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冬天
文/小汐
四季,實在是個奇妙的存在和話題。每個人對於自己喜歡的季節也各執一詞,有人喜歡春天的草長鶯飛、欣欣向榮的希望;有人喜歡夏天映日荷花、蛙聲一片的熱鬧;有人喜歡秋天金風送爽、碩果纍纍的收穫;也有人喜歡冬天梅花飄香、冰天雪地的清冷。正是這四季周而復始的更迭才給我們一個變化莫測、繽紛絢麗的世界。
說到冬天很多人表示不喜歡冬天的蕭殺嚴寒,雪路難行,行動不便,服裝臃腫。古代文人大多都是傷春悲秋的,對於夏與冬的情感變化要輕一點,可能是因為這兩種季節氣候比較極端,帶給人們的情感變化也比較極端。
古人眼裡和筆下有不一樣韻味的冬季。「不辭山路遠,踏雪也相過。」張九齡眼中的冬天,雖然寒風飄雪,卻蓋不過友人一壺酒的溫熱。「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筆下的冬天,萬籟俱寂,渺無人煙。「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王安石在意的冬天,是生命對苦難頑強不屈的抗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詩下的冬天,有雪的刺骨,也有征伐的剛硬。「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白居易關注的冬天,是民生的疾苦,貴族的奢靡。「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楊萬裡所見的冬天,滿眼儘是孩童的稚趣與童真。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度過的冬天,是溫酒小爐的愜意。「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王維記憶中的冬天,是輕騎快馬,一望無邊的城郊。「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驚異的冬天,是萬物蓄勢待發的萌動,暗藏的春意。「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李清照緬懷的冬天,是自己鬢角的白髮,逝去的年華。
當代名家也對於冬天有濃墨重彩的描寫,在他們的筆下冬天不僅是景色,更多的是對人生和民族的思考。老舍先生濟南的冬天是一副秀氣的小山水墨畫,魯迅先生南方的雪冬「滋潤美豔之至」,朱自清先生的冬天是和親人圍著小洋鍋白煮豆腐的溫暖。「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毛澤東揮灑的冬天,是詩人的文採,更是一代偉人的豪氣與胸懷。詩人穆旦的冬天是歷經磨難靈魂煎熬的詩人的生命絕唱,有詩人對社會、人生、命運的追問與思索,也體現了多災多難的中國人對民族的憂慮和「早春」的期盼。
對於喜歡出行的現代人來說,人們更多的是對冬天的不滿與煩惱,我們不喜歡它的酷寒悽清、瑟瑟發抖、沉悶臃腫,我們討厭它的交通不便、雪路泥濘、黑夜漫長。我們只能用「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來自我安慰。所以如果現場訪問人們最喜歡的季節,大概多數人脫口而出的不會是冬天。
其實經歷了春天的燦爛多彩,夏天的熱烈繁盛,秋天的成熟豐盈,在這初冬時節,你都會驚喜地發現,它們彌留的氣息、曾經的身影、每季積蓄的力量,均已滲入冬天的寒冷與蕭條裡,一切的喜怒哀樂,一年的花紅柳綠,都將在這初冬時節開始沉澱下來,並以最優雅的姿態去孕育新的生命。繽紛的色彩在冬天回歸到最本真的白色,這大概正是人生的底色。冬天既是積蓄力量邁向春天的開始,也是修煉心境、反思人生的開端。
春天像一個雀躍的孩子,夏天像一個熱烈的青年,秋天像一個沉靜的中年,而冬天像一個睿智的垂暮老人,它充滿了萬物繁華落盡的寂寥,充滿了生命蟄伏的寂靜,充滿了靈魂收斂的寂寞,沒有任何季節能像冬天一樣充滿了死而後生的純潔與壯烈,沒有哪個季節比冬天更適合人們思索與沉澱,沒有哪個季節比冬天更適合厚積薄發、自強不息。冬天用它的嚴寒冰冷殺死毒物細菌,用它的冰雪溼滑教會我們謹言慎行,用它的臃腫不便提醒我們忍辱負重,用它的小火爐告訴我們溫暖的可貴,我們更懂得雪中送炭的真情,更有情致去欣賞雪花的晶瑩剔透。
正如一手禪詩所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莫將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林語堂也說最適合於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個熱誠的、悠閒的、無恐懼的人。不管世間的變化如何,只要我們的內心不為外境所動,保持一種達觀樂天的心態,則一切榮辱、是非、得失都不能左右我們,心裡的世界是無限寬廣的。
感悟冬天,感悟人生真諦。
作者簡介:
小汐,80後天秤座,女碩士,中學教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從事幼教工作,熱愛藝術和文字,已有多篇文章、論文和著作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