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3800 字
閱 讀 需 要 11 min
提起「印度理工大學」,我們會想到《三傻大鬧寶萊塢》裡那個高等學府,還會想起那麼一句話:「是因為考不上印度理工,才去了麻省理工。」在印度人眼中,連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都要略矮一頭。
然而,在世界上幾個比較權威、認可度較高的大學排名中,印度理工學院都要比麻省理工學院相差甚遠。2019-2020年度,US News大學排名中,麻省理工學院排名第二,而印度理工學院在500名左右;QS大學排名中,麻省理工學院排名第一,而印度理工學院在400名左右;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麻省理工學院排名第五,而印度理工學院在400名開外。
所以,無論從哪個大學排名來看,印度理工學院都很難躋身世界前列。如果說這些排名均來自歐美,但放到亞洲來看,印度理工也是名列東京大學、清華大學之後的。
所以,印度的高等教育到底怎麼樣呢?印度人為何會如此自信?
壹
印度高等教育的巨大成就
美劇《生活大爆炸》中的Rajesh Koothrappali,有一口非常地道的印式英語。
美劇《生活大爆炸》截圖,左為Raj
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印度人從小到大都在接受英語教學,儘管他們的英語充滿了咖喱味。但印度人似乎並不糾結髮音問題,他們說英語時總是自信滿滿,張口就來。如今,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Adobe公司總裁山塔努·納拉延都來自印度。一方面說明印度高等教育培養出了一些國際頂尖人才;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印度人才外流的情況相當嚴重。
1947年印度剛剛獨立時,只有20所大學,綜合教育學院496所,技術教育學院38所,在校生21.5萬人。印度政府把發展高等教育視為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助推器。1966年,印度教育委員會在一份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創辦高級研究中心和少量真正具有國際水平的大學,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加快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
現在的印度有259所大學,大學在校生741.8萬人。目前,印度擁有世界第三大高等教育系統,緊隨美國和中國之後。印度還是世界第二資訊技術強國,是資訊業外包受託代工最多的國家。在世人看來,印度大學生勤奮努力、長於數理、精通技術,而且英語流利,畢業後紛紛前往美、英、德等西方國家研發中心。
此外,印度政府也在考慮高等教育公平:確保低種姓群體獲得高等教育資源。剛剛獨立後的印度政府,曾提出並實施促進高等教育公平的「保留政策」(Reservation Policy)。這是政府保障「賤民」階層的一項優惠政策,即為其在高校中保留一定份額,以保證他們的入學權益。印度電影《起跑線》中,頂尖名校德裡文法學院就給貧困的「賤民」階層保留了一定的免費名額,從而引起中產階級拉吉一家「裝窮」的「變形記」。
電影《起跑線》截圖,主角一家裝窮,企圖獲得專門給予貧困生的入學名額
從2006年起,印度政府又宣布提高「保留配額」比例,其中在印度理工學院、印度管理學院以及全印醫學院3所印度最知名的院校,將來自低種姓家庭的入學名額從原來的22.5%提高到49.5%,其他20所普通大學提高到27%。這一政策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賤民」階層在教育、經濟和政治上的劣勢地位。
《起跑線》劇照
此外,還會確保女性的高等教育資源。2005-2006年度,在校女大學生數是1950-1951年度的98倍,各類在校大學女生人數達到了423萬人,女性在校生數佔在校生總數的比例,由獨立初期的10.9%上升到40.4%,增長速度驚人。
但是,在這看似欣欣向榮的圖景中,印度高等教育系統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並日漸影響著印度的經濟發展。
貳
印度高等教育暗流湧動
印度在各個領域都有傑出人才,但相對於13億人口仍屬少數,大學亦然。根據國際知名的大學評等機構顯示,除了少數的印度理工學院和印度科學理工學院,印度其他大學都未能進入前400名之內。
這與印度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有關,根據13th FICCI Higher Education Summit 2017資料顯示,印度的公私立大學合計共720所,專業技術學院45000所,總計大專院校學生有3100萬人,而印度高等教育預算只佔GDP的1.25%。
由於僧多粥少,印度很多高等院校教學質量非常的「水」。印度大學教材陳舊,課程過分強調知識性、系統性,忽略實用性。一方面,課程和教材內容脫離實際生活需要,吸引不了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印度高校附屬學院眾多,附屬學院的課程、教材、教學大綱等由母大學安排,但母大學又普遍無力對學院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導,因而學院僅執行教學,結果自主性不高,缺乏積極性、創新性,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而且多數附屬學院規模小,辦學條件較差,師資力量薄弱,不利於教學質量的提高。對此,印度學者塞蒂(J. D. Sethi)認為,「教育標準下降的最重要原因,是獨立以來學生人數大幅度增加,與此同時,卻沒有增加有能力的教師和提供必要的物質設備。」
根據2011年的人口普查,全印度約有6.3%(7760萬人)的人口擁有高等教育學歷。然而,根據一份由印度商業與產業協會公布的報告指出,印度有高達93% 的企管碩士(MBA)與80% 的理工科畢業生是不夠資格被企業錄用的;企業必須在僱用這些畢業生後另行規劃基礎訓練,即使他們已經花費至少二至四年取得高等教育文憑。
另一份由顧問公司Aspiring Minds公布的調查表明,印度有超過95% 的理工畢業生不具備成為軟體工程師的資格:在接受調查的3.6萬名畢業生中,只有4.77% 的學生寫的程式碼可以成功運作,高達三分之二的人甚至寫不出合理的程式架構。
出自印度理工學院和印度科學理工學院這樣學府的畢業生,找份體面的工作固然不成問題,但是能考進這種學校的都是什麼人?印度政府在全國範圍內實施「英才尋找計劃」,從小培養能夠成為頂尖人才的超常兒童,希望帶動印度成為科技強國。《國家教育政策》第五條要求:「為了開發智力資源,各地區必須從兒童中發現和培養超常兒童,對此要積極鼓勵並供給一切機會。」印度理工學院這樣的高校,就是給這些天才準備的,普通人連門檻都夠不到。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帝國工程大學,就是在影射印度最高學府——印度理工學院,電影中,校長的兒子連考3年,都因為分數不夠無法入學,可見考取這所大學的困難程度。
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校長
據估計,印度有40%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有固定收入的工作,失業率為17.2%,高於全國總體失業率。著名國際經濟關係學者庫瑪表示,印度高等教育系統普遍存在「學與用」背道而馳的人力資源浪費,即使在勞力嚴重短缺的行業,大量大學畢業生也無法勝任,供應失衡極度不利國家的發展,將削弱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叄
印度高等教育的差距
今年1月5日,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登出一篇《中國如何在高等教育領域超過印度》的文章。作者艾倫·盧比認為,儘管中印兩國都人口眾多、幅員遼闊,但在高等教育方面,兩國過去20年來採取的不同戰略,導致中印差異明顯。
2000年時,中印兩國的大學入學率不相上下,印度約10%,中國是8%。此後,雙方逐漸拉開差距。到2005年,中國為19%,印度接近11%。到2010年,中國達24%,印度為17%。之後5年差距進一步拉大,中國達到46%,印度是26%,前者已經將後者遠遠的甩在了後面。
僅僅縱向比較,印度的高等教育已經算是急速擴張了,但這種急速擴張主要是因為私立高等教育和邦立大學膨脹式發展,並非公立大學的大規模擴招,這由此產生了大學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學費高、教學方法落後、高質量的師資匱乏等問題。
以師資匱乏來說,從1980到2011年,印度高等學校入學人數增長了6倍,而教師人數僅增加4倍,師資短缺成為常態,師生比極不協調,達到1:26,而發達國家為1:15.3,正常比值應為1:16。尤其是邦立大學和中央大學的師資缺口分別達40%和35%,這嚴重影響到印度高等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從勞動力市場的反饋來看,由於招生規模的擴張導致人才培養質量下降明顯,使得很多大學生知識和能力儲備不足,表現為就業能力不強和「軟技能」不足,比如溝通能力欠缺、合作能力不強、實踐能力不足等,從而使學生「畢業即失業」。
學術研究能力薄弱也是一個問題。根據2011年發表的高端研究論文數量顯示,印度為187篇、日本為536篇、中國903篇、英國1326篇、美國為4367篇,其高端論文數量僅為中國的1/5。這一結果與印度大學畢業生不願繼續從事研究工作有一定關係,根據大學撥款委員會(AUGC)《印度的高等教育一瞥》報告顯示,大學畢業生中只有12%的學生選擇研究生教育,而幾乎不到1%的人願意從事研究工作。
此外,人才外流也成為印度高等教育的嚴重問題。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報告,2011年,到國外追求高等教育的印度學生人數佔全球留學生人數的5.5%,2010年,約有20萬名學生於國外就讀,86%取得美國大學學位的印度理工科系學生,畢業後留在美國。美劇《服務外包》中,呈現了普通印度人的夢想:普通人家出身的男孩想在外企中升職加薪、低種姓女孩可以在外企中獲得有醫保的工作……
《服務外包》海報
儘管印度政府已允諾將大量投資高等教育,但教育畢竟不是短期就能立竿見影。這樣一個歷史問題複雜的人口大國,要迅速實現印度人心中的「最優質」的高等教育,還要克服許多困難。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印度高等教育要想實現吹過的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資料:
1、趙中建《戰後印度教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
2、施曉光《印度教育「保留政策」問題探析》,比較教育研究,2008(10)
3、安雙宏《印度教育60年發展的成就與問題評析— 基於教育政策的視角》,比較教育研究,2011(6)
4、安雙宏、程懿《當前印度高等教育質量評析》,江蘇高教,2012(2)
5、閆勇《發布高等教育綜合水平排名》,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5)
6、鄭桂珠《印度獨立後女子高等教育發展研究》,廈門大學,2006年
7、張雙鼓、薛克翹、張敏秋《印度科技與教育發展》,人民教育出版,2003年8、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