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兄》李小龍技擊法解析

2020-08-27 運動中後前


美國人稱李小龍為「功夫之王」、「MMA之父」……日本人稱李小龍為「武之聖者」。但在我們自己看來,卻對這位國術傳承人褒貶不一。雖然都不否認李小龍作為武術宗師和動作電影開創人的歷史貢獻,但受到一些西方搏擊思想的影響,對其技擊法的水平,卻莫衷一是,各執一言。

鄙人不才,出於對李小龍先生的崇拜,和對其武學思想的熱愛,鬥膽解析【李小龍技擊法】,先以1971年《唐山大兄》視頻資料為引,逐步解析。

首先是武術理念,沒有理念驅動,一切技法都是空談。



▲ 先看這幾張Gif圖片,路人甲乙丙丁有很大的演的成分,但李小龍展示的卻是實打實的真功夫,看過這幾張圖之後,可能唯一的印象就是李小龍「快、準、狠」,學術一點兒就是「速度、準確度、力量」都很強。事實上所有的武術競技類,都要求快、準、狠……但自近現代有搏擊記錄起,只有李小龍一個人能做到激發人體所有潛能的快、準、狠。

請記住【快、準、狠】這三個字,雖然淺顯籠統,但我會圍繞它們展開解析,並闡明為何我會把「只有李小龍一個人」說的這樣絕對。

首先,我要引出幾個概念,有一些是早有人下過定義並已經科學運用的,有一些是我自己發明創造的,但我都會對它們做相應論述。

概念一:關節鎖肌肉鎖

▲先看一下《唐山大兄》最後一場打戲李小龍和韓英傑老師的警戒勢對比,李小龍在肩部、腰腹、髖部都處在肌肉鎖狀態;而韓英傑老師在腰腹及髖部則是處在關節鎖狀態。(韓英傑是香港電影著名特技演員、武術指導和導演,演繹技術動作比較出色。)

這就造成了非常強烈的動作慢對比,拿髖關節為例,比如說開一字馬,站立姿勢,一腳為支撐,一腳向上開一字馬,髖關節會有這樣一個動作序列:

起始階段:骨盆前傾,髖關節鎖維持站姿,周圍肌肉輔助配合,這樣站立會比較省力

→肌肉發力,取消關節鎖

→肌肉發力,進入骨盆後傾,並以肌肉等長收縮維持骨盆後傾,達成肌肉鎖

→肌肉發力,向上開一字馬

而在這一過程中,初始的站立姿勢,髖關節便是關節鎖,到第三部維持骨盆後傾階段就是肌肉鎖。可以說:關節鎖是一種相對穩定;肌肉鎖則是一種絕對穩定。

事實上,我們所有人,所有關節,都在履行關節鎖優先的行為模式,因為這樣會更省力,不論是身體自主還是潛意識,都是省力優先。

而達成肌肉鎖的關鍵,就是要引出的第二個概念:肌肉的等長收縮

概念二:等長收縮。

這個概念早已有之,在西方運動物理學中有定義,但太過教條晦澀。簡義如下:肌肉收縮大致分為兩種:等長收縮和等張收縮,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是變張、變長收縮。等長收縮即肌肉控制長度不變,承載加注的張力;等張收縮即控制加注的張力不變,肌肉做向心和離心的律動收縮;而變張、變長即為張力和長度都改變。

但無論怎樣收縮,只要加注張力、或有長度變化,肌肉便會做功,消耗能量,花費體力。

▲在這個gif之中,李小龍便是明顯的髖關節肌肉鎖,因為要用攻擊距離更長的腿擊避免對方匕首近身。

通過這兩個概念,便可以解釋李小龍每一個動作,快,都能做到後發先至的原因:


▲我們看成龍大哥的這個動態圖,不算趴桌子上那次,有兩次腿擊,第一次無效被閃過,第二次被抓住破綻放倒,成龍大哥在警戒勢中履行的就是關節鎖(不是大哥不夠強啊,我就例舉下)。

按照一字馬的流程,類比腿前踢的踢擊動作:


▲首先,基本所有人,所有搏擊技術中,在警戒勢都是韓英傑老師這樣的技術動作,上體前傾,腰部後縮,這是一種本能,所有的動物都一樣,豪豬、刺蝟、穿山甲尤其明顯,在遇到危險時把最薄弱的腹部保護起來,人體潛意識也一樣,利用這種體勢,靠胸部和腿部的骨骼肌肉把腹部保護起來。

那麼這種情況下前踢的動作序列如下:

首先保持警戒,肌肉緊張,髖部會處在比站姿更嚴重的骨盆前傾,關節鎖更穩固①;

→花費0.5秒→調動肌肉,取消關節鎖②;

→花費0.2秒→調動肌肉,進入骨盆後傾③;

→花費0.5秒→調動下肢,抬腿踢擊④。

具體動作參考成龍大哥的gif。

這個時間是我約算的,但在任何搏擊中都是一樣的發力流程,這是我們的身體本能,靠潛意識驅動,除非靠主動意識去消除。

沒錯,李小龍就是那個用主動意識消除了這種生物本能的人。


▲這張靜態圖表現的尤為明顯,當然有躲避匕首的意圖,但你仔細觀察會發現,李小龍的所有警戒勢都是這樣的。

利用肌肉的等長收縮能力,在髖關節一直保持骨盆後傾,這樣在做抬腿踢擊的時候,就省去了上面 ①→0.5秒→②→0.2秒→③ =0.7秒的時間;再加上前踢動作的高強度練習,把④中的0.5秒縮短到0.4秒。綜合來看,一個技術動作比正常的格鬥快0.8秒!

上文說這個時間是我約算出來的,但是並非沒有根據。來看貝爺給我們展示的響尾蛇的攻擊:


▲響尾蛇的警戒勢是一種典型的等長收縮,並且它沒有我們這樣高級的關節結構,所以沒有關節鎖一說,攻擊時間0.49秒,而即便貝爺是在有準備的情況下演示,看著響尾蛇攻擊自己,反應時間也要1.49秒。所以觀察李小龍的搏擊,影片也好、留存的影像資料也好,對手都會有一種:「臥槽,你為什麼打我?臥槽,你什麼時候打的我?臥槽,你怎麼打的我?」這種感覺。

中國有很多武術流派,都是從動物的動作行為演化而來的,但可別認為隨隨便便擺幾個蛇形刁手、虎鶴雙型、螳螂手之類的亮勢動作就是中國功夫了吧。真正神髓所在都是激發身體潛能,這需要非常強的觀察力和領悟力,並不是那些三教九流、阿貓阿狗所能具備的思考。形式武術,笑笑罷了。

但要像李小龍一樣做到這些並不容易,甚至有點兒非人類。需要非常強的精神訓練和身體訓練。所有的生命體都有保護最薄弱部位的本能,眨眼反射保護眼球、膝跳反射保護膝蓋、腹部後縮保護內臟……最大化激發身體潛能往往需要非常強的主動意識控制力,需要精神上的訓練。

據傳李小龍年少時期,因為懼怕蟑螂,就會抓蟑螂做成蟑螂項鍊每天掛脖子上……這是什麼神仙玩法……

相比之下,身體上的鍛鍊,來的要容易的多。


好了,上面只是解釋了李小龍一個動作快,能後發先至的原因。但搏擊打鬥並不是一擊制勝的,所以還要仔細觀察他的身法技巧,分析他是怎樣把每一個動作連貫起來,把快的優勢更進一步擴大——軀幹的絕對穩定

這裡要引出第三個概念:身體部位的力量層面劃分。

概念三:身體部位的力量層面劃分

軀幹力量橋;

上肢力量橋、上肢力量;

下肢力量橋、下肢力量。

軀幹:以脊柱為核心的人體部位,分為上體、腰腹部和骨盆,包括人體的全部內臟,是人體生命體徵的保證,也是最薄弱部位,是在身體移動過程中重心所在

軀幹力量橋:即腰腹力量,也可以說是西方運動物理學中的核心力量(power house),是連接軀幹 上體和下體的橋梁,保證腰腹部脊柱穩定,保護身體最薄弱環節的唯一力量。

上肢力量橋:即肩周肌群(肩胛骨周圍肌群),是連接人體 手臂與軀幹 的力量橋梁;

上肢力量:即手臂的大臂、前臂、手掌力量。是搏擊格鬥中的重要打擊力量,包括胸大肌、背闊肌等大肌群。

下肢力量橋:主要是以髖關節為核心,控制髖部和下肢屈、伸、內收、外展的肌群,是連接人體 腿與軀幹 的力量橋梁;

下肢力量:即腿部的大腿、小腿、腳掌力量。是搏擊格鬥中的重要打擊力量。

可以概括為:三個力量橋+兩個肢體力量。

定義完之後,我們再來看「快」這個身體優勢。其實「快」,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快。在人體五大運動素質中(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韌,也是西方運動物理學定義,個人覺得平衡性、協調性也應在其中),搏擊打鬥的快應該屬於靈敏性範疇,還應該加上柔韌性平衡性協調性。

「快」,永遠是一個相對概念,不是相對於對手,而是相對於自己本身。任何生命體,快的基礎,只有一個,軀幹的絕對穩定。軀幹的絕對穩定包括:各內臟器官的絕對穩定+身體重心的絕對控制。前者是生物本能,誰都無法避免;後者是身體控制能力。如果能把這兩者都做到極致,便可稱之為最快(相對於自己本身而言)。

這裡要再插入一個概念,即第四個概念。

概念四:慣性勢。

我們模擬一個拳擊動作的發力過程,就拿直拳為例:腳踏地面,蹬地借力,力通過下肢傳遞到軀幹,結合自身的轉體,軀幹再稍微前傾,在這個過程中,手臂前伸,把地面蹬來的力、轉體的力、軀幹前傾的力、肌肉收縮的力全部打出去,這便是最強之拳了。典型的西方運動物理學的最強之拳,我們現在接觸的拳擊、散打、跆拳道等等,都是這樣的思維。

這就是典型的慣性勢。利用身體的借力機制+慣性勢+肌肉力量,打出最強之拳。

然而,最強之拳也需要最強的代價,在一擊直拳落空之後,並沒有相對應的反作用力來阻止整體重心在慣性勢的作用下前衝。如果想不露出破綻給對手,就需要非常強的制動力,來重新控制重心的穩定,讓軀幹回歸穩定狀態,保持警戒勢。

我們把直拳的發力機制到直拳落空的完整流程做一個簡單的歸納:

下肢借力→①→力向上傳導→②→轉體→③→上體前傾→④→擊出直拳並落空→⑤→重新控制重心,回歸警戒勢。

對於一名訓練有素的拳擊手,前四個步驟非常簡單,已經成為本能;但最後直拳落空,靠本身制動力,在更短時間內重新控制身體重心則非常艱難,是最耗費體力的部分。所以,只需幾個回合,運動員的綜合體能便會急劇下降,落於下風。


▲所以我們就看到了這張 拳王阿里,用賤賤的閃避技能,躲避對手猛烈攻擊的gif。

拳王穆罕默德·阿里在,在其長達20年的職業生涯裡,22次獲得重量級拳王的稱號。但我們都知道,阿里並不像泰森那樣,三下五除二就KO 對手。而是不斷地閃避消耗對手,在對手一次次依靠慣性勢發力、再進行慣性勢制動的過程中,綜合體能急劇下降,反應速度、出拳力度比「年老色衰」的阿里更加不如的時候,進行反擊,靠點數取勝。

觀現今西方運動物理學,所有的競技體育項目,本質上都是依靠慣性勢驅動,我們所熟知的MMA、UFC……一概如是。

但李小龍不是。

他是那個能利用三個力量橋破除慣性勢的男人。

▲看這個gif圖,在面對第一個對手(路人甲)和第二個對手(路人乙)時李的動作。給路人甲的兩次踢擊、給路人乙的一次掌擊、一次拳擊,都保持對軀幹的絕對控制。

▲換句話說,李小龍的攻擊,都是欺身攻擊。事實上,按正常運動物理學思考的話,這有點兒違反人體本能,因為把最薄弱的腹部同樣暴露給對手,但這確實破除了慣性勢的困擾。

同樣參照上面例舉的慣性勢直拳:

下肢借力→①→力向上傳導→②→轉體→③→上體前傾→④→擊出直拳並落空→⑤→重新控制重心,回歸警戒勢。

李小龍的攻擊模式中,進攻沒有 轉體、上體前傾的部分;因為進攻沒有轉體和前傾,那麼軀幹作為整體,也就在絕對控制之下,整體欺身向前,重心也就在絕對控制之下,整個攻擊模式,從未藉助慣性勢發力。但仍需要控制【肢體】的慣性勢,但相比要小得多。

具象化一下:

轉體用時0.1秒,上體前傾用時0.1秒,重新控制重心用時0.5秒

轉體用體能1個單位,上體前傾用體能1個單位,重新找回重心用體能10個單位。(其餘步驟用時和體能消耗等效約除)

那麼在攻擊落空的情況下,李小龍少用時間0.7秒,少用體能12個單位,如果計算控制肢體的體能消耗,計3個單位,那麼李小龍就是少用體能9個單位。而隨著體能差的積累,攻擊速度的時間差會越來越大。

再結合上面對踢擊時間差的計算,可以歸納出一個完整的攻擊過程,從警戒勢→攻擊→回歸警戒勢,整體會有0.8(等長收縮啟動時間差)+0.5(重心控制時間差)=1.3秒的時間差(這裡只計算重新控制重心的0.5秒,因為上肢攻擊和下肢攻擊畢竟結合不到一起去哈)。而體能消耗對速度的影響還沒有計算其中,但可以預見,隨著搏鬥整體時間的延長,李小龍的速度優勢會越來越明顯。

接下來我們再分析,李小龍能控制重心,破除慣性勢的原理:三個力量橋充分調動。

其一,軀幹力量橋。腰腹肌群的等長收縮,把上體和骨盆連接成一個穩固的整體,那麼便沒有了轉體和上體前傾的概念,也不會有腹部是人體最薄弱環節需要保護的顧慮,實現內臟各器官的絕對穩定。把軀幹整體穩定,軀幹重心保持作為所有動作的根本,而這種行為方式也決定了,無論是攻擊還是閃躲,只能是軀幹整體前欺或者後撤,實際上這也印證了李小龍那句「腹肌不夠強,打架不經抗」的道理。看似道理淺顯易懂,但確是極致的強調語氣,涵義深遠。按照木桶理論,腰腹肌群必須要成為各部肌群的長版!因為它們決定著你是否真的能把軀幹連接成一個整體。

因為我們人體的物理重心就在軀幹上,那麼軀幹的整體性,便讓精準控制重心,主動杜絕慣性勢的利用 成了可能,從而實現身體重心的絕對控制,破除慣性勢。這樣便在每一個動作的銜接過程中,贏得0.8+0.5=1.3秒的時間差中的0.5秒。這也是與西方運動物理學區別的本質所在!(這裡再一次強調軀幹力量橋即腰腹力量的重要性)

實際上,這裡就開始和西方的運動物理學分道揚鑣了,之後的所有追求,完全是南轅北轍。西方運動物理學也會注重腰腹肌群的強化,但只要求不是短板,作為上體和下體的過渡環節做力的傳導。更加強調肢體力量和慣性勢強化。

其二,上肢力量橋、下肢力量橋的等長收縮,實現游離支撐;上、下肢力量橋的變長收縮(即等張收縮和變長、變張收縮實現游離發力。簡單來說:上下肢力量橋必須要強。

首先,靜態要強,原因上文有引出,上下肢力量橋要在警戒勢中等長收縮,破除關節鎖,保持肌肉鎖,贏得時間差0.8+0.5=1.3秒中的前0.8秒。

橋以等長收縮控制肢體做游離支撐,也是行進間的唯一準則。

參見如下gif,李小龍如跳蚤、小偷一般躡手躡腳的步態,步步為營,從未失去對重心的控制;而對面的路人甲乙丙丁、包括我們所有人,在行進間,都是重心先移,在由橋控制肢體跟上,支撐進行連貫▼。

再者,動態要強,原因很簡單,上下肢與軀幹游離,便從原則上阻絕了靠慣性勢發力的途徑。那麼上下肢力量橋就是上下肢發力過程中的驅動力,更是整體打擊力的重要組成,也是上下肢制動力的源泉。

由此靜、動而見,上下肢力量橋的重要程度,並不亞於軀幹力量橋,這也是我經過總結,得出【三個橋】理論的依據。


▲看這兩組貓的打鬥便可察覺一二。我們都知道,貓科動物是軀幹力量控制大師,無論從怎樣的體位摔下,都可空中扭轉,四肢觸地。

但這種對峙打鬥的場面卻也把它們對肢體力量橋控制力展現的淋漓盡致。後肢(下肢)橋做等長收縮,控制下肢,游離支撐身體;前肢(上肢)橋結合肢體力量,做動態發力。你甚至無法數請它們一秒鐘打了幾拳,這便是「驅動力、配合發力、制動力」的極致。雖然看起來有點兒搞笑,但這就是身體潛能的智慧……

把軀幹作為整體,也就意味著四肢必須被剝離出來,實現游離支撐&&&游離發力的運動機制。但把上肢從上部軀體、把下肢從下部軀體剝離出來,顯然非常之難,完全違反我們的行為習慣。但這卻是快、靈敏度的決定因素。

如果說軀幹力量橋的強化,實現了【內臟各器官的絕對穩定+身體重心的絕對控制=破除慣性勢,軀幹的絕對穩定】的快、靈敏性基礎

那麼上、下肢力量橋的強化,便決定了快的程度,而這個程度,僅僅是相對自己本身而言,因為早已凌駕於對手之上。

三個力量橋的協同運作,便進入一種平衡的機制。慣性勢的破除,整體重心的的絕對控制,便如水一樣,處於游離狀態,受到任何打擊,都可以消化;或者做出反應,後發先至。自己的身體、對手的身體、各種武術器械、周圍環境,都可以隨心所用,雖然有點兒玄,但人與自然已經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

實際上這也映射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萬物統一,天人諧和。應用到身體潛能、打鬥搏擊層面即為——敵我統一的平衡機制,即不敗。

這也是東方(只有中國能代表東方吧!)、西方運動個物理學的根本區別。東方:不敗、平衡;西方:壓制、支配

而平衡/支配的哲學內核,從資源分配、戰爭、運動、待人處世、甚至是這次的新冠應對,都能得到體現。扯的有點兒多了哈,這種思想差異,我會在之後的國術文章中好好扯的~~~

回歸正題,《唐山大兄》中,看李小龍的展現:


▲再回看這張gif,李小龍這種螃蟹一樣的步伐,實際上就處在這種不敗的平衡之中:以等長收縮,充分調動三個力量橋,破除關節鎖,建立肌肉鎖,作為警戒勢;在打鬥中,軀幹力量橋保持緊張,保持軀幹穩定,上下肢力量橋做游離支撐和游離發力。


▲這兩個李小龍跑動的gif,也能說明這一點,步態輕盈、同樣有點兒躡手躡腳的感覺,但實際上都是平衡的展現。一直保持軀幹穩定性和控制力,下肢力量橋的內收、外展肌群也充分平衡,即便突然有側向打擊,也能立刻穩定身形,而不是摔幾個側滾翻。

如果說跑動速度,絕對不是最快,因為田徑的跑步競速,就是要把身體慣性勢發揮到極致的運動,而李小龍這種跑動姿勢,實質上是力求穩定,強調軀幹、重心的控制力,把下肢的游離支撐與發力機制,展現的淋漓盡致。雖然只是簡單的跑動,但都能體現李的武學思想。

以上便是李小龍武學思想中【】的解析。利用三個力量橋等長收縮,建立肌肉鎖破除慣性勢,建立敵我統一的平衡機制,立於不敗的境地。


再來分析【準】和【狠】。

便是上文在 上、下肢力量橋部分所說的:「動態要強,原因很簡單,上下肢與軀幹游離,便從原則上阻絕了靠慣性勢發力的途徑。那麼上下肢力量橋就是上下肢發力過程中的驅動力,更是整體打擊力的重要組成,也是上下肢制動力的源泉。」(上文原文摘抄部分)

斷章取義的講,說是唯一的驅動力和制動力,也不過分。(但整體打擊力量卻是必須以肢體力量為主體,因為必須要涉及到胸大肌、背闊肌、股四頭肌、腓腸肌這些 力的傳導、動力鏈的概念。)

具象化一下就是:

【準】的決定性因素是上下肢力量橋,在驅動力和制動力上控制程度的影響;

【狠】的決定性因素是上下肢力量橋+上下肢力量,在打擊力上強度的影響。

所以按照【概念三,身體部位的力量層面劃分】對各部位重要程度進行劃分的話,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軀幹力量橋≧上、下肢力量橋﹥上、下肢力量

三個力量橋建立不敗的平衡。上下肢力量和相應橋的配合產生的打擊力度,則是較為次要的:取勝難易程度和取勝時間的影響因素。

這也印證了李在遇到其徒 嚴鏡海 才開始做系統力量訓練的事實。

這就和西方運動物理學完全相悖了,按照木桶理論,強調慣性勢和打擊力的西方運動物理學會首先強調上下肢力量,作為絕對長板;然後三個力量橋不能太短,能達到力量傳遞的要求即可。

實際上我們中國現在的健身體系也完全是西方運動物理學的縮影:健身必須三大項為主:胸背腿;然後大臂前臂;再然後其間穿插腹部作為輔助性或者次要練習;最後有意識的,或者受傷覺醒了的,會回過頭來開始重視肩袖肌群、內收肌群等三個橋的小肌群的訓練,但也絕對不會作為主要訓練科目。(事實上這也是我的健身歷程……因為我們從小接觸的運動、體育知識,從書本上、從體育老師、從各種教練那裡學來的東西,都是沿襲的西方運動物理體系。因為它們看起來似乎更科學,因為我們自己的運動物理體系已經被那幫三教九流利慾薰心之輩曲解的非鹿非馬……又上頭了……)

扯回話頭,【準】字訣很好理解,上下肢力量橋在驅動力和制動力的控制程度,比如前踢,主要是屈髖肌群的控制能力;

但【狠】,卻又引申出東西方運動物理學一個十分具有表現力的理念差異。

即最大打擊力度的差異。

上文曾引用拳擊手直拳的發力模式,說明西方運動物理學的最強之拳——借到的力+慣性勢+肢體肌肉力量=匯聚一點爆發出去=最強之拳。

雖然腳蹬地借力的能力、肌肉力量的強度在力量上起決定性作用,但能否完全發揮出最強,核心所在,確是慣性勢的運用。

▲觀李小龍的打鬥動作,幾乎不運用慣性勢,最強之拳取決於上肢力量橋強度和上肢力量強度。起核心作用的卻是上肢力量橋的運用。當然也需要下肢和下肢橋借力發力,軀幹力量橋的穩固導力,但絕不是慣性勢為核心​,而是欺身+上肢橋+上肢力量(事實上不利用上體轉體和前傾是不可能的,但要在完全可控範圍內)。

所以我們能欣賞到這個畫面:


(PS:這是《猛龍過江》中的畫面)

▲這是何等的上肢力量橋強度!

已經有些畸形的樣子了。

所以李總是給人一副彎腰駝背的印象,甚至仿龍劇《死亡遊戲》、《死亡塔》會讓演員刻意駝背來模仿,但李小龍和駝背毫無關係。

所以會有Jeff(美國很出色的訓練師、理療師)對李的這樣解讀:


▲135磅的體重做到120磅,正是李小龍身體的極限,以上肢力量橋為支點,軀幹以及其他部位130磅左右,手臂+槓鈴130磅左右。李的橋梁,可以完美支撐起上肢和軀體的平衡。(受限於運動思想的差異,實際上Jeff解讀李的這個視頻有點兒蹩腳,感興趣的可以在bilibili搜索看下《【Jeff】像李小龍那樣訓練》,沒有感情色彩,我非常喜歡Jeff,我的很多動作改進都是受到他的啟發。但即便有面拉帝的綽號,即便科學如Jeff,對三個橋的重視程度仍然不足,畢竟他也只是西方運動物理學的大師吧。)

所以你再回過頭來看:

▲拳擊手的攻擊(阿里的對手)

▲大貓的攻擊

▲小貓的攻擊

▲李小龍的攻擊

所以李的最強之拳,和西方運動物理學的最強之拳。一面是力量橋為核心;一面是慣性勢為核心。在表現力上,差異化十分明顯!

所以,我們知道李小龍的招式裡有寸拳這樣的概念,這便是上肢力量橋的極大發展,完全不藉助慣性勢。如果追述,中國傳統武術理念中,都有這樣的概念……

如果在自然界做類比的話,李的搏擊理念更像是貓科動物;西方的搏擊理念更像是犬科動物。就像咱們家裡的 主子和狗子……

這沒有優劣之分,但物競天擇之下,誰能稱為功夫之王、武之聖者,勿需多言。

事實上,西方運動物理學在不斷的演化進步過程中,開始逐漸重視三個橋的強化,比較典型的就是彈力帶、瑜伽球等柔性訓練設備開始繁盛,並應用於術後康復和運動員的訓練中。(這裡就別再強調西方運動物理學和現代運動物理學的爭論了吧,字面安慰罷了,都是照抄人家的東西……)

美國柔術大師威利·傑伊評價李說「李小龍的武術理念比我們先進100年。」

拳王阿里評價李說「李小龍是個偉大的人。他是那一領域中最為傑出的。我希望我能遇到他,因為我的確喜歡他的武術。他超越了他的時代。」

……

其實李並沒有超越他的時代,也不僅僅領先100年而已。李小龍這種以【快】【準】【狠】為縮影的武術理念,就是國術思想中對身體潛能的表達。往前追述的話,起源於伏羲氏的《易》八卦,如果八卦理念確為伏羲氏所創、伏羲氏的時代準確,那麼應該是早了100萬——1萬年……

只是恰巧在這個時代由李小龍表達了出來。當然這也是精神領悟力和身體潛能的絕佳磨礪,非常人所能達。


最後再看李小龍技擊法中,技擊法的部分。

有了上面對身體潛能的挖掘,技擊法的部分反而簡單了。正是截拳道的武術理念:拋棄傳統形式,忠誠地表達自我。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但要做到這點,可不容易……

李從最早的太極拳開始,逐步研習了螳螂拳、詠春拳、蔡李佛拳、北派節拳、跆拳道、「流波流」空手道、柔術、拳擊、擊劍、劍道、泰拳……等等世界主流的26種世界武道精華,才能做到忠誠的表達自我。當然這裡也要感謝黃澤文師傅的啟發。

而忠誠的表達自我的意義也十分淺顯易懂:就是利用最直接的手段 防、閃、截、擊。

而難點就在於:要把這26種(或者說所有)武道動作都練習到純粹,變成自己的本能……

當然,以【快】【準】【狠】→→即以平衡為根基的國術理念作為核心驅動的話,練習起來也是如行坦途。

因為在建立起自身的平衡之後,也就建立起和對手的平衡,也就建立起和周圍所有環境的平衡。而「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就像劉歡老師唱的那句「以無招勝有招」一樣的道理:核心理念就是等待對手先做出動作招式,然後利用這種平衡,比對手更快的抓住招式後的破綻,運用已經煉化成本能的招式,克敵制勝。

歸根結底,這種平衡的【快】字訣,讓後發先至成為可能,正是無法、無限、無招的基礎。而【準】、【狠】,各種眼花繚亂、或刻板或靈動、或輕柔或狠辣的招式套路,只是讓解決問題的方法更高效罷了。隨心所動、憑本能所動,正是最高效的方法。

所以,後來的繼承者們都說「李有一套自己的格鬥體系——李小龍截拳道」。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那種領悟力,以武入哲,匯聚到「易」的思想。

所以李小龍在教授徒弟的時候,往往單人單授。每個人的領悟力都不同,每個人的行為習慣、身體協調性、發力方式都不同……文化差異、生理特點……

都決定了李小龍的技擊法只能是因材施教,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學會所有武術流派最有效的動作;也不能要求所有人都理解他的國術哲學思想。只能教授他們適合他們特點的有效動作;只能教授他們,在他們理解範圍內的思想。

然而,任何的思想,訴諸於語言、文字、影像……之後,都會變得狹隘。老人言: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便是如此道理吧。

事實上,在外行人或者說初學者眼裡,李小龍的外在技擊法,即截拳道的招式,雜而無序。集各家所長,反而會變得雜亂無章,無法可循,十分難學。只有懂了其中的驅動思想,才能豁然開朗,知曉其中奧義。(可能讀讀四書五經、《論語》、《大學》《老子》啥的,會有點兒幫助……)

所以,從這點來看,截拳道要比現在在我們身邊耳熟能詳的跆拳道、散打、拳擊、柔道、太極拳等等單一套路的武術流派,要難學的多,也更難有所成。那麼流傳度更小,也就不奇怪了。

而那些只承襲了李小龍外在技擊法的所謂的截拳道大師們,便又和傳統武術諸如太極拳、形意拳、北拳、南拳的大師們一樣,成了空有花架子的「傳統武術」代言人……

因為催動這些傳統武術流派的思想,和李小龍的思想一樣,都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國術《易》。

悲哉……嘆哉!

但我們也該慶幸,因為所有能識得漢字、讀懂古文的人,即深受中華文化薰陶的我們。

只要具備相應的領悟力和催發身體潛能的堅韌意志,都能傳習這種思想。這便是延續了幾千年的民族,之所以偉大之處吧!

事實上,李連杰先生(或許是武術指導袁和平老師)在演繹《霍元甲》時,已經達到了這種以武入哲、國術通透的境界了,只是比李小龍要晚一些。

在本應年輕桀驁的盛年,就達此等思想境界,李小龍真的是個傳奇。

相關焦點

  • 李小龍電影《唐山大兄》國語版
    導演: 羅維 / 吳家驤編劇: 李小龍 / 羅維主演: 李小龍 / 田俊 / 衣依 / 苗可秀 / 林正英類型: 動作
  • 唐山大兄--李小龍回港首部作品
  • 功夫明星李小龍上映的電影《唐山大兄》,成龍正在做什麼?
    鄒文懷請到神秘人物助陣拍功夫片之後,他馬上張羅新片電影《唐山大兄》,他要以這部電影的票房來證明自己離職邵氏是正確的選擇,他要向邵氏發出挑戰,只不過他內心想挑戰對方
  • 唐山大兄女主角依依眼中的李小龍想不到是這樣的人
    提到李小龍身邊的女朋友可能很多人會想到是苗可秀或者丁佩等人,因為這兩人上報紙、電視臺很多,寫與李小龍相關的文章也很多,但是有一個女主角與李小龍合作了一部戲
  • 《唐山大兄》:李小龍動作片奠基之作,電影故事背後是華工血淚史
    電影《唐山大兄》作為李小龍動作片的風格奠基之作,不似後來的《精武門》那般將「民族性」思考提升至一個高度,卻是對「暴力」行為的正義性闡釋提供了一個經典的模板。片名「唐山大兄」中的「唐山」,並非是現代人熟悉的河北省的唐山市,而是海外華人對「原鄉」中國的稱謂。李小龍飾演的鄭朝安的稱號「唐山大兄」,是一個很富時代特色的稱謂。
  • 《唐山大兄》:李小龍動作片奠基之作,電影故事背後是華工血淚史
    電影《唐山大兄》作為李小龍動作片的風格奠基之作,不似後來的《精武門》那般將「民族性」思考提升至一個高度,卻是對「暴力」行為的正義性闡釋提供了一個經典的模板。片名「唐山大兄」中的「唐山」,並非是現代人熟悉的河北省的唐山市,而是海外華人對「原鄉」中國的稱謂。
  • 唐山大兄 (1971)
    因家鄉年景不好,青年鄭潮安(李小龍 飾)跟隨三叔遠赴泰國,鄭在當地華工許劍(田俊 飾)的幫助下,得到了一份冰廠的工作。許劍為人仗義好打抱不平,時常捲入爭鬥,鄭潮安雖也學得一身功夫,但礙於母親的勸誡不能出手。
  • 獨家訪談——《唐山大兄》女主角依依憶李小龍
    這件事直到第二天我見到他的手掌有點紅紅的血跡,問起他,他才告訴我們。李小龍似乎對自己的傷勢很不重視。第二次受傷,是在腳部,雖然傷勢很重,可是他一直不予理會,天天照常拍戲。到後來,當他拍完了《唐山大兄》賭場外的一場戲時,大家強迫他一定要去看醫生,李小龍才不再堅持了。我、雷震和李小龍的翻一起開車到曼谷去看醫生、買藥。光是坐車,來回便花去了5個小時!
  • 網友投稿:《唐山大兄》——中國人的倫理與功夫
    1971年度小成本電影《唐山大兄》讓嘉禾影業異軍突起,海外歸來的李小龍功夫藝術銳不可當,勇奪年度香港電影票房冠軍。《唐山大兄》雖然是一部1971年的老片,但今日重看,我依然認為這是一部偉大的功夫電影,亦是具有豐富民族文化內涵的電影。
  • 李小龍當年返港首作《唐山大兄》,連映23天,一舉打破香港影史
    這是著名的香港動作片的演員,李小龍飾演的「唐山大兄」鄭潮安,在電影中的一幕鏡頭。我重溫了經典影片,發現雖然多年之前的製作,在今天動輒幾億的大製作電影面前,顯得有些簡陋。然而,這些老電影卻有自己獨特的味道,也有屬於時代的烙印。電影中的那份離鄉謀生之人的親情與牽掛,無不展示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唐山大兄》這部電影是功夫巨星李小龍,當年返港的首部電影作品。
  • 《唐山大兄》女主角依依心中的李小龍原來是這樣的人,讓人大吃一驚!
    我們都知道與李小龍合作的女明星很多,像丁佩和苗可秀最熟悉,其實與李小龍合作的女明星還有依依,也許大家聽到這個名字一定很陌生,也很少看到他與李小龍的合照
  • 40多年過去了,《唐山大兄》八大主演現狀?最後一位無人敢噴
    《唐山大兄》不僅僅是李小龍的成名作,同時也是嘉禾的救命之作。當年毛爺爺看完《唐山大兄》之後評價李小龍武藝高強,富有愛國主義精神,還說這是一個中國人應有的民族氣節。李小龍真正讓世界了解中國功夫,可謂是功不可沒,影響了許多人,應當永遠被銘記。
  • 揭秘1978年嘉禾《死亡的遊戲》李小龍鏡頭出處大集合!
    說實話,本人看的第一部龍片就是《死亡遊戲》那時候不知道是替身,也不知道李小龍的鏡頭是剪接的,國語版的李小龍叫聲雖是移植的,但是特別霸氣,尤其是那句「有冤報冤,有仇報仇」特別震撼,後來才知道是替身,不過在那個年代能達到這種效果說明了製作人的絞盡腦汁,雖不能復原龍哥原劇,但是我感覺這部戲還是不錯的,主角模仿的也還可以,招式是洪金寶一對一指導的,洪金寶模仿的像!
  • 揭秘1978年嘉禾《死亡遊戲》李小龍鏡頭出處大集合
    說實話,本人看的第一部龍片就是《死亡遊戲》那時候不知道是替身,也不知道李小龍的鏡頭是剪接的,國語版的李小龍叫聲雖是移植的,但是特別霸氣,尤其是那句「有冤報冤,有仇報仇」特別震撼,後來才知道是替身,不過在那個年代能達到這種效果說明了製作人的絞盡腦汁,雖不能復原龍哥原劇,但是我感覺這部戲還是不錯的,主角模仿的也還可以,招式是洪金寶一對一指導的,洪金寶模仿的像!
  • 永遠的「唐山大兄」李小龍丨海口夜未央-第143期(20180720)
    ,證實了消息的可靠性,李小龍死亡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全世界。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是香港著名的粵劇武生,當時的四大名醜之一,經常帶著全家到世界各地演出,這也是李小龍出生在美國的原因,李小龍三個月大的時候回到了家鄉香港,開始了他的童年生活。
  • 十大最具香港特色的電影片名,《唐山大兄》最多人理解錯
    【十大最有香港特色的香港電影片名,《古惑仔》最經典,《唐山大兄》最多人理解錯】香港是講粵語(廣東話》的,所以粵語電影和粵語歌曲,也是香港最重要的文化名片。香港電影面向的不單單是香港市場,主要還要供應臺灣省和東南亞市場,所以經常會做一版國語配音。電影對白可以配音,但電影片名卻不太好翻譯。
  • 粵語歌《唐山大兄》成絕響,「粵曲王子」鄭錦昌去世,入行超50年
    從此,他曾演唱的粵語歌《唐山大兄》成絕響。鄭錦昌的喪禮11月30日至12月2日在吉隆坡富貴紀念館舉行,並在12月2日早上10時出殯。鄭錦昌在60年代時人氣非常高。鄭錦昌被譽為馬來西亞「粵語王子」,從藝五十多年,獲得了「金視輝煌成就獎」。鄭錦昌曾身兼歌手、演員、填詞人、作曲人及唱片製作等,鄭錦昌入行超過50年。
  • 龍的圖說 李小龍影視人生33個瞬間(紀念李小龍誕辰75周年)
    11月27日適逢李小龍誕辰75周年,這位華人國際巨星憑藉在香港拍攝的《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死亡遊戲》這四部半作品而名垂影史
  • 誰才是李小龍的左膀右臂,誰又是他的親密知己,許多人傻傻分不清
    1971年《唐山大兄》從左到右:韓英傑(武術指導)、衣依(女主)、羅維(導演)、李小龍(男一號)、田俊(男二號)李小龍1971年開始拍攝第一部電影《唐山大兄》,便取得了傲嬌的成就,打破當年的香港票房紀錄。
  • 李小龍傳奇,20歲之後李小龍出演過的影片
    李小龍在1965年,25歲的他就去了好萊塢,並在電影《陳查理長子》中試鏡,這次試鏡以後,他就正式成為了好萊塢的演員,他也是首個進入好萊塢的中國大明星。或許現在有很多國內明星參演過好萊塢電影,但是能和李小龍的知名度相比較的,也是鳳毛麟角。