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哀悼舞美設計大師羅志摩,越劇界的又一損失,「走民族藝術自己的路」成重託

2021-02-25 浙江越劇團

人物訪談:羅志摩

——節選自《萬紫千紅總是春》大型電視節目《百年越劇》文集

2007年在杭州

        我出生於嵊縣城關鎮東前街。離我家約300米的地方有一座太祖廟,後來成了演戲的劇場。小時候每當「銅鑼響,腳底癢」,買不起票,因我幼小,設法鑽進去看戲。有武功打鬥的京劇,化著紅臉紅臉白臉、掛著大鬍子的紹劇,也看過趙瑞花、施銀花、屠杏花和筱丹桂演出的越劇。而筱丹桂演的《方玉娘祭塔》,在三面臨空,臺前只桂兩盞煤汽燈的廟臺上,布置著用紙紮糊成的白塔,非常新鮮好

看。這些使我幼小的心靈,第一次受到民族戲劇文化的薰陶。

         自日寇侵華的「九一八事變」爆發,從此失去了我的童年、學齡期和家庭天倫之樂。特別是遭遇敵機的轟炸,爬行在血泊中,死裡逃生。後來,敵機用燃燒彈對嵊縣城關進行大轟炸,全家流離失所。40年代初,與母親和姐姐逃難逃到嵊西的崇仁鎮。在崇仁鎮,我曾經擺攤做小販度日。在這個吋期,我拜民間樂師為師,自製二胡,學習民間曲牌尺譜」。學會了簡譜以後,我就學習劉天華的一些樂曲,知道學拉阿炳的《二泉映月》。 

1952年在浙江越劇團樂隊擔任演奏員

        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我為了繼承父業,經人介紹,到杭州學牙醫。因為我能搜集和演奏民間樂曲,又能二胡、蕭、笛、小提琴、鋼琴的演奏,1950年被邀加入來嵊縣搞土改的浙江省文藝工作團樂隊,後來又學了琵琶,設計過一隻能彈能拉的樂器。

       1954年夏天,我和何佔豪考上了上海音樂學院。可是,當時第一任的浙江省文化局局長認為音樂方面人手多,而舞美設計人才缺少,於是我奉命改行,考取了上海戲劇學院舞美系。我在學校期間,還去北京考取了留蘇生的資格,因為學制8年,只得向文化部打報告放棄。

        從此,我立志走民族藝術自己的道路,將民族精神與現代意識相結合,為探索浙派越劇藝術上下求索,決定把大上海所有的戲劇院團和上海圖書館作為我學習中國戲劇藝術的大課堂。凡與中國藝術同根同源的,均以「空觀」的原觀,學《十三經》、《文心雕龍》,文論、詩論、畫論以及書法、繪畫、篆刻等等,廣納多採,為我所用。由於真誠地求教於各個劇團,收穫頗豐。

        1957年,浙江越劇團為了參加全省戲劇節,請我為劇團參演的《風雪擺渡》做舞美設計。這個戲榮獲大獎,為劇團爭了光,我也獲得一枚金光璀璨的金質獎章。

1957年,在《風雪擺渡》中擔任舞美設計

        當時,為了配合農村的掃盲運動,劇團排演了《風雪擺渡》。其中有一個情節,鄉村女教師因故不能上課,臨時請了一位有文化的姑娘到對岸代課。此時,正值北風牆冽,漫天大雪,地凍路滑,姑娘摔滑,傘被刮飛了,渡船艄公帶一個調皮的小夥子,迎代課老師上船,一路鬥嘴,笑口常開……就是這樣一個故事。當時劇團選定該劇,願塑是能在戲劇節得個大獎。

1958年10月,在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學習

1958年在上海江南造船廠實習

1958年隨團送戲到革命老區

        不久,朝鮮藝術團在杭州演出《沈清傳》,其中將一場戲裡有一艘巨大的航船在洶湧的海濤中顛簸的情景。團裡的領導和導演,還有一些演員都希望辦《風雪擺渡》的舞臺上,在觀眾面前也能出現如此真實的布景,從中也可以表現出國營劇團的氣派。對此,我無言相對,會後,我畫了一疊場景過程的、寫實的布景圖,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其一,我認為一個小戲,如果用這樣的形式和規模演出,布景有一大堆,是要觀眾來看演員表演,還是看臺上的布景?其二,我指出《沈》劇是波濤洶湧的大海大船,《風》劇是風雪江南的小河小船,二者如「牛頭不對馬嘴」。其三,觀眾來劇場主要是看演員的表演,而且中國的戲劇演員有一套觀眾喜聞樂見的動作語言,何必棄近求遠?特別是我們劇團有高水平的崑劇老師,有話劇導演,和一批能歌善舞的年輕演員,何必用如此龐大的布景追求?為此,我要求暫停設計工作,參與導演組。時候,同崑劇沈傳錕老師、話劇王媛導演以及樂隊的同志們,共同探討如何從傳統中推陳出新的方案。

        我先提出了設想,從我先提出了一個設想,從《風雪擺渡》的劇名入手,「風」,可以根據劇情的需要和演員的動作,用 「磨大鈸」的效果聲來體現;「雪」由我來設計體觀。演員在風雪交加的環境中,由兩位導演設計行路、跌滑的表演動作,還時以從北風颳傘、人體頂風等生活場景中來體現;過渡的船決不可以做成實體,戲曲的表演是從角色的情與臺詞的形和意來告訴觀眾的,而觀眾再用想像的生活聯想來思考,還原生活形象來體現,這是中國戲劇與中國觀眾互動創造的、非常玄妙的共同體。

1959年在衢州章家溪體驗生活

        我提議,是不是運用傳統的以篙、槳代船的方法,如果行,大家都解放了。我們不可以用笨重的實體來阻礙我們情感的動作語言。如果這個設想可以,船就是演員,演員就是船,天馬行空,自由自在。演員的服裝道具由我設計,現代戲完全可以推陳出新,可以借鑑《打漁殺家》、《秋江》的傳統形象形式,這樣就可用小鑼代水聲了。

        為了藝術的統一,樂隊可以用江南絲竹的表現形式,小敲小打。最後,我的本職工作是,根據這樣的演出風格,臺上要杜絕下真實的雪,我要設計一個大環境、大空間的燈光和時空轉換。我們不能臺上模擬再現劇本描寫的生活真實,而要體現我們這個實體的情,體現角色、導演、我與樂隊演奏員之間的感情,這就是我們的越劇,浙派的越劇。最後,經過大家的努力,在戲劇節的舞臺上,竟出現了從來不曾見過的、嶄新的、越劇表現現代生活的歌舞劇,優美的、朝氣蓬勃的視覺空間,激動了觀眾,獲得了大獎。

        全省戲劇匯演後,《風雪擺渡》竟成了省內外不少劇團來我省學習排練的樣板戲。正如宋朝王安石題張司業詩「看似尋常最崎嶇,成如容易卻艱辛」一樣,在「成功」的背後總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甜酸苦辣。

1981年在書房刻章的羅志摩

        我經常收到南方來的意欲拜師的信函,都婉言謝絕了。像我這樣藝術創新、拼搏、維護革新創造的人,有時在歪理面前站不直,要掉幾滴眼淚,獨個兒面對溪水山石神明的護助和保佑,希塑他們熱愛本科。

        我認為戲劇空間是展示人(角色、設計、導演、音樂)的心靈的存在形式,是按照中國哲理和中國戲劇的審美邏輯創造的理想空間。故此,設計師應首先參與劇本的前期創作,共同研討戲劇結構、戲劇衝突、劇本主題。然後,去演繹劇本未來演出的時空結構,再反作用於編劇,並為導演提供設置場面調度、製造舞臺氣氛,展示角色心靈、完成高潮主題的演出樣式。經否定之否定,實現編、設、導一體化。

        走民族藝術自己的路,為演員創造角色,這絕不是一句口號,要有不畏艱辛不怕挫折的勇氣,特別要有正確科學的生命觀及其正確的方法論指導。靜心自悟,在藝術創造的道路上,首先必須「空觀」,創作前必先自覺消除一切陳規舊律的約束。大力創新,是不可遵守規則的。遵守意味著被捆綁,遵守意味著因襲、抄襲、滋生頹風。

      《淮南子 •兵略訓》云:「夫將者,必獨見,獨知。獨見者,見人所不見也。獨知者,知人所不知也。見人所不見謂之明,知人所不知謂之神。神明者,先勝者也。」作為一個創造舞臺心靈空間的設計師,必須有自己獨到的先見先知,才可以與導演、演員一體,共同創造能抒發情感的、獨到的見解和智慧。別人看不到的,他能看到;別人想不到的,他能想到,故稱為明與神。所以一個神明的設計師,在創作前必須從空觀中獲取可勝和決勝的信息。

        我為浙江越劇事業的發展,探索浙派藝術的建立,經歷過坎坎坷坷,走過了60多個春秋的心路歷程,目標只有一個,立志走民族藝術自己的路,將民族精神與現代意識相結合,為演員創造角色提供更好的平臺。

        由此,從實踐中悟得了百字心語,謂之《摩那定義》,作為一種藝術信息,奉獻給同行和觀眾:中國戲劇舞臺美術設計師的職責,不是模擬再現劇本環境地點的布景,也不是服役於體現導演構思的附庸,更不是「包裝」;而是設計、導演、角色一體,創造能表現抒發導演、設計和角色情志的心靈空間,即:「略形貌而取神骨,抒情志以裁心圖」。

相關焦點

  • 沉痛哀悼——山東箏藝大師韓庭貴先生逝世
    沉痛哀悼:著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山東箏派傳人,山東藝術學院教授韓庭貴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6年8月16日上午8時逝世
  • 越劇大師沈月鳳的藝術人生
    1  「我的藝術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是21歲時加盟大來劇場戲班,成為袁雪芬倡導的新越劇改革的首批參與者之一。」  【口述實錄】  越劇在清末起源於嵊州阡陌之間,興盛於上海十裡洋場。1925年9月,「越劇」兩個字首次亮相於《申報》,從浙東鄉村走向繁華都市,其嬗變如同鳳凰涅槃。  沈月鳳出生的1922年,正是越劇萌生的年代。
  • 「知音千古此心同」--各界送別越劇藝術大師袁雪芬
    25日上午,社會各界近千人會聚上海龍華殯儀館,送別新越劇的創始者和踐行者、一代越劇藝術大師袁雪芬。上午9時不到,不少戲迷就從四面八方趕來。通往殯儀館大廳的道路兩旁,擺滿了袁雪芬弟子、戲迷、文藝院團等送來的花圈,綿延長達百米。大廳前的廣場上,佇立著袁雪芬年輕時代的巨幅黑白照片和越劇《祥林嫂》中的經典定妝照。
  • 沉痛哀悼!中國古箏藝術大家、山東派古箏國家級傳承人趙登山大師不幸辭世
    他不但繼承發揚了山東箏樂,而且在箏曲創作、人才培養上碩果纍纍,為古箏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為中國古箏藝術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傳世流芳《鐵馬吟》,殊勳茂績萬古存!他的不幸離去是中國箏界的重大損失,他為中國民族音樂所做出的貢獻,將永遠被世人銘記。趙登山先生遺體告別儀式將於2021年2月27日上午7:30在長春市殯儀館頤安苑B座153房間舉行。
  • 沉痛哀悼!著名劇作家王仁傑大師,一路走好!
    紀念|中國最能寫古典戲劇的劇作家王仁傑先生走了澎湃新聞記者從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獲悉,5月29日晚9點19分,中國著名的戲曲劇作家王仁傑在福建泉州去世,享年78歲。王仁傑一生創作三十餘年,涉及了梨園戲、崑曲、越劇、閩劇、蘇劇、錫劇、歌劇等各個戲曲劇種,獲獎無數,是當代中國劇壇公認的古典戲劇大家,也是當下屈指可數可以為古老劇種寫作曲牌體劇本的大家。
  • 哀悼!世界舞美大師李名覺先生逝世
    他自小隨母親看戲、聽歌劇和音樂會,由此步入戲劇藝術的殿堂。他曾師從美國一流舞臺設計大師喬·梅爾金納,長居紐約。畢業後就任美國耶魯大學舞臺設計系主任。作為當今世界舞臺設計領域「泰鬥級」人物,李名覺的舞臺設計藝術被稱為「標示出美國舞臺設計史上的轉折點」,影響了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美國以及整個世界的戲劇界,是一個時代舞臺藝術的象徵,曾獲得「美國國家藝術及人文獎」、「美國總統傑出貢獻獎」以及百老匯「託尼獎」。
  • 沉痛哀悼楊鴻年教授
    沉痛哀悼楊鴻年先生 ——對「楊鴻年合唱訓練體系」 形成的理論思考 中國著名指揮家、北京愛樂合唱團創始人、音樂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終身學術委員、指揮系教授楊鴻年,(1934.7.30—2020.7.26)因病於2020年7月
  • 國際友人沉痛哀悼通備武學泰鬥、先師張鴻謀先生
    自幼隨父習練寧遠地方武術,1961年因機緣巧合,倍受一代宗師馬鳳圖先生的垂愛,收於通備門下,此後隨中國著名武術家「馬氏四傑」的馬穎達和馬賢達、馬令達、馬明達等老師,系統地學習掌握了通備門所有拳術和器械套路,即劈掛拳1-3路(抹面拳、青龍拳、飛虎拳)、萃八翻、站樁翻、健宗翻、青手翻、奴手翻、八極小架、八極大架、八陣拳、八極對接、鴛鴦腿戳腳(32勢)、九枝鴛鴦腿(武螳子)及器械、棍、鞭杆、刀、劍及大槍(
  • 賞析 | 嚴文龍導演/劇場設計/舞美設計作品
    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舞美設計,文化部優秀專家,國家藝術基金評審專家,中國電視藝術專業委員會專家。三十年創作生涯,涉及話劇、歌劇、舞劇、戲曲、電視晚會、大型活動開幕式、大型實景演出、劇場設計等多種門類和形式。榮獲多項國家及行業獎項。
  • 【舞美賞析】胡耀輝舞檯燈光藝術作品賞析(一)
    胡耀輝:從事舞檯燈光藝術近30年,我越來越覺得:舞檯燈光作為一門新型的專業後來進入戲劇創作行列,雖然具有蓬勃發展和得到戲劇藝術界認可之趨勢,但作為從業者越來越感覺到迷茫和困惑。戲劇藝術讓我們學無止境。燈光技術的迅猛革新與提升為燈光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越來越好的物質條件,但是,燈光藝術創作的品質如果不能同步提升,帶來的結果是:一、燈光專業的進入使戲劇本體遭到挑戰;二、燈光從業人士盲目迷惑;三、燈光技術提供商無所適從等系列問題。
  • 對這個美國人的去世,外交部表示沉痛哀悼
    對這個美國人的去世,外交部表示沉痛哀悼 2020-12-21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當代舞美大師李名覺流光溢彩的設計人生
    李明覺曾為不少東西方經典巨作擔任舞臺設計師: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麥克白》,理查·施特勞斯的《厄勒克特拉》,由屈原的《九歌》而改編的歌劇,華裔女作家湯婷婷的《女戰士》等等,華麗舞美背後,李名覺於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經典作品中施展才華。
  • 一周藝術人物|舞美設計大師李名覺辭世,泰特策展人因言停職
    在北京,畫家黃騰輝的畫冊《繽紛詩境——黃騰輝的藝術世界》出版。在上海,廣東省書協主席張桂光在上海朵雲軒藝術中心舉辦了個人回顧展,收藏愛好者嚴秀方則展示其珍藏的各朝代「花式」花錢。美國 | 華裔舞臺美術設計大師李名覺90歲在美辭世,「標示出美國舞臺設計史上的轉折點」
  • 「石無界」設計與藝術文化論壇|設計和藝術有界無界?大師發聲
    12月13日,大師先鋒石材設計聯展之「石無界」設計與藝術在地文化論壇在素有「世界石都」的福建省南安市水頭鎮舉辦!他希望提醒自己,保持當時的狀態,永遠不要脫離本心。 高孝午一席精彩的演講,帶來了關於藝術化、生活化的詮釋,碰撞出更多設計與藝術的靈感。設計如何走進藝術?藝術如何走進藝術?設計和藝術有界無界?接下來嘉賓們就這些問題各抒己見,展開了熱烈的談論。
  • 我國著名爪哇語歌手Didi Kempot逝世 佐科維總統及各界人士深表哀悼
    國內各階層人士,包括佐科維總統紛紛表示沉痛的哀悼。總統府發言人法楚魯爾·拉赫曼5月5日上午向媒體發信息稱:「對狄第·肯波特的離世深表哀悼。」法楚魯爾闡明狄第·肯波特與佐科維總統的最後對話。近日,佐科維通過視頻電話向狄第·肯波特表示感謝,並支持狄第·肯波特致力倡導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籌募巨款以及呼籲民眾解禁節別返鄉的人道主義愛心運動。
  • 與越劇相見恨晚?五十歲潮媽照樣學越劇
    今年60歲的林秀珠年輕時就喜歡越劇,偶爾自學一段,但真正入門是在53歲那年,那一年她碰到了溫州越劇團原副團長、國家一級演員李珍珍老師。第一次唱給老師聽的一段越劇是《五女拜壽》選段《奉湯》。林秀珠自我感覺不錯,老師的評價卻是「唱得咬字不準以及沒有感情」。李老師說:小生的手勢不能軟軟的,每一個眼神都要跟著手勢走。
  • 新編越劇《血手印》首演 李曉旭擔綱主演(圖)
    拜師儀式結束後,南京市越劇團轉戰南京理工大學劇場,舉行了新編越劇《血手印》首演。該劇脫胎於宋元時期的一出「老劇」,卻囊括了時下最賣座的戲劇元素:愛情、懸疑、推理與謀殺。寫的是書生林招得與富紳之女王千金自幼訂婚,因奸人所害致林被誣判斬,後歷經艱難冤案得以平反,終夫妻團圓的故事。
  • 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段正澄院士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官方顯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國家副主席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組織部部長陳希,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屆委員長張德江,國務委員肖捷,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屆副委員長嚴雋琪等,對段正澄院士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 雙11,100元掰成400元花!
    時間丨2017/11/11  周六  19:30票價丨480/380/280/180/120/80  元*1.2米以下兒童謝絕入場◈演出單位丨上海越劇藝術傳習所、馮石明(著名音樂家)舞美設計丨塗俊(上海崑劇院首席舞美設計師)燈光設計丨邢辛(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燈光設計)服裝設計丨王笠君(中國首席舞臺服裝設計師)主演丨夏敏瑩、沈科、朱燕君演出團體丨張家港市錫劇藝術中心
  • 民居大師李長傑:傳承華夏建築文化,走中國自己的路
    文/李長傑▲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資深專家民居建築大師 李長傑堂堂大中華五千年,建築文化從未斷失過。五十六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建築風貌,幾百個城市和地域各顯各的地方特色。對一個城市,要能品味到自己最原始的本土文化味,欣賞到傳統特色味,體驗到民族風貌味,聽得到自己的歷史文化故事。要傳承弘揚華夏傳統建築文化,走中國自己的路。建築設計理念要掌握在自己手裡,飯碗要端在自己手上,「夢」要實現自己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