支公益越劇表演隊。幾年來,在曾吾珍的努力下,珍珍越劇藝術團榮獲了蕭山區五星、杭州市四星級群眾文化藝術團隊的稱號。而曾吾珍本人也獲得了蕭山區首屆群眾文體工作「金燕子」獎,還多次被評為城廂街道十大美德標兵。生活刊記者近日了採訪了曾吾珍,聽她回憶創辦珍珍越劇藝術團的點點滴滴。
  • 越劇名家「團兒」李敏,你有那傾國傾城貌,不為繁華易素心
    她收穫了戲曲界的最高獎項「梅花獎」,她是越劇名家王派傳人李敏。人們把她比作「水仙」,並親切的稱她為「團兒」。李敏,著名越劇花旦,國家一級演員,表演上承宗王派而有自己的特色。雖然說福建省芳華越劇團演的都是「文戲」,但李敏身為越劇演員基本功一點都不含糊。
  • 越劇和茶葉甜蜜碰撞 嵊州23位音樂人上央視一鳴驚人 唱響小城風情
    2020年6月10日晚上6點,中央電視臺《一鳴驚人》節目,連線越劇之鄉——浙江嵊州。主持人董藝向青年京劇名家張馨月、戲曲評論家崔偉、青年相聲名家應寧等三位嘉賓評審,和演播室現場觀眾,簡單介紹了來自小城嵊州的這批音樂人。
  • 夜上海·影音|4K、3D讓越劇電影展新貌,心底卻似舊時友
    音樂手段豐富,運用了越劇幾乎所有的板式和調性。張佩利表示,在尊重舞臺創作的基礎上,利用電影特有的鏡頭語彙和4K高清電影的拍攝手法,打造全新的影視美術工藝實景,再現雅致的唐代景物風貌,並使用後期音、視特效技術與表演融合,勾勒出李商隱充滿詩意和糾結複雜的內心世界。
  • 越劇《紅樓夢》展映,紅學名家做導賞
    12月20日,在2020年國家圖書館讀書周期間,國圖藝術中心策劃舉辦了「光影中的名著·中國優秀電影展映——越劇舞臺藝術片《紅樓夢》及映前導賞」活動,與廣大讀者一起分享《紅樓夢》這部名著的藝術精華。
  • 茅威濤和她的越劇小鎮:只有變才是人生唯一不變的事
    茅威濤也一直在越劇領域求新求變。 戲曲講究的是童子功,她卻是十七八歲才開始學習越劇的,為了能夠適應越劇演出的要求,她以殘酷的方式,拉扯自己的骨頭肌肉,矯正自己的體態步態,一步步走上舞臺。《陸遊與唐婉》就是當年的轉型之作,選擇這樣一個故事,就已經是鐵了心要和過去戲曲裡工「公子佳人大團圓」的模式告別,和舊的情愛、人生價值觀告別,讓舞臺通向現代,通向更廣闊的空間。而在美術方面,也尋求更高級的表達,捨棄了過去金玉滿堂寶光璀璨的那種趣味,讓服裝和舞美的整體性更強,更寫意,也更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